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 will feed China』~ 誰來供養中國?

看板China作者 (迷路的魚)時間20年前 (2003/11/26 07:28),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6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a-bian 看板] 作者: whatdef (發條橘子) 站內: a-bian 標題: 『Who will feed China』~ 誰來供養中國? 時間: Tue Oct 14 22:08:47 2003 最近從友人處獲得一份較新的網路資料,原文為 『Who will feed China』把它譯為「誰 來供養中國」,閱後頗有所感,乃不揣駑鈍譯述如后: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經濟快速成長,有些人還以簡單的算術方式預測,21世紀30年代時 中國國力就能超越美國,而沾沾自喜地以為屆時必可獨霸全球。因此而充滿憧憬與期望。在 台灣亦有為數不少的人士,確信不疑這項信息並認定中國地大物博,不久的將來必然突飛猛 進。其實就以唯物論的觀點審視上述的看法和想法卻都是適得其反,中國前途是無望的,分 析如下:  中國擁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全都擠在只佔全球陸地面積只有十五分之一,自然資源 並不豐富的土地上,況且他們必須得突破他們所信奉的唯物論觀點,所強調的自然法則,才 有可能臻于民生豐裕,國力進展之境。可是面對難於滿足的成長需求,和瀕臨涸竭的自然資 源,中國需要外國資源的持續供應。  中國能源蘊藏本來就不豐,除了台灣人不去瞭解之外,全球人盡皆知,未來能源爭奪, 因為中國經濟成長急速,必將造成烏雲密佈,風雨欲來。除此以外,中國日益膨脹的人口, 能源缺乏的陰影,已日漸浮上台面。  這本驚世之作「誰來供養中國」(Who will feed China)議題,之驚醒世界確有其道理 。而P.Dakkilainer and O.Daris 在「Will water be enough, will food be enough?」 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糧食危機衝擊全球經濟穩定。報告中所舉數據係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農糧組所作之估計,該項估計指出2005年中國需要進口榖物為32百萬噸,迄2030年將逐年 升高到每年2~3.5億噸。此項推估如成事實,將是全球難以承受之壓力。統計顯示2000年開 發中國家,糧食進口總量為80百萬噸,未來2~3.5億噸的需求一旦成為事實,必然造成亞非 貧窮國家糧食供應上的巨量短缺必會形成災難。  全球糧食供應不能過度寄望農業科技改善,「誰來供養中國」一書中有更詳盡的說明。  地球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無止境的需求,終有一日衝擊地球自然的極限,只是中國人囿於 不利的自然條件,必然要提早面對困境。人類面對的自然資源使用極限,大致為能源、淡水 、土地和礦物等非再生資源,然而日益增強的趨勢顯示,地球人口增長的同時,糧食增產衰 退,年產量似無可能滿足未來需求困窘態勢日漸浮現。  水資源涸竭是全球各洲糧食增產停滯的最重要因素。增加肥料使用對農作物的增產效果 亦已漸趨極限。在這樣的自然背景下,中國不久即將成為大宗糧食進口國,其數量之巨,足 以引發空前未有之糧價盤升,此種猛烈的趨勢可能引爆全球性食糧物資需求與自然環境間的 衝突,其影響全球經濟和日後人類生存環境之大,在歷史上是空前的。這種情境如有朝一日 成為事實,全球人類很容易歸咎於中國需求無厭,超過中國土地的生態承載力(carrying ca pacity)。  中國雖非唯一糧食匱乏的國家,但靜觀中國近幾年來的人口成長率看來,糧食需求之敏 感度(sensitivity)愈來愈大,照此趨勢演變下去,今後全球餘糧尚無法滿足其需求似可認 定的。因此些微的需求百分比升高,均將造成地球剩餘糧食供應的巨大失衡,是不難預料 的。  中國糧食需求之所以造成激烈的盤升,原因似可歸因於中國全力推動工業化的結果。過 去有些中國分析家曾認定中國糧食增產可以無限持續,可是事實並非如此。中國在工業化之 前,人口已經是高密度的國家,工業化之後必然會造成既有農地的損失,單靠農業技術的提 升無法彌補減產糧食所導致整體糧產的減少。從人類上觀察有三個國家與今日之中國極相類 似。工業化和農作物多樣化的結果導致日本農地損失52%,韓國46%,台灣42%,而三個國家均 曾努力提升農業技術,增加單位生產量,然而均不足彌補由工業化所造成的農地喪失,以 致榖物生產均逐年下降。日本已自1960年的巔峰減產32%,韓國、台灣則自1977年之尖峰減產 24%;由此推估中國未來糧產情況與此類似該是不難料定的。  當榖物糧食逐年減產之時,由工業化所獲致之所得提升卻反而增加榖物之需求,由1994 年日、韓、台灣三個國家整體上共進口71%的榖物的實情就可以証實上述說法是沒有錯的。中 國工業發展情況與上述三國極類似,中國在1990年的人均農地面積為0.08公頃,與日本195 0年相等,如果以農牧標準衡量觀察,中國已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假如她要避免糧 食減產,那必須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或減少農地喪失,而且中國要花費的努力和必須具備的 能力必須要超過日本。但是照目前的各種跡象看來,似乎不太可能,原因是中國農地單位產 量已和國際標準相當接近,換言之,提升空間已經相當有限了。  建設成千上萬的工廠,倉庫和入口道路,難免要犧牲農地。現代化的道路可說同樣需要 土地,1992年汽車銷售120萬輛,2000年將達300萬輛,此外還要停車場之設置也需要為數不 少的農地。況且人口和穩定成長又進一步助長農地的喪失加遽。以上的諸多因素,顯示中國 農地由1990年的90.8百萬公頃,約每年失去1.4%農地。和近鄰三個國家,韓、日、台的趨勢 愈來愈相當了。  除此之外,中國更面臨另一嚴重困難,那就是尚需調用灌溉用水去作為非農業之使用。 目前中國約有一半農地必須依賴灌溉,五分之四的榖物係產自必須靠灌溉之農地,中國北方 地區淡水缺乏更為嚴重,地下水嚴重耗竭。但仍然持續抽用來應付城市和工業需求。在乾涸 的北方,為滿足日益升高的淡水需求,城市用水必然要依賴灌溉水源的移轉使用,才不致讓 城市居民出現缺水問題。  中國農產榖物的減產持續下去,必然引起世人吃驚,因為減產並非由農業本身引起的問 題,而是由工業發展促使的。事實上中國農業曾有過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時期,從1950年至1 990農產總生產量增加4倍,1978年改革之後,年產量由兩億噸增至3億噸,人均產量也由19 78的200公斤提升為300公斤,對生活品質大有助益。但收入增加糧食需求也隨著升高,糧 食生產量反呈現衰退現象。這種情況諒必沒有考量,土地生產報酬遞減律的問題吧!  中國預估2030年總人口增加4.9億人,如果經濟成長持續下去(姑且假定),農業生產趨 勢依然如故,中國的糧食需求總量恐怕只有依賴進口一途,假如中國的榖物生產在2030年 時減為1.5億噸,如日本之趨勢,則依據聯合國教科文農糧組之估計,每年進口之糧額約需2- 3.5億噸才能符合其需求。其實這種估計似嫌保守,然而這樣的保守估計已超過可預見的全 球餘糧供應量了。  五分之一的地球人口,在快速經濟發展的趨勢下,所造成的全球糧食危機,是史無前例 的。但是可預見的是中國糧食需求所導致的糧價升高,必然是全球性的。  中國農地的萎縮即為全球人類農地的萎縮,而中國水資源的匱乏必將衝擊全球人類。簡 單地說,中國糧食的成長需求,必然影響60億人口與地球自然生態系統和資源之間的依存關 係。引用著名作家家湯恩比(Toynbee, Arnold Joseph)在其名著「歷史的研究」中反覆說 明,人類力量單薄,無力改變自然法則,但是和唯物論不同的是領導人可以憑藉智慧和意志 迴避自然法則所生之障礙,創造歷史促進文明。  中國的領導人應該認知中國人口即將超過中國土地可能承載的負荷,而知所閃避。期望 中國的領導人有足夠的智慧和堅強的意志去創造歷史,也期望台灣的領導人和全球人民具有 足夠的智慧認知中國自然障礙而知所閃避。 作者/邱連輝 轉貼自~南方快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192.239.10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22.3

推 192.83.167.47 11/28, , 1F
可是我記得大地雜誌也有相關報導
推 192.83.167.47 11/28, 1F
文章代碼(AID): #_m-MBpg (Chin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36 篇):
文章代碼(AID): #_m-MBp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