Re: [假設] 如果古代中國是發展出拼音文字??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自言自語)時間13年前 (2010/09/19 14:08), 編輯推噓2(206)
留言8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 引述《ato0715 (熊)》之銘言: : 假使讓大家用拼音字 : 那麼北京人跟廣東人跟閩南人 : 明明都是在說吃飯 : 北京人:chi fan : 廣東人:hek faan : 閩南人:ciah baan : 你確定若不是用國字 : 你看得懂他們要妳幹嘛嗎?? 轉貼一下維基上葡語的資料: 葡萄牙語在書寫上與西班牙語很接近,但是在發音上則有很大的區別。使用葡萄牙語的人 可以比較容易聽懂西班牙語,但是使用西班牙語的人則需要經過一定的適應後才可以聽懂 葡萄牙語。作為比較。例句「她用晚餐之前總是先關窗戶」: Ela fecha sempre a janela antes de jantar. (葡萄牙語) Ella cierra siempre la ventana antes de cenar. (西班牙語) 如果您認識很多不太常用的單詞的話,您會發現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中有大量相關聯的詞 彙: Ela encerra sempre a janela antes de cear. (不太常用的葡文),或 Ella hecha siempre la ventana antes de yantar. (不太常用的西文) 比較拉丁語即可知其相似處: Illa semper fenestra ante cenam. 在某些時候,西班牙語和葡文在口語上幾乎交互使用。葡語使用者通常可以閲讀西班牙語 ,而西語使用者通常也可以讀懂葡文,即使他們在口語上也許無法相互理解。 如果中國使用拼音文字, 可能歷史上的大帝國會少一點, 或起碼國祚也會短一點, 雖然帝國的統一仰仗軍事力量, 但歷史上的各大帝國幾乎都很重視道統的維繫, 因為即使方言各異, 地方鄉紳和知識分子仍以儒家傳統為尊, 要對"中國"的觀念認同就還是可能的, 那麼如果說對中國的認同是對儒家傳統的認同, 而儒家經典是以漢字成書就讓歷代的讀書人即使朝代更迭、方言各異, 也不會有認同的障礙, 但假如古中國是使用拼音文字, 最早的經典可能是使用"雅言"寫成, 或後經孔子之手而用魯語寫成, 那麼對於讀書人來說, 解經就不只是單純透過漢字來閱讀這麼簡單, 而是要學習魯語或雅言, 這就好像西方中古時期必須學習拉丁文一樣, 那架空中的中國會不會也有文藝復興呢? 以蘇軾和柳永為例, 有個典故是: 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 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 『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但是柳永是福建人,蘇軾是四川人, 如果是使用拼音文字, 兩人又用方言寫作, 要比較起來可能就不是找誰唱的問題了... 又或者是說, 在五胡亂華時期, 可能胡人政權也不會特別想進行漢化, 因為中國境內沒有漢字來維繫一個共同的強大的文化認同, 也許應該更往前推, 沒有漢字的話, 秦始皇即使統一了天下, 也沒有"書同文"可以推動, 那麼漢朝要進行獨尊儒術作文化統一的工作或許也會碰到困難, 然而西方憑藉拉丁文也是遲至14世紀才開始了文藝復興和民族國家興起的風潮, 而如果要談到儒家思想的傳播與文字力量之間的關係, 可能又涉及到中國的文化認同不是跟西方一樣靠宗教這個大問題, 我覺得好像已經打結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5.43.43.148

09/19 14:17, , 1F
儒家思想與社會經濟文化關聯密切,不是改文字就會消失的
09/19 14:17, 1F

09/19 14:57, , 2F
我覺得中國可能會分裂成類似歐洲眾多小國,儒家變成基督教
09/19 14:57, 2F

09/19 15:01, , 3F
儒家算不算宗教這點有很大的爭議,所以有點棘手
09/19 15:01, 3F

09/19 15:01, , 4F
因為宗教的形而上性質在中國是以民間信仰承載的
09/19 15:01, 4F

09/19 15:02, , 5F
而道德倫理方面的觀念卻是由儒家思想來維繫
09/19 15:02, 5F

09/19 15:03, , 6F
不過自己懂的很淺顯,感覺很難理解這麼龐雜的問題...
09/19 15:03, 6F

09/19 15:26, , 7F
難說阿 基本上皇帝是中國的政教合一領袖.連神的封號都能管
09/19 15:26, 7F

09/19 15:27, , 8F
還有一樓 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09/19 15:27, 8F
文章代碼(AID): #1CbQZcEK (Dummy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CbQZcEK (Dummy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