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Proof

看板Drama作者 (000)時間18年前 (2006/05/08 14:5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9/9 (看更多)
看到大家這麼熱情,我也來供獻一點心得好了。我看的是5/7下午那場。 《Proof》是劇作家大衛.奧本(David Auburn)的作品,他以此劇贏得2001年普立茲獎 和東尼獎的最佳劇本獎。事實上國內改編國外知名劇本的例子不在少數,但因為風俗文 化語言甚至宗教信仰的隔閡,多數翻譯(有時兼改編)演出的作品總顯得不上不下(像 我之前評的淡水小鎮即是一例)。《Proof》相當成功的一點,即是你完全感受不到翻譯 劇本所帶來的隔閡,一切都發生的那麼自然,那麼貼近我們。其劇本主題之普遍性,就 像那此偉大的莎翁作品一樣,無論怎麼世異時移,總能打動每個觀眾。 吳念真說的好,這劇本成就了劇作家,爽了觀眾,但絕對可以整死演員。劇中只有四位 演員,並且如同數學証明一般,它由思慮縝密的劇本結構,邏輯嚴謹的對話舖陳,最後 得出一個驚人的解(演出成果)。劇中人物心情的轉折多如九彎十八拐,對白多如天上 繁星,一環緊扣一環,叫人大呼過癮。演員面對這樣的挑戰,相必是相當剌激並且備感 壓力,所以在此也不得不大書特書羅北安、郎祖筠、姚坤君、樊光耀的精采表現(雖然 我覺得羅北安演得火候稍差,但也許僅有我看的那場是如此)。 這齣劇的核心衝突之一是姚坤君飾演的Catherine寫出了驚人的數學証明,但她卻無法証 明這是出自她手,而非她那發瘋多年並已死去的天才數學家父親。實在很諷剌不是嗎? 劇末樊光耀飾演的Hal終於相信証明是出手Catherine之手,但Catherine回答,我早就告 訴過你了。後來Hal又提及這個驚人的數學証明是成立的,Catherine回答,我早就知道 他成立。這不禁讓我想問一個問題,存在,究竟是一個主體的獨立狀態,還是需要透過 客體認同才能成立?樊光耀在節目單中說,「人的一生總在試著証明些什麼」,但其實 他們早就存在,我們永遠只是發現者,不是發明者。 劇中另一個全場緊緊扣住觀眾心弦的,就是舞台上那棟經過樓梯時還會發出吱吱聲響的 老舊木造房子。二層樓不算高大,但在舞台上也足以散發出懾人的氣勢,暗色調的成年 老木,壓迫得讓人窒息。Catherine的內心衝突是整齣劇的主線,除了上述的衝突外, 她所承受來自於父親的包袱更是所有事情的導火線。她的父親是少年得志的數學家,但 老年卻發瘋,她為了照顧父親放棄學業,放棄生活,連一個朋友也沒有,她希望可以繼 續父親的研究,她害怕遺傳到父親的瘋狂,父親死後,她守著這棟破舊房子哪也不去, 劇中也多次採用回溯的方式來呈現父女間的情感。Catherine其 實是自己困住了自己,父親死後她傷心欲絕,她拒絕所有來自姐姐Claire,甚至將父親 的死推給Claire,她否定所有人,只認可自己是唯一陪父親走到最後的,以成就她自己 悲劇英雄式的耽溺。雖然在以Catherine為第一人稱的劇本架構中,觀眾不免對Cahtherine 抱以較多的認同,我們仍然可以由一些小地方清楚地分辨其實Claire是真心想幫助 Catherine(即便她不覺得需要幫助),所以Catherine對於Claire的舉動多半被我解讀 成非理性。就算能她証明出足以撼動數學界的証明,卻逃不出父親死去的陰影,和這棟 房子的情感拉扯。雖然到了劇末稍稍讓人寬心,但這棟束縛著她的房子,始終都揮之不 去。我想這也是劇終後仍然無法完全疏解觀眾情緒的主因吧。 《Proof》的確是個相當宇宙性的命題,就像前面提到的,人這一生總想証明些什麼, 所以我們逃不出《Proof》的手掌心,就像寫這篇劇評,我寫完他就存在了(也許在腦 中就算存在了),但寫出來就是希望有人看,看了之後認同,進而得到一種Proof。另 外劇少年得志的數學家彷彿就是劇作家的投影,同樣是少年得志(無論他幾歲,至少第 二個劇本就帶他上高峰算是另一種少年得志),雖然在寫此劇時他不知道會因此劇而紅。 也不禁令人擔心是否會如同劇中人一樣之後就走下坡呢?這個問題也只能由他自己(主 體),喔,或者說觀眾(客體)來解答了。 -- 我的網誌 http://www.wretch.cc/blog/tjd316 有興趣的人可以來和我交換看戲心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34.72
文章代碼(AID): #14Nkgm__ (Dram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9 之 9 篇):
心得
4
5
心得
1
1
心得
2
2
心得
4
5
心得
4
4
心得
1
1
心得
3
6
心得
文章代碼(AID): #14Nkgm__ (D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