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什麼是玫瑰經

看板Catholic作者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時間13年前 (2010/09/01 22:41),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7 (看更多)
http://www.catholic.org.tw/dominicanfamily/rosary_history.htm 《聖母聖詠》經俗稱:「玫瑰經」,是用珠子唸的經文,此詞由拉丁文的Rosarium而來, 是由Rosa一就是「玫瑰花」為根,因此Rosarium本意是「玫瑰花圃」或「一束玫瑰花」, 今取意一連串的禱文,如一束玫瑰鮮花的馨香和可愛,獻給天主和聖母瑪利亞臺前。這名 詞是由西歐之使徒,道明會士聖文生、婓瑞Saint Vincent Ferrer推廣開來的。「玫瑰經 」是連串的經文,故用串珠子來唸,我們稱為「玫瑰唸珠」。 經珠的用途很早,公元前已有。根據歷史記載公元前786年 ,回王亞哈地的母親要干涉政 治,回王向她說:「婦女不要參與政治,快回去祈禱,數您的唸珠吧」。印度教徒、佛教 徒都用經珠用來計算他們祈禱的次數。這是一種很普遍的方法,不能說是誰專有的。 教會初期,教友常用經珠來祈禱,尤其是曠野的隱修士們,他們在小亞細亞和北非洲一帶 的曠野度隱修的生活,終日祈禱,故有用些小石頭或繩結來數他們日中該唸的經文,初期 教會史記載:隱居者聖保祿St Paul the Hermit每日裝上三百粒石子,每唸一段經文即, 拋去一粒,拋完三百粒就是唸完一天的經文。類似的記載甚多。 在第四世紀以後,隱修士漸多,由獨居的隱修士,活進為團體的隱修生活。他們每天的工 作,主要是誦經祈禱,唸一百五十篇的聖詠,不懂拉丁文的修士,便唸「天主經」來代替 ,誦唸一五十遍「天主經」代替一百五十篇的聖詠。凡遇有同道弟兄的死亡,不能作追思 彌撒的應該唸一百五十篇聖詠去代替,不會唸聖詠的,就該唸「天主經」。這是一般隱修 士們的規矩。誦唸一百多遍的「天主經」自然要有一種方法來計算,隱修士便用繩結或石 塊製成聖珠來唸。他們便稱這種唸珠做「天主經」唸珠,或稱為「文盲者的日課經」。中 世紀時,這種「天主經」唸珠仍很盛行,時至今日從塚墓中有時可發掘出這些遺物。一百 五十遍的「天主經」唸珠,到後來便能成一百五十遍的聖母經唸珠也稱為「聖母經」唸珠 。   玫瑰經的進展 初時的隱修士們唸「天主經」唸珠是一氣唸下的,後來,在愛爾蘭有人開始把唸珠的經文 分成三段,每段五十遍,當作補贖的經文唸,很快便傳到歐洲各地,在古手抄本內,我們 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隱修士們應該為恩人誦唸三份之二的聖詠或唸三份之二的唸珠經。 十一世紀時,「天主經」唸珠在英國和愛爾蘭十分盛行,製造唸珠的成了一項小工業:造 唸珠的人稱為Pater-noster,甚至倫敦有一條街道名Paternoster Road,因為該道上幾乎 都是製造或出售「天主經」唸珠的舖子。1496年,威尼斯駐倫敦大使曾記載說:他們(英 國人)都去參加彌撒和公開頌唸「天主經」唸珠;女人的手也常拿著長長的唸珠。 我們說過:「天主經」串唸珠是代替唸一百五十篇聖詠而產生的「聖母經」經珠也是代替 唸一百五十篇聖詠而產生的。讓我們首先說,什麼是「聖母聖詠」。 聖母瑪利亞的地位在教會內,是崇高的,沒有一個熱心的信友不恭敬她,不孝愛她,不論 是在公開的,或私下的,常盡可能,給聖母瑪利亞加上至高的敬禮和懇切的呼求。天使佳 播曾用極美麗的辭句稱讚她,於是熱心的信徒,也用天使的話來讚美聖母,說:「萬福瑪 利亞,妳充滿聖寵,主與妳同在」。十一世紀末,教會再把聖婦麗莎向聖母致候的話:「 妳在婦女中受讚美,妳的親子耶穌同受讚美。」加入天神的讚語後,而成為聖母經的前段 。直到十六世紀時,脫利騰大公會議再加「天主聖母瑪利亞,為我等罪人,今祈天主,及 我等死後,阿們」。成為今日的整篇聖母經。 天使佳播的讚語,其實就是天主向聖瑪利亞的讚語,有那一句讚語能比「萬福瑪利亞,妳 充滿聖寵,主與妳同在」,更美妙呢!因此,熱心的教友們便不停地用這句讚語「萬福瑪 利亞」來讚美聖母和效法天神佳播向她安。十二世紀時,這個敬禮已很普遍;尤其隱修士 們,更用唸「天主經」唸珠的方法來唸「聖母經」唸珠。有一次唸一百五十遍的,也有分 為三部,每部份唸五十遍的。從這個轉換上,便有人產生創造「聖母聖詠」經的思想。 十三世紀初,岡定堡主教德範當曾按聖詠方式寫成「聖母聖詠」經又另一位岡定堡主教, 聖黎謨和聖文德曾追效,文都拉之聖母詠共分三份,每部五十節,第一部的開端用Ave; 第二部份的開端用Salve。第三部的開端用Gaudeo因此有些學者說這是玫瑰經分成三部奧 跡的開始:歡喜、痛苦、榮福的起源。   奧蹟默想 一般學者的理論說,構成玫瑰經文,不單口誦的經,主要的一部是奧跡的默想。因此,倘 一個人單誦唸天主經,聖母經、光榮經,而不加入默想不能算為教會所稱的「玫瑰經文」 。教宗保祿六世曾說:「(默想玫瑰經的奧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沒有它,玫瑰經就彷 彿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使我們以最接近耶穌的眼光默想耶穌一生的奧蹟…(讓)我們吸 收奧蹟的不可測量的寶藏。」 十五世紀中葉,嘉篤會隱修士道明布斯傳揚奧蹟的默想,要口誦經文,心想奧跡,來唸經 。 這些奧積分為:歡喜五端:救主降生事蹟。痛苦五端:敘述耶苦難的救贖事蹟,榮福五端 :敘述耶穌聖母在救贖後的事蹟。 默想奧蹟的方式很多,各地習慣不同。在德國有些人習慣把奧蹟加在每十篇「聖母經」前 ,如我們現在所唸的方式相似。也有些唸珠,有六十三粒,每間十粒有一大珠,唸「天主 經」用。嘉篤會士道明布斯Dominic of Prussia和道明會士嘉斯德羅的默想方式,喜歡把 奧蹟加在每遍聖母經前。   聖道明與玫瑰經 根據傳統,以為玫瑰經是聖母直接授與聖道明的,但我們看了以上玫瑰經演變的歷史後, 便可明瞭這些觀念是受了傳說的影響,與歷史的根據有不符的地方。 所謂《玫瑰經》的初期演進,早在聖道明之前二三百年;默想方式的產生是到第十五世紀 才有,與聖人時代相差了數百年。且查考第十五世紀以前,最著名的幾件有關聖道明文獻 ,皆未提及玫瑰經的事蹟。聖道明列品案上,甚至聖人創立修會親訂的會規和文件上,也 未提及玫瑰經,而且在那一二世紀內亦找不到道明與玫瑰經有關係的文件或圖像等的遺跡 ;可見聖道明並不是聖母玫瑰經的創始者多位道明會的作家亦承認這是事實。 聖母玫瑰經與聖道明關係的傳說,實在起源於第十五世紀以後,出自一位道明會士名洛亞 倫Alain de la Rupe。 他生於公元1428年,為法國比達尼人,富有學識且長於口才和著作。他是一位傑出的神學 家,有著非凡聖德。洛亞倫因才德兼優,為道明修會建立了不少的偉業。是修會中一位富 有聲望與地位的人。但他的著作頗偏於幻想,與事業常有出入。道明會的一位權威歷史家 ,依沙Echard曾下這樣的評語:「亞氏確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但著作中常有捏造之處, 富有幻想性,他能寫出沒有的事實」。玫瑰經來源的捏造就是出自亞氏的手,大概在公元 1470年以後,洛亞倫描寫聖道明獲得了一次顯示,聖母發顯與他,遞給玫瑰唸珠,命他傳 揚這敬禮,這種捏造的傳說便藉著他生動的筆墨與圖像遍傳到各地,成了今日的訛傳。 「玫瑰經故事」的作者J.G. Shaw用兩個可能性解釋洛亞倫因何以認為聖道明為玫瑰經的 創始人:首先,亞氏也許以玫瑰經是聖母賜與他修會內的一樣獨有的特恩,因而以自己的 會祖聖道明作代表,遂說聖母顯現,將玫瑰唸珠交給聖道明作為修會中特有的恩賜和表記 ,這事件有可能的事,也容易解釋相傳的理由。另一樣解釋是亞氏是以考據而說玫瑰經是 創自「道明」,則這道明應是嘉爾本會士的道明、布斯,Dominic of Prussia他確是玫瑰 經奧跡默想的創始者,而不是道明會的會祖聖道明,這種混亂的錯誤也是可能的。 第三個可能性解釋與第一種的解釋類似。那些曾否認玫瑰經是由聖母直接交與並教導聖道 明誦唸的作者,沒有否認聖母曾顯現給這位洛亞倫。可能聖母命亞氏傳揚玫瑰經;數位作 者亦說這十五端誦唸玫瑰經特恩是聖母對亞氏說的。亞氏亦實在是玫瑰經善會的第一個創 辦人,曾竭力傳揚玫瑰經的敬禮;因此亞氏可能把自己的功蹟和所見的顯現全歸於會祖聖 道明身上,而出的傳說:聖母顯示給會祖聖道明我,命令他傳揚玫瑰經,成了玫瑰經的創 始者。 美國俄亥州的一位道明會總主教,麥尼各老曾說:「洛亞倫論聖道明見的顯現和討論玫瑰 經的道理,都不能視為有歷史的價值。道明會的著名大神學家格日登亦曾以嚴責亞氏捏造 的故事,有礙歷史正觀,道明會史上最初提及「萬福瑪利亞」經文是在1266年所召開的總 會議上,議決輔理修士當唸完天主經後應加唸一篇「萬福瑪利亞」。那時已是聖道明死後 45年。 無論如何,教會在十五世紀正式頒布了玫瑰經是起源發揚於聖道明。從此玫瑰經便於道明 會及其會祖聖道明息息相關。 最後,我們可以用真福蘇斯德樞機Cardinal Schuster講論「玫瑰經」的起源的語作結論 :「從歷史的證明上,我們不能把玫瑰經的起源歸於聖道明;因為這早已是公教徒的一樣 熱心神工,只是到了十五世紀,才由洛亞倫訛傳捏造把玫瑰經的起源置於聖道明的身上, 然而,玫瑰經能有偉大的成就和迅速的廣傳,作為教友一種普遍的熱心神功,這偉大的功 績就該歸於道明會士。」 -- http://www.wretch.cc/blog/dearev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59.237.151.151

09/04 23:38, , 1F
好詳盡,推!
09/04 23:38, 1F

09/04 23:40, , 2F
現在還多了光明五端,耶穌傳教事跡
09/04 23:40, 2F
文章代碼(AID): #1CVcOSJH (Cathol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CVcOSJH (Catho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