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今天是大慈大悲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聖誕喔!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4年前 (2020/04/29 06:27), 4年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3/4 (看更多)
: 2020年4月26日 農曆四月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 文殊菩薩是佛教的智慧代表。 : 時值佳節,讓我們一起學習文殊菩薩以智慧破除諸煩惱,誓願遠離諸煩惱因、煩惱緣。 : 眾生,都能速速(末學認為有些眾生祈能早日去,因為有時快捱不住了,會想輕生..) : 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ps. 末學以為這些行者若能加上念佛更好喔! 隨喜原po利益他人,這裡提到有些人會想輕生的問題,以佛法來說,如果以為輕生能 解決問題,是一種不承許前後世的想法,並且在我執當中屬於更為執著的我執,所以應當 為這些人建立正確觀念,對佛法有正確的知見,才能相應於佛法。 摘自: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道前基礎〉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 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殊 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聲聞及獨覺果位)及一切種智位(大乘成佛 果位)。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在佛教裡,往生淨土屬於善趣,善趣屬於增上生的果位(後世遠離三惡趣的果位), 依於增上生的所依身,進一步求取決定勝的果位。以下補充相應於佛法的發心之理。 ------------------------------------------------------------------------------ 摘自:《佛教四部宗義.見解明釋集》 倉忠仁波切 * 以發心目的之不同而建立三士道,並建立三士道之皈依  1.「下士道」之發心目的:欲求來世獲得人天善道的增上生果位。   這是最基礎根器者所修的道,其中又有不共道、共道的差別。 「不共下士道」之發心目的:唯希求來世獲得人天善道的增上生果位(增上生是後世 遠離三惡趣的果位)。這一類修行者唯欲求獲得來世增上生果位,不欲求更上的道。 「共下士道」之發心目的:以獲得增上生果位(後世遠離三惡趣的果位)作為基礎, 其後更趨入中士道,甚至更趨入上士道。這一類修行者以下士道作為共道,其後趨入修中 士道之解脫輪迴,甚至又更趨入修上士道之證獲無上佛果。   2.「中士道」之發心目的是:欲求證獲解脫輪迴的果位。   這是中等根器者所修的道,修行者透由觀察而了解,即使來世獲得增上生果位並不能 真正解決痛苦,仍然會遭受輪迴的各種痛苦,因此必須證獲解脫輪迴的果位。 中士道又有不共道、共道的差別。 「不共中士道」之發心目的:唯希求證獲解脫的果位。這一類修行者只欲求證獲解脫 果位,不欲求無上佛果。 「共中士道」之發心目的:不僅希求證獲解脫果位,又更希求無上菩提之佛果位。這 一類修行者以中士道作為共道,其後更趨入修上士道之證獲無上佛果。   3.「上士道」之發心目的:欲求證獲無上菩提之佛果位(一切種智的佛果位)。   這是最上根器者所修的道。這一類修行者透由觀察而了解,無始輪迴一切有情無數次 是我的大恩母親,他們仍然遭受輪迴的痛苦,只有自己解脫並不足夠,且是自私無良心的 行為,自身必須承擔一切有情成就無上佛果的重責大任。 但是,反觀自己並不具足佛的斷證究竟圓滿功德,能同時現量通達諸法的二諦,如同 清楚了知掌中物,究竟通達所有因緣、眾生的根器、解決痛苦的方便等等。(具有這樣的 智慧稱為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佛的斷證究竟圓滿功德成辦的智慧,即無上菩提的智慧) 因此,在自心續中生起欲求無上佛果的菩提心──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為了 能圓滿救度一切眾生,自己必須迅速成佛。 再者,上士道之主要目的是證獲佛果位,但是,修上士道的基礎,就是必須以修下士 道與中士道作為前行,如是修習之目的有二:調伏自心、利益眾生。因為,(不僅能夠調 伏自心,而且)自己了知諸道的內涵,才能因應眾生的根器而行利益。 * 以「發心目的」的不同而建立「三士道之皈依」   1.下士道之皈依:懼怕三惡道苦而欲求人天善道、堅信唯有佛法僧三寶能救怙,以此 動機作為因而皈依三寶。 2.中士道之皈依:懼怕輪迴痛苦而欲求解脫輪迴、堅信唯有佛法僧三寶能救怙,以此 動機作為因而皈依三寶。 3.上士道之皈依:懼怕一切有情眾生遭受二障之苦、相信唯有三寶能救一切有情脫離 一切障,因而欲求無上佛果,以此動機作為因而皈依三寶。 * 以發心目的而建立三士道之皈依,我們自己是何種皈依?   我們自己一定清楚了知自己的心,因為,對自己而言,自己的心是現前分,並不是隱 蔽分。所以,我們自己一定清楚自心續中的皈依心。這就如同,於眼知中瓶直接顯現,眼 知直接通達瓶。   佛教修行者,最基本的動機,必定是希求來世的安樂,如果內心的動機只是希求今世 安樂,那麼就不是佛教修行者。 例如,雖然表面上看似造很多的善業,行布施、供養等等,但動機上卻是希求今世安 樂、家庭圓滿、事業順利、身體健康等等,這是以「我愛執」所引發的「貪」作為動機而 造業,因為內心動機不正確的緣故,所造皆是非福業。如《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不論所 造任何善,僅是欲求今世安樂,皆是非福業。   造善一定要確定自己的動機。以「欲求來世增上生」的動機而造善,所造的善成為來 世獲得人天善道的因。以「欲求解脫」的動機而造善,所造的善成為將來證獲解脫的因。 以「為利一切有情而希求成佛」的動機而造善,即使只是布施少許飲食,卻是造集廣大殊 勝善業,因為動機的緣故,所造的善成為證獲佛果的因。 要言之,心續中沒有出離心,所造的善是輪迴的因;以出離心所攝而造善,所造的善 是成辦解脫的因;由大慈悲、菩提心所攝而造善,所造的善則是成就佛果的因。 * 造善、修行,彼二有差別   所謂「修行」就是串習的意義。為何需要串習?因為有欲求目的。為了獲得所欲求的 目的,所以必須精進串習,若是沒有欲求的目的,則不可能串習,所以,修行必定有欲求 的目的(例如希求往生淨土的行者,修行欲求成辦後世往生淨土的增上生乃至決定勝)。 「造善」不一定有欲求的目的。例如,社會上的善心人士,他們賑災救助、關照老弱 婦孺、協助病患殘障、作義工與饋贈等等,但是他們的內心沒有任何欲求目的,其中的某 些人,在自己的生活上沒有太多貪求,飲食與使用的物品都非常簡單。這些善心人士,或 是不希求來世增上生的利益,乃至不希求個人的名聞利養,甚至不認同任何宗教、不承許 任何宗教見解,雖然這些都是造善卻不是修行,因此他們不是修行者,因為,基本上,他 們對於來世的增上生(以及解脫乃至佛果的果位)完全沒有欲求。 ------------------------------------------------------------------------------ [1] 十不善業道當中的邪見(意三不善根的邪見),不承許三寶、四諦、業果、前後世。 [2]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在佛法的三類(下、中、上三士道),…如龍樹菩薩說: 『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下士道攝後世人天增上生果位),決定勝就是中、上 的究竟解脫法(中士道攝聲聞及獨覺二乘解脫果位,上士道攝大乘成佛果位)。」 [3] 以大乘發心而言,相信自己能夠成佛,修行善業的助道法,以及悲心希望能拔眾生苦 [4] 布施為例,結合不同發心行相的差別 1.結合希求後世增上生的發心行持布施,該布施可成為獲得善趣的因;2.結合出離心 (希求解脫的意樂)的發心行持布施,該布施成為解脫的因;3.結合菩提心(由利他的大 悲心引生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希求)的發心行持布施,該布施成為成佛的因。 [5] 結合菩提心(由利他的大悲心引生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希求)的發心 如《大寶積經》說:「若我此生若於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 食,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利益一切有情迴向希求成辦無上菩提的果位)。」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8112828.A.16D.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4/29/2020 16:41:03

04/30 00:09, 4年前 , 1F
隨喜
04/30 00:09, 1F
文章代碼(AID): #1UgAsy5j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UgAsy5j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