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中觀和唯識對"一切唯心造"的不同詮釋

看板Buddhism作者 (ykk)時間2年前 (2022/04/08 13:00), 2年前編輯推噓1(10158)
留言159則, 5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摘自《入中論善顯密意疏》092 講解:卻配格西 翻譯:扎西老師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卷十.釋第六勝義菩提心之七】 我們今天要講第三個科判(未三、成立唯字表心為主)。 之前《十地經》的內容主要是宣說「唯心」的內涵,是以十二緣起的角度來說明。《 十地經》當中廣引十二緣起的內涵來說明所謂的三界唯心,或三界唯識。 唯識宗對於三界唯心、三界唯識的「唯」字,他認為是遮外境有,中觀應成自宗認為 三界唯心的「唯」並不是遮外境有,「唯」字是遮世間的造物主。 也就是說:除了心以外有其餘的作者,是三界唯心的「唯」字所要遮止的。這是在前 文當中最主要的理路,也就是說明三界唯心的意趣,並且不應當解釋為遮外境有的內涵。 【未三、成立唯字表心為主,】 是要說明這個世間可以分為:情世間和器世間。 外在器世間的建立來說,除了心能夠作為成立器世間的因之外,色也可以作為成立器 世間的因。 心與色二者都可以作為成立外在器世間的因。但是,此二者當中最主要的因是心。所 以,「唯」字表心為主(主要),就是指色與心二者都作為外在器世間的因,當中是以心 為主,這就是第三個科判所要說明的。 對於《十地經》當中所作的不同解釋,最主要可以分為唯識、應成的解釋。 但,並不是唯識所有的一切的祖師,對於《十地經》都有作解釋。最主要是無著菩薩 ,當然無著菩薩最主要的弟子就是世親菩薩。他們依唯識宗義的角度來解釋《十地經》的 時候,三界唯心的「唯」字,解釋為遮外境有。 中觀應成派有破除這一個說法的,也不是所有的中觀應成的祖師們都有解釋《十地經 》來破除唯識宗,最主要是中觀應成派當中的月稱論師。月稱論師認為不應該將《十地經 》作這樣的解釋,所以,就解釋三界唯心的「唯」字,並且遮破無著菩薩、或世親菩薩他 們對於《十地經》遮外境有的「唯」字的解釋是不應理的。 【上文(上一個科判)已說破離心作者,】 在上一個科判說到:破離心之作者。 離心作者大多是外道承許,除了心之外,有所謂的世間的作者、世間的造物主,譬如 大自在天等。 上文就說明:當講三界唯心的「唯」字,主要是要遮止這些說法,就是除了心以外的 世間作者或造物主。 自宗來說,並不是沒有承許世間的作者。自宗是不承許除心之外的世間的作者、世間 的造物主。因為除心之外的作者,即此處所說「離心作者」,是指有一個屬於補特伽羅的 世間作者,或世間造物主,這是沒有的。 但是,識或心可以作為世間的作者。因為依據《十地經》裡面是以十二緣起的角度來 說明。依十二緣起來說的話,最初是初始無明,接著才會造業,這些都是說明: 歸結它的根本都是心,所以,才說「心」才是世間的作者。所以,破除除了心之外屬 於補特伽羅的世間作者。 【「唯」字義盡,故彼「唯」字不破外境。】 上文當中解釋三界唯識、三界唯心的「唯」,完全拿來解釋破離心之作者、排除離心 的作者。因此,「唯」不是破外境,所以,說到「故彼『唯』字不破外境」。 【除前理外(除了前面的道理之外),今更以說心為主之“餘門”(其餘的理路、現在的 道理),這裡所要說其餘的道理是指三界唯心的「唯」是以心為主的內涵,要說明這樣的 道理,明不破外境。】 所以,從這個道理來說,三界唯心的「唯」字,也不是破外境有。所以,後面就引根 本頌。 【頌曰「如覺真理說名佛,如是唯心最主要,經說世間唯是心,故此破色非經義」】 前面先說明一個例子,因為藏文「佛」有兩個字。 「佛」有醒覺的意思。(醒覺)第一個字(醒)是清醒,(醒覺)第二個字(覺)是覺悟── 醒覺名為佛(清醒覺悟稱為佛)。 對什麼覺悟呢?「如覺“真理”(真理指法性的真理,即空性)」。心對於空性產生 覺悟,說名佛,即能夠對於空性的真理(法性的真理)產生覺悟的是指佛。 佛有兩個字,一個是清醒,一個是覺悟。但是,這裡只有提到覺悟,即對於真理(法 性)覺悟,雖然沒有提到清淨,但是,因為有提到覺悟(頌曰:如覺真理),所以,其實 還是指佛。也就是雖然沒有說到清醒,但是最主要有提到覺悟,所以,還是能夠稱為佛。 就如同這樣的道理,如是唯心最主要。就像我們剛剛說成就世間的因來說的話,雖然 有色與心,但主要提到心,就可以知道是成就世間的因,所以說到「如是唯心最主要」。 接著說到:「經(《十地經》)說世間(三界)唯是心,故此破色非經義。」 《十地經》裡面提到三界唯心。三界唯心的「唯」是指成就世間的因當中,有色與心 二者,以心為主。 「故此破色非經義」,如果唯心的「唯」排除了色,並不是《十地經》的經義。此處 排除色,是要對唯識說。此處排除色不是《十地經》的經義,因此,也不能說「唯」字是 要排除外境有的色。 「故此破色非經義」如果把三界唯心的「唯」字解釋為排除外境有的色,這也不是《 十地經》的內涵。 後面解釋──首先就解釋前二句: 【如於“真實義”(空性)覺慧(覺悟)圓滿,說名曰佛。】 剛剛說到在藏文當中「佛」這個名稱,可以分別有兩個字,第一個的字是清醒,後面 的那個字是覺悟。所以,佛在藏文是醒覺(清醒覺悟)。 對於真實義(空性)覺慧圓滿,就是指覺悟,那麼,就只有後面那個字。對於真實義 覺慧圓滿,是指現證法性。所以,他對於真實義產生覺悟,這時候,就可以立名為佛(說 名曰佛、安立佛的名稱)。可是,當提到於真實義覺悟的時候,雖然字面上沒有提到第一 個字「清醒」,但是,內涵實際上已經具備,所以,說到「可名為佛」。 【略去前句醒寤(清醒)之義,亦可名佛。】 在文字上沒有突顯出來,所以,當說到「於真實義覺悟」的這一句話裡,沒有佛兩個 字當中的前一個字(清醒),但也可以立名為佛。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原因有具備。 以這個作為喻來說明── 【如是色、心二法中,唯心為主。】 在《十地經》裡面提到三界唯心,照理說成辦三界,或能夠成立世間的因來講,必須 要色、心二者共同都作為因,但是,是以「心」作為主要的因。所以,才說:色、心二法 作為因當中,唯心為主(唯以心作為主要)。 《十地經》裡面【當知略去後句「為主」之義,】 只有提到三界唯心,省略掉後面「三界唯心“為主”」,沒有說「為主」。但實際上 內涵要具備。就如同前面的喻一樣。 因此,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理解:【經說(《十地經》所說的)世間三界唯心】的道 理,接著說到: 【故此唯心(經說世間三界唯心)是遮色等為成就世間之主因。】 這裡所說的「唯心」是遮色等為成就世間之主因。所以,「唯」字來說,它主要是要 遮色可以作為成就世間的主因,但並不是說遮色不能夠作為成就世間的因。因為我們剛剛 有說到,色以及心二者都可以作為成就世間的因,但是,這當中是以心為主。 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之所以能夠產生,除了需要心之外,一定也是需要色,二 者都要具備。「唯」字是說明:在二者當中是以心為主,所以,排除以色為主,但並沒有 排除色。要作這樣的解釋。 【若說唯心有自性,都無外色,則非經義。】 如果如同唯識宗解釋,三界唯心是指唯心是自性有,並且排除外境有。因此,說都無 外境、都無外色(排除外境有的色),則非經義(這就不是《十地經》的內涵)。 【故此《十地經》義,當許唯如我等所說也。】 所以,《十地經》真正的意趣,應該要如同“我”(中觀應成派)所解釋的內涵。 【若如汝宗】(如同你唯識宗)的話,怎麼樣呢? 後面頌曰:【「若知此等唯有心,故破離心外色者,何故如來於彼經,復說心從癡業 生。」】 若(假設如同唯識宗你所說的解釋《十地經》內涵)知(佛知道、佛應該可以了知) 此等唯有心(三界唯有心),故破離心外色者。也就是說:如果如同唯識宗你所說的,佛 就應當了知三界唯有心、唯是心所造作的、唯是心的體性,因此,佛應該在《十地經》當 中來破離心外色。 「故破離心外色者」就是說:應該在《十地經》當中來破除了心的體性之外,即與心 為體性相異的這些色,應該要在《十地經》當中佛要去作破斥的說明,但是,佛並沒有在 《十地經》當這麼做)。 「何故如來於彼經,復說心從癡業生」:如來並沒有在《十地經》當中,破除離心之 外、與心體性相異的色,在《十地經》當中沒有這麼說。反而在《十地經》當中說到:心 從癡業生。 意思就是說,這個世間由十二緣起的角度來說。「心」從最初的初始無明(愚癡), 接著造業。無明為緣以後而生行(業),佛是說明這樣一個十二緣起的道理,並且最初是 從心(愚癡無明)以及由業所生。所以,並非如同汝唯識宗所說的道理。 後面解釋說到: 【若佛由知三界唯是有自性之心,】 假設如同唯識宗你所作的解釋,佛就應當知道三界唯識有自性的心。三界唯心的心、 識是有自性的,佛應該了知這一點。如果佛衪是這麼樣了解的,那麼,衪在《十地經》當 中就應會破外色。 【故於《十地經》中破外色者,】 佛就會在《十地經》當中,破除離心之外的色──外境有的色,就如同唯識宗你所說 的內涵。如果這樣的話── 【則佛世尊何故復於《十地經》中,說識從無明愚癡及諸行業生耶?】 如果識有自性,並且無外境有的色──佛如果這麼說的話,為什麼衪又在《十地經》 裡面說到:三界唯心的「識、心」,是從無明愚癡作為因,接著又造業。「及諸行業生耶 ?」為什麼這麼說? 【如云:「無明緣行,行緣識。」】 就是指由無明作為緣,而產生業。行緣識,就是說由業為緣而生起識(業的習氣放在 識之上)。 如果佛知道三界唯心、唯識,那個「識」是有自性的話,衪應該不會在《十地經》裡 面又說到:要觀待的道理。觀待什麼呢?觀待無明愚癡,觀待於業,才會產生。所以,無 明緣行,行緣識,就說明它要觀待因緣才能產生,所以,說明它不是有自性的。 【《十地經》說識是無明諸行之果,未說識有自性。】 所以,由上面的角度就可以知道:《十地經》是講:識是要觀待無明和行(能引業) 所產生的果,但並沒有說識有自性。後面接著說到: 【若佛說是緣起,復說有自性,則彼說者應成迷亂。自宗必不俱許彼二。當知是為引導眾 生,依眾生力而許也。】 「若說」的「說」是佛說的意思。佛在有些契經裡面,衪說緣起,在這一部契經裡面 ,衪又說有自性。等於是在這部經裡面既說到緣起,又說到有自性。 就像佛在《解深密經》當中就有說到緣起,又有說到自之相成立。除了在第三轉以外 ,在初轉法輪也是如此,有說到緣起,也有說到自相成立。唯有在中轉當中並沒有這樣說 。因此,雖然佛在契經當中,會同時說到緣起,又說到有自性,但說者衪並沒有錯亂。「 說者」就是是指佛薄伽梵,並沒有錯亂。 「則彼說者應成迷亂」,這句話在藏文當中有「錯亂已經去除」的意思。所以,應該 不是「應成迷亂」,而是說衪已經去除迷亂了,說者本身沒有錯亂。 去除錯亂的自宗來說,也不會同時承許既是緣起,又是有自性。因為如果緣起的話, 就是無自性;如果無自性必然是依緣而起,所以,中觀應成自宗,去除迷亂的話,他也不 會同時許此二者。 所以,當這樣一來就知道什麼呢?是為引導眾生,依眾生力而許。所以,他是為了引 導眾生,依所化機之力,所以,他才會以這樣的角度來這麼說。 這裡提到「當知是為引導眾生」,意即當知佛薄伽梵是為引導眾生,依眾生力而許。 「依眾生力而許」是指依眾生的覺知境中而許。 什麼是依眾生的覺知境中而許呢?就像佛薄伽梵的自宗(密義),同樣如同中觀應成 所說的:緣起無自性,所以,不會同時承許緣起,又承許有自性。 但是,在說法的時候,衪的所化機,包含在對經部宗、毗婆沙宗來宣說法的道理。這 時候,因為就他們的根器是必須要承許有自相、必須要承許自性成立的。所以,依著毗婆 沙宗、經部宗所化機的根器,所以,在他們的覺知境中是有承許自相成立。 如果因此而提出問難說:「為何自相成立?理應是自相成立,以經部宗及毗婆沙宗之 覺知境中為自相成立故。」這時候就回答:「不周遍!」 所以,雖然承許經部宗、毗婆沙宗的覺知境中有自相成立的宗,但是,不代表承許自 相成立的宗,這就是所謂的依眾生的覺知境中而許,但是,不代表是自宗的承許。 緣起無自性才是應理。如果承許緣起的話,不可能又會承許是有自性的。同樣地,如 果是有自性的話,就會排除是依緣而起。 就像有為法來講,一個有為法的成立,它需要因緣才能夠成立。那我們在思惟:因和 緣的時候,絕對不會只是依靠一個因、一個緣就能夠成立。依靠廣大的、眾多的因和緣, 並且直接、間接等這些一一都會促成有為法的成立。 有為法的成立除了依靠眾多的因及緣之外,還有在當下、同時的時候,還必須依靠支 分。所以,一個有為法同時它還有眾多的支分,它有很多的部分。這些支分和部分,如果 要細算,是沒有辦法窮盡的,是相當多的。 所以,在依靠眾多的因及緣、眾多的支分的情況下,他才能夠成立。所以,這個成立 不是從其自方成立。如果是從其自方成立,它就不會再依賴眾多的因及緣或者支分就能夠 成立。 如果這個有為法不依賴任何的因及緣、任何的支分,而說可以成立的話,那麼,就會 有重大的過失產生。所以,就像《中觀根本慧論》它就是針對於這樣的角度,再拋引出過 失:假設是有自性、假設不觀待因及緣、假設不觀待支分等等,會有什麼樣的過失? 《中觀根本慧論》主要拋引出種種的過失,藉由拋引過失這樣的理路,來說明:所以 ,非自方成立,因為觀待眾多的因及緣、支分等而產生的。 【自宗不可俱許彼二者謂識有自性,】 中觀應成自宗來說,他不可能同時承許「彼二」。「彼二」就是一方面依緣而起,另 外一方面承許識有自性,他不可能同時承許此二者。 【應不觀待無明及行,然實觀待,故無自性也。】 因為如果識有自性的話,就不會是依緣而起、它就不會觀待觀待無明、觀待行,實際 上,在《十地經》裡面是提到:藉由觀待無明,藉由觀待行,才會生識,所以,識是沒有 自性的。 【內識畢竟非有自性,如眩翳人見毛輪等,要有顛倒因緣,彼方得有。若無顛倒因緣,彼 即無故。】 內識不是有自性,就好像什麼呢?如眩翳人見毛輪等。 有如眩翳眼病的人,他會見到毛輪的顯現。眩翳人見到毛輪的顯現一樣是必須要觀待 因緣。觀待什麼因緣呢?顛倒因緣。如果沒有顛倒因緣的話,就不會有顯現毛輪的眩翳的 眼識。所以,是觀待顛倒因緣才會產生,所以,說到「彼方得有」。 以這個作為喻,可以了解:識(十二緣起支的識支)如果不是觀待顛倒因緣,識也沒 有辦法產生。 所謂的識(十二緣起支的識支)觀待顛倒因緣,就是說:觀待無明,無明就是顛倒因 緣。因為以無明為緣,才會生行;以行為緣才會生識。所以,同樣地,沒有顛倒因緣,識 也沒有辦法產生,所以,是沒有自性的。 【要有顛倒因緣乃有識者,由經中流轉緣起顯示。】 「要有顛倒因緣乃有識」就是以初始無明作為顛倒因緣。 所以,由顛倒因緣指的就是:以無明為緣,才會有行;有行為緣,才會有識,這就是 在《十地經》當中有提到:緣起的流轉順序這一重緣起的顯示,就是說:從流轉緣起當中 ,就可以顯示出這樣的道理。 另外又提到:【若無無明即無識者,由還滅緣起顯示。】 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這是在《十地經》當中屬於緣起的還滅次第當中可 以顯示出這樣的道理。 〔學員〕:初始無明是怎麼來的?無明也是識嗎?怎麼理解無無明就沒有識? 〔格西〕:雖然叫「初始無明」,但是,不是說沒有前面、它不是指最一開始,因為 初始無明還有前續流,前續流還有前前續流。所以,如果要去追尋初始無明的前續流的話 ,一樣是沒有辦法找到開頭的。 那為什麼名為初始無明?因為是指作為造業的因等起的無明。就是由這個無明開始, 它才會作為造業的緣起,所以,叫作「初始無明」。 所以,初始並不是說它是最一開頭的,前面都沒有前續流了。還是有前續流,這個前 續流就是初始無明的前續流。初始無明其實是有它的續流的,這個續流輾轉而來,到什麼 時候進入十二緣起的那個初始無明呢?指的就是開始作為能夠造業的等起的時候。當它作 為能夠造業的等起時,它就叫作初始無明。所以,前續流來說,就不會是造業的那個初始 無明。 所以,會造就我們現在這個有漏近取的五蘊,是因為初始無明作為等起策動了以後, 所以造業。業的習氣留在識之上。所以,當講「識」就是指由業的習氣放在識之上,這就 是所謂的行緣識的道理。放在識之上以後,等到業的習氣成熟以後,它就會生有漏的近取 五蘊。 所以,在這以前的初始無明的前續流,就跟十二緣起當中它能夠造業,並且業的習氣 放在識之上,並且生果是沒有直接的關係。直接關係是指由初始無明為等起,直接造業的 那個初始無明。 所以,初始無明因為在十二緣起當中,最早是由它為等起,才會造業。造了業之後, 業的習氣才會放在識之上,所以,就是以無明為緣,而生行;行為緣而生識。 但是,不能夠理解為初始無明就是指最開頭的那一個,因為還有前續流,那個前續流 是沒有辦法找到開始的。所以,我們在立名初始無明的時候,只能說十二緣起當中它是第 一支,所以,是初始無明,而不是指它是所有續流的最開端、最開頭。 我們理解完初始無明之後,就會知道初始無明為緣,而生行;行為緣而生識,識是這 樣來的。所以,如果沒有初始無明的話,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沒有十二緣起支當 中的識支,而不是說沒有一切識。十二緣起支只包括輪迴的法,不包括一切法)。 並且,十二緣起來說,每一重、每一支都不一樣,就像過去生有能夠感得過去生的十 二緣起,當中也有它的初始無明。這一生有能夠感得這一生的十二緣起,並且也有感得這 一生十二緣起當中的初始無明。所以,對於每一生的十二緣起,還有各別的初始無明,都 是要各別、各別計量的。 【其後又云(《十地經》後面又說到):「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患,無有自性,不 生不滅。」】 在《十地經》之後又說到:諸有為有眾多的過患,觀察這些眾多過患以後,就不會對 於有為執為有自性。 所以,觀察有為,包含如果它是有自性的話,會有什麼樣的過失呢?所以,當觀察有 為有自性有什麼過失了以後,就可以了知:有為法是沒有自性的。 所以,不生不滅就是說:也不是有自性而生,(也不是)有自性而滅。 當看到這樣的一段經文,前後比對── 【誰有心者,見此教已,復計識為實有。】 有判斷力的智者、有智慧者,看到這樣的教文以後,怎麼又會執識為有自性呢? 【如是計者,唯由自內實執宗之所迷耳。】 會這樣承許的,僅僅是宗義所增益出來的,唯由自己的宗義所增益,就是執為諦實成 立的宗義所增益而已。 【《六十正理論》云:「佛說此世間,以無明為緣,故世即分別,云何不應理。」】 佛說世間──可以分為情世間、器世間。 在器世間當中又可以分為:清淨器世間、不淨器世間。清淨的器世間,指的就是淨土 ,它是由願力以及殊勝的善根所成。不淨的器世間是由無明以及業所成。 所以,此處所說的「世間」是指不淨的器世間,是由以無明和業所成。所以,說到「 以無明為緣」。 無明就是執有自性的無明為緣以後,而產生的,所以,他說「故世即分別」(分別謂 執取有自性有的增益)。 實際上,世間來說,這個不淨的器世間,它也是無自性的,因為它也要觀待眾多的因 緣才能夠產生。雖然沒有自性,但是,在執有自性的增益的這種分別,他會認為:世間是 有自性的。所以,說到「故世即分別」。 實際上因為是無自性,所以,它可以說是唯分別所假立的(此處的分別和上述的分別 不同,此處的分別指名識施設安立,上述的分別指執取有自性的增益)。雖然無自性,但 說它為有,是因為它是唯分別或名言所假立而有(名言有)。 【「若無明滅者,此法即隨滅,是無明徧計,云何不明顯。」】 既然是以無明(執取有自性的分別)為緣,而生的器世間,所以,它(不淨的器世間 )一定是觀待無明。所以,無明如果滅的話,不淨的器世間一定是隨滅,也就是跟著就不 見了,因為它的根源──無明,斷除的緣故。 「是無明徧計,云何不明顯」,所以,它(不淨的器世間)的根本來說,是由無明( 執取有自性的分別)所產生的。「無明徧計」在藏文無明是「不了知」。所以,由無知所 遍計,云何不明顯? 為何說「云何不明顯」呢?如果是有自性的話,無明滅,世間應該更為明顯,即更清 楚的意思。但是,為什麼無明滅之後,世間就隨滅呢?就說明它不是自方成立。 也就是,如果世間是自方成立的話,那麼,無明滅以後,照理說世間應該更為明顯、 清楚啊!因為它不用觀待無明,所以,應該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顯──如果世間是自方 成立、不觀待於他。但實際上無明滅,世間就隨滅。 所以,我們認為世間自方成立,可以說唯是不了知的情況下所增益、所遍計的。 【義謂若有自性,即是實有。】 如果是自方成立,這個自方成立應該就是境上面的安住之理。 【迷惑滅時理應明顯,不應隨滅也,為顯心為主故,】 假設我們斷除迷惑(顛倒和錯亂)以後,應該世間自方成立的這一點會越來越明顯, 因為它是真實的安住之理啊!不應隨滅(世間不應在斷除無明之後也跟著滅除才對!)。 「為顯心為主故」,一樣是回歸到以心為主的道理。 「為顯心為主故」就是為了要顯示色、心二者當中以心為主。或者除了色與心二者當 中以心為主以外,也為了顯示這個世間的作者最主要就是心。因此,後面── 【頌曰:「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眾生從業生,心已斷者業非有。」】 世間可以分為情世間和器世間。情世間當中,我們知道又可以分為六道輪迴的有情, 所以,有很多的種類。 器世間當中,因為它的近取因是來源於四大種。四大種和合而構成器世間。器世間當 中又有多少的物品、多少的種類,也因為四大種的和合,而構成器世間當中,有很多不同 的品相。假設單純以樹來講,樹就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樹。 這些所有的種種差別,都是由心而“立”(施設安立)。即根本來說,還是由心而造 作。 「經說眾生從業生,心已斷者業非有」,在經典當中說到:眾生是從業所生。眾生是 能受用者(屬情世間),也包含所受用(屬器世間)。也就是說:情、器世間都是業所生。 這就是要解釋為什麼「由心立」?為什麼情、器世間種種差別是由心所安立、由心所 造作的?因為眾生是情世間、能受用者,以及所受用(器世間)都是由業所生。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心已斷者業非有」。如果能夠將心斷除的話──業的造作來 說,還是因為有識(屬於十二緣起支的識支)。因此,如果識斷除的話,怎麼會造業呢? 所以,「心已斷者業非有」意思就是沒有識的話,就不會造業。沒有造業的話,說能 夠生情世間、說能夠生器世間,這些都不可能產生,所以,根本來說還是識(心)。 【有情世間,是由各自業及煩惱,感得我事。】 有情世間是由“各自業”(藏文:由自己的心去造業)及煩惱,而感得我事。這裡其 實不僅是有情世間,後面也會說器世間,都是由心造業或者煩惱所產生的感得我事。 因為情世間來說,主要是以有情為主,也就是能受用者,器世間是所受用,包含我們 所受用的物品、我們所受用的環境。 一般分所謂的淨土和不淨的穢土,是從器世間的角度。也就是有清淨的器世間,指淨 土。還有穢土,或不淨的器世間,有這樣的差別。此處所說的都是指不淨的器世間。 情世間和有情還是有點差別,怎麼說呢?譬如我們相續所攝的五蘊,可以說是情世間 ,就是為我們的自相續所攝持的五蘊,可以說是情世間,但不是有情。我們的五蘊不是有 情。 (有情是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和其五蘊是能依、所依的關係,有情(補特伽羅)不是五 蘊,五蘊也不是有情(補特伽羅)。) 所以,有情是情世間,但是,情世間不一定是有情,譬如為我們相續所攝的五蘊,如 果細分的話,會有這個差別。但通常會放在一起──有情世間和有情會放在一起,因為主 要還是講有情。 如果我們平常沒有特別去區分的話,一般來說,情世間就是有情,我們會直接這麼說 。世間可以分為情世間和器世間。情世間指的是有情,一般我們會這麼說。但這是指沒有 詳細分辨,會以粗說的方式、簡略的方式這麼說。 當然如果要比較精細去分辨的話,就如同剛剛所說,有情世間、或情世間來說,是指 包含我們自相續所攝的五蘊,但是,有情就必須要是補特伽羅,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 我們剛剛說到:情世間就是由內自相續所攝。既然是由內自相續所攝的世間,所以, 包含我們的五蘊。器世間是不為內自相續所攝的世間,稱為器世間。 所以,感得我事,就是指我們相續所攝的五蘊,是由自己所造作的不共業及煩惱所產 生的。如果器世間,因為器世間是有情在世間所受用的環境,或者共同所受用的外在器世 間,因為有很多的有情共同受用的緣故,所以,它的產生是由共業所生。 雖然都是由心所造作的業,但業又可以分為:各別業、共業的差別。 後面就說到: 【器世間種種差別,下自風輪,上至色究竟天,亦唯由諸有情心所造共業之所感生。】 有情就是指情世間,能受用者。所以,(器世間)為有情的心去造共業,造共業所生 (器世間)。 當然這裡提到共業,如果要細分的話,共業還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很多不同的細項。 但是,粗說的話就是:造作共業所生器世間的差別。差別最下從風輪,一層一層上至色界 當中最高的色究竟天,這樣的器世間的種種差別,都是由有情造作共業所生。 我們剛剛提到:器世間是由有情心所造作的共業所感生。有情也是指共同能夠受用這 個器世間的能受用者,過去所造作的共業所產生的(器世間),這是總說。 如果別相來觀察的話,器世間也不一定只是指共同所受用、共通受用的世間,包含有 情各別只有自己受用的器世間也存在,所以,才說:這裡面又有細相上的差別。 有時候,有一些物品是只有我們私人在受用的,沒有共通於其他有情一起受用。所以 ,有一些器世間也會是有情所造作的各別業所感生的,但是,共同所受用的器世間,一定 是指能夠受用共同的器世間的有情,共同造作的業所感生的。如果細分的話,還有這樣的 差別。 另外這裡提到:器世間的構造來講,下至風輪,上至色究竟天,這是因為這個世間形 成的說法來講,不管是大乘宗義、小乘宗義、或者是密宗的說法都是一致。 一開始是先虛空,即混沌初開的虛空是一開始就有的,在虛空當中,最先形成的就是 風輪,所以,說到「下自風輪」,在風輪之上,再形成水輪;在水輪之上再形成地輪。 四大種當中,火不會再另外有一個火輪。就是風輪當中就有火大、火界,水輪當中也 有火大種,地輪當中也有火大種,因為火大種指它的溫度,當有溫度就說明它是有火大種 、火界。除了火大種散布在這些當中以外,另外的三大種各自就會有形成一個構造,即風 輪、水輪、地輪。 地輪就是指在之上就是大地,大地之上就會有所謂的四大洲、八小洲,還有海水、須 彌山。有了須彌山以後,開始有所謂的欲界六天,當然這裡面又有分地居天和不是地居天 的差別。在欲界六天之上,就是色界天,色界天又可以分為四禪天──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四禪天當中又有所謂的八重天。這八重天的最高就稱為色究竟天。 因為中文是翻譯為「究竟」,在藏文是是「色非下天」。「非下」的意思就是上面。 為什麼是上面呢?因為它是色界最高的,所以,叫作「非下」,中文就翻譯為「究竟」, 是色界最高的天。 所以,才說最下來說,從風輪一直到色究竟天,它的形成當然有色法的成份在,作為 它的因,但是,色法和心法二者當中,還是以心為主。 【如孔雀翎等各種雜色,是由彼眾生自不共業之所感生。】 孔雀的羽毛,各別不共業所生。 共業來說── 【如蓮華瓣各種顏色,是由眾生共業所感。餘亦應知。】 這是屬於不共業所生的,就像孔雀的羽毛,它有各種的顏色,但是,它是由過去有情 不共業(各別所造作的業)所生。 共業來說,如果蓮華瓣各種顏色,是由眾生共業所感,餘亦應知。蓮花瓣的各種顏色 ,也是相當多種,這就是由眾生的共業所感。 所以,可以分為共業所感和不共業所感。後面說到:餘亦應知。就表示後面會說明有 不同的業的差別。 【經云:「隨有情業力,應時起黑山,如地獄天宮,有劍林寶樹。」】 隨著有情的業力(指的是共業所產生的),由於共業成熟的緣故,就會產生黑山(印 度有一座山是印度的黑山),它就是屬於造作業以後,所生的果,這個果是指「增上果」。 如果是五蘊的話,是業所感得的「異熟果」,也就是我們現在自相續所攝的五蘊的所 依身來說,是異熟果。如果是外在的這些環境是「增上果」。所以,像黑山,就是由造作 共業所產生的增上果。 「如地獄天宮,有劍林寶樹。」就像投生在地獄當中,就會有劍葉林,劍葉木就會有 很多的武器、刀劍等。投生到天宮(天界),它的園林當中,就會有如意寶樹等。當然這 裡面也包含人間──下面是地獄,上面是天,中間就包含人。 所有的我們所受用的外在的器世間,它都是由有情的共業,當然共業來說,還是有分 類別,就像這裡提到有不同的種類,所產生的果──增上果。因為有情內自相續所攝的五 蘊是業所感得的異熟果。有情共同所受用的環境,是業所感得的增上果。 【唯識教中亦說二種世間,是由共、不共業所感,故唯識宗亦非不許有器世間也。】 上面所說的「二種世間」就是情、器世間。情世間是由有情所造作的不共業所感。器 世間是由有情所造作的共業所感。 這個說法來講,不僅唯識宗,可以說佛教內部宗義當中,包含經部宗、毗婆沙宗、中 觀宗都共許這樣的說法。所以,唯識宗來說也不是不許有器世間。 雖然都共許是由造作業所感得的世間,但是,在提到有關於情世間或器世間的時候, 唯識宗會認為它的近取因還是源自於我們的堅固習氣所生,所以,他才會說:與內識為體 性一,這是唯識宗在解釋業所感的時候,會有別於中觀應成派。 在談到有關於業感果的道理,譬如十二緣起當中提到:業感得名色、六入等。業感果 的道理,大多是就造作能引業而感得的所引果。所引果主要是講異熟果,也就是人或天的 五蘊蘊體,這是屬於異熟果,包含五蘊(人天內自相續所攝的五蘊),這是就異熟果來講。 但是,廣的來說,業感果不僅是感得異熟果,業感果還會感得增上果。譬如投生到人 ,或者天,各自所受用的環境,這就是屬於增上果。 以人世間來說,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環境。有些地區來說:它的雨水適中,土壤 肥沃;有些地區來說,雨水稀少,土壤乾枯。這就是各別的器世間不同。就是在這個地方 ,對比起來,各別不同的增上果,也是由業所感得的。 除了業感得增上果之外,業也會感得等流果。等流果就譬如過去造作殺生,這一生也 會喜愛造作殺生,這是屬於等流果當中造作等流的部分,這些都是業感果的道理。 但是,一般我們在談感得人天的果位、人天的蘊體,是就業感得異熟果的角度來說。 主要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各自所感得的蘊體,就是由過去生所造作的各別的不共業所感 得的異熟果。我們一起所受用的外在的器世間、外在的環境,就是由共通的業所感得的增 上果。可以這樣的方式來理解剛剛所說的業感果的道理。 >>>>> 摘自:《達賴喇嘛談心經》 第二法印陳述一切有漏的現象都是苦的,這是說它們的本質都是苦的。如同我們在第 三章所見,苦分三種層次。此處所說的苦屬於第三種,亦即是行苦,它就是我們流轉生死 的本質。 由於我們的行為是緣生自無明,因此我們的行為、經驗無不受制於業與煩惱。此處的 「有漏」,只是形容業與煩惱的果。在此,也許我們可以舉出一些經證來幫助思考。在《 十住經》(十地經)中,佛陀開示了:三界唯心造。 佛教唯識學派對此句的詮釋:我們所認知的外在、物質世界,不過是幻想(心的投射 )而已。不過,其他人的理解卻大大不同。舉例來說,月稱在《入中論》中詮釋此句:「 各如彼彼諸論中,外道說數取趣等;佛見彼等非作者,說作世者唯是心。」 月稱認為佛陀所說「三界唯心造」這句話,其意思是說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環境和生 活其中的眾生)都是心造的,否認有一個獨立、絕對、神聖的造物主。即使如此,月稱的 應成中觀派仍然接受「三界唯心造」。 我們要如何理解這個觀點呢?如果我們探究這個身體的起源,我們可以追溯至宇宙形 成之初。也就是說,拜現代科技之賜,我們發現形成身體的物質全然起源於大爆炸之時。 但從傳統佛教的宇宙觀來看,構成物質身體的元素早在宇宙形成之前就有了。那時的宇宙 空無一物,只有《時輪密續》所說的「極微」存在。這些極微並沒有固定的形態,卻又像 其他物質一樣,也是無常、變化的。 假如我們尋找物質的最小的單位,我們會問:「在器世間透過極微聚合而成的演化過 程中,是什麼讓器世間與眾生的苦樂產生直接關係呢?」依佛教解釋,這是「業」所形成 的。「業」是指有動機的行為。假若流轉的十二因緣是無明之果,終究而言,我們的存在 是由心(內心第六意知的意業為主)所造──業力驅動眾生輪迴。 雖然意業之外還有身、語二業,但是業主要是指意業。造業的動機由煩惱而來,而煩 惱緣自於根本無明及我執。而且,依因果論之說,果是因的等流。因此,業和煩惱所形成 的無明心(十二緣起支的識支),使得經驗皆是有漏的。好比供佛的行為,在世俗諦來說 是善的。但是,在我們現證空性、根除無明之前,這個行為仍然是有漏且具有苦的本質。 前二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關係密切又相互貫通;我們可以從第一法印來推論 出第二法印。第一法印的諸行無常,意味諸法是因緣的和合,那麼諸法就不是自性有。第 二法印所指的有漏,意思是受制於由根本無明引發的煩惱。第一法印解釋因果(總),第二 法印則解釋輪迴的因果過程(別)。 (註:一切唯心造的心,是指我們身語意三門當中,內心的第六意知。外道說創世主 ,佛教遮止外道的創世主說法,佛教說一切業是我們自心所造的,不是創世主所造。)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49394006.A.2D8.html

04/08 13:43, 2年前 , 1F
一切唯識,是經驗說,如一境四心,不同的有情見到各自
04/08 13:43, 1F

04/08 13:44, 2年前 , 2F
業報所現的境.人見水是水,但鬼見水是火,水和火怎是
04/08 13:44, 2F

04/08 13:45, 2年前 , 3F
同一境.
04/08 13:45, 3F

04/08 13:46, 2年前 , 4F
還有神通,能以心力改變外境,心力夠大還能改變他人所
04/08 13:46, 4F

04/08 13:47, 2年前 , 5F
見的外境.所以這些事說明唯識,或唯心造了世間.
04/08 13:47, 5F

04/08 13:47, 2年前 , 6F
你舉的例子,是格西們上課經常舉例的,如人見為水,
04/08 13:47, 6F

04/08 13:48, 2年前 , 7F
餓鬼見為血,天人見為甘露。這說明業感緣起,外境無
04/08 13:48, 7F

04/08 13:48, 2年前 , 8F
自性,而不是沒有外境。本文說明"唯"字遮除造物主。
04/08 13:48, 8F

04/08 13:49, 2年前 , 9F
唯識宗認為此處的"唯"遮除外境,中觀說唯識宗如此解
04/08 13:49, 9F

04/08 13:50, 2年前 , 10F
釋破太過,中觀說經文的"唯"只是要遮除外道的造物主
04/08 13:50, 10F

04/08 13:51, 2年前 , 11F
所以中觀說"唯"不是遮除外境有,"唯"是遮除自性有。
04/08 13:51, 11F

04/08 13:58, 2年前 , 12F
(本文主要回應解釋前一篇覺林菩薩偈提到一切唯心造)
04/08 13:58, 12F

04/08 13:59, 2年前 , 13F
中論繼承阿含,是有因有緣世間集,非自心能造世間.
04/08 13:59, 13F

04/08 14:04, 2年前 , 14F
自心造世間,只指自心的業,請細讀才不會誤讀。如我
04/08 14:04, 14F

04/08 14:04, 2年前 , 15F
們現在世間異熟果報人的五蘊,是由自心造業感得的。
04/08 14:04, 15F

04/08 14:07, 2年前 , 16F
如<十善業道經>也說:「如是一切,靡不由心(我們自
04/08 14:07, 16F

04/08 14:08, 2年前 , 17F
己內心的第六意知),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04/08 14:08, 17F

04/08 14:10, 2年前 , 18F
而心(我們內心的意識)無色,不可見取。…汝觀佛身
04/08 14:10, 18F

04/08 14:11, 2年前 , 19F
,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今大海中所有眾生
04/08 14:11, 19F

04/08 14:11, 2年前 , 20F
,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
04/08 14:11, 20F

04/08 14:12, 2年前 , 21F
諸不善業,是故隨業,…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04/08 14:12, 21F

04/08 14:14, 2年前 , 22F
所以心如工畫師,我們內心的第六意知如工畫師,世間
04/08 14:14, 22F

04/08 14:14, 2年前 , 23F
一切有情的五蘊身,乃至佛諸相莊嚴的五蘊身,都是由
04/08 14:14, 23F

04/08 14:15, 2年前 , 24F
以我們自己內心的第六意知為主要造善不善業感得的。
04/08 14:15, 24F

04/08 14:17, 2年前 , 25F
這是情世間的部分,另外器世間的部分,唯識宗認為外
04/08 14:17, 25F

04/08 14:18, 2年前 , 26F
境器世間的色法不存在,唯識宗認為所謂外境器間的色
04/08 14:18, 26F

04/08 14:19, 2年前 , 27F
法與心識是同一質流,認為色法的近取因與心同一質流
04/08 14:19, 27F

04/08 14:20, 2年前 , 28F
所以唯識宗說唯心是破除外境有,破除外境世間的色法
04/08 14:20, 28F

04/08 14:21, 2年前 , 29F
但中觀應成承許外境有,說外境色法與心是不同質流。
04/08 14:21, 29F

04/08 14:22, 2年前 , 30F
中觀應成說外境的色法不是自性有,而不是說沒有外境
04/08 14:22, 30F

04/08 14:25, 2年前 , 31F
(整篇文章要細讀思惟過,才不會因為誤讀而驟下結論)
04/08 14:25, 31F

04/08 15:38, 2年前 , 32F
以佛教講的世間、出世間來說,世間是指的是生死流轉
04/08 15:38, 32F

04/08 15:39, 2年前 , 33F
一切世間的生死流轉含攝在十二緣起支的順生緣起,所
04/08 15:39, 33F

04/08 15:40, 2年前 , 34F
以一切唯心造的心指十二緣起當中的識支,識支和識二
04/08 15:40, 34F

04/08 15:41, 2年前 , 35F
者有差別,識支指生死流轉裡的心識,而識(心識)不一
04/08 15:41, 35F

04/08 15:42, 2年前 , 36F
定是生死輪迴裡的,例如佛陀也有識(心識)但沒有識支
04/08 15:42, 36F

04/08 15:43, 2年前 , 37F
(無明緣行,心心所當中,無明是心所不是心王,有心
04/08 15:43, 37F

04/08 15:44, 2年前 , 38F
所就有心王,以無明為動機造作能引業的業行,這樣心
04/08 15:44, 38F

04/08 15:45, 2年前 , 39F
屬輪迴的心,凡夫的心心所當中有無明的動機為緣,造
04/08 15:45, 39F
還有 81 則推文
還有 1 段內文
04/08 21:04, 2年前 , 121F
(抱歉是四派) 的不同見解 然後自己判斷要宗哪一個
04/08 21:04, 121F

04/08 21:04, 2年前 , 122F
因為 都是佛說 佛是依據不同根器說的 所以
04/08 21:04, 122F

04/08 21:04, 2年前 , 123F
您可以都聽過 然後選您認為自己可以接受的那一個
04/08 21:04, 123F

04/08 21:05, 2年前 , 124F
如果想要聽四部宗義的比較和解釋 可以學[宗義]課程
04/08 21:05, 124F

04/08 21:06, 2年前 , 125F
那請問修淨土宗 要用哪一派看法 比較沒有矛盾??
04/08 21:06, 125F

04/08 21:06, 2年前 , 126F
修淨土的話 唯識 自續 應成 應該都可以
04/08 21:06, 126F

04/08 21:07, 2年前 , 127F
Y大貼的會以應成見為主 您可以參考看
04/08 21:07, 127F

04/08 21:07, 2年前 , 128F
您主要要釐清的問題 應該是成佛會不會退轉
04/08 21:07, 128F

04/08 21:07, 2年前 , 129F
這個在四部每一宗義都認為不會退轉
04/08 21:07, 129F

04/08 21:08, 2年前 , 130F
各有各的理由 主要在於[無自性]定義不同
04/08 21:08, 130F

04/08 21:09, 2年前 , 131F
如果拿認為[無自性=因果生滅無常]的宗義來看
04/08 21:09, 131F

04/08 21:09, 2年前 , 132F
那這種宗義的見解 會認為佛果[有自性]
04/08 21:09, 132F

04/08 21:09, 2年前 , 133F
那依然佛果是不會退轉和 不會被染污的
04/08 21:09, 133F

04/08 21:14, 2年前 , 134F
了解 我會再想想 感謝分享
04/08 21:14, 134F

04/09 15:37, 2年前 , 135F
題外話 看藏傳常說的"觀待" 是甚麼意思?
04/09 15:37, 135F

04/09 15:38, 2年前 , 136F
教育部辭典 和佛學辭典都查不到
04/09 15:38, 136F

04/09 16:20, 2年前 , 137F
漢傳的講法是無常 跟無生 兩者分開 前者是談時間變
04/09 16:20, 137F

04/09 16:21, 2年前 , 138F
化上的遷流不息 而無生則是當體無生 不用看時間變化
04/09 16:21, 138F

04/09 16:21, 2年前 , 139F
在道理上是無生 因緣生而無自性 要用當體無生解
04/09 16:21, 139F

04/09 16:23, 2年前 , 140F
藏傳自空派又判很細 漢傳中觀常見沒有談那麼細
04/09 16:23, 140F

04/09 16:23, 2年前 , 141F
尊重學習
04/09 16:23, 141F

04/09 17:04, 2年前 , 142F
中論當中的無生,意謂無自性生,中論從破除四邊生之
04/09 17:04, 142F

04/09 17:05, 2年前 , 143F
後,知"無生"(沒有自性有的生),所以是緣生。緣生的
04/09 17:05, 143F

04/09 17:05, 2年前 , 144F
緣,在唯識宗等說實事師只限定在無常法的因緣所生法
04/09 17:05, 144F

04/09 17:06, 2年前 , 145F
上說緣生;中觀宗的緣生,包括"無常法的因緣所生法"
04/09 17:06, 145F

04/09 17:07, 2年前 , 146F
以及"常法的非因緣所生法"皆是緣生。又,中觀宗說名
04/09 17:07, 146F

04/09 17:08, 2年前 , 147F
言有的緣生又有粗細,自續派說的緣生是名言中有自相
04/09 17:08, 147F

04/09 17:08, 2年前 , 148F
的緣生,應成派說的緣生是唯分別心施設安立的緣生,
04/09 17:08, 148F

04/09 17:09, 2年前 , 149F
如前面FH大已說過了,應成派說的緣生,此緣不是只有
04/09 17:09, 149F

04/09 17:10, 2年前 , 150F
指因緣所生的緣,應成派說的緣生的緣更指唯分別心施
04/09 17:10, 150F

04/09 17:11, 2年前 , 151F
設安立的緣起,由唯分別心施設安立的緣起知當體無生
04/09 17:11, 151F

04/09 17:12, 2年前 , 152F
即一切法是有的,但是觀察不到自性有的唯分別心安立
04/09 17:12, 152F
摘自:達賴喇嘛尊者法語 轉自:http://ttslecture.blogspot.com/2016/10/blog-post_2.html 一般講緣起,有三個層次。唯識宗以下(包括唯識宗、經部宗、毗婆沙宗)認為緣起 是說,事物(即因緣所生法的無常法)是依自己的因而起,事物依自己的因而生,故說緣 起(唯識宗以下說的緣起只限有為法,唯識宗以下說的緣起是因緣所生法的因果緣起)。 中觀宗(不只說因果緣起,更)說依而假立而起(觀待支分施設安立的緣起),無為 法(即非因緣所生法的常法)亦是依而假立才有的。而這(中觀宗)當中有粗細之分。 一種(自續派)是講依而假立、觀待而假立。更細的(應成派)指凡是法(不論因緣 所生法的無常法,或非因緣所生法的常法),都必須依著施設自己的分別而假立,唯分別 假立,法完全無法在自己方面成立,不是體性所成,不是自相所成。 而《緣起讚》講的緣起是最後這種(應成派非由自相成立而唯賴分別假立的緣起)。 ※ 編輯: ykkdc (123.205.79.86 臺灣), 04/10/2022 00:44:10

04/10 10:39, 2年前 , 153F
如《中論》說的「無生」的"無",要加勝義解別,也就
04/10 10:39, 153F

04/10 10:40, 2年前 , 154F
是"無生"指觀待勝義理智量,沒有勝義有的生、沒有自
04/10 10:40, 154F

04/10 10:40, 2年前 , 155F
性有的生,可參考日前板上剛po過的系列文:
04/10 10:40, 155F

04/10 10:41, 2年前 , 156F
[法語] 達賴喇嘛:空性(空正見)所破,要加勝義簡別
04/10 10:41, 156F

04/10 12:41, 2年前 , 157F
(另外有問到觀待的問題,觀待就是依他緣而成立,例
04/10 12:41, 157F

04/10 12:42, 2年前 , 158F
你觀待你的子女安立為父母,觀待你的父母安立為子女
04/10 12:42, 158F

04/10 13:46, 2年前 , 159F
所以沒有獨立實有的父母子女,是觀待而被施設安立的)
04/10 13:46, 159F
文章代碼(AID): #1YJy5MBO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YJy5MBO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