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菩提道次第廣論》飲食知量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11年前 (2013/04/30 23:19),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佛陀說有四食是眾生賴以活命因素,其中的段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在佛法 修習裡,飲食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如何讓飲食成為助道資糧而不使飲食反致修道障礙、 增長煩惱。例如常提到的素食亦是實修課題之一培養慈悲心。 而對佛弟子來說,若雖斷肉食但於其他飲食若仍如世間人般貪求為了滿足口腹之 慾在飲食上追求增長貪欲則亦如經典所說貪嗜飲食」,《大般涅槃經》云:「貌像持 律,少讀誦經貪嗜飲食長養其身」,增長貪欲於法漸離世間人追求美食美味或以養生為目的或以追求樂受為尚;然以佛法言世間各種 “樂受”皆屬壞苦】,應觀苦諦之性方不至為無明所惑增長追求貪欲等煩惱底下選讀飲食應注意的事項,不應以染汙貪求心,而應以清淨的意樂發心,如理的思 惟飲食作為修道助緣相應的心態,與貪求飲食的過患;與法相合將飲食轉為清淨的道用。 尤其修習佛法者,需修習「止、觀」才能得出世間解脫道性。《解深密經》云:「 (彌勒菩薩),若諸聲聞或諸菩薩或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 是此奢摩他(止)、毘缽舍那(觀)所得之果。」 其中「飲食知量是修習止觀的重要助道資糧之一。無著菩薩《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云:「何等資糧道?謂諸異生所有尸羅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不睡眠勤修 止觀正知而住復有所餘進習諸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習此故得成現觀 解脫所依器性。」 《菩提道次第廣論》云:「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止)、毗缽舍那道( 觀)之正因:所謂(1)密護根門,(2)正知而行,(3)飲食知量,(4)精勤修習悎寤 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底下學習「飲食知量」: ============================================================================== 《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節錄}   【第三】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飢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 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 ,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 ,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又於飲食 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過患有三: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 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 ---P.050--------------------------------------- 猶如嘔吐。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 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由求飲 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1】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 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 苦。【2】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3】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 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4】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 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5】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 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 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 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搾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 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 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嗔痴而近習非為驕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 辨析 【四法】:(一)非過少 (二)非過多 (三)相宜消化而食 (四)非具足煩惱而食 (一)﹝非過少﹞ 原因:饑餓使身體虛弱無勢修善。 應行:保證未到次日進食時不會有饑餓損惱。 (文上觀察應該主要是說一天的最後一餐若受八關齋戒的是午餐) (二)﹝非過多﹞ 原因:1.身體沈重2.息難出入3.增長昏睡4.無所堪能5.故斷惑無心力。 應行:八分飽即可由以上(非過少、非過多)二者可知飲食不能不足亦不宜過量以八分飽 為適量否則多食少食皆會導致修行不得力影響修善與斷煩惱。《雜集論》云: 「飲食粗重者謂極多少食於方便行無堪任性。」 (三)﹝相宜消化而食﹞ 原因:1.以往依飲食不當所引起的苦受將會斷除; 2.由飲食不相宜引生的新苦受,皆可避免而不生長。 (略論釋云謂食未消而復加食使消化不及因而生病者是。) 應行:相宜合乎飲食衛生不應未消化前而復食。 (四)﹝非具足煩惱而食﹞ 原因:若染汙心而食起眾罪故而斷之染汙心可分求食染汙進食染汙﹞。譬如,以非法動機希求美食此為求 食染汙正食時生起貪著或慳吝等此為進食染汙。 (《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云:「煩惱食能生不悅意事及不安樂因所謂煩惱者分飯食來源與資料來源如由屠夫劊子手而來之食是資料謂由貪愛其滋味即為貪煩惱而受用如對食物而生起偏愛耽嗜者是。」) >>>>>>>>>>>> 以上「飲食知量歸納而言即須了知二量──與身相應之量心理之量唯了知此 二量才能合理安排飲食避免以飲食不當影響修行及造罪業不能﹝知量而食﹞之關鍵即愛著飲食勝過理智的自制力,因此以下須講飲食愛著之對治。 ------------------------------------------------------------------------------ 【飲食愛著的對治對治愛執飲食的方法,謂思惟過患分三: (一)﹝由受用因所生過患思惟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之飲食被齒所嚼被為涎所濕猶如嘔吐之物。 (二)﹝由食物消化後所生過患思惟謂思所食之物至中夜或後夜時消化之後生血肉等有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而 往身體下分又必須日日遣除及由依飲食而生極多疾病如食物中毒等由食物消化所引之過患有四:1.生長血肉等不淨物;2.產生大小便穢;3.須每天 排泄大小便;4.引生各種疾病。應當如是思惟飲食自性唯苦,以對治飲食愛。 (《瑜伽師地論》中稱此為轉變種類過患:「云何轉變種類過患?謂此飲食,既噉 食已,一分銷變,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於其身中,便能生起、養育、增長血肉 、筋脈、骨髓、皮等,非一眾多種種品類諸不淨物。次後一分,變成便穢,變已 趣下,輾轉流出,由是日日數應洗淨。或手或足,或餘支節,誤觸著時,若自若 他皆生厭惡。又由此緣,發生身中多種疾病。或由所食不平和故,於其身中不銷 而住,是名飲食變異種類所有過患。」) (三)﹝由求飲食而生過患思惟﹞此分五種: 1. [成辦所生過患]: 成辦食物及成辦食物之因必須現遭寒熱之苦極多勤勞假如因此沒有達成所 願而感憂苦假如成辦亦唯恐被奪及減損而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備受應此而 生諸苦。總之,為成辦飲食所生過患有三:一、成辦過程中有辛勞之苦;二、 辦失敗有憂憾之苦;三、成辦後有守護之苦。是故,過程與結果唯是痛苦之自性以貪執推動而追求飲食之行為,其自性唯苦,且從果上說,求得是苦,求不得 亦是苦。 2. [(小範圍)親友失壞過患]: 謂由成辦食及食因故父子眷屬相互鬥諍一切鬥諍之起因即內心的貪執,欲界 眾生內心最貪執之處,為飲食男女。《俱舍論》云:在家人為受用而諍出家人 為見而諍飲食受用一旦不得滿足,自然引發人與人之間的鬥諍此處,以親友 代表人類之間最親善的關係。 3. [(大範圍)不知滿足過患]: 由於成辦食及食因的愛執增長故大至諸國等相互征戰無量有情領受極多不同 大苦歷史上發生過眾多部落之間、民族之間與國家之間的戰爭究其根源正是人類之貪欲其中不乏以「飲食愛增上」(經濟利益衝突)而暴發戰爭者。 所謂經濟競爭大至集團小到個人之間的競爭悉為人類貪心所致勿以為追 求飲食過患極小此實為諸患根源以飲食愛之增長人心將捲入更為激烈的鬥 諍中。 4. [無自在的過患]: 諸多依於他有情而獲得飲食的人必須為其主而與他鬥爭受眾多大苦世人常 為糊口,而為雇主效命,做眾多違心之事,為雇主的利益參與競爭,身心極其痛 。 5. [從惡行生的過患]: 為了成辦食及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死後墮諸惡趣 >>>>>>>>>>>> 分析:此思惟過患分三其中前二是依於不淨觀方式思惟愛執飲食過患──斷除已生飲食愛執之心第三條“由求飲食所起過患”五種是依於思惟成辦飲食及飲食因上的煩惱──斷除未生飲食愛執之心。 體會:飲食問題在廣論裡面建立在未修中間目的是:﹝將護修習所緣行相是護持戒 集積資糧的正因之一﹞。 >>>>>>>>>>>> 至此,或有人疑:「飲食過患如此巨大,吃飯似成極大罪業,是否唯有禁食,才不致 染上罪惡?」 此問並未掌握關要,飲食實不具罪性決定罪性唯在動機動機為庸俗的世間貪求飲食確為染汙而將心念導向高尚無私的目標飲食也將為自他二利提供純淨能量有如 是殊勝利益。故須了知,真正具足智悲的修行人,飯食之間亦成辦功德而未經聞思不懂 修法之俗人,即使吃飯亦是造罪。因此,同行一事,智愚動機迥異,其果亦具天淵之別。 ------------------------------------------------------------------------------ 【思惟正確飲食之勝利】 理由:若依於正確的飲食能安住其暇滿之身故需思惟少許勝利若不依於正確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倘若僅為養身而依止飲食則不合道理傍生亦 具有為身覓食之本能人若僅為養身而受用飲食則與傍生無異。 (一)﹝自利方面思惟飲食為了能令身安住而能善修清淨梵行。 (二)﹝利他方面思惟﹞ 1.布施飲食的施者施主,為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我當成辦彼等所願 令得大果而正受用飲食。 2.飲食不但能饒益施者施主並且能饒益身中之極多蟲有情先以財攝未來世 當以法攝。 3.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 結歸:《親友書》以視飲食如醫藥之心來修習。這樣能斷除因為飲食而生的驕慢心,及 僅為能安住其身的狹隘目的。 >>>>>>>>>>>> 體會:若不聞思安樂之道,誰能正確觀待飲食這件事呢?世間皆以飲食男女為安樂究竟, 而沒有透過佛法的智慧觀察,事實我們和傍生無異,甚至傍生更勝於我們。因為它 們溫飽即能滿足非我們人類那種不知滿足的心所帶來的極多困苦。 然此若能了知真安樂之果及因後,飲食漸能由正確引導而成為安樂正因非過去無 知貪婪所引極大苦因也遠離傍生之心是發展暇滿人身的特殊心性作用。 >>>>>>>>>>>> 此處,宗喀巴大師依大小乘經論,宣說四種思惟內容前二種即應思惟以飲食令身體 更有活力由此應善修梵行及為報答施主辛勞惠施之恩應當成辦彼等所願此據《瑜 伽師地論》、《親友書》、律藏等依別解脫戒而宣說後二種即應思惟以飲食饒益施主 與身中小蟲及為成辦有情利益而受用此據《集學論》按大乘利他精神而宣說無論從 因果規律或從佛法角度三寶弟子受用飲食之前須先作思惟每次進餐時勿無意識地端碗便食,而應先觀自心以善思惟調整動機方可昇華自 超越俗欲如是思惟,即將飲食轉為道用。因此,清淨的飲食習慣是先思惟而後受用─────────────────────────────────────── 此段文字易懂若不真實思惟而受持亦僅流於口頭飲食仍隨煩惱而轉故欲行菩 提道者對此先應通達繼應始終真實行持。 -- ﹝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 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 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 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 ~《解深密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60.244.148.62 (05/01 03:01)

05/01 12:44, , 1F
隨喜
05/01 12:44, 1F

05/01 12:44, , 2F
這一部份非常非常重要
05/01 12:44, 2F

05/01 22:28, , 3F
現代吃的太方便也太豐富了,覺得不容易做到。要有像出家生
05/01 22:28, 3F

05/01 22:29, , 4F
活那種環境助緣比較能做到這樣的清淨攝心。
05/01 22:29, 4F

05/02 00:40, , 5F
齋僧也很難攝心阿...
05/02 00:40, 5F
文章代碼(AID): #1HV-40j6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HV-40j6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