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請問善惡標準

看板Buddha作者 (荒謬人生)時間3年前 (2020/11/05 14:31), 3年前編輯推噓18(180126)
留言144則, 12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6/7 (看更多)
※ 引述《opiloom (Jonas)》之銘言: : 我說一下我的淺見,不過不一定對,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你這篇文章的脈絡很有意思 幫你補充一些資料 : 先說結論,佛教的善惡觀本質在於是否能帶來安樂的結果,以及是否是不傷害自己。而善 : 惡觀的目的更類似於一種幫助解脫的工具,某些層面上與世俗道德相關,但卻也不相關, : 如果過分拘泥善惡卻妨礙解脫,這不是佛教的宗旨。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194.htm 增支部6集63經 中文 比丘們!業應該被體會,業的起源與生起應該被體會,業的差別應該被體會,業的果報應 該被體會,業滅應該被體會,導向業滅道跡應該被體會。 比丘們!當聖弟子這麼了知業,這麼了知業的起源與生起,這麼了知業的差別,這麼了知 業的果報,這麼了知業滅,這麼了知導向業滅道跡,他了知這洞察的梵行為業滅。當像這 樣說:『比丘們!業應該被體會,……(中略)導向業滅道跡應該被體會。』時,緣於此 而說。 根據這篇經文 不管善惡業 其實都是要消滅善惡業的根源 在業滅的八正道過程中,梵行才會升起 : 以上的觀點來自於木村泰賢的《阿毘達磨佛教思想論》、羅卓仁謙《佛法中的善惡觀:以 : 佛法釐清我們對善與惡的誤解》與自我日常所讀的一些綜合感受。 : 【歷史上佛教的背景概說】 : 基本上我們可先大略的將佛教歷史區分為三塊:一、佛陀在世時(原始佛教)、二、佛滅 : 後部派分裂時期、三、北傳佛教。以下將就前二者個時期來淺談佛教的善惡觀。 : 但我在此不談論北傳佛教的大乘觀點,但基本上北傳佛教的大乘觀點對於善惡的看法可說 : 是比小乘更為浪漫且唯心,善惡的標準也更為模糊且值得深論,例子可見「殺一人救五百 : 商人」之例。 : 【逐漸明確且建立系統性的善惡觀】 : 佛教的核心在於追求解脫,因此就算談論善惡觀時,其實本質若脫離了解脫這一概念的核 : 心,其實就跟世間外道沒有太大差異。 : 。原始佛教時佛陀如何談論善惡? : 在原始佛教中,佛陀本人對於何謂善惡其實並未提出明確原則性的標準,雖有十善惡、自 : 通之法,但在實際層面上就原則性而言,仍有不足處。 : 從當時的故事記載可知,佛陀說法往往是因為他人提問,便給予隨機應巧的回答,類似於 : 孔子對學生說明何謂善惡時,給予不同的說法是一樣的,只是這樣的回答本質上並未有系 : 統性的原則描述,這原因與佛陀本人在修行的理念上是為「實行」居多可能脫不了關係。 : 但無論如何,基本上佛陀給予的建議在於避免一切惡事,行一切善事,這善事只要是不傷 : 害他人、不違法的善事皆應為之,而這當中無論是能致解脫的無漏善(本生傳中的菩薩行 : ),抑或基於世俗道德而立的依於法律、從於國家政治、和於一家之平、善於五倫關係乃 : 至儲蓄(佛陀教導弟子應如何規劃投資)、健康(佛陀教導波斯涅王瘦身)等,這些佛陀 : 都是予以鼓勵的。 雜阿含經788 經 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 阿含經故事選 - 058.眾多邪見的原因 https://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58.htm 只要有身見的存在,就有這些種種的邪見,如果沒有身見的存在,就不會有這些邪見了。 可以說一切惡業的根本都在於身見 佛法的道理都很簡單 只是修行起來不知道要多久 可以搭配八風來檢驗自己的身見執著都多深 一、稱:每逢有人「稱讚」我的時候,我會感到開心嗎? 二、譏:每當有人「責備」、「譏笑」、「羞辱」我的時候,我會感到難堪嗎? 三、毀:當有人說我的壞話時,一旦讓我知道了,會令我憤怒嗎? 四、譽:當我得到「功名利祿」或「眾人的喝采與掌聲」時,我會覺得很得意嗎? 五、利:當我事事順利,我心情就會愉悅嗎? 六、衰:當我倒楣或諸事不順時,我會感到頹喪嗎? 七、苦:當我罹患重病、無常打擊、或有心事煩惱時,會認為人間充滿苦難嗎? 八、樂:當我享受五欲,身心適意時,總認為人間充滿歡樂嗎 自己行善的結果 有沒有得到安樂或有沒有傷害自己或自己,都不能太執著 下面還會提到可以在輪迴中得到安樂的善業 : 而這目的本身與解脫有關係,當然也與現世安樂或來生安樂也有關係。這樣的記載可在阿 : 含經中得知佛陀的善惡觀,從規範上可知是「十善惡、自通之法」,從原則上根據不同的 : 目的在於解脫、追求現世安樂或來生安樂,然而這更詳細的標準為何;老實講,佛陀在系 : 統性上並未有明確地解釋,可是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只要是對於自己有益的事、對他人 : 亦有益的事,不違背十善惡、自通之法,甚至更現實的是去思考如何正確規劃自己的人生 : ,這些無論追求解脫或現世、來世安樂都可視為是善惡的標竿。 以上面經文 增支部6集63經 來說 要觀察到業的運作 就可以順利修行八正道 進而解脫 : 。部派時期的善惡觀 : 此時期將善惡觀認為是一種行解脫道之準備,但並不認為是最終價值,雖說如此卻也相當 : 重視「道德」,這樣的徵象可見於此時期種種論書在談論各類題目時,總是將「善」、「 : 惡」與「無記」視為重要的標準。這當然也有可能跟當時部派佛教的視角有別於後來大乘 : 角度是從相當機械化的角度去看待有所不同,例如你可以在當時的論書中看見他們側重在 : 剖析一切事物的態度。 : 總之,《阿毘達磨》在談論善惡時,將其區分為「善(kusala)」、「惡(akusala)」 : 與「無記(abyakata)」此三性質。如前所述,阿含經(尼耶柯)中記載佛陀談論善惡的 : 內容,僅只揭其德目,如十善惡,此是相當一刀兩斷的說法,但原則上究竟為何,這是仍 : 不足的,但在被認為是小乘論書的《成實論》中則提到: : 「隨以何業,能予他好事,是業善名...令他得樂,是名好為,亦 : 名為善,亦名為福。(卷七三業品第一百)」 能予他人好事是只屬於成熟於欲界的善業之一----布施 你該注重的應該是業的運作 斯里蘭卡(Sri Lanka) 那爛陀長老(Narada Mahathera)著 學愚法師譯 https://www.lama.com.tw/content/meet/act.aspx?id=2744 根據生起果報之界而劃分的,它們是: 1.不善業--或許成熟於欲界(kamaloka)。 這邊是指十惡業 2.善業--或許成熟於欲界。 1.佈施(dana);2.持戒(sila);3.禪修(bhavana);4.愛敬(apacayana) ;5.利行(veyyavacca);6.功德回向(patidana);7.隨喜他人之善業 (anumodana);8.聞法(dhammasavana);9.講法(dhammadesana);10.直率表達 自己的觀點(ditthijjukamma)。    有時把第七和第十業再行細分,十善業則被說成為十二。   讚歎他人善行(pasamsa)被加入隨喜他人功德(anumodana),皈依三寶(sarana)和 正念(anussati)代替了直抒自己的觀念。 3.善業--或許成熟於色界(rupaloka)。 包括滅盡定的五個禪那 4.善業--或許成熟於無色界(arupaloka)。 這邊是四個無色定 在阿毘達磨中 根據業的不同展現 也有其他的分析方式 但這些業都還在有漏的範圍 阿毘達磨中,善惡業是由業力成熟的環境來劃分 可以分成三界,也可以說六道輪迴(三善道三惡道) 不是很懂你說的一刀兩斷 :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在此時期佛教認為的善惡觀是基於「能予他好事」,也因此我們可以 : 知道自利利他者為善,反之是惡,介於此二者之間的是為無記(不善也不惡),而此外, : 如果帶來的結果為對自己不利,卻能使他人幸福,依照成實論而言,也是能讓自己招致善 : 福,此亦為善行;反之,如果帶來的結果為對自己有利,卻使他人不幸,則此為惡行。 : 因此如後來的《成唯識論》所言: : 「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此世他世違損,故名為惡。」 : 這樣的概念是完全基於前述而發展下來的。 : 。善有區別嗎? : 有的,佛教將之區分為「有漏善」與「無漏善」。佛教認為即使是善,但從程度與本質上 : 仍有差別,因此如果是以意欲為基礎,無論追求現世或來世,只要是期望自身慾望能獲得 : 滿足的,皆屬於「有漏善」的範疇,反之捨離現世,只追求解脫涅槃的行為,無論何善行 : ,都屬於「有漏善」。而這程度的差別與標準,可見《大毘婆沙論.卷五十一》: : 問:何故名善、不善、無記? : 答:若法巧便所持,能招愛果,性安隱,故名善。巧便所持者,顯道諦,能招愛果者,顯 : 苦集諦,少分即有漏善。性安隱者,顯滅諦。 : 若法非巧便所持,能招不愛果,性不安隱,故名不善。此總顯苦集諦少分,即諸惡法。 : 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 復次,若法能引可愛有芽及解脫芽引,故名善;若法能引非愛有芽,故名不善;若法與彼 : 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能令生善趣,故名善;若法能令生惡趣,故名不善名; : 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復次,若法還墮滅品,性輕升,故名善;若法墮流轉品, : 性沈重,故名不善;若法與彼二種相違,故名無記。 : 從上述可知,佛教在看待善時,更有別於惡、與無記。這原因在於是否能導致解脫的結果 : ,或只是有現世或來世安樂的結果而有所不同。因此在看待佛教的善惡觀時,如果缺少了 : 「解脫」這一層面的理解,便很容易會落入二元對立的善惡價值觀。 後來的南傳北傳都把佛法的梵行用無漏善業來解釋 跟一開始的善惡業不太相同了 ----------- http://www.dhammarain.org.tw/books/sou/sou-all.htm 第一篇:什麼是波羅蜜? 這問題的答案是:波羅蜜是那些以大悲心和行善之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聖潔素質,例如佈 施、持戒等。而且這些素質必須不受渴愛、我慢與邪見所污染。 進一步的解釋:當行佈施時,若作此想:「這是我的佈施。」,那它已被渴愛污染了;或 作此想「這佈施就是我。」,那它已被我慢污染了;或另作此想「這佈施就是我自己。」 ,那它已被邪見污染了,這類佈施被稱為已受渴愛、我慢及邪見所污染。 只有不受渴愛、我慢及邪見污染的佈施才配稱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等也是如此。)。 大悲心: 菩薩必須對無邊眾生,無論遠近,皆培育深切的憐憫,視眾生為自己的 親生孩子。他視眾生為同是在生死輪迴中打滾的天涯淪落人,受盡貪、瞋、痴、生、老、 死、愁、悲、苦、憂及惱之烈火所煎熬,而不以分別心來分辨他們為朋友或敵人。他以此 觀想而對眾生培育起強大的悲愍心。他的悲心必須強大至足以使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 幫助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如此的悲心即是形成所有波羅蜜之根基的大悲心。 當須彌陀隱士在遇到燃燈佛時,他的修為已圓滿至足以使他自己脫離苦海。(若是他願意的話,他即可在那一生證得 阿羅漢果。)但是他是一個具有大悲心的偉人,為了圓滿所有的波羅蜜以便得以解救苦難 的眾生脫離苦海,他願意在生死輪迴中多受苦長達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的漫長時間。 方法善巧智: 這是對行佈施、持戒等善行的方法善巧智,以使它們成為成就正等 正覺的管道與助力。發心修菩薩道者必須只抱著唯一的目標,即是成就正等正覺,而以此 心全心全意地投入修習佈施、持戒等善法。他不可祈求投生天界等福報,因為這些事實上 是導致生死輪迴之苦的原因。他只可以以涅槃為最終的目標。方法善巧智即是能令他只視 正等正覺為唯一的成果之智慧。 上述之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即是修習波羅蜜和成佛的根基。發心修菩薩道者應該先致力於 具備這兩個基本條件。只有具足這兩個基本條件的佈施、持戒等波羅蜜才是真正的波羅蜜 。 ------------ 《大智度論》云:「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 以上為我的淺見。而我也認為基本上在談論佛教問題時,很重要的參考點還是要回歸到經 : 論上去做討論。很多時候我們太用一般世俗道德的角度去詮釋、理解佛教的內容反而可能 : 沒辦法太貼近真意, : 也容易讓我們在無謂的問題上打轉反而妨害了解脫的目的,這是我們要去注意的。 南傳菩薩道 認為六波羅蜜可以成就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果 六波羅蜜必須不受渴愛、我慢與邪見所污染 可以說缺乏正見的話,不管是世間法的善惡業或出世間善業(梵行)都不可能成就 證果者是寧損性命終不造惡,普通人就以去除身見為主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7.105.2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04557873.A.35E.html

11/05 14:54, 3年前 , 1F
一刀兩斷的原因是因為如果以後來《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11/05 14:54, 1F

11/05 14:55, 3年前 , 2F
》中殺一人救五百人的討論,這到底是不是惡?從十善惡的
11/05 14:55, 2F

11/05 14:55, 3年前 , 3F
角度來看,殺人絕對是惡,可是在大乘裡面的角度很多時候
11/05 14:55, 3F

11/05 14:55, 3年前 , 4F
是更偏重心的。於是我印象後面的記載是佛陀有下地獄,但
11/05 14:55, 4F
https://www.lama.com.tw/content/meet/act.aspx?id=2744   作為一條規律,最後一念的善惡取決於一個人平時的所作所為。在一些特殊情況下, 也許是因為順境或逆境的緣故,行善之人臨終時或許會生起惡念,而作惡之人生起善念。 無論平時怎樣,他們的未來生處將由此最後一念來決定。這並不是說過去行為果報全消亡 了。它們會在一個適當的時侯產生不可回避的結果。這種再生的相對變異解釋了邪惡之子 生於善德之家,或善德之子生於邪惡之家這一現象。   為了相助,保持或削弱乃至阻止此再生之業產生果報,另外一種業力可能會介入並發 生作用。這種業名為助業(upatthamabhaka)和反作用業(upapidaka)。   根據業的規律,再生之業的潛在能量可以被更為強大的過去相反業力徹底消除。此相 對業力尋找機會,可能會在意想不到時發生作用。正如一種相對的力量可以阻擋住飛來的 利箭,使之墜落在地。這樣的業被稱為破壞業。它要比以上兩種業力更為強大,因為它不 僅阻止而且摧毀了全部業力。   為了說明此四業的運作,我們可以拿提婆達多為例。他曾試圖謀害佛陀,並導致了僧 團的分裂。   他的再生善業決定了他出生在國王之家。他長期過著舒適的富貴生活,這是由於他助 業之力。當他因被開除僧籍而惱羞成怒時,他的反作用業力現前,破壞業最後把他帶到惡 趣之中。 ----- 殺人是惡 但有其他助業跟反作用業 對其他五百人無畏施是欲界的善業 所以我說你不要只從善惡來看 你也應該沒看連結裡的業的分類

11/05 14:55, 3年前 , 5F
是是一瞬間的事情。這邊我並不是想說從原始佛教、部派佛
11/05 14:55, 5F

11/05 14:55, 3年前 , 6F
教或大乘佛教哪個對於善惡的看法有高低,畢竟如果這樣下
11/05 14:55, 6F

11/05 14:55, 3年前 , 7F
判斷的話是不太恰當的。只是我認為在瞭解佛教時應該要去
11/05 14:55, 7F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八 大乘方便會第三十八之三 自己就有判斷了 你不能接受經中的判斷 認為菩薩成佛後說的不恰當我也不方便講什麼了 我只認為這經文是正法

11/05 14:56, 3年前 , 8F
盡可能瞭解不同時期,佛陀是如何針對不同人說法的(當然
11/05 14:56, 8F

11/05 14:56, 3年前 , 9F
這是大乘觀點)。如果不想承認這個也沒關係,假設是從小
11/05 14:56, 9F
我看那經文佛都說了那時有殺生和惡心 嗯? 我沒有反對這經文 經文後來又說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 我對於經文都完全認同 大悲心是色界禪那,比欲界的十惡業的力量大很多

11/05 14:56, 3年前 , 10F
乘(或南傳)角度我們也應該用比較開放的心態去知道、瞭
11/05 14:56, 10F

11/05 14:56, 3年前 , 11F
解其他學說。無論如何,這都有助於在討論時能夠更側重經
11/05 14:56, 11F

11/05 14:56, 3年前 , 12F
典、論點去思考,而不是太過於從個人角度去詮釋。也謝謝
11/05 14:56, 12F

11/05 14:56, 3年前 , 13F
您補充的經文內容,讓我覺得有更多可以思考與學習的空間
11/05 14:56, 13F

11/05 14:56, 3年前 , 14F
。吉祥圓滿。
11/05 14:56, 14F
歡迎討論經文中的善惡業 你覺得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哪邊的善惡你覺得有問題

11/05 14:58, 3年前 , 15F
另外補充一點的是木村泰賢也有提到,善惡最終不該拿來作
11/05 14:58, 15F

11/05 14:58, 3年前 , 16F
為是標準,因為這只是工具之一,不是解脫時必要的事,如
11/05 14:58, 16F

11/05 14:58, 3年前 , 17F
果過度執著善惡無助解脫也不對。
11/05 14:58, 17F
聖嚴法師《找回自己》 佛法就好比過河的工具,對尚未過河的人而言,要讓他執著佛法,依佛法所說的去修行。 但對已經將佛法運用得很好的人,就要教他放下。佛法所講的「真正的解脫」,是要連佛 法都放下、都不執著。      當然,對還不懂得佛法,還不會修行的人,佛教徒會告訴他:「佛法是最好的,佛法 是真理。」可是對佛法已經有相當體會的人,就要瞭解到:佛法也只是一個方便法,而不 是讓你絕對、永遠執持不放的原理原則。

11/05 14:59, 3年前 , 18F
這跟您在文中說的是有相似的,隨喜讚嘆。
11/05 14:59, 18F
阿彌陀佛 ※ 編輯: MartinJu (36.227.105.227 臺灣), 11/05/2020 15:33:23

11/05 15:39, 3年前 , 19F
大略上大家應該都知道部派的看法 op大只是講得更詳盡了
11/05 15:39, 19F

11/05 15:49, 3年前 , 20F
不是啦~這題目本來就是討論什麼善惡、標準是什麼,所以
11/05 15:49, 20F

11/05 15:50, 3年前 , 21F
我的文字都是儘量從善惡去描述,要討論大悲心、佛力等等
11/05 15:50, 21F

11/05 15:50, 3年前 , 22F
的那個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問題就不一樣了,也變得更複雜
11/05 15:50, 22F
四無量心的大悲心是色界有漏善業 佛菩薩的大悲心是無漏善業 兩個善業都是比欲界惡業來的強大

11/05 15:55, 3年前 , 23F
然後我再說一次,其實我前面也有提到了,心念(動機)在
11/05 15:55, 23F

11/05 15:55, 3年前 , 24F
大乘裡面被看得很重要。因此不像十善業很明確的就是從身
11/05 15:55, 24F

11/05 15:55, 3年前 , 25F
語的方向告訴你這是善這是惡,大乘角度也可能會有更多解
11/05 15:55, 25F

11/05 15:55, 3年前 , 26F
釋的空間。
11/05 15:55, 26F
我也說了善業不是只有十善業 還有欲界善業,色界無色界四無量心四禪八定 我覺得你想得太複雜了 經書讀得不夠多會以為善業只有十善業 我目前看到的大乘經書都認為圓滿六波羅蜜即成就佛果 可以說六波羅蜜都是無漏善業 十善業只在持戒波羅蜜中 《大智度論》云:「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沒有智慧的五波羅蜜都是屬於世間法 有解釋空間的大概只有般若波羅蜜 但那屬於無漏善業,我沒提到太多 比起普通大悲心,般若波羅蜜的功德應該不只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難

11/05 16:01, 3年前 , 27F
另外舉個其他例子來說,觀想佈施是不是善?在大乘角度也
11/05 16:01, 27F

11/05 16:01, 3年前 , 28F
算是善,但這不算是圓滿佈施。那這個放在十善的標準中,
11/05 16:01, 28F

11/05 16:01, 3年前 , 29F
算不算善業?從部派來看算嗎?這是佛教在發展過程中側重
11/05 16:01, 29F

11/05 16:01, 3年前 , 30F
的層面不同所展現的觀點。
11/05 16:01, 30F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 ,得諸解脫界。」《雜阿含第四六四經》 布施肯定是善業 "觀"想你不確定在不在十惡業 去對照『阿毘達摩』所說的欲界善業 可以發現有禪那 禪那分成二種修行,即奢摩他與毘鉢舍那,二者合稱止觀。 所以觀想佈施是善業 有漏善惡的標準是在 三惡道十惡業、欲界十二善業、色界無色界四無量心四禪八定 小乘大乘的無漏善業的標準都是必須去除身見 這是佛觀宇宙眾生得到的結論 不會因為發展過程而有不同 只是阿毘達摩可能會因應後世的人智慧不足而解釋得更詳細 這是我認為有時候看論書比看原始經文好的地方 ※ 編輯: MartinJu (36.227.105.227 臺灣), 11/05/2020 17:58:55
還有 74 則推文
11/07 00:50, 3年前 , 105F
但現實在於你我的壽命,不見得能活到那個時期。
11/07 00:50, 105F

11/07 00:50, 3年前 , 106F
這就是你必須另闢一條路,從人類發展經驗去找答案。
11/07 00:50, 106F

11/07 00:50, 3年前 , 107F
台灣人寫的 很棒的一篇論文 連前世的服裝 風俗習慣都有考究
11/07 00:50, 107F

11/07 00:51, 3年前 , 108F
例如輪迴、修行、業力...這從印度已經有上千年歷史。
11/07 00:51, 108F

11/07 00:51, 3年前 , 109F
你必須學會客觀的從他們的經驗,提早為自己解脫鋪路。
11/07 00:51, 109F

11/07 00:53, 3年前 , 110F
驗證出來的結論 大部分的案例是可以證明有前世
11/07 00:53, 110F

11/07 00:53, 3年前 , 111F
國外的學術單位是透過小孩的前世記憶去追蹤調查。
11/07 00:53, 111F

11/07 00:58, 3年前 , 112F
佛法談的範疇非常廣泛,但主軸還是會聚焦在解脫輪迴,
11/07 00:58, 112F

11/07 00:59, 3年前 , 113F
也許你可以從輪迴這個議題去深入瞭解。
11/07 00:59, 113F

11/07 00:59, 3年前 , 114F
平心而論 以目前解脫的法門來說 能達成的機會 大概只剩淨土
11/07 00:59, 114F

11/07 01:00, 3年前 , 115F
因為這議題會迫切性地引起你對自己生命的衝擊性思惟,
11/07 01:00, 115F

11/07 01:00, 3年前 , 116F
因為我們都會死。
11/07 01:00, 116F

11/07 01:01, 3年前 , 117F
輪迴問題不處理,不確定會去哪,更別說還有機會碰到佛法~
11/07 01:01, 117F

11/07 01:02, 3年前 , 118F
其他法門 都太難了 動則好幾劫才有成就
11/07 01:02, 118F

11/07 01:03, 3年前 , 119F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淨土價值性在哪,解脫的標準 "斷見惑"
11/07 01:03, 119F

11/07 01:04, 3年前 , 120F
是最低標,但是從凡夫位 到 斷見惑位,這中間落差太大,
11/07 01:04, 120F

11/07 01:05, 3年前 , 121F
而大部分的人都是落在這個間距當中。
11/07 01:05, 121F

11/07 01:05, 3年前 , 122F
淨土就是專門處理這個間距範圍內的眾生問題。
11/07 01:05, 122F

11/07 01:07, 3年前 , 123F
不過這也要看因緣。
11/07 01:07, 123F

11/07 01:08, 3年前 , 124F
每個人的法緣不同。
11/07 01:08, 124F

11/07 01:12, 3年前 , 125F
今生斷見思惑太難 可以說不可能 平常生活大小事遇到挫折
11/07 01:12, 125F

11/07 01:13, 3年前 , 126F
已經是極大的修為了 更何況 死前這一關 極大病苦 親人離別
11/07 01:13, 126F

11/07 01:14, 3年前 , 127F
想到就覺得可怕與無奈
11/07 01:14, 127F

11/07 01:15, 3年前 , 128F
其實最大的問題還不是修到斷惑難,只要有心努力都有可能
11/07 01:15, 128F

11/07 01:16, 3年前 , 129F
尷尬在於,佛說我們處於五濁時期,其中一濁稱為 命濁。
11/07 01:16, 129F

11/07 01:17, 3年前 , 130F
就是壽命不長,品質也不是說很好。
11/07 01:17, 130F

11/07 01:17, 3年前 , 131F
真正最大的問題還是卡在這。
11/07 01:17, 131F

11/07 01:23, 3年前 , 132F
所以今生有機會遇到佛法,把握此生解脫吧。
11/07 01:23, 132F

11/07 01:47, 3年前 , 133F
然後有一個觀念也常被誤解的,斷煩惱跟淨土其實沒有牴觸
11/07 01:47, 133F

11/07 01:48, 3年前 , 134F
斷煩惱是屬於自證的能力,發願去淨土屬於常隨佛學的願力
11/07 01:48, 134F

11/07 01:48, 3年前 , 135F
這二者本來是互輔的功能。
11/07 01:48, 135F

11/07 06:55, 3年前 , 136F
隨喜讚嘆Bonaqua大,阿彌陀佛
11/07 06:55, 136F

11/07 23:32, 3年前 , 137F
想去淨土是要修戒定慧,不是光唸佛,貪瞋痴減少了才能去
11/07 23:32, 137F

11/07 23:32, 3年前 , 138F
的了。想斷煩惱也是修戒定慧。所有的修行都是在對抗自身
11/07 23:32, 138F

11/07 23:32, 3年前 , 139F
的煩惱,所以不能解脫是自己煩惱重,不能去淨土也是煩惱
11/07 23:32, 139F

11/09 18:03, 3年前 , 140F
斷煩惱跟淨土沒有牴觸 確實是正知 要去淨土真的不是唸
11/09 18:03, 140F

11/09 18:03, 3年前 , 141F
唸佛號就好了
11/09 18:03, 141F

11/10 04:43, 3年前 , 142F
隨喜樓上,《楞嚴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11/10 04:43, 142F

11/10 04:47, 3年前 , 143F
。」往生西方淨土只需伏住煩惱即可,不用斷煩惱,
11/10 04:47, 143F

11/10 04:48, 3年前 , 144F
如果平時沒在持戒,臨終很難提起正念往生的。
11/10 04:48, 144F
文章代碼(AID): #1VevmnDU (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VevmnDU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