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懺悔犯了小貪心

看板Buddha作者 (嗚啦啦)時間2年前 (2022/05/17 22:53), 2年前編輯推噓77(770949)
留言1026則, 9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分享最近一個例子 有次在夜市 遇到一個坐輪椅的男子,推著一大袋物品要推銷 正值疫情期間,也沒什麼人要理他 我想說不知道他生活如何,買他一點東西好了 男子先推銷我一個快兩百塊的東西 但我感覺用不到,於是花了一百元買了六入的菜瓜布 詢問他:辛苦了 生活還好嗎? 這個問題不問還好,一問反而起煩惱 男子回答:辛苦啊 沒辦法 疫情期間 大家都不買 我的要求也不能太高 當下心裡大概有底,我幫的大概是怎樣的人,沒再多問 他雖然說自己常在夜市出沒,但之後在夜市也沒看到他 而那個菜瓜布?頻繁使用,用不到一個月就快解體 和3M菜瓜布差不多錢,品質卻差不止一大截 *** 雖然這個佈施,看起來好像不太清淨 而佛法一直講懺悔,好似可以來懺悔一番 但講真的,在起心動念的當下 只要「動機」很明確:我想要xxxx 也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那即便為了xxxx是下地獄,又有何不可? 經上寫佛陀當年下地獄,應該也不是抱著懺悔的心下地獄悔罪吧 只要願意承擔自己所做的事情,基本沒什麼好懺悔的 事情不管好壞都如自己所願,為什麼要不開心呢? 所以不需要為了符合佛法的清淨懺悔 也不用為自己的行為懺悔 因為那個當下,每個人都是在做利益自己的事 事後的懺悔,像是否定當下做的選擇 用上帝視角在批判自己,只會讓自己還沒進地獄 就先活在地獄了 眾生不是只有眼前看到的人,也還有自己 所以不需要懺悔 卻需要警覺當下,每個決定都不要後悔 活在當下,做事問心無愧,學佛路就簡單了 通常會令自己後悔自己的決定 常是因為自己沒搞清楚,那個最原始的「動機」是什麼 以為想要xxxx,事後又來反悔,再來懺悔 那只會讓自己更辛苦而已 ※ 引述《GeraldLiu (Liu)》之銘言: : 前天到全聯買東西, : 結帳時,總價為345元,拿出五百給收銀員。 : 找錢時一眼便看出多找5元,當下有點小開心,整體上心境還算平和。 : 出店門後覺的這樣不對,算是犯貪心了。 : 但五元也沒拿回去就是,當下趕快懺悔,並決定加碼供養化緣僧,功德迴向收銀員, : @ : 更早之前,買芋頭,總價420元,拿出一千,找五百二。 : 我馬上問店家,總價多少? : 店家說忘了,又拿芋頭回去秤了秤,說420元。 : 我就說,420元應找五百八…… : 實在是……很難吃虧。 : @ : 另有一回,自己只是旁觀者。 : 某人買了二十元的物品,丟下一大一中兩硬幣。合計六十。 : 我在一旁看的清清楚楚。 : 店家也清清楚楚買方多給,但假裝不知道,第一時間將兩硬幣掃入零錢堆。 : @ : 錢為十方物,就是這樣來來去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34.123.7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52799238.A.6F2.html

05/18 07:13, 2年前 , 1F
南無地藏王菩薩
05/18 07:13, 1F

05/18 11:26, 2年前 , 2F
《善見律毘婆沙》淨者有三。何謂為三。一者不犯。二者犯
05/18 11:26, 2F

05/18 11:26, 2年前 , 3F
已懺悔。三者諸煩惱不壞。如是淨戒已。然後成念。
05/18 11:26, 3F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 編輯: wudidog (1.34.123.71 臺灣), 05/18/2022 20:52:32

05/18 23:27, 2年前 , 4F
原po(wudidog)應該是想要表達不要悔恨,而不是不要懺悔
05/18 23:27, 4F

05/18 23:29, 2年前 , 5F
懺悔不是悔恨,而是面對自己的缺點,曉得那是缺點,以後
05/18 23:29, 5F

05/18 23:30, 2年前 , 6F
盡量不要再犯同樣的缺點,就可改善過來了。
05/18 23:30, 6F
如果可以在內心分得清這兩者 應該沒什麼問題 不過末學看了一些「真心」懺悔的人 是蠻懷疑多少人能在內心中分得清楚這兩者 悔恨和提醒的差別或許夠明顯,懺悔就不好說了 另一個角度講,類似的事如果一再犯錯 應該就可說某件事自己現階段還做不到對吧? 如果能看覺察自己背後做不到的原因 到一定程度,其實不用懺悔或提醒 那個行為和心態自然就會變了 這是末學自己的經驗,僅供參考 ※ 編輯: wudidog (1.163.42.187 臺灣), 05/19/2022 01:01:41

05/19 07:22, 2年前 , 7F
增支部9集1經/正覺經 他住於被波羅提木叉的自制所防護,
05/19 07:22, 7F

05/19 07:22, 2年前 , 8F
具足正行和行境,在微罪中看見可怕,在學處上受持後學習
05/19 07:22, 8F

05/19 07:22, 2年前 , 9F
,道友們!這是第二個對正覺分法修習的近因。
05/19 07:22, 9F

05/19 07:25, 2年前 , 10F
持戒與懺悔是自制所防護,避免煩惱的發生,而容易得定。
05/19 07:25, 10F

05/19 07:26, 2年前 , 11F
另外,第一個近因是:善友、善伴侶、善同志。
05/19 07:26, 11F
書上是這樣寫沒錯 不過還是要了解自己的心,正視它的需求,覺察為什麼 便有機會讓自己不再回頭懺悔所做的事 末學的經驗是太早引入持戒或懺悔,不一定有好處 懺悔以後,也不介意再犯,那為何要懺悔? 又有些人懺悔後,深怕再犯,生活很有拘束 又有些人不知為何懺而懺,或為懺而懺 生活好似都很小心壓抑,恐無法累積福德等等 末學只覺得這些人有些可憐 那生活是充滿恐懼,而不是平靜 活在過去,而不是現在 是活在無知,而不是清楚的覺知中 ※ 編輯: wudidog (223.136.228.20 臺灣), 05/19/2022 12:21:26

05/19 12:22, 2年前 , 12F
心的需求就是貪嗔癡而已 送給你的就三惡道而已
05/19 12:22, 12F

05/19 12:23, 2年前 , 13F
如果要隨順自己的三毒而行 應該會很辛苦
05/19 12:23, 13F

05/19 12:23, 2年前 , 14F
僧眾戒律中總是說 [懺悔得安樂 不懺悔則不安樂]
05/19 12:23, 14F

05/19 12:24, 2年前 , 15F
也是就因果而言 如果您的懺悔是不介意再犯的 那可能是因
05/19 12:24, 15F

05/19 12:24, 2年前 , 16F
為沒有認識到"果"的可怕 那也不算是[懺悔]..
05/19 12:24, 16F

05/19 12:25, 2年前 , 17F
持戒是提正念 但不是壓抑 也不是恐懼
05/19 12:25, 17F

05/19 12:26, 2年前 , 18F
如果把持戒當作壓抑恐懼 而秉棄 那是丟棄了自己的"修行
05/19 12:26, 18F

05/19 12:26, 2年前 , 19F
前進的雙腳"
05/19 12:26, 19F

05/19 12:28, 2年前 , 20F
修行不是只為了平靜 如果平靜是來自無知 那豬大概很平靜
05/19 12:28, 20F

05/19 12:28, 2年前 , 21F
清楚地覺知 是立基於正確的見地之上 不是立基於丟棄戒律
05/19 12:28, 21F

05/19 12:28, 2年前 , 22F
和因果見的[心情平靜]之上
05/19 12:28, 22F
論可怕,「果」不可怕,「因」才可怕 「果」只是隨「因」而來 戒律不是不守,而是怎麼守 至於貪嗔癡的可怕是修行人自己造出來的 不是貪嗔癡本身多可怕 「心」不只有貪嗔痴,也還有「覺性」 末學感受到的是,「覺性」並沒有被「遮蔽」 所謂的「覺性」也不需要他人認可 隨著那份覺性的引領,自然可走過貪嗔癡 一些改變會從每個人的生活透露出來 總之,只能說離開無明,離開貪嗔癡,也不可能有清淨涅槃可得 再講下去就高廣上了 分享這些不是要說個高低對錯 只是末學的經驗是這樣,提供參考吧

05/19 13:15, 2年前 , 23F
一般修持覺知,都是為了明心見性、悟到心性,最終目的是為
05/19 13:15, 23F

05/19 13:16, 2年前 , 24F
了成佛,如果不懺悔、不依照因果而行、也不持戒,那可以肯
05/19 13:16, 24F

05/19 13:16, 2年前 , 25F
定這些蓋障、垢障會讓你越來越難以認持到心性,
05/19 13:16, 25F

05/19 13:17, 2年前 , 26F
反而成為自己修行的絆腳石,很可能"覺知"了一輩子,沒什麼
05/19 13:17, 26F

05/19 13:17, 2年前 , 27F
成果,然後因為業果成熟下輩子到惡道去了。
05/19 13:17, 27F

05/19 13:18, 2年前 , 28F
如果懺悔做得好的人,真的很強力的去除蓋障,他反而只需要
05/19 13:18, 28F

05/19 13:19, 2年前 , 29F
輕鬆己剎那的覺知,就證悟心性了,所以,懺悔是證悟的必要
05/19 13:19, 29F

05/19 13:19, 2年前 , 30F
輔助。
05/19 13:19, 30F

05/19 13:26, 2年前 , 31F
就算是主推"覺知"的噶舉明就仁波切,後面依然要求修持因果
05/19 13:26, 31F

05/19 13:27, 2年前 , 32F
、懺悔..等等部分,不會有[只要覺知不用懺悔]的狀態。
05/19 13:27, 32F
※ 編輯: wudidog (223.136.228.20 臺灣), 05/19/2022 13:38:24

05/19 13:42, 2年前 , 33F
你若真的知道"因"可怕,就不會隨順你的"心"快樂三毒了...
05/19 13:42, 33F

05/19 13:43, 2年前 , 34F
貪嗔癡[本質]是心性,但你若不去認持直觀,也"看不到"其中
05/19 13:43, 34F
還有 952 則推文
還有 7 段內文
05/21 21:59, 2年前 , 987F
行禪師帶領的正念禪定
05/21 21:59, 987F

05/21 22:01, 2年前 , 988F
要用快速有效的方法讓對方的身心起感動
05/21 22:01, 988F

05/21 22:01, 2年前 , 989F
太深奧的辯證理論會變成曲高和寡
05/21 22:01, 989F

05/21 22:03, 2年前 , 990F
而且現在的科學驗證理論太強地方,比方意生身就很難過
05/21 22:03, 990F

05/21 22:04, 2年前 , 991F
科學的這一關,所以人不能太聰明他需要有一些發自內
05/21 22:04, 991F

05/21 22:04, 2年前 , 992F
心的感動
05/21 22:04, 992F

05/21 22:06, 2年前 , 993F
佛講人身難得,但是獲得人身並一定就有修行的條件,如前面
05/21 22:06, 993F

05/21 22:07, 2年前 , 994F
FH大引經中佛陀說人身再加上生於有佛法之地、六根完具、世
05/21 22:07, 994F

05/21 22:09, 2年前 , 995F
智辯聰、離邪見有正見等,才是具有修學條件的人身,簡言之
05/21 22:09, 995F

05/21 22:10, 2年前 , 996F
就是獲得暇滿的人身,"人身"和"暇滿的人身"二者有差別,世
05/21 22:10, 996F

05/21 22:11, 2年前 , 997F
界上目前有七十多億人口的人身,但是其中獲得"暇滿人身"的
05/21 22:11, 997F

05/21 22:12, 2年前 , 998F
比例沒有很多,佛教講的遠離八難,成辦可以修學的條件,不
05/21 22:12, 998F

05/21 22:14, 2年前 , 999F
是只有獲得"人身"而已,而是"暇滿人身"才可以成辦修學順緣
05/21 22:14, 999F

05/21 22:15, 2年前 , 1000F
啊... 我是覺得這兩種都OK的 因為有情根性就不一樣
05/21 22:15, 1000F

05/21 22:15, 2年前 , 1001F
*又漏字,獲得人身並不一定就有修行的條件
05/21 22:15, 1001F

05/21 22:15, 2年前 , 1002F
有的人很要求[先跟我邏輯講清楚再說、說服我再說]
05/21 22:15, 1002F

05/21 22:16, 2年前 , 1003F
這種人你要他禪修 他會斜眼看你 XD..
05/21 22:16, 1003F

05/21 22:16, 2年前 , 1004F
我就遇過同學是學法律和醫學的 他們會喜歡先聽法上邏輯辯
05/21 22:16, 1004F

05/21 22:17, 2年前 , 1005F
論 道理通了 他們就突然有信心了 聽到佛教可以質疑並
05/21 22:17, 1005F

05/21 22:17, 2年前 , 1006F
辯論的就眼睛亮 因此辯論是對他們有必要的方式
05/21 22:17, 1006F

05/21 22:18, 2年前 , 1007F
有的有情就BR大這一型的 要禪修體會才能打動他們
05/21 22:18, 1007F

05/21 22:18, 2年前 , 1008F
我爸就這種 [不要講話 做就對了] 這種型的
05/21 22:18, 1008F

05/21 22:19, 2年前 , 1009F
那他確實可以從禪修入手 會比較容易趨入 並且升起信心
05/21 22:19, 1009F

05/21 22:20, 2年前 , 1010F
藏傳也是兩種偏重的傳承都存在 就各取所需 挺好的
05/21 22:20, 1010F

05/21 22:21, 2年前 , 1011F
眾生百百種 所以 這兩種正法都留在世上 都好的
05/21 22:21, 1011F

05/21 22:22, 2年前 , 1012F
少掉一邊的話 那就會滿可惜的 ~
05/21 22:22, 1012F

05/21 23:23, 2年前 , 1013F
這個其實很有意思,像絕頂聰明的人,比方你說的法律醫
05/21 23:23, 1013F

05/21 23:24, 2年前 , 1014F
學系的,他們就很容易變成想通了就以為證了,跟他們習
05/21 23:24, 1014F

05/21 23:25, 2年前 , 1015F
慣用大腦有關。然後另一種「做就對的」,這種人的心其
05/21 23:25, 1015F

05/21 23:25, 2年前 , 1016F
實比較樸素,他反而要「聽法」,這種人有時候一個觀念
05/21 23:25, 1016F

05/21 23:26, 2年前 , 1017F
通了,他執力行100%。
05/21 23:26, 1017F

05/21 23:27, 2年前 , 1018F
但是如果他沒有正確的觀念,的確很容易變成土法練鋼的
05/21 23:27, 1018F

05/21 23:28, 2年前 , 1019F
那種土砲,就是很精進,但是悟性沒開XDDD
05/21 23:28, 1019F

05/21 23:28, 2年前 , 1020F
是這樣沒錯 所以 雖然入門方式不同 不過其實見解+實修
05/21 23:28, 1020F

05/21 23:29, 2年前 , 1021F
都是需要的 ~ 無法少任一個~
05/21 23:29, 1021F

05/21 23:29, 2年前 , 1022F
所以師傅的偉大在這裡,對於聰明人他要直接斬斷這種人
05/21 23:29, 1022F

05/21 23:29, 2年前 , 1023F
能夠兩者配合恰當 就很棒啦~
05/21 23:29, 1023F

05/21 23:29, 2年前 , 1024F
的腦迴路,對於土砲,他又要視機緣「點他一下」XDDD
05/21 23:29, 1024F

05/21 23:31, 2年前 , 1025F
是的 善知識是寶呀 我今天要乖乖早睡 晚安去 (揮手
05/21 23:31, 1025F

05/21 23:32, 2年前 , 1026F
晚安
05/21 23:32, 1026F
文章代碼(AID): #1YWxS6Ro (Buddha)
文章代碼(AID): #1YWxS6Ro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