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窮人家的小孩特別多,現實也是如此嗎?

看板C_Chat作者 (芭樂)時間5年前 (2019/05/19 03:58), 5年前編輯推噓15(15023)
留言38則, 13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7/8 (看更多)
※ 引述《yuukiyuna (二乃是王三玖是后)》之銘言: : 這是真的 : 我現在在社工單位服役 : 很常接觸到那些「生很多的窮人」 : 就我所知那些生很多的窮人都有幾個特點 : 這些都是我個人的觀察不是來自嚴謹的論文或是統計 : 如果有相關領域的鄉民希望可以補充 雖然原PO討論的推文已經轉到討論安樂死的議題了, (而且我覺得原原PO的提問和ACG點似乎沒有直接相關?) 不過因為本身是社工從業人員,所以還是來回覆一下這個議題。 在開始之前,我還是必須宣導一下, 不管洽友們是否覺得太過政治正確... 但我們每一次描述資訊的方式和時機,其實就是一種社會價值觀的傳遞。 人類是很懶惰的生物,需要很快速的,安逸的理解世界的方法。 我們喜歡歸類和發掘原因,卻不一定有時間精力去對我們的種種假設進行驗證。 所以我們更需要謹慎地去說明我們的觀察,否則就容易有錯誤連結刻板印象的產生。 一旦產生,這些東西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改變。 (就像大家會抗議媒體報導「宅→不善社交」,「電玩→暴力行為」,也是類似概念) 我覺得yu大還滿勇敢的,雖然本身不是相關背景, 但也因著自己的經驗想辦法要去理解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就我個人的服務經驗,原文所說的一些內容,不可避諱的也會在實務現場發現。 但我們是否有把事情擴大解讀,是我想平衡說明的部分。 我自己後來才了解,其實自己可能有選擇性的偏誤,但是沒有察覺。 例如常常接觸特定的對象,然後就把這樣的經驗以偏概全, 可是事實上社會福利體系比較容易接住的, 本來就是更容易遇到挫折與社會適應狀況的家庭和個人, 這些案例的佔比,並不如自己想像中來得那麼多。 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辦法引用很多資料,但我參考的數據大致來自官方統計和報導, A)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7年10月版,《105年家庭與生育調查報告》 https://reurl.cc/LZLpy B)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5年度《國中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 https://reurl.cc/X9N47 C)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4年度《高中高職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 https://reurl.cc/9QLGV D) 未成年懷孕求助網站報導,http://www.257085.org.tw/news_detail.php?Key=299 《台灣每年3千名未成年少女懷孕,監委督促教育部和衛福部改善》 E)國家教育研究院《102年校務經營個案研究實務研討會成果集》, 未成年懷孕學生輔導策略之探討,https://reurl.cc/RQEX9 : 1.他們都是年輕媽媽爸爸 : : 第一胎很多都是在未滿十八歲生的 這邊描述的是初生育年齡,但yu大可能想講的是兩個部份, 第一是,「多子女數家庭,生育第一胎的年齡通常較早」, 第二是,「年紀較輕的父母或照顧者,傾向生更多小孩」 就經驗法則來說,第一點我覺得是符合的,第二點我則不太肯定 譬如說一個家庭同樣是生三胎,從父母20歲開始生育的難度,應該比30從歲開始更低 但是因為這兩點是動態歷程的分析,就我能找到的資料,都沒有辦法直接呈現 以內政部與統計處106年的資料 https://reurl.cc/6eYN5, 該年未滿20歲的生育嬰兒數,佔總出生嬰兒數的1.4%,其實沒有特別高...? 生育屬第一胎的比率約84.8%,的確明顯高過其他年齡區間, 但第二胎以後的比率反而相較其他年齡區間是比較低的 然後從A)的第33-38頁,分別就男女性、未婚已婚、教育程度區隔的生育經驗去分析, 因為各項指標是交互影響的,所以難以直接下定論, 但就最年輕的20-24歲區間,平均懷孕次數、平均懷孕比率、人工流產比率, 也不是所有年齡組別中別最高或最低的,反而有些地方教育程度變項影響比年齡大。 A)第137-138頁分析了男女性理想子女數,實際子女數的分布, A)第150至153頁分析了「覺得小孩要有兄弟姊妹作伴」(多生幾個)的態度, 大多數統計結果沒有看出明顯的年齡或教育程度差異。 至於經濟部分,因為沒有直接測量的指標,所以看不出多子女家庭是否貧窮的比例較高。 然後啊,依照資料B)的第32頁與C)的第24-25頁,性經驗年齡層的下降也是社會變遷的結 果,國中生曾發生性經驗的加權百分比是5.6%,高中攀升至13.2%,男生略高於女生, 就已有性經驗學生,初次發生的年齡按B)的資料,11歲以前加權百分比居然是49.9% !!! 女生略高於男生,接下來的區間以13~14歲,約國一到國二的年紀居次 雖然C)的加權方式不一樣,但發現15~17歲,也就是國三到高二之間,也是發生初次性行為 的高峰... 補充這個資料是想描述,當性經驗年齡的下降剛好位在青少年發展階段,知識、經濟、 自主能力都還沒有完整預備的時候,如果面非預期性的生育狀況,後續衍伸的照顧和節育 困難當然也需要更多協助。可是現實上我們社會對於小爸媽的社會支持很少,如果有非預 期生育,很多人也無法順利完成學業,返回家庭或社區之後就變隱形的人口。 我自己曾協助找尋能夠一邊育兒,一邊工作的職場,可實際上大多數的工作根本不允許。 小爸媽如果在缺乏足夠親友支援,又沒有足夠的競爭資本(學歷、技術、體力、時間...), 當然就更容易陷入貧窮的狀態。依照D)的資料,台灣未成年少女懷孕生子後選擇留養人數 愈趨增長,據衛福部統計,從103年218人及104年351人,至105年上升至598人,有顯著增 加。 : 2.避孕觀念低落 : : 認為體外射精可以避孕 : 認為做愛前先自慰兩三槍可以清空精蟲不會懷孕 : 說到底就是教育水準低落 這個參考資料分析很詳細,可以看A)68-78頁,C)24-26頁, A)的數據是針對全國群體抽樣, 發現避孕觀念的知識和節育措施的落實,和教育程度確實有較大關聯性,和年齡則較少 不過因為世代的差異,可能教育程度高低的可能也和年紀分布有關 針對C)的數據,高中職學生調查中第一次發生性行為,有使用保險套的比例是58.6%左右, 但次高的卻是22.5%,也就是沒有避孕措施,而這個可能還算是低估的了, 因為調查抽樣對象並沒有包含未在學生。 (所有調查學生中,自己或伴侶曾經懷孕的比率是1.1%,曾墮胎的比率是0.79%) 我自己覺得,教育確實是最大的關鍵,為什麼延續上一個問題,提到未成年懷孕的情形, 是因為目前性教育的推廣我覺得還是不夠的,而往往需要這些訊息的人,都過早掉出了 教育的系統。基本上,如果你已經成年,或者已經進入婚姻,社會體系會「預設」你具備 和生育有關的一切知識和能力,所以很少有針對成年者的節育和性的家庭教育宣導,更何 況我們現在生育率超差耶。在職場、家庭,很少人會去告知有關性或生育的正確知識, 要嘛靠直覺、靠朋友亂問、靠網路搜尋,但這些訊息不一定適合。除非除非是進到了醫療 院所,譬如產檢發現有小孩了。可是產檢這件事情,即使有健保的免費給付,還是很多人 不曉得有這個資源能夠使用。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下A)的資料:「已婚女性於1995年以後有活產經驗者,其最近一次活產 在妊娠各期接受產前檢查利用比例皆逾 99%,未定期接受產前檢查者,以教育程度較低者 居多。進一步分析有 8 成 4 以上婦女在各妊娠期完全遵照產檢時程定期進行產前檢查, 而在按指示且額外多做產檢則以妊娠第二期產前檢查婦女占最多,沒有定期接受產前檢查 之比例在國小以下教育程度者較高。」 嘿對,這部份我很認同,性教育與情感教育可以依照年齡和發展歷程,從小開始教導,甚 至有必要對於出社會的一般大眾提供諮詢與再教育的資料和課程。 : 3.小爸媽的爸媽也都是小爸媽 : : 所以都是在這種環境自然沒有意識到嚴重性 : : 4.原生家庭環境惡劣 : 青春期情竇初開遇到對象自認為愛可以克服一切就生小孩了 : 因為無法按捺激情+教育水準低落導致不會評估後果 : 最後受不了壓力開始家暴或出養 : : 5.衝動就做了沒想這麼多 : : 當下感覺來了雖然知道很危險但還是做了 : 做完不敢面對現實或怕被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沒去檢查 : 最後就生下來了 : 然後重複個四五次就很多了 這三點我一起回覆,我覺得其實分別提到了不同的面向, 包含家庭結構的代間傳遞、生命歷程的內在影響,和偶發性與個人社會因應能力不足。 究竟哪麼是原因哪個是結果?或許有時候很難以去考究了,猶如蛋生雞雞生蛋這樣, 此處引用王永慈老師的貧窮研究 https://reurl.cc/MGL3W, 整理我們看待貧窮的幾個角度(省略第四項),剛好也回應這邊文章的主旨─ (一)個人態度或動機的解釋 此觀點認為人之所以會窮是因為擁有一些不當的動機或態度,例如:不願勤奮與努力、道 德觀薄弱等。唯此觀點雖在某些貧窮者身上可見到,但是也可在非貧窮者身上可見到,因 此僅能部份解釋貧窮現象(Vosler,1996:161-162)。 (二)貧窮文化(The culture of Poverty) 貧窮家庭有其自己的次文化,且代代相傳。最主要是由美國人類學家Oscar Lewis(1965) 提出貧窮次文化有 62 個特質,其中包括:長期失業、低平均餘命、有無助與匱乏感、家 庭暴力、較早有性經驗、缺乏延緩滿足需求的能力、不良工作習慣,缺乏長期目標、物質 濫用與家庭結構不完整等。這些特質會在貧窮家庭代代相傳,使這些家庭與主流社會脫節 ,因此形成惡性循環不易脫離貧窮(引自 Kane & Kirby, 2003:97-99)。然而此觀點 的最大限制是無法充份說明這些貧窮的特質究竟是導致貧窮的原因或是貧窮所帶來的結果 (Vosler, 1996:162-163)。 (三)人力資本論 個人擁有的教育程度、職業訓練、工作經驗、工作技術等都可視為其自身的人力資本,這 些人力資本關係著其在勞動市場的表現以及薪資取得的多寡,也就影響到是否陷於貧窮的 風險。因此加強個人的教育、職業訓練、工作經驗、工作技術等有助於脫離貧窮。然而此 觀點的最大限制是無法解釋即使個人人力資本提升了,但仍有人無法找到適當的工作與薪 資,足以使其個人與家庭脫離貧窮(Vosler, 1996:162)。 (五)福利依賴與工作反誘因的觀點 此派主張由於政府的社會救助提供,形成福利依賴,接受補助者認為其可依賴政府,而不 想努力工作使自己脫離貧窮。因此政府應減少社會救助給付,並提高人們的工作意願。唯 是否政府介入減少,貧窮者便能自己靠就業而脫離貧窮仍是一個爭論的議題(Vosler, 1996:165)。 按E)的文獻回顧,我認為有些社會背景因素是很精確或共通的,更適合描述原PO描述的 情形或我個人經驗遇到的狀況─ 黃國彥的研究資料顯示,造成未婚懷孕的因素有: (一)較低社經地位者、貧窮、父母仳離、或是鄉村剛遷居到都市、屬於單親家庭,以及 社會環境對性規範有較高容許的情況下,較易有未婚懷孕的現象。 (二)在心理方面,低自尊、低教育目標、低學業成就、比較被動依賴、或具冒險性的人 、及渴望愛情期望懷孕、忽略懷孕的危險性、缺乏親子溝通者,也易形成未婚媽媽,而多 數青少年未婚懷孕歸諸於情境因素,由於沒有懷孕經驗,沒有事先做好準備、或者缺乏性 知識、在偶發的情境中,造成未婚懷孕(李啟澤、李孟智,1998)。 (三)李德芬(2002)在其中學階段未婚懷孕少女的學校因應措施之研究中亦指出,社會 性觀念的開放、婚前性行為的比例增加,初次性經驗年齡層下降與擁有性經驗比例逐年的 攀升是造成未成年懷孕的原因。其他像是同儕壓力、不完整的家庭功能、性與精神的虐待 、酒精與毒品的污染,或是青少年對責任負擔的崩潰等也都是可能影響的相關因素。 所以未成年懷孕並不是只有未作好避孕措施的問題,事實上它是有很多因素相互交錯作用 著(王淑芬,2007) : : 6.為了拿補助 : : 為了低收入戶的補助所以生四個五個 : 這種通常是原住民居多 : 而且站整個小爸媽族群很高的比重 : 因為原住民的補助門檻很寬鬆很容易就會通過 : 而且他們認為養小孩不用花錢 : 只要給個食物什麼的就好 : 反正有各種補助所以沒差 : 目光比較注重在眼前的利益沒有思考過小孩長大的學費之類的 臺灣的低收入戶資格審查其實是很嚴格的, 雖然隨著近年來的修法有一些放寬,但還是不那麼容易取得。 而且就算有生活補助和學雜費減免, 坦白說養育小孩的費用遠遠超過政府每個月補助的幾千元。 如果我是爸媽,要去打工,可能還要去打黑工,因為如果有認列所得被納入家戶收入, 說不定我明年的低收入戶資格就會被取消了。 福利依賴的家庭並不是沒有,可是就我的觀察,多半合併了其他的議題, 譬如工作人口少、有健康或心理健康議題,或所得不足以支付家庭開銷造成惡性循環。 另就原住民族的補助來說,或許因為身分關係而比較多補助的管道, 但這個就像老人、身心障礙者、婦女兒童等等身分一樣, 在發展的脈絡中是基於社會公共利益與社會補償的概念去發展的。 我必須再次強調,無論政府提供什麼樣的福利措施, 大多數「給錢的」服務都是一次性、階段性的,根本無法替代未成年子女照顧所需。 原住民族所面臨的貧窮和窮忙議題,比起其他他族群來得更明顯和複雜。 如果從1的資料來看,確實原住民族的生育率,以及年輕照顧者的比率較高, 不過就家庭結構或勞動力發展層面來看, 可能也跟原住民族有很多從事勞力密集或農業有關,所以需要更多的幼年人口。 又依內政部和行政院資料,https://reurl.cc/pV4alhttps://reurl.cc/v84Ql 有些重要的資訊可以發現,譬如原住民族的平均餘命遠低於其他族群, 依勞動部資料 https://reurl.cc/YnRYL,失業率高於一般族群。 「105年10月底我國原住民族0~14歲幼年人口11萬人,占20%,高於全國總人口之13.4%, 15~64歲青壯年人口40.3萬人,占73%,略低於全國總人口之73.6%,65歲以上老年人口 3.9萬人,占7.1%,低於全國總人口之13.1%,老化指數135.3遠低於全國總人口之97.7, 與原住民人口生育率較全國平均高且平均餘命較全國總人口低有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8.231.13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_Chat/M.1558209492.A.495.html

05/19 04:29, 5年前 , 1F
看到成人性教育..才發現原來社會上很多困難是來自沒想過
05/19 04:29, 1F

05/19 04:29, 5年前 , 2F
的地方
05/19 04:29, 2F

05/19 04:31, 5年前 , 3F
我覺得需要快速理解世界的方法不是因為人類懶惰
05/19 04:31, 3F

05/19 04:31, 5年前 , 4F
台灣跟美國性教育的問題一直都在社會不允許...
05/19 04:31, 4F

05/19 04:31, 5年前 , 5F
而是因為詳盡理解世界的知識超出人類能接收的能力範圍
05/19 04:31, 5F

05/19 04:32, 5年前 , 6F
因為你不能每件事都如此詳盡的理解所以就會抄捷徑啊
05/19 04:32, 6F

05/19 04:32, 5年前 , 7F
抄捷徑某種程度上 用懶惰來形容也不算錯
05/19 04:32, 7F

05/19 04:49, 5年前 , 8F
恐怕對大部分人、大部分情況來講,就算想完全不抄捷徑
05/19 04:49, 8F

05/19 04:49, 5年前 , 9F
也沒辦法完全客觀的吸收處理所有知識
05/19 04:49, 9F

05/19 04:51, 5年前 , 10F
不過就普通的情況,大多也許是可以用懶惰來總結沒錯
05/19 04:51, 10F
謝謝樓上BIT大的補充,我其實也有猶豫用懶惰這個說法是不是恰當 @@ 我的原意比較是無奈的感受,並不是說人們放棄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而是有時候因為資訊量過多、意見過於複雜分歧, 或受到人們自身成長經驗、背景知識與理解的有限性, 所以不得不從龐大的資訊中抽出幾個重要的關鍵,然後去 Tag 它, 否則我們很難在現代這個資訊爆炸的社會中生存。 可是 Tag 時間一久,我們就容易忘記去檢視這個 Tag 哪邊來,有沒有需要修改這樣

05/19 06:56, 5年前 , 11F
基督教是不是世界毒瘤啊跟支那一樣
05/19 06:56, 11F

05/19 08:41, 5年前 , 12F
推這篇
05/19 08:41, 12F

05/19 09:18, 5年前 , 13F
推專業人士回答
05/19 09:18, 13F

05/19 09:39, 5年前 , 14F
推認真回答
05/19 09:39, 14F

05/19 09:43, 5年前 , 15F
專業
05/19 09:43, 15F

05/19 10:24, 5年前 , 16F
05/19 10:24, 16F

05/19 10:24, 5年前 , 17F
引經據典的優文
05/19 10:24, 17F

05/19 10:24, 5年前 , 18F
不過你對我的第一點的解釋與理解似乎有誤
05/19 10:24, 18F

05/19 10:24, 5年前 , 19F
首先我看到接觸到的資料全部都是失能的家庭
05/19 10:24, 19F

05/19 10:24, 5年前 , 20F
因此你不能用全台灣的統計來解釋
05/19 10:24, 20F

05/19 10:24, 5年前 , 21F
因為這是不同群體
05/19 10:24, 21F

05/19 10:24, 5年前 , 22F
然後我第一點單純只是想表達多生貧窮家庭幾乎都是小爸
05/19 10:24, 22F

05/19 10:24, 5年前 , 23F
05/19 10:24, 23F
是的,這是我找的資料的限制沒有錯~ 引用資料呈現的母群,和原PO接觸的對象群體不相同 當初在想如何回應這篇時,我有所猶豫, 如同上面有講的,我怕會陷入蛋生雞雞生蛋的困境, 無法區隔究竟我們看到的是貧窮導致的結果,還造成貧窮的原因。 但最後我覺得既然討論的是貧窮的議題和生育的議題,從整體統計去看有一定的代表性 若更細單就目標人口群的統計,我自己可以找到最相關的, 是衛生福利部《102年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https://dep.mohw.gov.tw/DOS/lp-1768-113.html 確實有些資料能夠佐證原PO的一些假設和感受 (如果我沒有誤會的話啦... 它每五年會調查一次,去年的問卷還沒有完成統計分析 裡面沒有直接相關的數據,但間接相關可以看第2~3、20、43、49頁等, 意思大概是,貧窮家庭的依賴人口數比起一般家庭多,但家戶人口數並沒有高得非常誇張 有些數據看不出是老人多還小孩多,但整體來說,貧窮家庭的幼年、青年普遍較高沒錯 中低收戶家庭內的人口數,反而比低收入戶家庭內的人口數更多, 但相對比的是,低收入戶中,卻有較高比例工作人口因照顧子女無法外出工作 「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家庭戶內共同生活人口數以1人戶占22.9%最多,4人戶及3人戶亦 分占21.4%及20.1%...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家庭戶內共同生活人口之平均戶量為3.1人, 較全國家戶平均之2.8人為多。按款(類)別分,以中低收入戶之3.7人最多,低收入戶第三 款(類)之3.0人居次,第二款(類)降至2.3人,第ㄧ款(類)僅1.2人」 「按年齡觀察,戶內人口以未滿20歲者占39.9%最多,遠高於全體人口之21.3%;40歲至未 滿50歲者占16.9%居次...」 「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家計負責人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去工作之原因,以『重尋工作』中 占29.5%較多,其次為『需照顧兒童或傷病家人』占21.6%...就款(類)別觀察,低收入戶 第一款(類)以『需照顧兒童或傷病家人』者占40.3%最高;第二款(類)除『需照顧兒童或 傷病家人情形』占27.2%外,因『謀職困難致未再尋工作』者亦占17.6%...」 最後有一個問題很有趣,是有關脫貧的方法, 可能由於長期處於社會不利處境,不斷遭遇挫折,所以貧窮家戶的希望感也較低, 「低收入戶認為脫離目前生活困境之最主要方法為『政府提高補助款』24.8%、『盼子女 長大就業』20.5%,及『求得謀生技能,獲取較有利工作條件』8.2%,占總戶數之53.5%。 與97年6月底調查比較,順序相同,而以『盼子女長大就業』增加14,415戶或占四分之一 最多;惟『不知道用何種方法或沒有辦法』脫離困境者計38,656戶,亦較97年6月底增加 22,710戶,增幅達1.4 倍。」 yuukiyuna: 然後我要補充第四點跟第六點 05/19 10:24

05/19 10:24, 5年前 , 24F
首先是第四點
05/19 10:24, 24F

05/19 10:24, 5年前 , 25F
因為原生家庭惡劣小爸媽期望另組家庭
05/19 10:24, 25F

05/19 10:25, 5年前 , 26F
希望可以自己建構一個有愛功能正常的家庭填補自己的缺
05/19 10:25, 26F

05/19 10:25, 5年前 , 27F
憾與溫暖
05/19 10:25, 27F

05/19 10:25, 5年前 , 28F
可是他們終究是出自衝動所以最後必定失敗
05/19 10:25, 28F
第四點的部分我覺得很接近自己過往的服務經驗。 不過我覺得也和環境因素有關,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成就感、歸屬感都來自家庭, 尤其對於年紀較小的青少年或小爸媽來說,可能更是如此。 如果我無法在學校課業或特殊領域獲得好的表現, 那還有什麼能夠奢求呢? 想來想去就是找一個可能愛我的的人,我也能付出愛的人, 接著便是透過生育的方式進入新家庭,和脫離原生的家庭。 這個過程往往跌跌撞撞很辛苦,最後也有可能產生貧窮的複製。 並不是說社會資源比較少的家庭, 對於孩子的付出和關注,表達的愛就比較少, 可是確實在維繫家庭的過程就更加辛苦。

05/19 10:25, 5年前 , 29F
然後第六點原住民的審核我問過當地的社工
05/19 10:25, 29F

05/19 10:25, 5年前 , 30F
比一般人寬鬆非常多
05/19 10:25, 30F

05/19 10:25, 5年前 , 31F
門檻差了好幾千
05/19 10:25, 31F

05/19 10:25, 5年前 , 32F
而中低收和低收福利差很多
05/19 10:25, 32F

05/19 10:25, 5年前 , 33F
因此他們會選擇再生一個多一個人頭讓自己變低收
05/19 10:25, 33F
我確實有聽過有的家庭會透過這種方式維持低收或中低收資格, 不過應該不限於原住民家庭啊? 這個部分我覺得上面有些資料可以發現端倪了, 雖然找到的補充資料沒有辦法直接證明增加生育子女數動機與原住民的關聯, 不過原住民族家庭確實比較容易陷入貧窮。 以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資料,https://dep.mohw.gov.tw/DOS/lp-2972-113.html, 我有把資料回推,然後參考106年原住民的總人口數去推估(用家戶數推估有比較大誤差), 107年全國低收入戶人數約31萬1526人,佔全體國民的1.32%, 中低收入戶人數約33萬8468人,佔全體國民的1.43%, 而較之下,原住民族的低收和中低收入戶佔其總族群人口數比,卻分別有5.7%和4%。 也許各地方主管機關或公所有自訂自己的審核標準和額外的補助,這就要詳細去查了。 不過單純就法規上來看,原住民身分申請低收、中低收並未有特別的加權或比較容易, 反而是身心障礙、老人等身分比較容易通過... 政府為了把關福利措施不被濫用,低收中低收資格也會每年審查,不是永久的, 而且有規定符合多種補助申請資格者,補助僅可「擇優領取」, 實際有工作能力卻不願外出工作的人,還會被列計基本工資試算。 我自己找到針對原住民的福利,目前是看到「中低收原住民建購、修繕住宅補助」而已 如果洽友們想要看實際的申請案例,還有低收中低收補助多少錢, 可以找台北市社會局的參考 https://reurl.cc/Eay60

05/19 10:29, 5年前 , 34F
推專業分析
05/19 10:29, 34F

05/19 12:44, 5年前 , 35F
優文推
05/19 12:44, 35F

05/19 13:06, 5年前 , 36F
推分析
05/19 13:06, 36F
※ 編輯: smics (36.228.231.138), 05/19/2019 16:46:58

05/21 23:36, 5年前 , 37F
補推
05/21 23:36, 37F

05/21 23:36, 5年前 , 38F
感謝細心回答
05/21 23:36, 38F
文章代碼(AID): #1Su6FKIL (C_Chat)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8 篇):
文章代碼(AID): #1Su6FKIL (C_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