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今天是大慈大悲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聖誕喔!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4年前 (2020/04/30 21:17),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 [1] 十不善業道當中的邪見(意三不善根的邪見),不承許三寶、四諦、業果、前後世。 : [2]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在佛法的三類(下、中、上三士道),…如龍樹菩薩說: : 『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下士道攝後世人天增上生果位),決定勝就是中、上 : 的究竟解脫法(中士道攝聲聞及獨覺二乘解脫果位,上士道攝大乘成佛果位)。」 : [5] 結合菩提心(由利他的大悲心引生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希求)的發心 : 如《大寶積經》說:「若我此生若於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 : 食,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利益一切有情迴向希求成辦無上菩提的果位)。」 ------------------------------------------------------------------------------ 補充:發願與迴向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 卻佩格西 講授/廖本聖老師 翻譯/釋見諦法師 編輯 「願」分為帶有垢染的願及無垢的願二類。願主要有三種情況,若發願者的動機是為 了現世安樂,如為了現世無病、無障礙、得長壽、一切非常幸運,這樣的願並不會成為佛 法,為什麼不能成為佛法?因為佛所說的法主要是為了利益來世或未來生生世世,假設一 個人發這樣的願,因為跟佛所說的內容其實是違背的,所以這樣的願不能成為佛法。 (佛教承許前後世,不承許前後世者例如順世外道。十善業道說到的正見,遮止不承 許前後世。佛教承許前後世的緣故,發願要看到來世、未來生生世世,並非只看到此世) 若發願的動機,是為了自己下一世得到人天的果位,或是為了自己一人獨自解脫輪迴 ,這二種發願雖然成為佛法,但是依照《廣論》的講法卻是有垢的發願。 《廣論》提到要得到暇滿人身,除了要有持戒作為基礎,還要再行布施、安忍等,而 且要發無垢的願(結合菩提心的願,即為利有情願成佛的願)。但此處所說的無垢願(為 利有情願成佛的願),跟前述所說,為了求自己下一世得到人身果位與自己求解脫輪迴, 這種有垢的願,可能要作一說明作個釐清。 以一個唯行下士道的行者來講,假設他發的願是為了來世能繼續得到人天果位,因為 唯下士道行者的目標不在於自己解脫輪迴,也不在於成佛。所以假設他發的願是透過下士 道的修行,來世能夠得到人天果位增上生,這個願對他(唯下士道行者)來講就是無垢願。 (下士道有兩種分類:「唯下士道」與「共下士道」,二者的差別: 「唯下士道」之發心目的:唯希求來世獲得人天善道的增上生果位。這一類修行者唯 欲求獲得來世增上生果位,不欲求更上的道。 「共下士道」之發心目的:以獲得增上生果位作為基礎,其後更趨入中士道,甚至更 趨入上士道。這一類修行者以下士道作為共道,其後趨入修中士道之解脫輪迴,甚至又更 趨入修上士道之證獲無上佛果。) 如果唯下士道的行者這樣去發願(去做),來世就能夠如他所願得到增上生的果位, 因為他的目標只是下一世繼續得到人天果位,就這個目標來講是無垢的,因為目標就是來 世的人天果位,他也如實去做,這樣去發願。所以針對唯下士道的行者來講,他發了來世 得到人天果位的願,就這個範圍來講是無垢的願,但是這個無垢願並不是最殊勝的無垢願。 最殊勝的無垢願,不只是為了來世的人天果位,也不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輪迴(聲聞獨 覺二乘行者只為了自己解脫輪迴的願),而是為利眾生願成佛(大乘行者發的願)。 以大乘行者發的願(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發願成佛的願)來講,假設這位大乘行者透過 身語意三方面,去行布施、持戒,去修行之後累積的善根,這些善根如果以為利眾生願成 佛的願去回向,這樣的回向,既是回向也是發願,二者都是。 發願不需要累積善根,只是為利眾生願成佛,就是發願;但是,如果有透過身語意累 積善根所做的發願,也可以是回向,所以必須要有累積的善根去發願,才能成為回向。 如果行者沒有透過身語意累積任何善根,只是發了一個為利眾生願成佛的願,這樣只 能成為願,而不能成為回向。但是這二者都是屬於無垢願,不論是有累積善根,或沒有累 積善根,只要是以為利眾生願成佛的想法去結合,二者都是無垢願。但是有累積善根的不 止是無垢願,也是回向。 回向、發願的差別,在於回向是有善根(透過身語意修行累積善根)的發願;發願只 是發願,沒有善根作為基礎。用比較生活化來說明,發願者是祈求的心態,回向者就好像 是買主的情況,譬如有錢去買東西就是回向,錢猶如善根。發願就是自己沒有錢但是很想 要一個東西然後去祈求。回向者就像買東西的人,發願者就像祈求東西的人。 有善根(透過身語意修行累積善根)作為基礎的回向,與沒有善根作為基礎的發願, 這二種,菩薩行者都有,願波羅蜜多修持特別增上的第八地菩薩,回向及發願二者也都有 ,因為有大悲心、菩提心(菩提心是由利他的大悲引生為利一切有情願成辦無上正等菩提 果位的希求)攝持、結合的緣故,所以這個願得到波羅蜜多的名稱。 (六度或十度的度,要有為利有情願成佛的想法動機去結合,才能稱為度—波羅蜜多 。例如聲聞獨覺行者也有布施、持戒等行持,但是不能稱為布施度、持戒度,因為這些行 持沒有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去結合,所以不能稱為度(波羅蜜多)。大乘行者的布施、持 戒等,因為有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動機去結合,所以才能夠稱為布施度、持戒度。) ------------------------------------------------------------------------------ [1] <攝類>:發願與迴向二者有三句差別,發願不一定有迴向,迴向包含有發願。 [2] CBETA T15, No.629 《佛說放缽經》 佛語諸菩薩阿羅漢言:「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 切眾生者,皆文殊師利之恩,本是我師。前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 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相關學習,《文殊師利菩薩禮讚文》教授課程,如聖格西教室: https://www.facebook.com/rushengesh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69.36.16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8252641.A.F9A.html

05/01 08:58, 4年前 , 1F
隨喜
05/01 08:58, 1F

05/01 22:42, 4年前 , 2F
隨喜
05/01 22:42, 2F
文章代碼(AID): #1Ugi_X-Q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Ugi_X-Q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