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明知故犯

看板Buddhism作者 (黑影)時間7年前 (2017/07/18 13:37), 編輯推噓0(001)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6 (看更多)
※ 引述《Xras (想不出來)》之銘言: : 犯「戒」跟造「業」是或許有重疊但卻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 不受戒就不犯戒,是因為他無戒可犯 : 但不表示他的行為不造業 : 這個在觀念上必須要釐清,而且必需要有這種觀念 : 如果有那種想法,可能是沒學過戒 : 建議可以找聖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來讀一讀 : 進階的可以找弘一大師的南山律在家備覽 : 戒的開、遮、持、犯、或輕、或重 : 如何得戒、如何捨戒等等,都有一條條具體的作法 : 當然,它有討論的空間 : 但不能夠以平常的觀念來進行戒律的討論 : 再強調一次「沒有受戒,就沒有犯戒」 : 一個沒有受戒的人,當然可以按照戒律來生活,不管是在家戒或出家戒 : 那是他的自由,將來因緣成熟時他也會有相應的福報,但是 : 一、他沒有持戒的功德 : 二、他也不會有犯戒的問題 : 受了戒,才有戒可持、有戒可犯,不然怎麼叫「得戒」? : 一切佛法真實功德的根基從這裡開始 : 如果不是這樣,在漢傳佛教發展的初中期怎麼會有一堆人為了解決戒律的問題 : 中原、西域、印度、斯里蘭卡各地奔波 : 甚至有人不知得戒沒有跑到天上問彌勒菩薩 : 那人叫華手比丘 : 這名字怎麼來的? : 在三國魏文帝,也就是曹丕的時候 : 開無遮大會,皇帝就問:我們這裡的僧尼戒律誰傳來的?有沒有什麼證明? : 大家面面相覷,因為當時戒律和儀軌不是那麼完備,都不知道怎麼回答 : 其中一個比丘就說:那只有去天竺找聖者才知道了 : 然後就一路出西域往天竺,終於遇到一位阿羅漢 : 漢僧就問:我們在邊地,僧尼受戒不知得戒沒有? : 阿羅漢說:我只是聲聞聖人,不清楚,但我可以幫你問彌勒菩薩 : 於是阿羅漢就跑去兜率天問菩薩這事,菩薩說有 : 阿羅漢就說:那請菩薩能不能給我一個證明 : 彌勒菩薩拿了一朵金花放他手上,花便跑他手裡了 : 說這就是證明,等你回去,你也這麼作,這事就這樣解決啦 : 阿羅漢出定後照著作,那花就跑到漢僧手上了 : 回到中原後人們就叫他華手比丘 : 以前的人是這樣看待戒律的 : 一直到今天藏傳跟南傳為了比丘尼戒的傳承 : 還在從他們自己的戒律傳統,以及漢傳佛教這邊試圖尋找出調和解決之道 : 不是女性修行者說我按照尼戒規範的精神行持,就是比丘尼了 : 戒律的問題並不是那樣單純或有彈性 : 哪有那麼輕巧,一句「重實質,不重形式」就打發了? 我個人認同淨空法師曾說過的,先學戒然後再去受戒,受戒是保護而不是限制。 但這對初學佛的人來說,顯然相當遙遠。 「沒有受戒,就沒有犯戒」,這是當然的。對方可是連三皈依都沒有受的初學者, 應該先鼓勵他有空去念佛共修。其餘時間慢慢了解佛門,佛門佛門先入佛門, 有些人還徘徊在門口不敢進去XD,大德學問好在此讚嘆,末學沒啥學問,慚愧... 有不足之處再請版上諸賢德補充,感恩!阿彌陀佛 至於「重實質,不重形式」,皈依三寶不是隨便念念就過了,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南無阿彌陀佛 合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0.14.1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00356224.A.1C8.html

07/18 17:01, , 1F
沒錯.戒的意思是好的習慣,最好盡早去受戒,以養成好習慣.
07/18 17:01, 1F
文章代碼(AID): #1PRPw078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PRPw078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