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免費的vst真是多到恐怖......

看板DigitalMusic作者 (Chi)時間12年前 (2012/04/14 21:33), 編輯推噓9(9010)
留言19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7 (看更多)
※ 引述《james20387 (七樓是我的好朋友)》之銘言: 原文恕刪。 這一兩年稍微接觸了一點音樂研究所作曲組老師的教學(註1),對於原PO跟 推文有一點小小的看法。 他常常提到compose是什麼,是"組織"。作曲家是組織有聽覺性的材料、素 材,經過許多創作的思維來完成音樂,作曲家並不是發明家。二十世紀音樂 的劇變是來自"發明"新素材,或是帶入其它原本不屬於音樂的觀點,像是一些哲 理、數學、建築blabla什麼的,而這類音樂就小弟我的看法,仍屬於"實驗" 階段。合成音色的出現,我想也是因為人們對於音色有著更大的需求,音樂 的演化往往是人們在聽覺上需要更大的刺激,只是科技發展下,素材的發明 突然爆增,音樂家還不懂得如何去運用新元素,而過多的素材造成音樂創作 上的迷失原PO已經提到了。 既然原PO知道音樂發展從單織體慢慢演化,那應該也知道現在音樂"教學"的 "和聲學"是一種整理出來的"結果"。我覺得拿和聲學去審視那些作曲家是 否"遵守",個人覺得是不恰當。頂多是和聲學去"驗證"貝多芬或是用貝多芬 去"驗證"和聲學。因為教學的便利上(由其是對初學者),需要有所謂的"規則"、 "準則"、"教條"、"norm ",讓人可以去遵循進而學習。 但學習到一陣子,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去理解這些準則存在、或是被"制定"(個人不喜歡這種說法 )的原因。 16世紀很多音樂在一開頭跟結尾,就沒有三音的出現阿,那這樣是要說那時候 的音樂不成熟嗎?應該是去理解為何沒三音、為何省略某個音。 之前一兩個月,在拜讀巴哈的平均律上冊(註2),在其中就發現許多很大膽的 和聲使用、不和諧音的使用,但其不和諧音並非毫無來由的出現,而從此又 可以更深入的看見對位與和聲的關係,又可以去理解"和聲是對位下的產物"。 其中大七和弦轉位(如果硬是以現代和聲學角度去看),用的如此多,但我想, 並不是major 7的概念,而是在對位下為了增加曲子的張力,而必然存在的和 聲效果(像是延遲解決、延留音、掛留音、持續主屬低音等)。 所以當時就有sus的聲響,只是古典音樂家並不叫這個為一個和弦,而sus的 出現必然要解決,而現代音樂,則是不解決(註3),而我認為,這表示和聲 的演進為一脈連續的,並不像是打破"規則"或是教科書的"教條",而演進 則是來自人們對新聲音的需求、或是其它的聲響變化需求,是有原因的產生 ,而非突然迸出來,所以我覺得用打破並不太適當,浪漫派的聲音是巴哈 的"再延續",而非破壞。當然我想,還是存在著破壞性的聲音(註4)。 所以,我覺得理解根本的原因,會比討論所謂的"和聲規則"更有意義。理解原 因才能更自由的去運用和聲,巴哈有些作品甚至比蕭邦更浪漫。 對於推文,其實我不贊同"和聲學不過是用來分析"古典時期"的音樂"的觀點。 更準確說,透過學習基本的和聲學,可分析作品,再進而借由分析作品去學習 和聲如合產生。巴哈平均律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即是完全無獨立的五聲部, 我想大部的人都是學習四聲部吧,我覺得用規則檢視會太過僵化,而重要的 是,這些規則卻是來自於聽覺上,所以可以允許平行三度而不允許平行五度 ,但用"允許"兩個字就有些許瑕疵,因為平五"在聽覺上"本身就是有強烈的 空洞感,並不是因為"不允許",所以才有空洞感。和聲學最主要是用理性去 理解感性,然後"控制"感覺。 而最近在音研所教授所開的課中,老師常提到對於學習和聲過於垂直"僵化", 這或許跟台灣愛考試、講求標準答案有關。對於推文提到"完全照和聲學寫出來 的樂曲,你100%會寫出古典樂派音樂"(註5),個人覺得也是太過於強調"結果性"的"規 則"。以爵士樂來看,基本架構上也是屬於古典和聲,而爵士和聲則是"再延伸", 二四六音也還是屬於不和諧,爵士仍然叫它們tension note(緊張的音),而 常出現的alter chord(五音有變化的屬和弦),古典樂也是有出現這樣的聲響, 只是他們不把這個叫做一個和弦,可是當理解這種聲響為何出現,它有沒有被命 名、或是在哪個時期出現,其實就變得沒那麼的重要了。 所以,對於new age和聲,我也認為是古典和聲學的再延伸。 推文又有提到"大師只回說:你樂理很好,可是我不知道你說的和弦"(好像都是 musicersho的推文XD),是存在著本身感受力就強過於人的人,但這種畢竟是 少數,這也牽涉到耳朵聽覺的問題(跑到註6),但聽力又可以藉由音樂學習而訓 練。很多爵士老師都強調和弦的學習。 當然我也認為感受度是很重要的,只是在於教學上,這確實是很難的一環,你的 感受,跟我的感受,一定不一樣,有人感受強,有人感受弱,感受叫弱的人就不 能成為偉大的音樂家嗎?我常聽到幾位老師以莫札特跟貝多芬來比,一個是旋律 性強,一個是結構性強。前者是很明顯是來自於天才般的感受力,而後者的創作 則是反覆磨出來。 而音樂欣賞、聆賞的部分,我覺得,現在每個人的背景都差異蠻大,自然而 然會有聽覺上的認知的不同,同樣一個作品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你無法說 究竟誰對誰錯,而由於現在的音樂類型太過多元,有時候會導致聽覺上的麻 痺,沒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的耳朵通常是閉著的(註6)。 本來要找到對於自己的作品有強烈共鳴的人就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我想這並不對於 理論、技術的學習上應該抱持著問號,發自內心的情感很重要,寫作技術的磨練上 一樣也很重要阿。 我想最根本的(同時也是最官腔)結論,原PO在推文已經敘述過了。 近幾年小弟一點點的淺見,大家共勉之。 註1: 小弟本身是理工科,碰巧學校碩班的教授在大學部開音樂創作相關課 程,才有幸學習且與教授認識,這一學期則以大學部學生身分修習研 究所風格寫作課程。 註2: 分析譜上的和聲、曲式結構,幾乎只是用讀譜、而非彈奏,所以用"拜 讀"字眼。 註3: 通常是五級sus4和弦,解決為五級和弦,若是不解決則不產生極不穩 定、有趨向性的導音。現代人常常會喜歡這類中性、不刺激的聲響。 註4: 德布西的印象派聲音即是如此,個人認為,德布西是挖掘了和弦本身 就存在的非功能性、色彩性。 註5: Muse也常常是使用古典和聲、對位阿,其造就了比一般搖滾樂有更細 膩的和聲(當然也是有搭配許多配器的編曲)。很多樂團,為了增加作 品的豐富度,也借鏡了古典樂的概念,我想,古典和聲的"再延續"是 很重要的。音樂應該是要一脈傳承的。這也是為什麼巴哈比韓德爾更 能得被後世冠上音樂之父的稱號。 註6: 曾聽過一例子,國外音樂學校的學生,某課堂上,在普通的作品與稍有 深度的作品表演結束後,呈現一樣的反應,該課的老師懷疑,較深度的 作品裡應有更大的迴響,是否是現代的環境下,學生的耳朵不被訓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122.219 ※ 編輯: nosap 來自: 140.113.122.219 (04/14 21:42)

04/14 22:04, , 1F
這篇結構好完整....
04/14 22:04, 1F

04/14 22:16, , 2F
推!!
04/14 22:16, 2F

04/15 01:59, , 3F
大推 不過音樂創作是不是114的課...?
04/15 01:59, 3F

04/15 02:30, , 4F
113 理工科碩班教授開創作課程 該不會是姓黃吧?
04/15 02:30, 4F

04/15 02:34, , 5F
交大音研所教授 113無誤~ 但不是姓黃~
04/15 02:34, 5F

04/15 03:02, , 6F
04/15 03:02, 6F

04/15 07:45, , 7F
我不善於表達,不過你幫我把我想要講的東西解釋很清楚
04/15 07:45, 7F

04/15 07:47, , 8F
但爵士音樂其實是白人以過去傳統音樂教育的觀點
04/15 07:47, 8F

04/15 07:49, , 9F
去分析黑人隨口哼唱的Blues,以理論整理出來的結果
04/15 07:49, 9F

04/15 07:51, , 10F
所以後來的爵士和聲會發現一些古典和聲延伸出的結果
04/15 07:51, 10F

04/15 07:53, , 11F
對於"完全遵守"古典和聲所出來創作的結果
04/15 07:53, 11F

04/15 07:54, , 12F
寫出來的作品若不是古典時期風格的話不然會是什麼呢?
04/15 07:54, 12F

04/15 07:55, , 13F
所以我想說的重點也是,從古典音樂的理論中
04/15 07:55, 13F

04/15 07:56, , 14F
自己可以理解出些什麼樣的新觀念,可以成為創作的元素
04/15 07:56, 14F

04/15 07:56, , 15F
所以對於那些理論是要能夠理解融會貫通,而不是只知遵守
04/15 07:56, 15F

04/15 07:57, , 16F
會想提到這點是看到tarantella大所回的文得到的感想
04/15 07:57, 16F

04/15 17:33, , 17F
我認為音樂是必然歸納下的結果~
04/15 17:33, 17F

04/18 02:51, , 18F
寫很棒!! 大推!!
04/18 02:51, 18F

04/21 15:47, , 19F
爵士樂是白人研究分析...黑人音樂的「結果」?
04/21 15:47, 19F
文章代碼(AID): #1FYNoxDn (DigitalMus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FYNoxDn (Digita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