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問"格物"的次第

看板Confucianism作者 (史萊姆)時間8年前 (2015/10/12 12:13), 8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5 (看更多)
※ 引述《amidha (東岐明)》之銘言: : ※ 引述《chessjim (我沒有暱稱)》之銘言: : : 我在實踐<<大學>>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問題 : : 就是把"格物"解釋成"革除物欲"時 : : 不知應先革除什麼,後革除什麼 : : 請問有沒有人可以幫我解說一下 : : 我自己在四書中找不到答案 這基本上是大哉問 格物往常有兩派解釋 程朱路線 和 陸王 路線 陸王基本上比較接近孟子的解釋角度 (我也認為陸王解法比較對) 另外 王艮 (王陽明的學生 創泰州學派) 的解法又把陸王解法說得更完整 建議你查看看王艮的解法 : 以往的大學解釋有許多錯誤。 : 關於「格物」的正確意涵,可見於 http://amidha.myweb.hinet.net/publications : ◎正解「格物致知」:儒、道、佛的會通基礎(上)  : ◎【書稿】正觀中道〈中庸第一〉〈誠謙第二〉 : 這兩篇 : 在實踐上,簡單來說,是相通於佛家「止觀」功夫的「觀」的功夫。 : 《大學》「格物致知」是在「觀」,「止定靜安」是在「止」。 : 所以,佛家止觀修持就是《大學》誠意正心的基礎。 : 想要學習正統的「觀」,可以去找上座部的正念禪修訓練,學習如何在生活中觀照。 : http://mbscorg.blogspot.tw/ 可以找到內觀正念禪修的訓練。 : 儒道佛修持基礎本來就是一貫互通,只是前儒不明,才會誤解了格物致知的原理。 儒道佛 可比較 有相關 也可以整合 不過以學習認識 研究討論 的角度來說 比較傾向 先個別說清楚 然後在能清楚辨別各者的情況下 來同時討論 不然一個混 變成 三個混 更亂 這是思想研究或思想史的角度 當然價值觀或信仰或宗教 要追求或認定三家合一或三家相同 並無不可 ======== 上班時間原本不想寫太多 不過覺得這樣回文根本什麼都沒講... 但是我覺得 這個問題可以簡單回應 但是簡單回應卻沒有講清楚整體的模型 不如不講.. 因為模型的解釋和選擇 直接影響到答案的天差地遠 所以也才說這類問題是大哉問 --- 試著在壓縮時間的情況下 講出模型重點 以對應找出問題答案: 「把"格物"解釋成"革除物欲"時,不知應先革除什麼,後革除什麼?」 首先 你的格物已經不是朱熹的向外格物了 這樣好講很多 (因為時間壓力 我們在此直接認定他是錯的 XD 躺) 但是你仍然受到朱熹的影響 認為: (1)有該革除的特定對象(甚至名單清單) (2)有個先後砍頭斬殺的順序 所以 問題不在於 名單清單是什麼? 順序是什麼? 甚至物欲是哪些是哪種? 而是 為什麼一定得有名單清單 為什麼一定有順序 為什麼一定有物欲是哪幾種的列表? 所以你對於格物的理解 雖然不是 格物致知=即物窮理 的朱熹說法 但是仍然屬於 存天理,去人欲 的朱熹說法 因此 你當然會去問 欲 欲望 人欲 物欲 是什麼 想要找出來一個一個格了 對嗎? 但是我(我所學的這個解釋角度)不是這樣去理解儒家、孔孟儒家或大學的 --- 從王陽明詮釋孟子的角度 (同時以之來詮釋大學) 比較像是"把遮蔽在光源的障礙物移除"->達到「此心光明」的結果 內外如一 恰好也是盡心和致良知的解釋 (這樣只講出名詞 還是一堆沒解釋到 Orz) 也就是說 白話來講好了 其實根據陸王的角度 格物 =主要讓「良心的聲音」可以被呈現 =讓你能「誠實面對自己的不安」(汝安則為之) =「聽從內心真實的聲音」(慎獨) 而不是 別人告訴你該怎麼做 或者告訴你條目 告訴你規範 告訴你順序 --- 遇到事情 「問問你自己的良心 這樣做對嗎?」 心安 就去做 對 就去做 心不安 就不做 不對 就不做 這就是孔孟儒家的心性模型(的簡單描述) 格物如果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動作行為 那應該是 移除那些蒙蔽良心的障礙物 (利益 名聲 執著 成見 欲望 小體...等等) 相信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良知,只是一時良知被蒙蔽。 而這個良知(良能) 其實就和孟子心性論講的性(盡其心者知其性) 一樣 --- 也就是不一定有什麼順序、範圍、條目、清單 可以讓你照著順序去「移除障礙」「移除慾望」 可以做的 就是「在事上磨練」 這種養心養氣的「功夫」 每遇到一件事情 就問問良心 或者不用刻意問 只要可以聽良心的聲音 甚至聽從良心就好 每個人的人生不同 環境不同 遭遇不同 但是(孔孟)儒家(含陽明)樂觀的假設 每個人都有良心(內在的仁) 都有四端之心 都有良知 --- 兩千年前沒有網路手機APP 難道要問孔子 我在手機遊戲被霸凌要怎麼辦? 問孔子也不知道 問堯舜也不知道 問聖人也不知道 但是問你的良心 你的良心一定知道 這是人人皆有的 甚至所謂自性具足的(借用詞彙) 這也是為什麼 孔孟儒家會宣稱 人人皆可以為堯舜 或人人皆可以為聖賢 的原因 問自己良心就對了 仁內義內 不假外求 天生就有 人人皆有 四書五經中找不到答案沒關係 「學苟知本 六經皆註腳」 這個「本」就是孔子的仁 孟子的心 王陽明的良知 或者你自己的良心:) --- 吃飯回來繼續寫 果然還是寫多了 ~_~"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121.1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onfucianism/M.1444623232.A.07F.html ※ 編輯: salami (140.112.121.118), 10/12/2015 15:06:34
文章代碼(AID): #1M6pE01_ (Confucianism)
文章代碼(AID): #1M6pE01_ (Confuci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