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請問修行該如何下手還有次第為何??

看板Buddhism作者 (來自沼澤的青蛙男)時間7年前 (2017/02/26 10:46), 編輯推噓54(540278)
留言332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4 (看更多)
※ 引述《minkie (阿凱)》之銘言: : 末學曾聽說佛法可以分為戒定慧又可分為福慧雙修、悲智雙運、聞思修, : 那麼究竟應該從"聞"下手或者"戒律"呢 ? 聞,是聽到佛法、學到道理、看到經典等,這些都是屬於“聞”的範圍內。 思,就是將你所聽到、看到、學到的道理/佛法,仔細地整理、思考,看看 是否與佛陀(世尊)所說的有所差異?如果有,那差異在哪裡?是否符合正道? 修,就是“實踐”你思考/整理後的道理/佛法。 若是逐步的實踐,那叫做“次第”。 至於戒律,那是另外一門課了。 : 又有聽說六度是從"布施"入門的??那究竟是從哪方面入手妥當呢???? 六波羅蜜在實踐上是同時進行的,無有先後順序。 首先,六波羅蜜分別是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 廣欽老和尚曾開示: 「做得要死,又被人嫌,就叫六度總修」。 做得要死,就是很賣命做事,這表示「布施」; 就是拼了最後一口氣也在所不惜,這要非常「精進」; 結果又被人嫌, 這就是修「忍辱」; 人家開口嫌,我們心沒有動、難過,這是修「禪定」; 沒有動心、動口對他回嘴,這是「持戒」; 如果想得開,將那口氣壓下來,這表示「智慧」。 哪個能分開?哪個有先後? : 再者又說修行是修正自己行為,那麼最首要最該抓住的部分是哪裡呢??? 「不要讓心跑了」 : 是五戒十善,還是孝養父母,或者是皈依三寶呢? : 又或者是常持咒不忘呢??? 如果五戒你真完全做到了,我不相信你十善做不到。 如果你五戒十善也完全做到了,我不相信你不孝順父母。 皈依三寶以禪宗 六祖所說就是覺、正、淨。 網路上有很多大師的疏在解說六祖壇經,你可以看看關於三皈依的部分。 : 再者聽說人天乘是基礎,為何只聽說十善道是人天乘,卻沒聽說孝養父母 : 是人天乘、小乘或大乘呢??? 你把小乘、大乘搞錯了,人天乘也不是那個意思。 維基百科寫得很好: 接受釋迦牟尼佛陀四聖諦教法的弟子,因為是從佛親聞教法,稱為聲聞乘, 修習四聖諦的離苦和解脫之妙法,以成就阿羅漢果為最高目標。 沒有親自遇到佛的教導,但以自己的努力與智慧, 思維十二因緣而得到證果的,稱為獨覺乘或緣覺乘,成為辟支佛是他們的目標。 這兩類佛教徒,偏於重視自己的清淨解脫和自我完善, 但缺乏幫助他人解脫離苦而成就聖果之慈悲心,但求小果,故稱為小乘。 大乘佛教則提倡佛弟子應當以佛陀為榜樣,以自利利他成就佛果為目標。 發起幫助他人解脫和覺悟的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這類佛教徒被稱為菩薩。 菩薩道是成佛的真正道路,因此大乘又稱為菩薩乘。 至於人天乘,指的是只求六道輪迴中人、天兩道的福報。 但是,人、天福報是屬有漏法,福報享完依舊隨業流轉。 萬一惡業來集,那就流入三惡趣,苦不堪言,無有出期。 : 那麼人天乘的詳細內容為何呢? : 如果有師兄姐有見解,煩請賜教,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2.12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88077170.A.83E.html

02/26 10:54, , 2F
佛陀教育基金會解說得很清楚。自行參考看看。
02/26 10:54, 2F

02/26 11:04, , 3F
對聲聞乘的誤解很大啊.."缺乏幫助他人解脫離苦而成就聖果之
02/26 11:04, 3F

02/26 11:04, , 4F
慈悲心"? 那麼千百年來四雙八輩成就者都怎麼學習解脫道的XD
02/26 11:04, 4F

02/26 11:33, , 5F
明明聲聞乘 也會幫助他人 也具有有慈悲心 誤會很大
02/26 11:33, 5F

02/26 11:35, , 6F
不是一定要到處講經說法開示 超渡冤親債主才是慈悲
02/26 11:35, 6F

02/26 13:14, , 7F
該是說慈悲的力度不夠,如同缺了雙手的母親,度人能力有缺
02/26 13:14, 7F

02/26 15:03, , 8F
應該說,以大心量學聲聞法,聲聞法也是大乘;
02/26 15:03, 8F

02/26 15:04, , 9F
以小心量(只幫助有限的人)學大乘法,大乘法也變小乘
02/26 15:04, 9F

02/26 15:06, , 10F
我們學到什麼法,全看我們自己這顆心有多大容量
02/26 15:06, 10F

02/26 15:06, , 11F
如果我們是個養樂多罐,就算給我們四大海水,我們也是
02/26 15:06, 11F

02/26 15:07, , 12F
只能裝一養樂多罐.如果我們是大海,就算只有一臉盆水,
02/26 15:07, 12F

02/26 15:08, , 13F
我們還是會把他變成大海的一部份
02/26 15:08, 13F

02/26 15:19, , 14F
只要發菩提心,就是大乘
02/26 15:19, 14F

02/26 16:20, , 15F
不能這麼說吧,要阿羅漢下輩子繼續度眾生,他們是做不到的
02/26 16:20, 15F

02/26 16:27, , 16F
大乘覺得小乘不夠慈悲
02/26 16:27, 16F

02/26 16:27, , 17F
小乘認為大乘非佛所說
02/26 16:27, 17F

02/26 16:28, , 18F
小乘不會認為自己取證是不夠慈悲的表現
02/26 16:28, 18F

02/26 16:28, , 19F
在怎麼爭論也不會有交集的
02/26 16:28, 19F

02/26 16:30, , 20F
要這樣講的話 叫世尊下輩子繼續度眾生他也是做不到啊 你知道
02/26 16:30, 20F

02/26 16:30, , 21F
既然批評無用,就各自安心辦道吧,沒甚麼好爭的
02/26 16:30, 21F

02/26 16:30, , 22F
無餘涅槃的定義嗎? XD
02/26 16:30, 22F

02/26 16:32, , 23F
我上面已經說了,大乘的菩薩道小乘是不會承認是佛說的
02/26 16:32, 23F

02/26 16:32, , 24F
y大的回應就是最好的證明
02/26 16:32, 24F

02/26 16:32, , 25F
這跟菩薩道是不是佛說的沒關係 跟你搞不清楚無餘涅槃的定義
02/26 16:32, 25F

02/26 16:33, , 26F
比較有關呦。現在板上發言的風氣都是這樣子不搞清楚定義的嗎
02/26 16:33, 26F

02/26 16:34, , 27F
定義的東西跟大乘經是不是佛說無關 真的沒必要這樣自己定義
02/26 16:34, 27F

02/26 16:35, , 28F
沒弄清楚被質疑就通通推給南北傳的分歧 這樣對討論沒幫助拉
02/26 16:35, 28F

02/26 16:35, , 29F
我不想再陷入大小乘的爭論中,因為已經做過一次了
02/26 16:35, 29F

02/26 16:35, , 30F
要討論一個東西 就要先對一些基本的詞彙有相同的認知與定義
02/26 16:35, 30F

02/26 16:36, , 31F
自己選擇自己所相信的,安心辦道吧,沒有必要再批評或說服
02/26 16:36, 31F

02/26 16:36, , 32F
不然你說說看 世尊入滅=無餘涅槃以後 哪來的下輩子繼續度眾?
02/26 16:36, 32F

02/26 16:36, , 33F
這跟南北傳分歧有關嗎?這跟大乘經是不是佛說有關嗎?沒關啊
02/26 16:36, 33F

02/26 16:37, , 34F
真的不要在談論基本定義的時候亂扯啦 這樣子的邏輯不對
02/26 16:37, 34F

02/26 16:39, , 35F
y大,你冷靜一下
02/26 16:39, 35F

02/26 16:40, , 36F
我上面說阿羅漢下輩子不會繼續度眾有說錯嗎?
02/26 16:40, 36F

02/26 16:40, , 37F
我很冷靜啊。只是說你這樣子扯風馬牛不相干的東西很沒邏輯。
02/26 16:40, 37F

02/26 16:40, , 38F
我有說因此小乘不夠慈悲嗎?
02/26 16:40, 38F

02/26 16:41, , 39F
你要說的是聲聞解脫道與大乘菩薩道的差別不是嗎?那我現在講
02/26 16:41, 39F
還有 253 則推文
02/26 22:57, , 293F
三車是真也是謗法,為什麼呢 ? 因為自性本自清淨,
02/26 22:57, 293F

02/26 22:57, , 294F
清淨當中無有一法可得。
02/26 22:57, 294F

02/26 22:58, , 295F
佛法如活泉一般很有意思,其實也在這邊。
02/26 22:58, 295F

02/26 23:00, , 296F
所以說究竟與否,都是對自己來勉勵要求的,跟別人無關。
02/26 23:00, 296F

02/26 23:01, , 297F
這點我也是從蕅益大師文集那邊,才逐漸看懂一些的觀念。
02/26 23:01, 297F

02/26 23:03, , 298F
也是,引經據典的,都是聖人說的,自己沒做到也是白搭
02/26 23:03, 298F

02/26 23:05, , 299F
六祖其實也是說了,何其自性本自俱足。
02/26 23:05, 299F

02/26 23:05, , 300F
聲聞人有沒有自性 ? 也是有的,換言之他們本來是佛。
02/26 23:05, 300F

02/26 23:06, , 301F
既然本來是佛,說聲聞人真不究竟還是假不究竟。 呵呵
02/26 23:06, 301F

02/26 23:07, , 302F
這就像看電影一樣,畫面有沒有 ? 有。真有還假有 ? 假有~
02/26 23:07, 302F

02/26 23:08, , 303F
本來是佛是從果上說,因地上還未究竟
02/26 23:08, 303F

02/26 23:08, , 304F
不然何必要修行
02/26 23:08, 304F

02/26 23:10, , 305F
說因中有果是常見,因中無果是斷見
02/26 23:10, 305F

02/26 23:11, , 306F
其實有些觀念當中可以多反覆想看看,自己反而會一笑了之~
02/26 23:11, 306F

02/26 23:11, , 307F
本來成佛這種說法,如果沒搞清楚,會障道
02/26 23:11, 307F

02/26 23:12, , 308F
圓覺經說,金非銷固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
02/26 23:12, 308F

02/26 23:13, , 309F
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
02/26 23:13, 309F

02/26 23:14, , 310F
我們的思想都是有菱有角,反覆這樣磨,其實都有助於破執~
02/26 23:14, 310F

02/26 23:14, , 311F
後面書讀太少,忘記了
02/26 23:14, 311F

02/26 23:15, , 312F
所以淨空老和尚常說,無論讀經聽經,都要離文字相、離言
02/26 23:15, 312F

02/26 23:16, , 313F
說相、甚至離心緣相去體會佛經。
02/26 23:16, 313F

02/26 23:18, , 314F
我的體會,對於法的思維,到了某個階段後,會開始確信三十
02/26 23:18, 314F

02/26 23:18, , 315F
七道品是解脫道。也知道為什麼要六度,就會回歸到生活中
02/26 23:18, 315F

02/26 23:19, , 316F
在此之前,都常會在文字上打轉
02/26 23:19, 316F

02/26 23:20, , 317F
一旦法融入生活後,修行開始有不同的味道
02/26 23:20, 317F

02/26 23:21, , 318F
車子能往前開,其實因為輪胎是圓的。
02/26 23:21, 318F

02/26 23:22, , 319F
菩薩道的路很長,所以輪胎如果不是圓的,會開得很辛苦~
02/26 23:22, 319F

02/27 05:21, , 320F
@creative 捨舟的譬喻是用舟譬喻修行業處,不是像一些人亂
02/27 05:21, 320F

02/27 05:21, , 321F
解的什麼涅槃概念。從業處的角度出發,就如常行佈施的人,在
02/27 05:21, 321F

02/27 05:21, , 322F
禪修的時候也要捨下佈施的想法。而修定禪的人隨著定力的的
02/27 05:21, 322F

02/27 05:21, , 323F
提升,也要依次捨下不同的法喜或者樂,在進入慧觀時也一樣要
02/27 05:21, 323F

02/27 05:21, , 324F
捨棄定禪業處,慧觀是觀照五取蘊,這是修行,在證果以後一
02/27 05:21, 324F

02/27 05:21, , 325F
樣觀照五蘊,這時不叫修行,叫「作證」,這一樣是捨棄來時
02/27 05:21, 325F

02/27 05:21, , 326F
的舟。
02/27 05:21, 326F

02/27 11:26, , 327F
大乘方面可能有些誤解,佛這個字的意思,還有阿羅漢
02/27 11:26, 327F

02/27 11:26, , 328F
心的狀態要先理解,別讓名相與經文牽著走了。
02/27 11:26, 328F

02/27 13:45, , 329F
已經有點像是世間的職業分類,這樣完全是頭腦的思考
02/27 13:45, 329F

02/27 13:45, , 330F
作用。
02/27 13:45, 330F

02/27 13:48, , 331F
慈悲也不是依表面作為去判斷,那是個人的價值觀。
02/27 13:48, 331F

09/18 12:13, , 332F
雖言不爭,但心好爭強鬥勝。自省之。
09/18 12:13, 332F
文章代碼(AID): #1Oia5oW-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Oia5oW-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