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含經故事選008.佛陀如何面對謾罵

看板Buddhism作者 (hi)時間13年前 (2010/09/10 00:17), 編輯推噓13(13046)
留言59則, 1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Learn_Buddha 看板 #1CXwfvJr ]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i.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08.htm 《阿含經故事選》 008.佛陀如何面對謾罵   有一次,佛陀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來了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因為不滿他的哥哥隨佛陀出家,所以就當著佛陀的面 ,以激烈的言辭,十分氣憤地謾罵佛陀。   佛陀靜靜地聽完這位年輕婆羅門的謾罵發洩,然後才反問這位年輕的婆羅門說:   「婆羅門!你有沒有親朋好友來你家拜訪的經驗?」   「有啊,瞿曇!那又怎樣?」   「婆羅門!你曾經準備餐飲,來招待那些到訪的親朋好友了嗎?」   「有啊,瞿曇!」   「婆羅門!如果他們沒吃你準備的餐飲,那你所準備的餐飲,最後會歸誰?」   「瞿曇!如果他們沒吃,那些飲食當然還是歸我啦。」   「這就對了,婆羅門!你來我面前,對我粗言惡語,侮辱謾罵,我都沒接受,那你剛 才那些粗惡謾罵,最後又歸誰了呢?」   「瞿曇!雖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經給你了。」   「婆羅門!沒有我的接受,何來你的給予?」   「瞿曇!那你說說看,什麼是接受?什麼是給予?什麼不是接受?什麼不是給予?」   「婆羅門!如果你罵我,我反過頭來回罵; 你對我動怒,我也回過頭來對你動怒; 你打我,我也回打你; 你鬥我,我反鬥回去, 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給予。反之, 如果不以謾罵回應謾罵;動怒回應動怒;拳頭回應拳頭;爭鬥回應爭鬥; 這就沒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給予。」   「瞿曇!我聽以前我們有德行的婆羅門長老說,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在面對別人的 怒罵侮辱時,是不會生氣,也不會動怒的。而今,你生氣動怒了嗎?」   這時,佛陀回答說:   「瞋恚永斷的人,還有什麼事會讓他起瞋心的呢?    你應當瞭解:    善於自我調伏而正當生活者,是不會有瞋心的,    更何況是全然依於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脫者!    以瞋怒來回應瞋怒,這是惡劣的人、惡劣的事;    不以瞋怒回應瞋怒的人,    才能贏得最難贏的戰爭。    因為他不但明白對方為何憤怒,    也能夠讓自己沈靜而提起正念,    不但戰勝他人,也戰勝了自己,    讓自他都獲益,是雙方的良醫。    如果有人認為這樣的人是傻瓜,    那不過是個不懂正法的無知者。    不瞋勝過瞋恚;善行勝過不善;    布施勝過慳貪;誠實勝過妄語。    聖賢者不會動瞋心,也不會有害人的念頭,    但惡人執著於瞋恨,卻像山那樣難以鬆動。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馬;    狂奔的馬,要靠韁繩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馬兒的韁繩,    遠比不上能控制內心的調伏力!    所以我說世界上最好的調御師,    不是那手持韁繩控制馬兒的人。」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一五二經》、《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二經》、《別譯 雜阿含第七五經》。   二、故事的發生地,《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二經》作「王舍城竹林栗鼠養餌所」。但考 量憍薩羅國為雅利安人為主的城邦,婆羅門勢力較大,對佛陀尊重度也許較差,發生婆羅 門罵佛陀可能性較高,所以採用《雜阿含第一一五二經》與《別譯雜阿含第七五經》所記 載的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主角年輕婆羅門的名字,《雜阿含第一一五二經》作年少賓耆 迦;《別譯雜阿含第七五經》作摩納卑嶷(依《佛光大辭典》第六○七四頁,「摩納」有 特別指青年婆羅門的意思),《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二經》作婆羅墮婆闍婆羅門。雖然人物 、地點記載有些分歧,但故事主要內容,三部經的記載是一致的。   三、《相應部第七相應第二經》經文一開始,出現兩位名叫婆羅墮婆闍的婆羅門,讓 人讀來不知所以。依其英譯本的註解說明,罵佛陀的是弟弟婆羅墮婆闍,跟隨佛陀出家的 是哥哥婆羅墮婆闍,弟弟與哥哥都叫婆羅墮婆闍之故。   四、關於婆羅墮婆闍婆羅門,《雜阿含第一一五四經》還記錄了另一個版本:經中說 他不但對佛陀口出惡言,還動手抓起一把土,往佛陀身上撒去。但可能是他已經怒火攻心 ,頭腦不清楚了,也沒發覺自己是站在下風處,結果不但土沒撒到佛陀,逆風一吹,還撒 了自己一身,成了動怒者現世報的最佳寫照,也與本則故事說的「反歸自己」一樣。   五、人一旦動怒,就難以冷靜,往往因此而失去理智,把學來的佛法道理忘光光,結 果常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來。同時,一發起怒來,第一個身心受怒火煎迫的,必然是動怒 者自己,真所謂「未得傷人先傷己」了。所以,動怒真的是一件划不來的傻事。   六、怎樣才能不動怒呢?對我執、我見未斷的人,要不動怒是非常難的。故事中佛陀 舉了「調伏」這個大原則。調伏的落實,就是對治錯誤心態與行為的實踐,亦即將「過」 與「不及」處,調整回來。當然,在調伏與對治之前,應當先建立「動怒是不對的」、「 動怒不是我的佛法修學目標」之類的堅定信念──正見,否則,調伏與對治是無從啟動的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119.171 ※ 編輯: AHJKL 來自: 125.229.119.171 (09/08 23:28)

09/08 23:38, , 1F
此篇相當重要,記載了"自淨其意",四十二章經部分也有取自
09/08 23:38, 1F

09/08 23:38, , 2F
,同時也是雜阿含經(九八五)所說的"不還舉":
09/08 23:38, 2F

09/08 23:39, , 3F
罵者"不還罵",瞋者"不還瞋",打者"不還打",觸者"不還觸",
09/08 23:39, 3F

09/08 23:39, , 4F
是名不還舉。" #1CWspPRt (Learn_Buddha)
09/08 23:39, 4F

09/08 23:43, , 5F
不謾駡與不接受謾駡的確很難,尤其當以更細微的方式表現如
09/08 23:43, 5F

09/08 23:43, , 6F
酸文或暗示扭曲,更難自知
09/08 23:43, 6F

09/08 23:48, , 7F
佛、阿羅漢已斷貪嗔癡,凡夫我們貪嗔癡熾盛,故應學習佛陀
09/08 23:48, 7F
※ 編輯: AHJKL 來自: 125.229.119.171 (09/09 00:48)

09/09 06:31, , 8F
太棒了這一篇
09/09 06:31, 8F

09/09 07:33, , 9F
阿彌陀佛,隨喜版主的發心^^能由事相導入性理,是很好的方
09/09 07:33, 9F

09/09 07:34, , 10F
式,效法地藏經由事相闡述性理,學習起來也歡喜,阿彌陀佛
09/09 07:34, 10F

09/09 10:31, , 11F
大推 O.O
09/09 10:31, 11F

09/09 12:35, , 12F
Namo Amitabah Buddha! This is a great teaching
09/09 12:35, 12F

09/09 12:36, , 13F
This is the best fighting technique I have ever
09/09 12:36, 13F

09/09 12:37, , 14F
learned. This is the most remarkable success I
09/09 12:37, 14F

09/09 12:38, , 15F
may win in the whole world. Thank you for sharing
09/09 12:38, 15F

09/09 12:39, , 16F
Shykyamuni Buddha's wisdom. Sorry for typing in
09/09 12:39, 16F

09/09 12:40, , 17F
English since my computer keyboard is crazy now.
09/09 12:40, 17F

09/09 12:44, , 18F
按shift或shift+空白 應該可變中文
09/09 12:44, 18F

09/09 13:14, , 19F
這一篇真的很棒 謝謝您的分享
09/09 13:14, 19F

09/09 13:16, , 20F
晚上再來分享 四十二章經 有關此段的敘述。
09/09 13:16, 20F

09/09 13:17, , 21F
這篇文章就是"自淨其意(身口意三業清淨)",不要隨人事物流轉
09/09 13:17, 21F

09/09 13:18, , 22F
,尤其是對方來侵襲您的時候。不過道理雖易,但實際上做卻
09/09 13:18, 22F

09/09 13:19, , 23F
很難!
09/09 13:19, 23F

09/09 15:01, , 24F
It doesn't work. I've tried shift key. Anyway,
09/09 15:01, 24F

09/09 15:02, , 25F
never mind. This article is very useful to me.
09/09 15:02, 25F

09/09 18:09, , 26F
再推一次, 真是醍醐良藥解末學心頭沉痾, 頂禮
09/09 18:09, 26F

09/09 18:10, , 27F
本師釋迦摩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09/09 18:10, 27F

09/09 22:20, , 28F
佛陀好帥XD
09/09 22:20, 28F

09/09 23:44, , 29F
四十二章經部分可見 #1CYFmL6X (Learn_Buddha)
09/09 23:44, 29F
※ 編輯: AHJKL 來自: 218.165.245.220 (09/10 00:18)

09/10 00:33, , 30F
推此篇正法 其實不難 先自觀貪 嗔 癡三心
09/10 00:33, 30F

09/10 00:51, , 31F
或許差別在於我覺得很難,但你卻覺得不難。(嘆)
09/10 00:51, 31F

09/10 02:01, , 32F
對於人格的攻擊為謾罵,對於事件道理的檢驗討論則非謾罵。
09/10 02:01, 32F

09/10 02:02, , 33F
對於自己沒有公正處理的事情 對於自身以前說錯的話 有無反省
09/10 02:02, 33F

09/10 02:03, , 34F
恐怕也是需要反省懺悔的。
09/10 02:03, 34F

09/10 05:08, , 35F
推好文
09/10 05:08, 35F

09/10 05:09, , 36F
感謝分享
09/10 05:09, 36F

09/10 10:35, , 37F
板主只有依法行政,對事不對人,"而不是佛法的仲裁者"。
09/10 10:35, 37F

09/10 10:36, , 38F
漢傳佛經本來對於阿羅漢,各派本來就十分分歧,對於有所本,
09/10 10:36, 38F

09/10 10:37, , 39F
引經據典,而非對特定人事派攻擊,只是提出引用,容納不同聲
09/10 10:37, 39F

09/10 10:38, , 40F
音。我想重複的話,如果對方還是聽不進去,而要繼續扭曲本意
09/10 10:38, 40F

09/10 10:38, , 41F
,那也只能任由其爛罵毀謗。而採取默擯,如同本文。
09/10 10:38, 41F

09/10 10:39, , 42F
自己不檢討自己,只會一味檢討別人,對於大乘也是否定,我
09/10 10:39, 42F

09/10 10:40, , 43F
也尊重各人立場,而不是認為自己的法才是正法,他人的法都是
09/10 10:40, 43F

09/10 10:40, , 44F
非法。
09/10 10:40, 44F

09/10 10:52, , 45F
引述"但惡人執著於瞋恨,卻像山那樣難以鬆動。瞋恚的心,
09/10 10:52, 45F

09/10 10:52, , 46F
像匹狂奔的馬;狂奔的馬,要靠韁繩控制,遠比不上能控制內心
09/10 10:52, 46F

09/10 10:53, , 47F
的調伏力!所以我說世界上最好的調御師,不是那手持韁繩控
09/10 10:53, 47F

09/10 10:53, , 48F
制馬兒的人。"
09/10 10:53, 48F

09/10 10:55, , 49F
以後請勿在跟我言語,謝謝。(重申)
09/10 10:55, 49F

09/10 10:58, , 50F
我也不會跟您言語。若認為彼此非法,請彼此默擯,以免升起
09/10 10:58, 50F

09/10 11:02, , 51F
無形中的三毒。
09/10 11:02, 51F

09/10 14:15, , 52F
若不排惡法親善法 不排惡知識親善知識
09/10 14:15, 52F

09/10 14:16, , 53F
不排偽親近真法 又如何走在正道上
09/10 14:16, 53F

09/10 15:06, , 54F
有些人就是能夠存活在惡法之中而進步嘛。
09/10 15:06, 54F

09/10 23:33, , 55F
有些人身披者虔誠佛教徒的外衣,
09/10 23:33, 55F

09/10 23:34, , 56F
所言所行卻未必符合世尊教誨,
09/10 23:34, 56F

09/10 23:35, , 57F
甚且連世間法之標準檢視也未能恰如其分,
09/10 23:35, 57F

09/10 23:35, , 58F
我覺得人還是要好好認真反省自己的過往以來的所言所行
09/10 23:35, 58F

09/10 23:45, , 59F
希望您能做到您所說的
09/10 23:45, 59F
文章代碼(AID): #1CYGYtgx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CYGYtgx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