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世尊住世時怎不儘早向弟子講授彌陀法門?

看板Buddha作者 (幸福要懂得耕耘)時間9年前 (2015/05/04 14:01), 9年前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要理解北傳念佛法門的起源,可以從阿含經及南傳的佛隨念來探討。 黃夏年先生的大作<阿含經念佛理論研究>,簡介了漢傳念佛與原初念佛的異同。 http://www.fozang.org.tw/newspaper_39.doc/ 提要 學術界通過研究,公認《阿含經》是佛教史上比較早出現的佛典,因此研究念佛理論和思 想的源頭,《阿含經》是非常值得挖掘的一個寶藏。在《阿含經》中確有非常豐富的念佛 理論和思想,但是這個念佛的理論思想與現在所說的念佛理論思想有不同的地方,本文依 據《阿含經》裏一些有關念佛的理論,試圖說明早期印度念佛理論思想的發展及其脈絡, 由是對研究念佛理論與實踐提供一些有用的幫助。 一、引 言 談起念佛,我們決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廣袤的中國大地,只要對佛教稍有一點粗粗瞭解 的人,都會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聽到「阿彌陀佛」這幾個字。如果不瞭解佛教的人 ,也沒關係,因為媒體和影視也經常出現這句話,當佛門弟子與人問訊,一句「阿彌陀佛 」,再雙手合十,表示尊敬對方;與人發生爭執,雙手合十,一句「阿彌陀佛」,似乎就 可將爭執化解,總之,「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在佛門內外可以說用的最廣,但是這幾個字 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正確的用處,未必每人都能道得清楚,人們只是覺得,這四個字無不 代表了佛教的一種精神,念上一句,至少能給人多多少少地一種慰藉…… 念「阿彌陀佛」一句,就是念佛,這是最直接的念佛的例子。不過佛教法門八萬四千,念 「阿彌陀佛」也僅是此中一個法門而已。按佛教的說法,念佛最基本的形式應不離二種, 一是心念,心念也是意念,即念想佛、菩薩名號于心,心中起念佛、菩薩想的念頭;另一 是口念,即通過嘴念佛、菩薩名號,而且要發出聲來,念一句「阿彌陀佛」最為典型。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經佛弟子的努力弘揚,現在已經形成了南北兩傳大系。南傳佛教是流 行在斯里蘭卡和東南亞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和越南(部分地區),以及我國的雲南 省邊疆地區的傣族等少數民族中流傳;北傳佛教就是現今中國的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並 包括從唐朝以後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部分地區)的佛教。口念「阿彌陀佛」是北傳佛 教最流行的佛法之一,它是淨土宗的根本法門,在廣大佛教徒中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北傳佛教流行念佛,南傳佛教念不念佛?答案是肯定的,念。但是,南傳佛教的念佛與北 傳佛教的念佛有一樣的地方,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因為南傳佛教沒有北傳佛教的淨土宗和 大乘佛教的菩薩乘思想,它的念佛理論大多都還是承繼了早期部派佛教的法門,是早期佛 典《阿含經》念佛學說的發展。 眾所周知,佛教產生於印度,時間在2500餘年前。釋迦牟尼在世時創立了佛教,他是持平 等主義思想的人,所以當他離開人世時,一再對弟子強調要「依法不依人」,也就是說, 以佛教的法理作為隨順世間的圭臬。 釋迦牟尼圓寂後不久,佛教僧伽就舉行了佛教經典結集活動,經、律、論三部分基本完備 。學術界通過研究,公認《阿含經》是佛教史上比較早的時期出現的佛典,許多早期佛教 的資料基本上在《阿含經》裏收入,因此研究念佛理論和思想的源頭,《阿含經》是非常 值得挖掘的一個寶藏,而且在《阿含經》中的確有著非常豐富有念佛理論和思想,但是這 個念佛的思想與現在的念佛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本文將依據《阿含經》裏的一些有關念佛 的理論,試圖說明早期印度佛教中的一些念佛思想的發展及其脈絡,由是對研究念佛理論與 實踐提供一些有用的幫助。 二、《長阿含經》與念佛 《阿含經》的念佛思想,是指的一種嚴格意義上的修行思想。佛教的理論將全部佛教分成 了佛、法、僧三種,也稱之為「三寶」,其中「佛」指釋迦牟尼佛,「法」指佛教的教說 ,「僧」指弘傳佛教的僧人。如《長阿含.究羅檀頭經第四》云: 天及世間人,唯佛為最上; 欲求大福者,當供養三寶。1 佛言:「若為三種祭祀十六祀具,供養眾僧使不斷絕,及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不如起歡 喜心,口自發言:『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此施最勝。」2 佛是大覺大悟的人,正由於他的偉大的人格力量,獲得了人們對他的最高的尊敬,這就是 在「天及世間人,唯佛為最上」。供養三寶,是佛教徒的義務,凡是要求福報的人,都應 供養三寶。但是,釋迦牟尼佛創教,在當時古印度屬於「沙門思潮」之一,這是在反對婆 羅門教思潮的背景下進行的。婆羅門教有三大綱領,即「梵我一如、婆羅門至上、祭祀萬 能」,佛教是反對這些綱領的。所以釋迦提倡供養三寶,他本人也曾經接受過不少人的供 養,但是他更認為,如果仍然以祭祀和修建僧房作為供養,這只是表面形式的東西,最好 的方法是在心裏誠心誠意事奉三寶,生起對佛教歡喜讚歎的心情,其結果是必然會得到一 個最大的福報。用心供養三寶,則是最殊勝的福報。在《長阿含‧闍尼沙經第四》裏講了 這樣一個故事:摩竭國瓶沙王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優婆塞,篤信於佛,多設供養,命終時得 到了如來的授記。瓶沙王的福報是怎麼來的呢?是因 「念佛」得到的!而且還由於他對 佛教的堅定信仰,在社會上起到了很大的影響,有很多人都因此像他一樣信解佛教,供養 三寶。這些人最後也得到了福報,乃至於整個摩竭陀國成了佛國,命終時「唯願世尊當與 記之,饒益眾生,使天人得安!」該經中還講了一個鬼神闍尼沙,「我本為人王,於如來 法中為優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終,故得生為毗沙門天王太子。自從是來,常照明諸法, 得須陀洹,不墮惡道,於七生中常名闍尼沙。」闍尼沙之所以能得到「極七往返,乃盡苦 際」的福報,還是因為他念佛的原因。3 念佛有這麼大的威力,那麼人們開始念的是什麼佛?在《長阿含‧遊行經第二後》裏,佛 對此有一個解釋。經云: 佛告阿難:「汝勿憂也。諸族姓子常有四念。何等四?一曰念佛生處,歡喜欲見,憶念不 忘,生戀慕心。二曰念佛初得道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三曰念佛轉法輪處 ,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處,歡喜欲見,憶念不忘,生戀慕心 。阿難!我般泥洹後,族姓男女念佛生時,功德如是。佛得道時,神力如是。轉法輪時, 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生天,除得道者。 」4 從經文可知,欲求生天功德,當要「四念」。此「四念」是念「佛生處、佛初得道處、佛 轉法輪處、佛般泥洹處」。歷史上不管是佛教徒還是學者,都把釋迦牟尼的一生就概括為 出生、得道、轉法輪、涅槃(即泥洹的又一譯法)四個階段,因此這裏的「四念」就是念 的釋迦牟尼佛,紀念他的偉大一生和人格感召,生「歡喜欲見」,「生戀慕心」,進而得 到「神力」、「度人」、「遺法」等等功德。這就是早期佛教的念佛的由來,也是當時歷 史現實情況的反映。尊崇釋迦牟尼創教者的地位,將他看成一位偉大的聖人,而不是加以 神話,是符合早期佛教的歷史發展特點的,是佛教歷史發展必然的內在邏輯。 佛教強調念佛,並把它作為必修的法門之一。大概沒有多久,念佛的法門有了變化,在《長 阿含‧十上經》曰:「云何六修法?謂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5「六修法」也是「六念法」,並且在這裏將修行念佛法是作為第一法來排列的,放在了 諸修行法之首。行者經過修行,掌握了此六法,是得不退法。《長阿含‧遊行經二初》云 : 佛告比丘:『復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 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6 佛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念佛也是敬佛的一種表現,六念法有增上緣的作用,故亦名「六 增法」,亦名「六敬法」,即「敬佛、敬法、敬僧、敬戒、敬定、敬父母。」同樣由六退 法而得到「六不敬法」,即「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 六法還有趣善、趣惡、趣涅槃的功用,《長阿含‧三聚經》說: 又有六法向惡趣,六法向善趣,六法向涅槃。云何六法向惡趣?謂六不敬:不敬佛、不敬 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定、不敬父母。云何六法向善趣?謂六敬法:敬佛、敬法、敬 僧、敬戒、敬定、敬父母。云何六法向涅槃?謂六思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 、念天。7 所有這些,都在旨在強調六法的重要性,而六法中,與「佛」有關的法門又放在為首的地 位,充分突出了佛教中「佛」的地位,將具有人格感召的釋迦牟尼佛作為效法的榜樣,是 早期佛教的鮮明特色和修行的特點之一,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中阿含‧大品福經二十 二》非常強調:「是故當自為,欲求大福佑;當恭敬於法,常念佛法律。」8《中阿含‧ 大品息止道經第二十三》也說:「若見色可愛,清淨欲相應,見已觀如真,正念佛法律。 」9 三、《雜阿含經》與念佛 早期佛教的念佛歷史已經如上所揭出,下面我們討論念佛實踐的具體法門。關於早期佛教 的念佛法門,在《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裏有許多介紹。《雜阿含經》卷二十說: 聖弟子,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欲覺,離瞋恚覺,離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 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伴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習念 佛。10 在這裏,經中談到了修習念佛活動要離貪、離瞋、離害,由是可以出染著心。念佛要「正 念正智,乘於直道」,「正智」是「八正道」之一,就是正確地智慧,即佛教所說的教法 ,亦即「如來所應行法」,「直道」就是直乘之道,因為修習念佛法門是禪定之道,亦是 「八正道」之一,所以修習念佛法門,成為佛教徒的基本道路,念佛修行的色彩也愈濃。 該經還以釋迦大弟子的口氣說:「尊者摩訶迦旃延語長者言:『汝當依此四不壞淨,修習 六念。長者當念佛功德。』」「世尊說依四不壞淨,增六念處,我悉成就。我當修習念佛 功德,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11為了證明念佛的有功德,經中又講述了給孤獨長者在 晚上不能入睡,但因為他後來「令心念佛,因得睡眠。」可見,念想佛名在這裏除了有對 治對治五欲,出染著心外,還有安眠的作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念佛修習是八正道的正智、正見的內容之外,經中還說修習念佛法門由八 正道的正信而獲正見的功能。《雜阿含經》卷四十六云: 時天帝釋說偈言:正信於如來,決定不傾動。受持真實戒,聖戒無厭者。於佛心清淨,成 就於正見。當知非貧苦,不空而自活。故於佛法僧,當生清淨信。智慧力增明,思念佛正 教。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12 「正信」是堅持正確的信仰,「正見」是持正確的見解,仍然屬於智慧的法門。「正教」 是佛教的自稱,因為佛教將其他的宗教哲學都視為外道,由此顯示出來自己的正法地位。 念佛最重要的是要有正信,只有正信之後,才能獲得正見,這比前面《長阿含經》所說的 念佛求功德前進了一大步。在《長阿含經》裏,念佛是供養法門之一,念佛也就是生「歡 喜欲見」,「生戀慕心」,進而得到「神力」、「度人」、「遺法」等等功德。但是到了 《雜阿含經》裏,念佛除了仍然能獲得《長阿含經》所談到的的功用外,還與佛教的八正 道聯繫起來,「於佛心清淨,成就於正見」。《長阿含經》強調供養三寶可得趣善、趣惡 、趣涅槃,而《雜阿含經》則更強調出染著心,「當生清淨信。智慧力增明」,說明兩者 之間在念佛問題是不完全相同的,這是應該注意的地方。 在《雜阿含經》裏,還有關於念佛可以解決身後的問題。在《雜阿含經》卷三十三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迦毗羅衛國尼拘律園中。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 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毗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羽從,狂象 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 終之時當生何處?」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 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墜何處? 」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佛告摩訶男 :「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 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塚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而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薰, 戒施聞盡所薰。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 去。13 摩訶男對身後的問題感到不安,為此向佛請教,佛的回答很直接,強調念三寶之後雖然灰 身,但是不滅智,因為這都是受薰的結果。灰身滅智也是涅槃的一種,這是小乘的說法, 肉身雖爛,但神識不滅,卻又含有靈魂不死的內容,特別是「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 天」,已經含有大乘的淨土思想,可以看作是西方淨土的先導。這個說法很可能是較晚出 現的。在《長阿含經》裏雖然也說過「(四念佛者)各詣其處,遊行禮敬諸塔寺已,死皆 生天,除得道者。」14但並沒有明確指出灰身不滅智的思想,經中更多的意思則指念佛可 以獲得「唯願世尊當與記之,饒益眾生,使天人得安」或「一心念佛而取命終,故得生為 毗沙門天王太子」15的說法,《雜阿含經》的念佛不僅有灰身不滅智的思想,而且還說到 了「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無惡」即是得善,這裏已有中觀不二法門的思想 痕跡,是不是又可看作是中觀思想的先導耶? 在《雜阿含經》卷五十裏又說到這樣一個故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一林中,時有天神依彼林者,見佛行跡,低頭諦 觀,修於佛念。時有優樓鳥住於道中,行欲蹈佛足跡。爾時天神即說偈言:『汝今優樓鳥 ,團目棲樹間,莫亂如來跡,壞我念佛境。』時彼天神說此偈已,默然念佛。16 此處的「見佛行跡,低頭諦觀,修於佛念」,是指佛足崇拜,這應是佛教信仰的最早的表 現形式,由於當時菩薩乘還沒興起,佛教造像藝術還不發達,用佛足代替佛的崇拜。諦觀 佛足,就是念佛的一種形式,具體地說就是「默然念佛」。即前面所說的「心念」的形式 。 四、《增一阿含經》與念佛 前面曾經介紹了《長阿含經》的念佛「四念」和「六念」的法門,在《雜阿含經》裏沒有 談到這方面的情況。但是到了《增一阿含經》裏,念佛的方法開始變成了「十念」法門中 的一種念法。《增一阿含經》卷一云: 時佛在中告比丘:「當修一法專一心,思惟一法無放逸。云何一法?謂佛念法念僧念及戒 念施念,去相;次天念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亂,謂十念。」17 「一法」即是心專注一處思念法,在佛教禪定法門裏可稱為「一心定」。「十念」即念佛 、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息、念安般、念身、念死這十種思惟。其中前五念 有破相遣妄的作用,故經中稱為「去相」,後五念有定心消亂的功用,經中稱為「除亂」 ,所以十念的修行方法既可以去除心中的妄執,還可以做到消泯心中的惑亂。此十念應是 後來小乘佛經中常說的「十隨念」的早期形式,與後出的小乘十念法還不完全一樣,因為 「念息」的「息」是「休息」的意思,有止於一處的意思。我們還可以從其他經文中得到 證明。如:《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四<七日品第四十之一>云: 是時阿難受佛教敕。即時與長者剃除鬚,教令著三法衣使學正法。是時阿難教彼比丘曰: 汝當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當修行如是之法, 是謂比丘行此十念者,便獲大果報,得甘露法味。是時毗羅先修行如是法已,即其日命終 ,生四天王中。18 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念廣分別修行,盡斷欲愛色愛無 色愛憍慢無明。云何為十?所謂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觀念安般念身念死。 是謂比丘有眾生修行此十念者,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一切無明憍慢皆悉除盡。如是比丘當 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二<結禁品第四十六>云: 所謂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是謂十念。19 《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三<善惡品第四十七>云: 若有人行此十法者便生天上。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所謂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 念戒念施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比丘當知。20 上面所說的所謂「休息」,原文意應是休生養息或停止棲息的意思,這是最基本的日常用 法,佛教也不能免,因為在《阿含經》裏這種用法隨處可見。如《雜阿含經》卷二十八云 : 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何等為 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 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踴,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 息,是名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21 但在這裏,「休息」的用法系另有所指,因為它是以一個專用名詞出現的,所以這種用法 必有所指,而不擬與其他用法相混。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對「休息」一詞釋云: 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休息。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休息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 ,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 「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諸比丘對曰:「如是 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 想專精念休息。 所謂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詳諦亦無卒暴,恒專一心意樂閒居,常求方 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貪勝光上達。如是諸比丘,名曰念休息,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 ,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 離休息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一阿含經》卷二)22 佛陀在這裏很明確表示,「所謂休息者,心意想息志性詳諦亦無卒暴,專一心意樂閒居, 常求方便入三昧定,常念不貪勝光上達。」這就是說,以心意念想詳細審諦,專心一意閒 居賦處,常起方便心得三昧定,念不貪得殊勝,就是休息。正因如此,佛陀才強調: 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休息。當善修行,當廣演布,便成神通去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 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增一阿含經》卷一)23 但是在《雜阿含經》卷二十九又談道: 出息念時如出息念學,若長若短一切身行覺知,入息念時如入息念學,出息念時如出息念 學身行休息。入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學身行休息。出息念時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學 。24 可見「息」這個字,在《阿含經》所說的佛教修行法門裏有多義,它除了有「休息」意之 外,也不能排除還有出入息的意思,關鍵是看在哪裡運用?從佛經譯經史上講,一字多用 的形式是屢見不鮮的,因之可以對這種多義的用法應該理解。又由於漢譯佛經歷史久遠, 當年古代先哲大德譯出經文所依據的原本早已不可尋覓,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一些古本或 今本,是不能作為原本的依據的,只能作一些參考,而且數量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 現在學者們仍然只能以「會本」的方法,來討論諸經的原意,試圖找出契合點或切入點。 「安般」是出入息,《解脫道論》云:「安者入,般者出,於出入相彼念隨正念,此謂 念安般。」25如果按上述所說的「息」有多義的理解,那麼從「念息」和「念安般」所具 的修行法門上講,它們擬有明顯的重復的念法,或者至少是不規範的使用法。到了部派佛 教時期,十念被進一步規範化,南傳上座部的著名論書《清淨道論》就將十念定為「佛隨 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死隨念、身隨念、安般念、寂靜隨念」 之十種,其中以「捨隨念」代替了「念施」,因為佈施雖有「捨」的含義,但界定時有拿 出予人的嫌疑更多一些,而用「捨」一詞,不僅包含了拿出,還含有將自己捨棄的意思, 一字之差,意思又有了新意了,這也是中國漢文化的豐富性表現。同樣,去掉「念息」, 增加「寂靜隨念」,不僅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加明晰、確定,而且於義理上也更合乎邏輯, 因為使用「寂靜隨念」更能反映出三法印佛法的清淨寂靜的特點,由此可以推出:《增一 阿含經》的十念是經佛教早期的念佛法門擴充後的再形成的更豐富、圓滿的形式。 上述四經中,將「念息」解為「念休息」的有三部經,解為「念止觀」的有一部經。「止 觀」這個詞,在佛門裏用的是最廣的一個詞,而且早在印度就已經出現,並且在佛教的修 行法裏,被抬到很高的地位。《長阿含經》卷一曾云:「如來大智,微妙獨尊,止觀具足 ,成最正覺。」可見只要修行了止觀法,即可獲得覺悟。佛教傳到中國後,止觀又被中國 僧人加以新解,特別是天臺宗智者大師對止觀的研究甚深,一直在影響著後人。止觀二字 既可拆開分用,也可連在一起使用,如《雜阿含經》卷十七說: 專精思惟,所謂止觀。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習 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 ,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26 一般說來,止觀二字經常是連在一起使用的情況為多,特別是大乘佛教以止觀作為一種修 習法門,強調止不離觀,觀不離止的不二作用。在《阿含經》裏,止觀更多的是說的禪定 法門。如《中阿含‧喻經》說: 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種種車莊,以眾好師子、虎、豹斑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莊飾。 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止觀為車。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止觀以為車者, 便能舍惡,修習於善。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駕御者,謂御車人,舍梨子!如是,比丘 、比丘尼以正念為駕御人。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為駕御人者,便能舍惡,修 習於善。舍梨子!猶如王及大臣有極高幢,舍梨子!如是,比丘、比丘尼以己心為高幢。 舍梨子!若比丘、比丘尼成就己心為高幢者,便能舍惡,修習於善。27 《雜阿含經》卷十七云:「如意念處正勤根力覺道。止觀念身正憶念。」《雜阿含經》卷 十七云:「如是比丘,乃至斷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當修止觀。」《增一阿含經 》卷七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二因二緣起於正見。云何為二?受法教化內思止觀。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九<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云:彼比丘戒具清淨無有瑕穢,修行止 觀樂閑靜之處。《增一阿含經》卷二四十八<禮三寶品第五十>云:「意不錯亂恒一心故, 當念專意諸止觀故。」等等。修習止觀,也有見佛的的功效,《雜阿含經》卷四十四云說 :「其心寂默成就止觀,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見已即詣其前。」「金色光明焰照」是指經 過修習止觀法之後,行者的身上放出的一種光,佛陀就是有這種光的大行者。 念佛法排在十念法之首,尤顯重要。在《阿含經》裏,佛陀告誡弟子們念佛是重要的,《 增一阿含經‧十念品第二》云: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便 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當善修行,當廣演布 ,便成神通,去眾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28 在《增一阿含經‧廣演品第三》裏,佛陀還進一步強調了念佛的益處。經云 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 ,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爾時,諸比丘白 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 便當受持。」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之。」答 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 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 ,金剛所成,十力具長,四無所畏,在眾勇健。如來顏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 ,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三,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 。」29 世尊強調念佛一法,並將念佛得到的果報放到了很高的地位,念佛念得諸善普至,甘露味 至無為處,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儘管如此,但是這裏的念佛按照他力 和自力二力的分類方法來定義,仍然是屬於自力念佛,即我念佛我得報的理路。「自致涅 槃」四個字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而且念佛不是僅僅一句誦念佛名號已,世尊明確指出 ,念佛要「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 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說明念佛仍是禪定的一種基本方法,修行者通過念想佛陀,「觀 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專精佛陀,與佛親近,於此才能最後獲得大 果報,才能獲得沙門果,才能獲得自致涅槃,所以佛陀強調念佛一法,是有嚴格地修行作 鋪墊的,否則念佛則成為一句空話,修行也無從談起。《增一阿含經》的念佛一法,真正 地體現了修行不偏念佛,念佛不離修行的早期佛教的精神。念佛的最終目的是獲得解脫, 但正是由於念佛和修行結合,它帶來的果報實之不易,如是佛陀一再強調: 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 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 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佛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 (《增一阿含經‧廣演品第三》)30 五、結語 在《增一阿含經》卷四<一子品第九>裏,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一人出現於世,此眾生類便增 壽益算,顏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云何為一人?所謂如來至真等正覺。此 謂一人出現於世,此眾生類便增壽益算,顏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是故諸 比丘,常當專精一心念佛。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1 佛陀在這個故事裏給我們描繪了因念佛而帶來的益處,一人出世,眾生益算,念佛念到高 層次時,修行者的身心必然相應地起到變化,「顏色光潤氣力熾盛,快樂無極音聲和雅」 ,這一切都是因修行念佛所得到的,而且是現世現報的!念佛不是求來世,而主要是在現 世中求解脫,在現世中自致涅槃──這就是《阿含經》要介紹並強調的念佛理論與實踐! 《阿含經》是早期出現的佛典,它因距離佛陀涅槃時間不遠而述出,因此許多資料是比較 真實可靠的傾向。由於現存的《阿含經》屬於不同的部派作品,所以在不同的阿含部中, 念佛理論的特點都不太一樣,例如《長阿含經》從三寶供養的角度,提出了四念和六念法 門;《雜阿含經》主要在念佛的理論上,如八正道和佛足崇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增一阿含經》則從十念和一法的修習觀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但是在《中阿含經》裏則 沒有很詳明的念佛見解或法門,故本文沒有介紹。所以,可以說四部《阿含經》在念佛理 論或修習方法上各有自己的特點,這是我們在研究早期念佛情況是應該注意的一個重要的 情況。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些不同的情況,因篇幅有限,擬將來再做探究。 《阿含經》的念佛理論和實踐方法,應該仍然屬於早期佛教傳統的修習法門,不管是四念 、六念,還是十念,都強調要正心正意的修行,即通過一整套禪定觀想的辦法來達到念佛 的目的,而念佛的目的,主要是解決現世得報的問題,即通過念佛達到身輕安,煩惱慾望 卻除,斷三毒,破無明的功效。雖然其中有的論述中有往生淨土或解決身後的問題,涉及 到神識不死的靈魂探討,但在其整個念佛理論體系中,它並不占主要的成份,與後出的西 方淨土的淨土宗念佛理論不一樣,頂多就是有這方面的萌芽而已。 在《阿含經》中,四念法是以釋迦牟尼的一生事跡作為念想的對象,很明顯有紀念偉大佛 陀的色彩;六念法則是在供養三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十念法又是經過六念法而擴充 後形成的,這些念佛的法門,直到後來才最後定型。從這些念佛法門的數字和內容的變化 ,我們有理由說明佛教的念佛思想和實踐是經過後人一步步充實後,才發展起來的。 從釋迦牟尼佛創教自始,到現在已經有2500餘年的歷史了。佛教的念佛法門,經過後代弟 子的弘揚,已經變得豐富多彩,形式各異。念佛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佛教徒的基本功 課之一,是每個佛教徒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不管你是心念還是口念,佛不離心,佛不離 口,應是怠慢不得的大事。現在我們正在於世紀之交的時代,佛教在廿一世紀的發展成為 全體佛教徒關心的事情,念佛修行仍然不可缺少,正如《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九中佛對徒 眾說:「長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德不可稱計,獲甘露滅盡之處。 若善男 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聖眾,墜三惡趣者,終無此事!」32 ※ 引述《CassSunstein (Am)》之銘言: : 因為彌陀法門是易行道 連阿公阿嬤都做得到 不會難以理解~ : 別說舍利弗了 印度老人也應該聽得懂 也會做得到念佛~ : 這種菩薩道中的易行道 世尊住世時 除了講授解脫道以外 : 應該順便也及早講授彌陀淨土法門 提倡念阿彌陀佛..造福更多印度阿公阿嬤往生淨土.. : 總之 照理來說依照正常發展 在第一次結集時就該有淨土三經的誦出啊 : 在佛教史的發展上 據說菩薩道比解脫道難懂 根器低的聲聞弟子難以理解 : 以至於菩薩道的相關法門經典 : 是世尊另外在一些時間與地點講授給根器比較高的大眾了解 : 可是看來這種說法 無法合理解釋簡單易行的彌陀淨土法門.. : 所以怪不得原始佛教對彌陀淨土法門並未認可~ -- ■七種不花錢的布施,施比受更有福..^^ 一、和顏施:和顏悅色的待人。 二、言施:言語鼓勵他人。 三、心施:以同理心待人。 四、眼施:慈愛和善視人。 五、身施:身體力行助人。 六、座施:讓座給老弱婦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6.242.18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30719267.A.D28.html

05/04 14:04, , 1F
念佛從來不是問題,是釋尊親口宣說的重要修行方法.要討論
05/04 14:04, 1F

05/04 14:05, , 2F
的,是「他力念佛」是否為佛說?還是後人為了傳教的方便??
05/04 14:05, 2F
※ 編輯: caselook (117.56.242.187), 05/04/2015 14:07:53

05/05 01:24, , 3F
這篇文令人法喜充滿
05/05 01:24, 3F

02/04 20:56, , 4F
自重,傲慢貪瞋癡一一足具,與人同惡,身在佛門仍造惡
02/04 20:56, 4F

02/04 20:56, , 5F
業,無異於自斷佛種,珍重。
02/04 20:56, 5F
文章代碼(AID): #1LHmiZqe (Buddh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LHmiZqe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