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原始佛法論般涅槃後當事者的意義

看板Buddhism作者 (Project Mayhem)時間8年前 (2015/12/03 16:34), 編輯推噓4(401)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11 (看更多)
簡單說,涅槃有4種,「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性淨涅槃」。 1. 有餘涅槃:斷盡貪、瞋、痴、慢、疑、邪見等6根本煩惱,所以永遠斷除了「生死」 之因,只不過尚餘下「有漏之身」(色身),所以稱為「有餘涅槃」。 2. 無餘涅槃:不只6根本煩惱斷盡,連有漏之身心滅盡,如同《無常經》所述的 「各稱本緣行化已,灰身滅智寂無生」,從此眾苦永寂,加上認為度化 因緣已盡,無須繼續住世,所以歸於真空,永出三界。 3. 無住涅槃:既不住於生死,也不住於涅槃。能起諸「妙用」,但體性恆寂、無所 執住。證得這個境界的行者秉持大智大悲,隨順機緣教化眾生、利樂有情 ,並且有能力運用各種方便善巧來接引眾生,甚至「應以何身得渡即現何 身」,本身在廣度眾生的過程中,無論經歷過牛胎馬腹或是人天善道,行 住坐臥間,心都在涅槃當中,所以稱之為「無住」涅槃。 4. 性淨涅槃:證得本自清淨的自性,不生不滅、清淨無染,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超離 所有分別之相、具足無量的功德妙用,能生萬法。 其中「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是小乘聖者所證得的涅槃。 「無住涅槃」是大乘菩薩所修所證的涅槃,也就是證得出三界的智慧後還願意 「倒駕慈航」回來渡化我們這些五濁惡世裡的眾生。 「性淨涅槃」則是佛所證得的最究竟的涅槃。你不妨把它的無量功德妙用與能 生萬法簡單理解為「不僅具備『倒駕慈航』的大願,還有能力隨順眾生根器輕易建立起 莊嚴佛國淨土」的境界。 大德要問的「原始佛法」裡所講的涅槃,指的是前兩種? ※ 引述《Kermei (one)》之銘言: : 原始佛法裡,修到阿羅漢(或佛)的境界,煩惱與無明都全部斷除。 ^^^^^^^^^^^^^ 阿羅漢與佛雖然都已出離三界,然而在境界與能力上卻還天差地遠, 不宜混為一談。 可參考《大寶積經》卷十裡,神通第一的阿羅漢目犍連為了「測試」一下佛陀的 梵音究竟能傳多遠,結果被釋迦牟尼一把「推」去光明王佛的佛土,事後卻無法靠自 己的力量飛回來(因為距離實在太遙遠了)的那則故事。 或是《阿婆檀那經》裡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與釋迦牟尼佛從觀看一隻鴿子三世因果 的能力凸顯出佛與阿羅漢光是「宿命通」差距就已經有多懸殊的公案。 : 等到肉身也自然老死後,當事者不會繼續投生(到任何一道) ^^^^^^^^^^^^^^^^^^^^^^^^^ : 而再受生老病死諸苦了。 ^^^^^^^^^^^^^^^^ 看來大德要問的是阿羅漢的「無餘涅槃」。 有此一說,阿羅漢已了「分段生死」,尚未了「變異生死」,所以阿羅漢遲早還 是會發菩提心「回小向大」轉菩薩道「倒駕慈航」回來渡眾生,只是時間上早晚有別 ,某些阿羅漢會早一點「回小向大」,有些阿羅漢會等很久以後才發心「回小向大」 。 關於阿羅漢究竟能不能回小向大,一直是眾說紛云,否則也不會有部派佛教的 分裂了。可參考關鍵字:「大天五事」。←這雖然探討的是「有餘涅槃」但主要的 參考價值在於見識一下原本的「唯一佛乘」是如何分裂的。 一切的紛爭當然都是人搞出來的,個人認為重點在於您有否在修行中獲得 「法益」,這才是會讓一個人決定是否要修行、是否要繼續修下去的根本動力。 看大德願意信哪一種版本的說法了。 [中間恕刪] : 大乘反而似乎比較能說服某些人「修行佛法」的目標導引。 : 「做個覺悟的有情」而保持感覺、恆長久遠; : 不是變成類似石頭這種模式的「解脫生死」。 : 若是搞到如同石頭一樣沒痛苦沒再生反而是修行的成就,無情物早就有這種性質。 : 這樣的所謂做到了「去除任何煩惱、不再投生受苦」的般涅槃後的意義到底是? : 依照大乘佛法,般涅槃後的法身佛「如果有意願」的話, : 「依其意願」可以做各種決定。化身、接引....諸如此類。 : 重點是仍然有意識與自覺。 這裡看來大德要問的是大乘的「無住涅槃」。 證得涅槃後,無論是哪種涅槃,都已經超脫「意識」,若沒「轉識成智」還在意識裡繞, 怎麼能算涅槃? 既已轉識成智,已證能所俱空,無人相、無我相,也就不會有「自」覺,只會有遍一切處 的「覺」。 : 但依照原始佛法,般涅槃後的佛陀,就是五蘊消散、不再存在了, : 不管釋迦牟尼自己「願不願意」都沒辦法了 ^^^^^^^^^^^^^^^^^^^^^^^^^^^^^^^^^^^^ 關於「涅槃」後的存在狀態,歷代以來有各種說法,個人見過最離譜的一種說法甚至宣稱 證得阿羅漢(有餘涅槃)的人非得出家不可,不能過在家生活,否則7天內會死、入無餘涅 槃。 照這種「非怎樣不可」、「不管願不願意都沒辦法」的邏輯,修行豈不與佛法所宣揚的 「自在解脫」大相逕庭? 關鍵都在於我們是以凡夫的「意識思惟」在測度轉識成智的境界究竟該是如何如何。 即然還沒超越意識思惟,又從何闡述超越了意識思惟後的境界? 怎麼說都很難會是對的。 : (所以佛陀去世後,客觀事實就是只能靠佛經來學習了, : 不可能再親自聽釋迦牟尼佛在地球(在有意願的情況下從法身引出化身)講課了-- : 原始佛法裡,佛陀成功的是這種型態的「不再投生」的「修行成就」。 : 請益看誰從原始佛法角度的解說了。 節錄幾段《永嘉禪師證道歌》共勉之: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 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158.17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49131690.A.4EA.html

12/03 18:07, , 1F
您說得真清楚 推這篇!!
12/03 18:07, 1F

12/03 19:04, , 2F
感謝
12/03 19:04, 2F

12/03 19:38, , 3F
大推!
12/03 19:38, 3F

12/04 11:04, , 4F
讚! 感恩~~
12/04 11:04, 4F

12/04 13:38, , 5F
推~南無阿彌陀佛~
12/04 13:38, 5F
文章代碼(AID): #1MN_wgJg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11 篇):
文章代碼(AID): #1MN_wgJg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