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聲聞道果 : 三生六十劫

看板Buddhism作者 (ykk)時間1年前 (2023/04/23 21:28), 1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借這個機會重發複習一下,因為前一篇有講到相關, 這是以前舊文 #1Rp6iaww,直接貼上不排版了。 ------- 摘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入中論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第一個偈頌說了一個因果法,聲聞及中佛是從能王生的,即由佛產生了聲聞及獨覺。 在《釋量論》及許多地方也提過,佛出世才有聲聞與獨覺的誕生。佛出世之前沒有人 說過無常、苦、空、無我等法,佛出世之後才講出這些法,有了這些法才會產生聲聞與獨 覺,所以聲聞與獨覺來自於佛。佛來自於何處?來自於菩薩。菩薩來自於何處?來自於大 悲心、無二慧與菩提心。《廣論》說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入中論》禮 讚文的三主要道是大悲心、無二慧與菩提心,這三個是佛子因,也就是菩薩因。 「薄伽梵大悲」:即大悲心這個佛。大悲心不是薄伽梵,薄伽梵指的是佛,大悲心是 薄伽梵的第一因素,在未入道前就有了,因為它很重要,所以就把果的名字安立在因上面 ,所以說大悲心這個佛。大悲心以何為相?就說「救脫繫縛生死牢獄無量無依眾生」,即 緣無量眾生,想救脫他們脫離生死牢獄。整句話說來就是,讚美諸佛的第一因,會緣一切 眾生希求他們解脫的薄伽梵這個悲心。 獨覺是在暗劫中出世,即佛不出世時,他才出世,佛出世時,他就離開,他自己修自 己的,這個怎麼能說是從佛生? (自釋)設有一類唯聞佛說緣起善達勝義,而不現生證般涅槃,然彼行者於他生亦必能 獲得所求果報,如定業果。聖天云:「現已知真實,現未得涅槃,他生決定得,猶如已造 業。」《中論》亦云:「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諸辟支佛智,無依而自生。」 (記)有人問:因為佛講法,聲聞、獨覺聞思修法,從而成就阿羅漢果,但是有一類人 ,雖然聽聞了緣起等法,也懂了空性,然而從佛聽法那一生並沒有得涅槃,所以說「聲聞 、獨覺從能王生」不對? 回答:雖然聽佛說法的當生沒有證得涅槃,但是他生會,如定業一樣,所以還是要認 定他們是從佛生的。以聖天《四百論》及《中論》做引證。聖天說:今生已經通達真實( 懂空性),可是未能在今生得到涅槃果,今生雖然未得涅槃果,但在他生一定會得到,如 同定業一樣,造了定業一定會有果。《中論》:佛不出世,聲聞弟子已經滅盡了—相當於 沒有佛法,此時,辟支佛就會出世,辟支佛是無師自通而出世的。 有些註解解釋這段的問題時,將「設有一類」解釋為聲聞弟子與獨覺弟子。宗喀巴大 師認為此一解釋不合於聖天與《中論》的引證,因為引證的內容皆與辟支佛有關,與聲聞 扯不上關係,所以宗喀巴大師認為「設有一類」單就辟支佛而說。 為何「設有一類」是單指辟支佛?因為辟支佛有無師自通(「無依而自生」)的特色。 即使是聲聞阿羅漢,在修道的最後,仍需要諸佛推助才會成為阿羅漢,而辟支佛與十地最 後生的菩薩就不需要老師。 辟支佛在前世都是依止佛學習的,但是在成就阿羅漢的那一生,就不需要依止佛。在 成就的那一生,他會到空曠處,看到一些人骨之類的東西,就會生起:「因為有生才會有 這些骨頭,只要有生就會有死,……,所以只要有無明就會有生。」也就是,他自己有能 力層層推演上去,從而證得阿羅漢,因此說辟支佛有無師自通的特色。 所謂無師自通,即是無師、不必聽法,而能自己證悟。因為說「無師自通」會與說「 依佛聽法,從而修行證悟」有矛盾,所以他人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宗喀巴大師認為《自 釋》中,他人的問題是針對獨覺的特性而問的,若將「設有一類」解釋為聲聞弟子與獨覺 弟子,是沒有弄清問題真正的意思。 為何會錯解,將「設有一類」解釋為聲聞弟子與獨覺弟子呢?利根的聲聞弟子,在遇 到佛的那一生,就可以成就阿羅漢果。但若去看《俱舍論》,其中會說最利根的要三生才 解脫,慢的要歷經許多生,先在欲界,又到色界、無色界,若在無色界,一輩子就是好幾 劫。所以不見得在聞法的當生證悟,而且多數不是在當生證悟。而獨覺則要歷經百劫的修 行,也不是在當生證悟。 錯解問題的人是這樣理解問題的:聲聞、獨覺多數不是在聞法的當生成就,因此說「 聲聞、獨覺從能王生」不對。字面上,這樣解釋問題是可以的,不過這並沒有真正將《自 釋》中的意思指出來,《自釋》真正要傳達的是「無師自通」的概念。 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辟支佛當生可以無師自通,但是之前的百劫都要依師、要聽法 ,所以整體上,必須說辟支佛要依佛。如同問:「你要不要吃飯?」要回答要。問:「課 堂上要不要吃飯?」就答不要。同理,問:「辟支佛要不要依佛?」回答要。問:「辟支 佛成就當生要不要依佛?」就不用。 聖天云「現已知真實,現未得涅槃,他生決定得,猶如已造業」:「業」指定業。整 句是說,今生已經了解了空性,但是尚未證得涅槃,但是以後一定會證得阿羅漢果,如同 定業。 如定業,意即非受果報不可,但是在《廣論》中,定業不一定要生出果,定業是可以 經過懺悔成為不定業。二者對定業的定義不同。《廣論》的解釋是:稱為定業不是說它一 定會生果,而是說它的種子一定有生果的能力,只要遇到緣就會生果,但是在遇到緣之前 被剷除,就另當別論。如一顆種子有生果的能力,但是將它煮熟了,那它就不能再生果了 。所以如十善、十惡是屬於定業,定業是否一定會受報?就不一定(例如經過懺悔)。 這邊說定業一定要生果,就要這樣解釋:說定業可以滅除是在說某一種情況,而不是 在說定業,定業是懺不掉的。《廣論》的解釋是以唯識宗為主,唯識宗與中觀宗對定業的 定義不同,但是我們也不能隨便講,要找到一些證據才說。佛經會有很多這種看似相違的 情況,這也就是我們為何要依賴大車軌、十七班智達解釋的原因。 《中論》「若佛不出世,聲聞已滅盡,諸辟支佛智,無依而自生」:佛未出世,四眾 弟子也已經滅盡了,此時辟支佛就會出世,辟支佛是無師自通而出世的。 世尊初轉法輪是在鹿野苑,「鹿野苑」又稱仙人喧嘩處。在佛出世之前,有很多辟支 佛在此處修行。辟支佛又稱小菩薩,他可以利益到一些人。辟支佛教導他人時,不用語言 ,用身教,因為用語言會讓人知道他不是遍知。在法的領域,他講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 如果問他一些如科學等不同領域的問題,他可能會答不上來,所以他只以身教來利生,如 顯露神通等,這樣會讓人覺得他很了不起。辟支佛還有一點傲氣,當佛出世後,他會覺得 有點丟臉,會轉移到他處。所以在世尊誕生後,他們就跳到空中,以自己修出來的火將自 己燒掉,於是就從空中掉下很多辟支佛的舍利,以此之故,鹿野苑又稱仙人墮處。 佛出世後,有很多聲聞弟子跟著佛修行,之後佛涅槃了,聲聞弟子也沒有了,就進入 暗劫。在暗劫中,辟支佛會出世,直到下一尊佛出世,他們又會到沒有佛法之處。此處就 是在說這個典故。 (自釋)獨覺之福慧輾轉增長勝出聲聞,然無福智資糧、大悲、一切相智等,劣於正覺 ,故名為中。此亦不依他教自然智生,唯為自利而自覺悟,故名獨覺。 (記)「此亦不依他教自然智生」:這是前面說過的,獨覺有無師而證悟的特點,一方 面他的智慧是自然而生,成就的那一生不需要老師教,同時他的戒也是自然而得,所以這 句話裡面有很多意思。 得比丘戒有許多方式,像我們受比丘戒,是找一些人傳戒,此稱為四羯摩,這是一種 得戒法。佛陀時代,世尊對某個人說「你過來」,那個人就自然落髮,而得比丘戒等,這 也是一種得戒法。另外,一些在家人修行至成阿羅漢前,就會找一些人,以前面的方式傳 戒給他,所以他得阿羅漢與得比丘戒是同時。獨覺得阿羅漢時也會同時得比丘戒,不同的 是他不需要別人傳戒給他,他是自然而得的。佛陀也是一樣沒有人傳戒給祂,是自然而得 的,佛能傳戒給我們即是因為祂自己有比丘戒。 「唯為自利而自覺悟,故名獨覺」:獨覺有三層意思,一是只想到自己,所以去修道 覺悟,不想別人。二是獨覺不需要同伴,獨居之意。聲聞需要有人講法給他聽,有助伴討 論佛法,藉由團體的力量證悟,但是獨覺不需要,他不需要他人講法,獨來獨往。通常會 以犀牛譬喻獨覺,一般的動物都是二隻角,只有犀牛沒有,獨覺就像犀牛只有一支角一樣 單獨。三是獨覺最後證悟時不需要師長教,他可以自己證悟。所以獨覺有獨居,獨自覺悟 的意思,比較少說「為了自利,不想他利,而稱獨覺」,但是此處有這種說法。 (自釋)聲聞獨覺,要由如來說法乃得出生,故曰能王生。 (記)此處就是前面說的,獨覺百劫中的最後一生不必從佛聽法,但是前面九十九劫都 必須要從佛聽法,所以整體上要說獨覺從佛聽法。 ------------------------------------------------------------------------------ 註: [1] 摘自《地道建立》卻配格西 一位獨覺行者進入獨覺道時會發三個大願,其中一個大願…「透過對於在最後有時( 最後一世證果的現世中),在不依賴其他老師的教授的情況下,而以欲界身現證自己的菩 提的獨覺道的極大勝解。」 這樣的行者,從他進入獨覺資糧道的階段或加行道的階段,還是要依賴以佛為主的老 師教導他四諦、二空(能取所取二體空)等教法,但在最後生要證得獨覺阿羅漢的那一世, 他就可以如他當初入獨覺道時所發的願,在最後一世透過欲界身不依賴老師的教導之下, 把他過去生中依賴老師聽聞、思惟的教授,透過自力去修而證得獨覺阿羅漢。主要就是在 最後一世可以不要透過老師的教導,但是在最後一生之前還是需要依止老師聞思。 獨覺行者入獨覺道之前所發的第二個大願,是希望將來最後一生成就獨覺阿羅漢的時 候,會生在無佛、無聲聞的國土,因為如果有佛、有聲聞的話,佛、聲聞就可以做說法利 生的事業,不需要他了。從第二個願可以了解,佛在世的時候,那些成就阿羅漢的行者都 是聲聞行者,不會有獨覺阿羅漢。獨覺行者在最後一世,會生在過去的佛及聲聞已經滅盡 ,及未來的佛及聲聞還沒出世的時段,會降臨在此世間然後現證獨覺阿羅漢。 以印度瓦拉納西的情況來講,在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世前,過去第三尊佛(迦葉 佛)及其聲聞弟子已經滅盡,第四尊佛(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世的期間,在瓦拉納西有 很多的獨覺阿羅漢,當聽到第四尊佛已經成佛了,他們就以神變從身上產生火把自己燒掉 ,然後把自己燒掉的灰燼或舍利掉落在瓦拉納西,所以瓦拉納西又被稱為仙人墮處,「仙 人」就是指獨覺阿羅漢,「墮處」就是用神變把自己燒毀遺留下的灰燼掉在瓦拉納西。 第三個大願是他們會在進入獨覺道之前會發願,希望在最後一世(最後有)能夠不透過 聲音說法,僅僅透過身體的示現,來為所化機正確的顯示佛法,這個願在最後一世也能夠 如實成就,可以完全不透過聲音說法,而以身體的變化來接引所化的弟子。 獨覺阿羅漢只處在過去佛、聲聞已滅,未來佛、聲聞還沒有出世的期間,一旦有佛出 世他們就離開了(現在是釋迦牟尼佛之佛世時期,法還沒有滅盡,故應該沒有獨覺出世)。 [2] 獨覺以身濟度與他有緣的有情,不以語言 《瑜伽師地論》:「云何獨覺行?謂一切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其身善 守諸根善住正念,隨入彼彼村邑聚落,或為乞食或濟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度不以語言, 何以故?唯現身相為彼說法,不發言故,示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為令心誹謗者,生歸向 故,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本性獨覺,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 《俱舍論》:「言獨覺者,謂現身中(最後有的這一世),離稟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 調不調他故。何緣獨覺言不調他?非彼無能演說正法,以彼亦得無礙解故,又能憶念過去 所聞諸佛所宣聖教理故;又不可說彼無慈悲,為攝有情現神通故;又不可說無受法機,爾 時有情亦有能起世間離欲對治道故。雖有此理,由彼宿習,少欣樂勝解,無說希望故,又 知有情難受深法,以順流既久難令逆流故,又避攝眾故,不為他宣說正法,怖諠雜故。」 獨覺投生在無佛世時期。現在是釋迦牟尼佛之佛世,將來萬餘年後釋迦牟尼佛之法滅 盡後,到彌勒出世這段時間,稱為無佛世的暗劫,就有可能獨覺投生。 <賢劫千佛經>記載釋迦是此世界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尊佛,彌勒後陸續還會有佛來 此娑婆世界成道,在這些佛與佛之間的暗劫,就有可能獨覺來投生。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82256490.A.BE6.html ※ 編輯: ykkdc (61.71.8.219 臺灣), 04/23/2023 21:41:50
文章代碼(AID): #1aHJ9glc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aHJ9glc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