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Re: [疑問] 秦漢史的幾個問題?

看板Ancient作者 (望斷天涯)時間13年前 (2011/01/05 04:1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4 (看更多)
※ 引述《ilha (Formosa)》之銘言: : ※ 引述《age317 (望斷天涯)》之銘言: : : ,有其可取之處,只是這個統一的主導力量應該不是來自於知識界,而是來自戰國 : : 末期七國的政治上層,特別是被商人勢力滲透的六國上層政治圈,如趙國的郭開、 : : 齊國的國相后勝。 : : 我認為郭開是商人出身的政治人物,因此見利忘義的接受秦王與尉繚的賄賂 : : (尉繚建議用三十萬金賄賂六國政治人物),把趙國的長城廉頗與李牧毀掉。 : 商、周二代本來就有「工商食官」的制度,由官方集中 : 管理中、小規模官營手工業作坊、商業與奢侈品產製。 : 因此若假定商業界本即不處於官方領域的視野之內,似 : 非太妥當。 : 郭開、尉僚、呂不韋、后勝,諸如此類之人,他們在戰 : 國中、後期的活躍,要說是商界勢力由下向上滲透到政 : 界,固是合理的判斷,但是若要說跨國商界的力量到達 : 決定性的要因,則似乎還有再探究的餘地。 : 宋國的「陶」是春秋戰國時期甚為繁華之地,因此引來 : 秦國的越境攻擊,以及齊國的長期滅宋計畫。此案例到 : 底該歸納成政治界凌駕商業界,抑或相反? 尉僚本人的 : 身分又該歸屬於純粹的商人,還是包含了跨國間諜的身 : 分? 戰國中、後期的統一,要完全歸納出「商人無祖國」 : 所促成的結論,可能還需要再作商榷。 1.宋國的滅亡大約是在西元前286年,這距離260B.C的長平之戰 已經二十多年之差,而一般是把長平之戰當作戰國後期或末期 的開始時間,所以ilha大討論的時間點,跟我強調的"戰國末期" (呂不韋、李園、郭開的時代),似乎有很大的時間差。宋國滅亡 時的戰國商業興盛度,相信是遠遜於呂不韋當相國時。 2.尉僚的出身難以確認,基本上我並沒有把尉僚當作商人出身, ilha大若是因為尉僚被秦始皇優待到分庭「亢禮」的地步,而 猜測尉僚是跟子貢一樣與君王分庭抗禮的大商人,反而有待商榷。 如果真要讓我猜測魏國人尉僚的出身的話,我反而相當懷疑 他是落魄貴族出身,靠著自身的努力學習或才能,成為一個 秦王贏政非常敬重禮遇兵法家。他因為保留著東方貴族的自 傲心,或者過於正直,所以對於「虎狼」之國的秦國之主 (戰國末年東方六國對於秦國「虎狼」的偏見越益強烈,可從 魯仲連的故事推知),批評多於好感,所以即使被秦王優待到 飲食、衣服都是國君的待遇了,仍然多次離開贏政而又被追 回。這讓我想到司馬遷建構秦始皇的模擬對象──漢武帝, 也是對於以正直聞名的諫臣汲黯非常敬重,不戴上冠帽整好 儀容,不敢面對汲黯。而汲黯恰好代表著當時不斷衰落的舊 貴族─淮泗集團(傅樂成發明)的立場與利益,漢武帝正是忌憚 汲黯的正直與貴族出身,才對他多加容忍,故此我大膽推測 能與汲黯擺出類似態度對待君王的尉僚,該是東方貴族出身, 所以跟貴族出身的四大公子一樣,尉僚該較偏向遊俠型政治人物 ,而非商人型。 PS:尉僚著名的評論是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 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 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 : 戰國諸公子、諸國的相,到他國任相的做法,可否也該 : 評價為一種「政客無祖國」的現象呢? 如果我們只注重 : 秦國在統一過程的種種舉動,而無視燕相蘇秦赴齊行間 : 的事例,那麼,完全強化、提升、認定跨國商人階層的 : 政治力量,這個進行歷史評價的過程是否稍嫌主觀? 秦 : 與齊在戰國中期是最有可能從東、西兩個方向完成統一 : 的國家,而齊國國力的衰弱顯然與商人階層的動向,關 : 係較不明顯。 同上,討論的時間點不同。諸公子與諸相到他國任相的時間 ,大致上都是戰國中期各國互相結盟又解盟的時候(真正在 「合縱、連橫」的時代),張儀、公孫衍等人,甚至是替燕國 滅齊的蘇秦,他們到他國任相,都是代表著兩國的結盟與同盟 政策的保證,他們各自代表著原來國家的利益,為自己國家的 友好結盟政策辯護,絕對不是「政客無祖國」。而且這種現象 在長平戰後的戰國末期已完全消失,後起的四大公子平原、信陵 、黃歇,皆無這種跨國任相的紀錄。 : 廉頗與李牧在後人看來是不世出的名將,忠、勇雙全, : 但是在戰國時期,君主對名將的信任本來就不會是全面 : 的信任。即使是信陵君、春申君之類的名公子,都有篡 : 奪君位的潛在氣氛,君主如果沒有作換將的決策,才更 : 有可能在內亂中被犧牲掉。趙國本身就是從家臣發展起 : 來的諸侯,對於名將的防禦心理,乃屬意料中事。 君主對信陵、春申的猜忌,更主要是兩人本是魏、楚公族出身 ,有廣義的王位繼承權,這跟名將被猜忌的等級差了許多 : 秦國的外交政策是大量用間,包括了運用豪商行賄的手 : 段,還包括了暗殺、刺探、反覆無信......等等詐偽措 : 施。但是這並不表明秦國的國內便缺乏秩序,讓商人階 : 層有大可上下作手的空間。秦國國內是徹底在實施法家 : 理想中的典型政治的,賞罰必信、民少交爭、獎由軍功, : 給當時訪問過秦國的外(六)國人很深的印象。即使是任 : 相的呂不韋,倒臺的過程也非常快速,更明白顯示了商 : 人階層在政治體制中的脆弱。 秦國大概是戰國七雄中商業化與貨幣發展第二慢的國家(只比 燕國快),呂不韋的倒台快速不能說明商人在東方六國的影響力 高低;而且以呂不韋的倒台快速來說商人階層在秦國體制中的 脆弱,似乎是種文不對題的論述,商人型政治人物如呂不韋、 李園、郭開、后勝等,之所以能竊取國家權力,應該都是因為 自身的財富與能力,獲得君主的青睞與信任,進而發展為挾君 命以號令全國的權臣,他們的權力來源正是不斷中央集權而強化 的君權,雖然君主也可能是利用商人勢力來強化君權,彼此為互 利共生關係,但商人在政治上不會是一個群體(當時不會有"階級 利益"的概念,幫助漢武帝以鹽鐵專賣和財產稅算緡打擊大商人的 主謀者,正是商人出身的桑弘羊與宛孔氏),呂不韋倒台時,其他 大商人如烏氏儸與寡婦清沒義務幫呂。 : 西周早期便已經建立過「小一統」的禮樂封建王國,這 : 個早期的統一在戰國顯學:儒、墨之流都有提及,這個 : 早期理型並沒有被遺忘,因之要被後人追憶,在文化氣 : 氛上是有其傳統存在的。西周中期的官制已經漸有朝向 : 韋伯式官僚組織的方向在開展,這個政府體制是因為西 : 周末期的西土大地震與犬申大反才垮掉的;否則周王若 : 要直接指揮諸侯軍隊、廢殺諸侯國繼承人......等等強 : 力控制,那些都是曾經在西周前、中期已經發生過的事。 :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紛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周王室的 : 驟然衰弱才出現的,這整個的「衰弱與重建」的過程, : 要說是商人階層佔有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覺得尚需要 : 補強更多的論據才好。 我也不敢說商人勢力的滲透六國上層,是秦國「統一」的決定 性因素,決定秦國能統一的第一要因,當然還是秦國兵強馬壯 與農戰一體的現實,我只是主張第二或第三要因,很可能是商 人的影響,藉此來解釋六國在末期的行動分裂與各個擊破的原因。 : 以上。 : PS: : 1.晉楚兩次彌兵之會,雖然是由政治高層發動,但這已 : 是春秋時期位於「四戰之地」的幾個中、小型國家厭 : 戰的事例了。戰國時期,墨家勢力的成長跟各國下層 : 人民厭戰氣氛的開展,自是有關。 : 2.韓地反秦動亂,我猜指的可能是三晉上黨郡地區的諸 : 郡守反秦叛亂,這可能跟三晉賦予地方郡守的地方自 : 治權的自由度遠比秦軍功爵制來得高,且更先進的緣 : 故。 我指的韓地反秦動亂,是史記於始皇二十一年(226B.C.)記載 的「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的韓地新鄭(已亡之韓國故都) 人民造反事件。田餘慶在〈說張楚〉一文中推論,新鄭人民 因為始皇二十年已亡國之韓王被遷徙到郢陳(楚國舊都)之某山 ,所以在隔年憤而起兵反秦,秦國花了不小力氣才平定亂事。 我在原文是就用這新鄭反秦事件,作為"六國人民不會因為 希望統一而拋棄祖國與故君"的論證。 : 3.秦滅楚之戰,楚人反秦。由於楚國是比較早得益於民 : 族主義而完成統一(楚國本身)的國家,在文化體系上 : 本來就跟北方周人的禮樂政治體制差異較大,內聚力 : 較強,這可能是楚人民間反秦呼聲很高的因素之一。 楚國的"民族主義"確實應該是六國中最強的,但不可忽視齊國 的民族內聚力與貴族力量,從齊國百姓在始皇滅齊時埋怨齊王 田建的歌謠中,可知齊國人民頗以滅國為恨("齊人怨王建不蚤 與諸侯合從攻秦,聽姦臣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松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又在秦朝崩潰前,齊國的田氏就屢仆屢起 ,更可證明齊國人民的強烈復(愛)國心,大概僅次於楚雖三戶的楚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181.73
文章代碼(AID): #1D8u0Wp9 (Ancient)
文章代碼(AID): #1D8u0Wp9 (Anc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