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探討四大種的訛見 (回d8888與諸君)

看板Buddha作者 (四聖諦之集與滅)時間8年前 (2015/09/16 19:44), 編輯推噓-5(0563)
留言68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8/19 (看更多)
(恕刪) : 經教上:你還是拿不出足以推翻南北傳共有「色為四大造」經文的更高證據,你拿不出「 : 佛說」,你拿得出的只有「隨佛自己說」,可惜那不能當成證據。 底下是隨佛長老的經證,不知道d8888您是否能體會,因為您把粗摶食當成一般食物, 其實四食,佛陀是以 粗摶食 譬喻 六根六境,這樣才能跟 細觸食 意思食 識食 搭在一起談 因緣觀。 6-2. 色陰是六入處,或是四大? (正法之光 36期 隨佛長老) 6-2-1. 古老經法共說色陰是六根 佛陀教導的十二因緣法,內容說的是「生死如何發生」與「愚癡、貪欲、瞋恚與苦是如何 生起」,十二因緣法也稱為五陰的集法,或六入處的集法。在十二因緣法的原義中,說到 每一生的生,是指「六入處生」,也就是「六根生」。見《相應部》『因緣相應』11,12 經與《相應阿含》371,372經: 《相應部》12.12 經:「識食為未來之再有、再生之緣,因有識(食)故有六處、緣六處 而有觸。」 《相應阿含》372 經:「識是食,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識食?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 相續生,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愛緣故有取,取緣有……汝今應問:何緣故有 有?我應答言:緣取故有有,能招當來有觸生,是名有。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 ,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相應阿含》371 經:「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 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相應部》12.11 經:「諸比丘!有此等四食,使有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四食者何 ?或麤、或細之搏食,二是觸食,三是意思食,四是識食。諸比丘!此等四食使有情或眾 生存住,攝受為生。諸比丘!此等四食,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 此等四食乃以愛為因、以愛為集、以愛為生、以愛為起。 諸比丘!此愛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愛乃以受為因、以受為集、 以受為生、以受為起。諸比丘!此受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受乃 以觸為因、以觸為集、以觸為生、以觸為起。 諸比丘!此觸以何為因、以何為集、以何為生、以何為起耶?觸乃以六處為因、以六處為 集、以六處為生、以六處為起。」 依據《相應部》『因緣相應』11,12 經與《相應阿含》371,372 經,可以得知「識食」( 又稱為「有」),是以「愛」為因、為緣,而「識食」又會導致「未來生」,有六觸生。 六觸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觸」是指根、境為緣生識等三者的因緣 ,所有六觸包括六內入的六根、六外入的六境、六內外入的六識。「觸」的基礎是六內入 處的六「根」,如果無「根」,即無有根、境為緣生識等三者的因緣了。因此,「識食」 能招當來有「觸」生,即是未來世的「六處生」,也就是六觸基礎的「六根生」。此一說 法,在《相應部》『根相應』53 經、 《相應阿含》334 經中,同樣指出生死起是從「六根生」。 《相應部》48.53 經:「無學之比丘,知於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 根是。總此六根一切一切種,皆可滅於一切無餘,於任何他處不再生六根,此當知。」 《相應阿含》334 經:「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 ,愛所作名為業。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無明,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耳、鼻 、舌、身、意,亦如是說。」 《相應部》『根相應』53 經指出,「無學之比丘」也就是漏盡的阿羅漢,解脫、不受後 「有(指五陰)」,清礎的指明「不再有後世五陰的生起」是「不再生六根」。為何如是 說?愛緣取、取緣有,「有」是指五陰,這是《相應部》『蘊相應』105 經、《相應阿含》71 經的共說,而五陰集起的因緣,是根、境為緣生識,根、境、識三 者因緣稱為「觸(有六觸)」,緣「觸」生受、想、行(行又稱為「思」)。當中的六根 是屬色陰,六識屬識陰,加上受、想、行等三陰,即是五陰。因此,佛法說不受後「有( 指五陰)」,即是要「不再生六根」,才能斷除根、境為緣生識,根、境、識三者因緣稱 為「觸(有六觸)」,緣「觸」生受、想、行,使五陰集起 的因緣不再發生。 在《相應阿含》334 經也是說出「無明因愛,愛因為業,業因為眼(、耳、鼻、舌、身、 意)」,334 經說的「業」,指的不是奧義書提倡的「宿業」或「業」等宿命妄見,應當 是《相應阿含》371 經指的「識食」,因「愛集則食集」。334 經說的「愛因為業」,「 業」的用語,在《相應阿含》中很難與其它經說的見解一致,極有可能是譯經師求那跋陀 羅的意見,或是後世的改造。因此,334 經的「愛所作名為業」與「愛因為業」,如果是 「愛所作名為食」與「愛因為食」,則能與其他的經說用詞與見解達成一致了。334 經說 「愛因為業,業因為眼(、耳、鼻、舌、身、意)」,說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 根生。 佛陀說的「生死苦、苦的集起、苦的滅盡、苦滅之道跡」,也就是「四聖諦」,當中說到 生死苦的苦諦,指的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等六入處;導致生死苦 集起的苦集諦,說的是「喜貪俱行」的渴愛。 見《相應部》『諦相應』14經: 《相應部》56.14 經:「諸比丘!云何為苦聖諦耶?謂:六入處是。以何為六入處耶?眼 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是。諸比丘!此名為苦聖諦。諸比丘!云何為苦集聖 諦耶?後有起而喜貪俱行,是隨處歡喜之渴愛,謂:欲愛、有愛、無有愛是。諸比丘!此 名為苦集聖諦。諸比丘!云何為苦滅聖諦耶?將此渴愛無餘離滅、棄捨、定棄、解脫,是 無執著。諸比丘!此名為苦滅聖諦。諸比丘! 云何為順苦滅道聖諦耶?八支聖道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是。諸比丘!此名為順苦滅道聖諦。」對此教導, 佛陀又採取五陰的說法, 教示五陰的四聖諦。在五陰之苦集諦的解說上,《相應阿含》 41,42 經是說「愛喜集,是色集,觸集是受、想、行集,名色集是識集」,而《相應部》 『蘊相應』56經則說「食集是色集,觸集是受、想、行集,名色集 是識集」。 《相應阿含》41 經:「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 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 如是受集如實知。……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 。……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相應阿含》42 經:「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為色,如 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滅如實知?愛 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云何色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 ,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跡,如是色滅道跡如實知。……云何受 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云何受滅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是受滅如實 知。……云何想集如實知?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云何想滅如實知?觸滅是想滅 ,如是想滅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滅如實 知?觸滅是行滅,如是行滅如實知。……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 身、意識身,是名為識,如是識如實知。云何識集如實知?名色集是識集,如是識集如實 知。云何識滅如實知?名色滅是識滅,如是識滅如實知。云何識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 ,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識滅道跡,如是識滅道跡如實知。」 《相應部》22.56 經:「我已如實證知五取蘊之四轉故。諸比丘!我於天、魔…乃至…人 、天之眾生界,稱無上正等覺為現等覺。以何為四轉耶?我證知色、證知色集、證知色滅 、證知順色滅之道,證知受……想……行……識,證知識集、證知識滅、證知順識滅之道 。諸比丘!以何為色耶?諸比丘!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之色,名為色。依食之集而有色之 集,依食之滅而有色之滅。此順色滅之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者是 。……由觸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觸之滅而受之滅。……依觸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觸之滅而 想之滅。……依觸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觸之滅而有行之滅。……諸比丘!以何為識耶?諸 比丘!六識身是[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 。依名色之滅而有識之滅。諸比丘!此名為識。依名色之集而有識之集。依名色之滅而有 識之滅。此順識滅道者,是八支聖道。謂正見……乃至……正定者是。」 這兩部聖典的說法,在五陰的集諦上,除了對色陰的集起因緣,有「愛喜集,是色集」與 「食集是色集」的差異外,其餘在受、想、行、識的集起因緣, 說法是一致無異。可是不論是「愛喜集,是色集」,或者是「食集是色集」,這兩種說法 都合乎「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也合 於「食乃以愛為因、以愛為集;食使有情或眾生存住,攝受為生」的共同說法。 「愛喜集是色集」或「食集是色集」,都是說「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 悲惱苦集」,因為「未來世生」即是「六根生」,而「六 根」是色陰,所以才說「愛喜集是色集」或「食集是色集」。這兩種說法都契合《相應部 》『諦相應』14 經,解說苦諦是「六入處」,苦集諦是「喜貪、 渴愛」的說法。 如此可知,四聖諦的苦集諦,是貪喜、渴愛,而苦諦則是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或 說是六入處。六入處即是六內入處的六根,有六根,才能有根、境為緣生識,根、境、識 的因緣稱為「觸(有六觸)」,緣「觸」生受、想、行。如是有了六入處的六根,才會生 起六識,加上受、想、行等三陰,即是五陰。 但是在目前為「部派誦本」形式的經說記載中,解說苦諦的五陰時,將五陰的色陰解說為 「四大」,這在《相應部》『蘊相應』56 經、《相應阿含》41,42 經都可見到,把原是 「色陰」的「六處」轉說為「四大」,不同於《相應部》『諦相應』14 經及『根相應』 53 經的指出色陰是「六處──眼、耳、鼻、舌、身、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7.152.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42403871.A.E6E.html

09/16 21:34, , 1F
yctsai師兄: 您如果 真的有仔細閱讀 隨佛法師的文章的話
09/16 21:34, 1F

09/16 21:35, , 2F
應該也會常常發現 這位法師 主觀解讀經文 和 自行下推論
09/16 21:35, 2F

09/16 21:36, , 3F
的地方很多。然而 這樣解讀 這樣推論 到底OK不OK, 是真的
09/16 21:36, 3F

09/16 21:39, , 4F
需要自己另外再做判斷的 ... "經說" 之間的確有很多出入
09/16 21:39, 4F

09/16 21:42, , 5F
但 經說之間的不同 是不是一定就是部派 "添加或增改" 的
09/16 21:42, 5F

09/16 21:45, , 6F
應該還是一分證據講一分話 若沒有很高效度的證據或把握
09/16 21:45, 6F

09/16 21:46, , 7F
應該還是客觀一點 先"保留判斷"比較好吧... :))
09/16 21:46, 7F

09/16 21:51, , 8F
我的意思是 一樣都是相應部 一樣都是相應阿含, 為什麼有
09/16 21:51, 8F

09/16 21:53, , 9F
些經文是 "比較古老的經說" ,有些則是"部派頌本的經說"
09/16 21:53, 9F

09/16 21:58, , 10F
這個判斷要能成立, 應該還要更多證據來支持才是....
09/16 21:58, 10F

09/16 22:07, , 11F
--其實很多問題是這樣, 從佛教文獻的結集史 和 現在的佛
09/16 22:07, 11F

09/16 22:08, , 12F
教史研究(主要是歷史考古學)來說, 我們對於 "阿育王時期
09/16 22:08, 12F

09/16 22:09, , 13F
"以前的佛教, 根本 所知十分有限, 就那段時期的出土文物
09/16 22:09, 13F

09/16 22:11, , 14F
來看, 根本很難看到有什麼 "部派" 標籤 識別 符號等出現
09/16 22:11, 14F

09/16 22:16, , 15F
把經說之間的不同 歸因於部派因素 當然也可以這樣推論
09/16 22:16, 15F

09/16 22:18, , 16F
但 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推論啊。我舉個例子喔。請問 在整部
09/16 22:18, 16F

09/16 22:21, , 17F
雜阿含經當中 哪裡有出現過這是屬於 說一切有部 的痕跡?
09/16 22:21, 17F

09/16 22:22, , 18F
會說某些經 是屬於什麼部派 也是一種推論 都沒有直接證據
09/16 22:22, 18F

09/16 22:24, , 19F
同樣的 會說某些經文是 "古老經法共說" , 而說其他別的經
09/16 22:24, 19F

09/16 22:26, , 20F
文是部派影響(增改)過的經文,目前看起來也是沒有直接證據
09/16 22:26, 20F

09/16 22:37, , 21F
----
09/16 22:37, 21F

09/16 22:39, , 22F
隨佛法師的觀點 主要是這樣推論的: (我簡化 舉例如下)
09/16 22:39, 22F

09/16 22:40, , 23F
經文A說: 當觀色無常
09/16 22:40, 23F

09/16 22:40, , 24F
經文B說: 當觀四大所造色無常
09/16 22:40, 24F

09/16 22:43, , 25F
因為經文B多了 "四大所造", 所以經文B 受到部派添加 增改
09/16 22:43, 25F

09/16 22:45, , 26F
所以, 經文A是比較古老的經說 應該以經文A為準...
09/16 22:45, 26F

09/16 22:46, , 27F
----
09/16 22:46, 27F

09/16 22:48, , 28F
這種推論 其實也可成立 只是喔..若被挑起毛病 也會很脆弱
09/16 22:48, 28F

09/17 19:52, , 29F
wellein 法友 您講的很不錯 至少不是歇斯底里的反對
09/17 19:52, 29F

09/17 19:53, , 30F
長老 其實不是考證那些文章而已 而是禪觀實際操作的方法
09/17 19:53, 30F

09/17 19:57, , 31F
例如: 長老強調從 六入 開始的因緣法
09/17 19:57, 31F

09/17 20:00, , 32F
都是跟你實際生活行住坐臥可以運用的禪觀法
09/17 20:00, 32F

09/17 22:07, , 33F
你若按照部派竄改的那套 是沒有辦法進行佛陀教的因緣禪觀
09/17 22:07, 33F

09/17 22:10, , 34F
相應部與說一切有部的雜阿含 都受到阿毗達摩的影響
09/17 22:10, 34F

09/18 13:42, , 35F
又一個蕭平實
09/18 13:42, 35F

09/18 18:44, , 36F
感恩隨佛 讚嘆隨佛!
09/18 18:44, 36F

09/21 09:06, , 37F
回KobeEFF0, 隨佛長老可是如法的聲聞僧侶
09/21 09:06, 37F

09/21 09:11, , 38F
最近錫蘭的佛牙寺的烏帕利長老才剛與長老共同說法
09/21 09:11, 38F

09/21 09:37, , 39F
請問 這位烏帕利長老認同隨佛否定論藏否定藏外論典特別是清
09/21 09:37, 39F

09/21 09:37, , 40F
淨道論的立場嗎?這樣的見解在南傳佛教傳統是能被接受的嗎?
09/21 09:37, 40F

09/21 13:22, , 41F
當然能接受 就算道次第不同 人家僧團一樣互相尊重 不然呢?
09/21 13:22, 41F

09/21 13:30, , 42F
大家修行目標都在於解脫 不過就是主張的修行次第不同而已
09/21 13:30, 42F

09/21 14:00, , 43F
你確定真的能接受嗎?還是邀請他來了以後絕口不在人家面前
09/21 14:00, 43F

09/21 14:00, , 44F
提這些謗法觀點?
09/21 14:00, 44F

09/21 14:04, , 45F
別輕描淡寫講成只是修行次第不同。只是次第不同就沒必要講
09/21 14:04, 45F

09/21 14:04, , 46F
到說什麼論藏都是錯的 慧解脫不究竟之類的謗法言論了。這些
09/21 14:04, 46F

09/21 14:04, , 47F
言論的背後隱含的意義就是那些歷代依清淨道論次第修行被認
09/21 14:04, 47F

09/21 14:04, , 48F
為證果的大德都只是未證言證之徒,這種見解還真好意思說只是
09/21 14:04, 48F

09/21 14:04, , 49F
次第不同而已啊。
09/21 14:04, 49F

09/21 14:23, , 50F
上次看了yctsai推文隨佛youtubeu影片,隨佛確實說剎那生
09/21 14:23, 50F

09/21 14:23, , 51F
就認為別人也修不上去嗎?修定的人,不會否認六根六境。
09/21 14:23, 51F

09/21 14:23, , 52F
隨佛依自己的看法否認清淨道論,也否認了馬哈希的修法
09/21 14:23, 52F

09/21 14:23, , 53F
這樣的說法並不是道次第不同而已。
09/21 14:23, 53F

09/21 14:25, , 54F
第一行推文漏掉:剎那生滅是錯的,難怪修不上去。
09/21 14:25, 54F

09/21 14:26, , 55F
自己到不了禪那或近分定,就認為別人也修不上去嗎?
09/21 14:26, 55F

09/21 15:07, , 56F
兩位就別那樣激動 就按照你們認為對的去修行
09/21 15:07, 56F

09/21 15:08, , 57F
本來 修行次第 就不同 錫蘭長老就心胸寬大
09/21 15:08, 57F

09/21 15:09, , 58F
願意包容這種 與眾不同的見解
09/21 15:09, 58F

09/21 15:18, , 59F
坦白說 我祝福兩位 以覺得適意的方式修行 正向菩提
09/21 15:18, 59F

09/21 15:27, , 60F
難怪修不上去,是隨佛說的,我覺得他比較激動。也祝福你
09/21 15:27, 60F

09/21 15:38, , 61F
話說回來,他怎麼知道別人修不修的上去?傳承都是假的?
09/21 15:38, 61F

09/21 16:47, , 62F
傳承應該不會是假的 只是部派的理論傳下來
09/21 16:47, 62F

09/21 19:15, , 63F
還在避重就輕說只是次第不同?部派理論傳下來如果能在此教法
09/21 19:15, 63F

09/21 19:15, , 64F
中修持戒定慧成就四雙八輩,那就不是偏離佛陀所教導的解脫法
09/21 19:15, 64F

09/21 19:15, , 65F
。反觀隨佛自己發明的教法,四雙八輩成就者有誰?
09/21 19:15, 65F

09/21 19:32, , 66F
隨佛的言論就像去佛版戰念佛是太陽神信仰一樣 戰一戰再來說
09/21 19:32, 66F

09/21 19:32, , 67F
啊修行次第不一樣彼此尊重啊 呵呵 先指著對方說不是正法再
09/21 19:32, 67F

09/21 19:32, , 68F
來說我們和平共處啊 有這回事?
09/21 19:32, 68F
文章代碼(AID): #1L-LOVvk (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8 之 19 篇):
文章代碼(AID): #1L-LOVvk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