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看黃色錄像的果報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7年前 (2017/06/25 10:52), 7年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6 (看更多)
: → kalestorm: 每本律藏有關禁止「僧眾為人說媒」的段落,都有解釋 06/22 12:48 : → kalestorm: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有七種婦,十種私通。」 06/22 12:48 : → kalestorm: 《十誦律》:女者,有十四種護。 《善見律毘婆沙》: 06/22 12:48 : → kalestorm: 「女有十護」後面再列九種婦。巴利律藏是列20種 06/22 13:14 : 這20種女人,不外乎就是受監護人看管的未成年少女,以及結了婚有丈夫的女人 《雜阿含一〇三九經》:「行諸邪婬,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親族,乃至授花 鬘者,如是等護,以力強干,不離邪婬。」 《中阿含經》:「邪婬,彼或有父所護,或母所護,或父母所護,或姉妹所護,或兄 弟所護,或婦父母所護,或親親所護,或同姓所護;或為他婦女,有鞭罰恐怖,及有名假 賃至華鬘,親犯如此女。」經中記載的這些女性分類,《法蘊論》有進一步解釋定義。 : 還有佛陀住世時的古印度,嫖妓是合法的,故說在家居士嫖妓也不算犯邪淫戒,是否也是 : 類似的意思? 《大毘婆沙論》:「問:於自貨女(妓女),行不淨行,於誰處得根本業道?答:若 與其價(給錢),都無處得;若不與價,於王處得。」 《成實論》:「問曰:婬女非婦與之行婬,云何非邪婬?答曰:少時為婦,如比尼( 毗尼)中說是少時婦乃至以一鬘遮故。」 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 「在《優婆塞五戒相經》中說:「若優婆塞,共婬女行婬,不與直(同值)者,犯邪 婬不可悔,與直無犯。」(《大正藏》二四.九四三頁上)這是說,受了五戒的在家信士 ,給錢嫖妓,不為犯戒。此乃由於印度是熱帶民族,對於男女關係,非常隨便。男人嫖娼 妓,是普遍尋常的事,所以不禁,但在大乘菩薩戒中,若非地上的菩薩,為了攝化因緣者 ,不得有此行為。即在今日中國人的習俗觀念中,狎妓而淫的行為,斷非正人君子的榜樣 。我們既然信佛學佛,並且受了五戒的人,自亦應該視為邪淫了。」 ------------------------------------------------------------------------------ 底下是整理相關推文: 男女之慾為欲界的欲貪所攝,上界(色界、無色界)沒有男女根,上界沒有男女之慾。 三果聖者斷除了欲界所攝五下分結的結縛,不會再來投生欲界,故三果又稱不還果、 不來果,謂之不會還來欲界,三果轉生上界。 初果和二果,雖然斷除了見惑遍計我執煩惱的結縛,但還未完全斷除欲界五下分結所 攝俱生我執煩惱的結縛,初果和二果聖者,分別還會有欲界人天的極七返和一往來。 如《雜阿含經》說:「後世得斯陀含(二果),生兜率天(欲界六天的第四欲天), 一來世間,究竟苦邊。」 《雜阿含經》:「世尊告諸比丘:三結盡,得須陀洹。……若三結盡,貪、恚、癡薄 ,得斯陀含。」 《雜阿含經》:「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為須陀洹果(初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 含果(二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何等為阿那含果(三果)?謂五下分結盡。」 : 推 happytiger: 初果跟二果還會行淫嗎? 06/18 18:41 有認為悉達多是已證得佛果的古佛再來(北傳佛教而言),或是一生補處菩薩(南傳 佛教而言)。 已證佛果位或一生補處菩薩的悉達多,娶妻行婬生羅侯羅,但應符合不邪婬。 以北傳佛教而言,將來彌勒下生成佛也會有娶妻生子的行為,同樣應符合五戒十善。 初果和二果聖者尚未斷除欲界的欲貪,婬欲為欲貪所攝,若行婬亦應符合五戒十善。 《南山律在家備覽》:「優婆塞受三歸五戒者,聞佛說法,得下二果(有在家婚姻生 活受持五戒的在家居士,容或可得初果、二果)。」 三果聖者斷除欲界的欲貪,也就斷除了欲貪所攝的婬欲,所謂婬心不除,塵不可出, 五欲又名五欲塵,上界(色界、無色界)沒有欲界的欲塵,三果斷除了欲界的欲貪,得以 出塵,三果轉生沒有欲塵的上界。 欲界中對於欲塵貪愛的強弱程度,欲界天的欲貪比人道薄弱。欲界有六天,越往上層 欲貪越薄弱,欲界最高處的他化自在天,是欲界中欲貪最薄弱的處所。出過他化自在天以 上的色界天,色界初禪大梵天出離五欲之樂,曰梵行清淨。 色界梵天遠離了五欲之樂(欲界之欲,意指有五欲塵之樂),且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 心;內道聖者例如三果,投生色界且也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雖然都是投生色界、有修 習四無量心,但是以佛教而言,梵天不名解脫,三果能得解脫,關鍵在於,佛教內道聖者 證得不共外道的特法,即佛教內道的無我慧。 修習禪定投生色界、修習四無量心等,是與外道所共的共法,而無我慧是佛教內道不 共外道的不共法,以不共法超勝外道而得解脫。 成為佛教內道聖者(聲聞、獨覺、菩薩等三乘聖者)的界限,是以止觀雙運不共無我 空性慧為增上緣,證獲無我空性的瑜伽現量成為聖者。最初獲得無我空性的瑜伽現量即轉 凡成聖。 佛教內道淨土亦以求證無生的智慧,而與外道的天堂有別,例如欲求淨土者,迴向偈 花開見佛悟無生,證無生的智慧即無我空性的智慧,不同於外道有我論者如梵天求永生。 反過來說,大梵天雖然沒有男女之欲的婬欲,但不得解脫。 沒有婬欲不能解脫者:例如大梵天乃至世間的四禪八定。 有婬欲但能得解脫者:例如初果、二果聖者。 有婬欲不能得解脫者:例如未學佛法的無明凡夫。 沒有婬欲能得解脫者:例如三果聖者。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98359160.A.774.html

06/25 11:20, , 1F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06/25 11:20, 1F
※ 編輯: cool810 (123.205.79.24), 06/25/2017 11:55:11
文章代碼(AID): #1PJoLuTq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PJoLuTq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