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佛教修行於上乘與大乘密乘之比較

看板Buddhism作者 (東岐明)時間5年前 (2018/07/22 18:04), 5年前編輯推噓1(1022)
留言23則, 1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Buddha 看板 #1RL5NI_2 ] 作者: amidha (東岐明) 看板: Buddha 標題: 佛教修行於上乘與大乘密乘之比較 時間: Sun Jul 22 18:00:44 2018

07/18 14:08,
很多網友說明的解脫境界好像跟“非想非非想”類似
07/18 14:08

07/18 14:12,
能請a大順便解說“非想非非想”境界何以還不如初果
07/18 14:12

07/18 14:15,
及北傳大乘的修法名義上想解脫實際上修到各類天界去
07/18 14:15

07/18 14:21,
開悟境界
07/18 14:21

07/18 15:05,
的理由
07/18 15:05
我簡單在此說明,相關理論可見於本版前面提過的《法鏡蘊論》文稿 關於以下說明,是我個人研究心得,非必正確,謹供參考。 │ 文章代碼(AID): #1OK0lyEr (Buddha) [ptt.cc] [討論] 法鏡蘊論(初稿).法蘊第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1640956.A.3B5.html │ │ 文章代碼(AID): #1OVqhw1H (Buddha) [ptt.cc] [討論] 法鏡蘊論(初稿.0).法鏡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84737274.A.051.html │ 或是這篇 │ 文章代碼(AID): #1PDMY8p9 (Buddha) [ptt.cc] [心得] 簡析大乘密乘的真實證地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96672392.A.CC9.html │ 要談這些,需要瞭解五蘊(色、受、想、行、識)及四相(我、人、眾生、壽命)。 其次,我談這些並非是要引發宗派衝突,只想釐清實際的修行面向。 佛教在佛陀創教之後,隨著歷史發展,有愈來愈多的修行思想加入,增加許多修行面向。 這些修行面向導致本來唯一的解脫之道,產生種種分歧。 發展到後來的大乘密乘更是批判原始佛教是佛陀傳授較為低劣的小乘法。 在此文中,原始佛教並不稱為小乘,而是稱為上乘,對應其為上座部傳承。 修行有兩種路向,一種是定的超脫,一種是慧的解脫。 兩者都圓滿究竟的人,稱為「俱解脫阿羅漢」─慧證四果,定證非想非非想。 僅有慧解脫究竟圓滿的人,稱為「慧解脫阿羅漢」─慧證四果。 僅有定超脫究竟圓滿的人,是證到非想非非想定的行者,如佛陀未成道前的一位老師。 更有定慧各具功力的人,譬如慧證生滅智,而定證色界定或無色界定。 定的超脫是以自我的超越為方法,就是返覓真心,返尋真我,返求自性。 慧的解脫是以自我的解離為方法,就是粉碎自我。 這兩者的修行進程都會與五蘊性質有關。 定與五蘊有關的超脫,可以由《楞嚴經》與《圓覺經》來看。 ◎一般人,也就是目前科學唯物論的見解,自我就是自己的這個物質身軀, 至於精神活動只不過是物質身軀的反應表現。這是色蘊我的我身見。 這種見解使人想從物質上求取幸福,當然也就不會相信修行。 ◎體認自我不是這物質身軀,而是超越身軀,有個能感受的靈魂本體, 這個能感受的靈魂本體才是潛藏在身軀中的真正自我。這是受蘊我的我身見。 這種見解就是《金剛經》《圓覺經》講的「我相」。 ◎體認自我不是能感受的靈魂本體,而是超越感受,有個能憶想的心靈本體 這個能憶想的心靈本體才是真正自我,這是想蘊我的我身見。 這種見解就是《金剛經》《圓覺經》講的「人相」。 自我超脫到這階段,體驗到自我不是受體,所以可以發起意生身脫離原有身軀。 這就是《楞嚴經》所謂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   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體認自我不是能憶想的心靈本體,而是超越個體心靈小我,融入所緣時空群體大我。 這個能存容的宇宙本體才是真正自我,萬物一體,這是行蘊我的我身見。 這種見解就是《金剛經》《圓覺經》講的「眾生相」。 《圓覺經》所謂  『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個體小我超脫而成宇宙大我(自己所見的時空宇宙),所見時空宇宙中的萬物皆是平等, 唯識宗講轉識成智,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就是相關這個情況。 這就是《楞嚴經》所謂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   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 「生滅根元」就是指這行蘊我的宇宙本體,但是尚非生命本體, 所以經中其後又說『雖未通其各命由緒』。 ◎體認自我不是能存容的宇宙本體,而是超越時空宇宙本體,化同所緣覺照虛空本體。 這個能覺照的虛空本體才是真正自我,這是識蘊我的我身見。 這種見解就是《金剛經》講的「壽者相」,《圓覺經》講的「壽命相」。 《圓覺經》所謂  『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所了」就是前面眾生相存有的「所了」,就是指時空宇宙萬物現象。 「心照清淨覺所了者」就是自心虛空本體覺照著時空宇宙萬物。 宇宙大我超脫而成為虛空自性,所見時空宇宙中的萬物皆是由其生起, 是自我生命根源,但一般眾生只見到時空宇宙卻不見覺照虛空,所以說 『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這一自心虛空本體覺照時空宇宙萬物,猶如廣大圓鏡照攝萬象。 唯識宗講轉識成智,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就是相關這個情況。 這是相關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覺照時空萬物的境界。 自我居於空無邊處的虛空本體,照看宇宙萬物生命,無有色身而似乎已經不入輪迴。 這就是《楞嚴經》誤解以為生死輪迴已近斷絕之所謂  『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絛然隳裂沈細綱紐。   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 此謂「於涅槃天將大明悟」是將更進一步的超脫以為就是佛的究竟涅槃。 而將空無邊處的無色寂靜,誤解以為就是阿羅漢與辟支佛的寂滅境界。 所以在《楞嚴經》的識陰魔相誤解,而將阿羅漢與辟支佛都列為識陰魔相, 實際情況也就是認為停留在空無邊處是不究竟的,還要更進一步超脫才能究竟成佛。 但是現今實際大乘密乘的修行體認階位不一,並非都與《楞嚴經》見解相同。 例如有些密乘實際教導法門就有觀想覺性虛空,凝想日深而與虛空合一,就算成佛。 或是中陰救度法門,等到中陰身見到明空現前而投入合一,即可成佛。 像這些見解,就是以為投生空無邊處就是成佛,或再化現欲界頂主宰天神身享福。 因為空無邊處天神沒有色身,但可以化現色身,只是祂不會以為那色身是他的自我。 事實上空無邊處天神是有著無色身的我身執,但卻誤解以為那是祂的自性。 《楞嚴經》雖然批判空無邊處天神化現欲界頂主宰天神身享樂是魔相,如下所言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   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   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   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這種情形就應密乘雙身法男佛女佛的歡喜境界,欲界頂主宰天神並非都會惱害修行人, 但惱害修行人的天魔也是來自欲界頂主宰天神的世界,所以才會說「生天魔種」。 所謂「已滅生滅」的誤解,是因為其修行功力在空無邊境界見不到生滅, (阿毗達摩有說,未證初果者,投生無色界後是無法修行慧觀;可能就是因為不見生滅) 所以就誤解以為空無邊處境界就是某種寂滅境界,但還不是佛的究竟寂滅,所以又說 『而於寂滅精妙未圓』。 所以《楞嚴經》雖然批判魔相,但其修行理論的根本立論見解其實也不正確! ○要能成為欲界頂主宰天神歡喜享福也是要修行深厚福智定慧才有可能, 所以祂們許多也是大修行者,也就是大乘密乘的佛菩薩,主宰控制著我們整個欲界眾生。 密乘的五方佛,以及大乘的諸大菩薩,都是大力欲界頂主宰天神。 大乘密乘的諸佛淨土,就是欲界頂主宰天神的國土世界。 密乘所謂的即身成佛,其實可以就是即身修行成為欲界頂主宰天神, 又或是即身修行成為無色界天神而可以顯化欲界頂主宰天神身。 不過,大乘密乘修慧,大多應該未證到初果向的境界,尚未入四雙八輩的聖者之流。 欲界頂主宰天神是我們欲界的主宰神祇,我們應該要尊敬祂們。 ○從空無邊處以上的超脫就全都是屬於識蘊我,只是識蘊我中又有不同層次。 十二因緣中有謂「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識是依於覺照名色而起, 名色法中的色受想行四蘊為識蘊覺照,而識蘊如鏡照攝四蘊,所以我寫「法鏡蘊論」。 識蘊鏡相對應四蘊,而有色空、受空、想空、行空,正對應著四無色處─ 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所以前面所講空無邊處的識蘊我,就是識蘊我 之 色空我。 ◎體認自我不是所緣覺照虛空本體,而是超越覺照虛空,化同無邊覺知心識。 這個能覺知虛空本體的心識本體才是真正自性,這是 識蘊我 之 受空我 的我身見。 這種見解就是《圓覺經》所謂『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 《楞嚴經》所謂『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就是識無邊處廣大如海的覺性圓滿不動。 《楞嚴經》續謂『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就是墮入空無邊處的情況, 『依空立世界』就是由空無邊處的壽命相,墮入時空宇宙的眾生相; 『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就是時空宇宙萬物的生命境界;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就是空無邊處的虛空,由識無邊處的覺性生起的高深體驗。 識無邊處的受空境界,破除了對於六根的受執,所以發生六根互用的能力, 正是《楞嚴經》所謂  『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   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   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其實識無邊處只是超越了識蘊初階的色空,而達到受空,但還是在識陰境界。 《楞嚴經》卻將其以為是究竟成佛的境界,而《圓覺經》也說識無邊處的覺性境界  『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   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大乘密乘是後來發展的修行思想,所以宗派及經典也就說法不一。 當年隋朝智者大師還為了要解釋這種無法一致的種種流傳佛說,而創了天台宗的學說。 不過後來唐朝更有密宗傳來,種種修行法門及思想更為繁多龐雜。 其實光是菩薩階位的各種不同說法,就已是可以學術研究的議題。 (關於不同的菩薩階位思想,可見於平川彰的《印度佛教史》初期大乘佛教的內容) 而現今大乘密乘流行的菩薩階位與佛地,其實不是趨向解脫涅槃, 而是修向定慧兼具的超脫天神生命。 《楞嚴經》《圓覺經》的成佛是誤以為識無邊處的覺性境界就是佛果。 一些密乘以為空無邊處的明空境界就是佛果,或是以為欲界頂主宰天神身是佛受樂身。 這些都是嚴重誤解了佛果的涅槃境界。 ◎體認自我不是無邊覺知心識的覺性,而是超脫覺性,達到無所可覺之境界。 這個無所可覺的境界才是真正自性,這是 識蘊我 之 想空我 的我身見。 這個無所可覺的境界,就是無色界的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因為沒有大乘密乘執著的覺性境界存在,所以不是一般大乘密乘傳統可以修達。 ○識蘊的色空、受空、想空、行空,分別相關四相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空無邊處的色空,是執著虛空本體的空我相; 識無邊處的受空,是執著能覺虛空之覺性本體的空人相; 無所有處的想空,是執著 無所可以存容覺性及明空 的空眾生相, 非想非非想處的行空,是執著 能知無所有處,而超越 一切想及想空 的空壽命相。 ◎體認自我不是無所可覺的本體,而是超越無所有處,達到超脫想空的本體。 這個超脫想空的境界才是真正自性,這是 識蘊我 之 行空我 的我身見。 這個超脫想空的境界,超越想而謂「非想」,超越想空而謂「非非想」, 故謂之「非想非非想處」,更不是一般大乘密乘傳統可以修達。 非想非非想處是世間最高定境,因為世間最後識心無能可再超越。 ○識蘊是依於名色,覺照四蘊而起,如鏡映照 色受想行 四蘊 而應 色受想行 四空。 最終識空並非世間諸法可以映照,也就是相關涅槃境界,也就是道心果心所緣境界。 ●以上是定之超脫自我,相關五蘊的修行階位。 ●以下是慧之解脫自我,相關五蘊的修行階位。 ◎凡夫修行觀慧經由第一名色智、第二因緣智、第三法印智,而證得無果第四生滅智, 而證色明觀慧,而見色法名法生滅,但尚未得見名法之心路過程; 因為色明無相只能藉由色法生滅對應名法生滅,尚未得證名法之心路過程生滅。 色明觀慧(「觀慧」是指觀照心的慧力)與色明無相(「無相」是指生滅之間的無相)的 這種生滅智是無果凡夫的生滅智,也就是上座部所謂的稚幼生滅智, 也是一般大乘密乘所證的生滅智觀,所以大乘唯識論並未提及心路過程。 如果稚幼生滅智的色明慧觀可以稱為「無果」,那第一到第三觀智或可稱為「無果向」。 此兩者在原始佛教都尚未可被稱為聖者,尚未進入四雙八輩。 以色明觀慧之無果果心而緣涅槃的定境,就是所謂「無想定」,或可稱為無果果定。 ◎由上座部所謂的稚幼生滅智轉變為成熟生滅智, 就是由 色明觀慧與色明無相 轉變為 色明觀慧與受明無相。 色明觀慧與受明無相,就是初果向的慧觀境界。 因為證得受明無相,名法其中心路過程的生滅開始顯現,而可見心路過程。 所以未證四雙八輩的修行人,即使定力再強,也是見不到心路過程的; 只會將整個心路過程看成一個心念,就如大乘密乘的唯識論不見提及心路過程。 ◎由 色明觀慧與受明無相 轉變為 受明觀慧與受明無相,就是證得初果道心。 受明觀慧與受明無相,就是初果的慧觀境界。 以受明觀慧之初果果心而緣涅槃的定境,即是初果果定(無相心定)。 一旦證得受明觀慧就是入解脫流,絕不退傳,名法我執已經始明而不再無明。 ◎初果生滅智的成熟,就是由 受明觀慧與受明無相 轉變為 受明觀慧與想明無相。 受明觀慧與想明無相,就是二果向的慧觀境界。 ◎由 受明觀慧與想明無相 轉變為 想明觀慧與想明無相,就是證得二果道心。 想明觀慧與想明無相,就是二果的慧觀境界。 以想明觀慧之二果果心而緣涅槃的定境,即是二果果定(無相心定)。 ◎二果生滅智的成熟,就是由 想明觀慧與想明無相 轉變為 想明觀慧與行明無相。 想明觀慧與行明無相,就是三果向的慧觀境界。 ◎由 想明觀慧與行明無相 轉變為 行明觀慧與行明無相,就是證得三果道心。 行明觀慧與行明無相,就是三果的慧觀境界。 以行明觀慧之三果果心而緣涅槃的定境,即是三果果定(無相心定)。 ○要入滅盡定,必須定至行空(非想非非想),慧至行明以上(三果、四果), 才能徹底止滅行跡而進入滅盡定。 ◎三果生滅智的成熟,就是由 行明觀慧與行明無相 轉變為 行明觀慧與識明無相。 行明觀慧與識明無相,就是四果向的慧觀境界。 ◎由 行明觀慧與識明無相 轉變為 識明觀慧與識明無相,就是證得四果道心。 識明觀慧與識明無相,就是四果的慧觀境界。 以識明觀慧之四果果心而緣涅槃的定境,即是四果果定(無相心定)。 ◎成佛所修的菩薩行,是不能證得初果(至多到達初果向)以能長久輪迴累積福智因緣, 菩薩是在最後成佛時,速證四果得阿羅漢而究竟解脫,以累生累世福智因緣教化眾生。 ◎如果將識蘊當成覺照萬象的圓鏡,以資作為譬喻使人易於瞭解。 (注意!是有我執才會認為有圓鏡本體存在;正如佛陀所言,識蘊猶如幻化,本無實體。 因為有我執才需要修行,所以方便使用圓鏡譬喻使人易於了解。) 色受想行識的蘊空是關於鏡相,定的超脫是超越鏡相,超越到行空,但並無法解脫。 色受想行識的蘊明是關於鏡性,慧的解脫是解離鏡性,解離到識明而消亡鏡性就是解脫。 識空就是涅槃,但是識空與識明,都已與鏡相鏡性的我執無關了。 ●所以現今世間有兩種佛教,上乘是解脫道,而大乘密乘是融合種種世法的超脫道。 上乘修法可以真正證入四雙八輩的解脫道。 大乘密乘修法大多慧力會停滯在生滅智的觀染境界, 但在定力上可能會修到空無邊處與識無邊處的寂靜不動境地,而誤解以為是寂滅涅槃。 然後以空天天神大能的無色身化現意生身或粗質身,在天界或人間活動。 大乘密乘的佛三身─法身、報身、化身, 法身佛的常寂光土就是與空無邊處或識無邊處有關, 報身佛的實報莊嚴土就是與欲界頂主宰天神的美妙國土有觀, 化身佛的凡聖同居土就是與欲界眾生世界有關。 ●兩種佛教傳統已久,只要能夠讓修行者了解真實修行去向,也就不必排斥。 如果因為相互排斥而引發宗教衝突,反而是造下不良因緣! 大乘密乘雖然在解脫修行上不究竟,但至少還有引人修行定慧,不只是盲目信仰而已, 只要可以澄清佛教歷史傳統的許多誤解,信眾也有機會了解上乘的真正佛陀親說教法。 ●祝願佛教,正法住世,法運昌隆,智啟迷惑,福益眾生,天神歡喜,人間安平。 --  東海岐居 淑世明道 狂知狷行 浪遊混跡  潛心覺靈 顛思覆想 因成緣熟 了塵離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79.16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532253650.A.FC2.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amidha (36.224.179.165), 07/22/2018 18:04:45 ※ 編輯: amidha (36.224.181.214), 07/22/2018 18:41:59 ※ 編輯: amidha (36.224.181.214), 07/22/2018 18:55:27

07/23 00:45, 5年前 , 1F
我覺得日本真言宗的空海「十住心論」分析的比較正確
07/23 00:45, 1F

07/23 00:45, 5年前 , 2F
小乘就是第四級的「唯蘊無我心」,也就是明白五蘊無我
07/23 00:45, 2F

07/23 00:46, 5年前 , 3F
可以解離到去除自我。而無上密是第十級的「秘密莊嚴心
07/23 00:46, 3F

07/23 00:47, 5年前 , 4F
」簡單的說就是你領悟了人生再怎麼努力都是一場空,然
07/23 00:47, 4F

07/23 00:47, 5年前 , 5F
後就躲起來什麼也做不了。 但更高層次的修法是不但領
07/23 00:47, 5F

07/23 00:47, 5年前 , 6F
悟、也實證、甚至入了滅盡定後。 還可以證入「秘密莊
07/23 00:47, 6F

07/23 00:48, 5年前 , 7F
嚴」的奧妙。就像一個人領悟了人生再怎努力都是一場空
07/23 00:48, 7F

07/23 00:49, 5年前 , 8F
在這個空中 還可以千變萬化 可以蓋大樓、造汽車、發展
07/23 00:49, 8F

07/23 00:49, 5年前 , 9F
科技。這就是秘密莊嚴心的程度 而小乘的唯蘊無我心大
07/23 00:49, 9F

07/23 00:51, 5年前 , 10F
概只能體會無我而以 體悟無我和滅受想 其實不是什麼多
07/23 00:51, 10F

07/23 00:51, 5年前 , 11F
高的層次 只是因為你腦袋中的連續波動沒有滅除過 所以
07/23 00:51, 11F

07/23 00:52, 5年前 , 12F
覺得這很上乘 但那其實只是開悟最粗淺的條件
07/23 00:52, 12F

07/23 00:54, 5年前 , 13F
當你覺知中的阻礙 從身體去除到腦波的程度時 就自然可
07/23 00:54, 13F

07/23 00:54, 5年前 , 14F
以常常進入無我或滅受想的程度 那其實只是最低層次的
07/23 00:54, 14F

07/23 00:55, 5年前 , 15F
行者。 就是所謂的「唯蘊無我心」 而無上密的「秘密莊
07/23 00:55, 15F

07/23 00:56, 5年前 , 16F
嚴心」如阿底峽的「菩提道燈論」中談到 無我只是最低
07/23 00:56, 16F

07/23 00:56, 5年前 , 17F
層次的 若要利有情眾生 還需要勤修神通
07/23 00:56, 17F

07/23 00:57, 5年前 , 18F
具通者日夜 所修諸福德 諸離神通者 百生不能集
07/23 00:57, 18F

07/23 00:57, 5年前 , 19F
若欲速圓滿 大菩提資糧 要勤修神通 方成非懈怠
07/23 00:57, 19F

07/23 00:58, 5年前 , 20F
苦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彼速證菩提 非單修無我
07/23 00:58, 20F

07/23 00:58, 5年前 , 21F
有則生非理 無亦如空花 俱則犯俱過 故俱亦不生
07/23 00:58, 21F

07/23 00:59, 5年前 , 22F
意思就是我說的 無我只是最低的要求 甚至連無我這個追
07/23 00:59, 22F

07/23 00:59, 5年前 , 23F
求 和安住於無我的這種修行都要丟掉 才是最上乘的修法
07/23 00:59, 23F
文章代碼(AID): #1RL5Q_8B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