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生命節奏

看板CLUB_KABA作者時間19年前 (2004/11/15 02:20), 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其實我本無意在這樣的時刻討論此事,這篇文章最初也只是上個星期的一點心情筆記 。對於我所不夠瞭解的事,我只抱持懷疑的認識,而不會一頭熱的討論。這篇文章的後續 也是抱持著這樣的態度。 只是在現在這種時候,連抒發心情也得仔細小心(今天我觀察看板的人數,始終高居不 下), 還是有點廢話得說一說。我無意也厭倦討論最近的事,在這篇文章的後續,我只想 討論我所接觸到的幾位老師與長輩,也兼及我所瞭解的一些已故的先輩。不管是先前所說 的孔德成老師的學問與態度或高去尋、石璋如等先生都是放在這個讀書與心情筆記中的。 而心情筆記的感受性大過於分析性,「詮釋性」大於實質性。故在上一篇文章中,感嘆 性的語氣在六段當中的結語佔了一半。 之後討論的一些書與人,我將先述及現在的指導老師杜正勝先生的一本新書《新史學 之路》。熟識我的朋友都會知道,大學時代我就相當喜愛杜老師的作品。當時不管讀的懂 或讀不懂,囫圇吞棗的一股腦的讀進去。直到後來,有志於做上古中國的研究,漸漸的對 於文章或書所回應的學術脈絡才清晰起來。或許我不敢說我對於杜老師的作品全部讀過, 但是羅列在史語所網頁上的書籍與文章是閱讀了九成以上了,這也包括一些雜文與報紙上 的文章。大學時代也就期望能夠在他的指導下完成我的碩士論文,現在正在努力的完成當 中。在我所閱讀的書中,也許相當偏狹,但從我這樣短淺的目光中,我相當尊敬這樣優秀 的人文學者。 或許是帶著這樣尊敬的心理,不管是老師上課時所說的話,或是關於我論文的幾次討 論,我都會將重點記錄下來。必須承認的是,除了論文的事以外,我與杜老師沒有其他的 交情。將老師的文章、學術與個人的生涯結合是我「創造性的詮釋」。 屢屢出任新職的杜老師都受到社會極大的關注,我不清楚他的生涯規劃與官場際遇, 也無意討論此。然而不論是媒體或是政治人物,對於其學術背景都缺乏應有的認識與理解 。作者於卸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前夕所出版的兩本書,一為此本《新史學之路》;另一本則 是《藝術殿堂內外》。 長期以來,國內的學術界與社會的互動並不大;弔詭的是,歷史學研究的終極目標仍 是人,遠離人群的歷史學家卻以人為對象,不免使人產生質疑。臺灣社會自解嚴以來,社 會經歷了一連串不小的騷動,即使在象牙塔內的學者也為之震撼。作者在本書自序中即言 明:「我從學術的象牙塔眺望這座塔所植基依存的社會,這個社會正在沸騰,這個社會正 在脫殼,這個社會正企圖羽化,我便情不自禁的撩落去了。撩落去,思想重於實務,教育 文化多於政治社會。」如此的夫子自道正說明了臺灣社會的蛻變與學術之間的交互關係。 學術與社會之間雖不必然直接相關,但研究者的視野根植於所依附的社會,所關懷者也應 會與這塊土地息息相通。 然而,或許有人會質疑,作者鑽研中國古代史,與此塊土地之間的關係何在。事實上 ,作者的歷史研究表現了臺灣史學發展數十年來的學風特色。歷史研究的發展有其主觀與 客觀的面向,也有他所承襲傳統的特點,隨著社會的轉變,也會造成觀察歷史角度的變化 。舉例來說,中國的上古史學者往往強調中國古代文明的燦爛與輝煌,每每挖掘到一個大 型遺址時,即強調它與中國文明的「燦爛起源」相關。事實上,中國的疆域範圍廣大,生 態區域複雜,即使在當下的中國也非鐵板一塊,更何況是古代中國的來源複雜,那時生活 於南方的人或許不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吧。故這樣的研究多多少少反映當下中國民族情緒 高漲的一種傾向,強調中國的傳統何其輝煌,與改革開放以來民族自信心的恢復應該也脫 離不了關係。從這樣的角度出發,可以理解社會與學術互動之間的交互辨證,也可以由此 來理解這本書。作者本身也承認他曾經被教育成中國人,也以中國文化人自居,但現在面 對的是蠻橫威脅臺灣,無所不用其極的中國。作為一個專業的史家,不禁就會質問何者才 是中國文化的本質了。但是在此之中,則會少了中國人的民族情緒,多了一些被高漲民族 情緒所掩蓋不見的角度。 進一步而言,或許我們應該質疑的是,為什麼我們所學的歷史盡是中國歷史。以日 治時期的臺北帝國大學為例,當時的文政學部採講座制,由一位教授下領數位助手和學 生共同組成。當時的史學部下設本國史〈即是日本史〉、以中國為主的東洋史、南洋史 、西洋史與史學理論等。如此的配置即使在目前看來也是相當的先進,視野也十分廣闊 。而國民黨五十年的統治下,史學的研究仍以中國史為重。臺灣史在解嚴後的發展雖逐 漸成為顯學,但仍固守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如果將視野擴大,我們將會發現,即使在中 國歷史的研究中,以往也只強調漢族中心的歷史。作者曾經指出,北方的小麥,南方的 稻米,三代的青銅冶煉等,都應該放在整個亞洲大陸的歷史研究才能得到比較客觀的結 論。很多政治人物或記者認為作者的立場為所謂的「去中國化」,在我看來,說此話的 人可能完全不明瞭「中國」的內涵到底是什麼,所擁抱的是一個未知與虛幻的中國泡影 。對於「中國」本質與內涵與複雜進行瞭解,才有可能提供歷史知識與教育不同的觀點 。 以我目前正在進行的一個研究而言,我討論在現代四川省境內廣漢出土的兩個祭祀 坑。這兩個祭祀坑大約在商代晚期,所出土的文物和我們過去在故宮博物院常見的青銅 器完全不同。它以大量的青銅面具展現其文化的特色,和同時期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差異 甚大。過去我們經常強調夏商周三代的傳承,而且想像三代的範圍,往往以目前的中國 國境想像過去生活在這塊東亞大陸的古文化,認為他們都是「中國人」。但是,廣漢三 星堆的例子告訴我們當時的四川與中原的關係,文化的差異如同現在中國與泰國的關係 ,存在著交流但遠非相同的族群,即使它是中國,也是個「未知的中國」。 歷史知識與教育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密切的,對於其他文明也應該有一定的認識。這 本書中也收錄了在幾年前引起討論的「同心圓」理論的相關文章。作者討論了「本土─ 中國─世界」的概念,在當時片面又刻板的報導中,成為了所謂的「臺獨史觀」。然而 ,仔細研讀其中的文字,事實上可以發現,作者相當平實的說明其所學習的過程與反省 所得。在這套想法當中沒有什麼樣偉大的理論,只是一個常識性的想法。而且,這樣的 想法在實際上並無落實到教材的編寫當中。反對的一方往往摘取其中的隻字片語即大作 文章,我們不禁要質疑是否因為立場而失去了接納不同意見的空間。我不厭其煩的在此 指出作者於同時期在《自由時報》所登出的另一篇關於歷史教育的文章,此篇提為〈大 家終於重視歷史教育了〉的文章中認為過去的歷史教育的缺乏在於,其一,只有中國而 無臺灣,既無視於中國各地的特性,也脫離了國家的現實,導致本身嚴重的認同危機; 其二,簡化中國歷史,把中國史刻板化,以致對中國文化的認識產生偏差;其三,遺漏 歷史上中國疆域外許多重要民族文化與中國的交互影響。我們不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究竟指責作者的人,其所謂的「中國」意涵何指。在出版這本書時,作者在當時的文章 中增寫了後記,裡面充滿了感慨的語氣:「歷史的禁忌遠比其他學科為多,現在面臨時 代,社會大改變,我們最好先解放自己,不要在囿於年少所學的知識,不要被以前的觀 念所束縛,不妨試著從我的新角度來看看歷史,看看世界。」 上述所言反映了學術、社會與教育之間的密切關係。歷史的研究最後必須落實於實 際的教育,而研究的立場則與所處的社會相關。作者指出了我們目前的不足,而在這本 書中除了提供值得思索的願景之外,也將過去臺灣史學界的努力與成果呈現出來。這個 部分可以說是提供臺灣史學發展相當重要的史料之一,90年代初期,正值社會解放,作 者與一些朋友,推動了史學的改造運動。這個運動的具體成果即是《新史學》雜誌的成 立,從出版至今,已屆十四年。在這個運動當中,作者在本書中詳細的敘述了她的傳承 與開新,並且明確的指出她的局限與未來的方向。 在傳承上,作者指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在臺灣史學發展上的重要地位。史 語所作為中國人文科學研究的第一個機關,有「天下第一所」之稱,執民初學術界之牛 耳,匯集了當時第一流的學者。這個機關隨著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內戰的敗退而遷至臺灣 ,大部分的研究人員與材料也隨之而來。首任所長傅斯年同時也兼任臺灣大學的校長, 臺灣大學歷史系成為培養戰後歷史研究人才的重鎮。作者指出了這個淵源,並且詳細的 討論整個時代的氛圍與其對後來史學發展的影響。《新史學》雜誌也是秉持?這樣的傳 統而有所維新,簡單的說,作者將史學研究比喻為人體的骨骼和血肉。在過去的研究當 中,偏重政治、軍事或圍繞著相關的議題,而且強調菁英而輕忽人民群眾。這樣的研究 彷彿建立了人體的骨架而無血肉,至於什麼是血肉呢?即是增益對於人民生活、禮俗、 信仰和心態的瞭解,並且強調歷史的整體性與聯繫性。將歷史從上至下的觀點調整至由 下至上,重新思考歷史發展的動力與形塑的原因。 一般人的歷史知識來自於歷史教育的啟蒙,在以往的知識傳授當中,我們被教育 成中國人,瞭解政治制度與朝代交替。這樣的歷史與我們生活的環境有何關係?歷史 是帝王的與上層階級的,大部分的人在此之中是隱匿的;或是我們熟悉一些與我們生 活經驗差異甚大的歷史。不管作為哪一種人,要尋找自身的許多問題,我們仍必須反 觀歷史以為自身定位,以尋求安頓之處。歷史知識是需要普及的,它是一套時間的座 標,提供我們經驗的處所。作者此書雖是一本學術著作,但文字流暢,適合閱讀。對 於我來說,它提供了相當廣闊的視野,而且立論堅實。裡面也十足的反映了作者自身 關於歷史與個人生命之間、社會與學術的相互辨證和教育的前景等相當課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23.191.26

219.84.61.230 11/15, , 1F
good article
219.84.61.230 11/15, 1F

219.84.61.230 11/15, , 2F
不過還沒讀完XD
219.84.61.230 11/15, 2F
文章代碼(AID): #11bw7Kna (CLUB_KABA)
文章代碼(AID): #11bw7Kna (CLUB_K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