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真的有人在用心智圖學習嗎

看板study作者 ( White)時間14年前 (2010/03/06 14:53),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0/11 (看更多)
※ 引述《VanDeLord (HelloWorld)》之銘言: : ※ 引述《airslas2006 ( White)》之銘言: : : 其實後,每個人適合的讀書方法不一樣 : : 所以筆記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 : 一般來說心智圖是針對右腦,將資訊圖像畫 : : 或者說簡潔明瞭。 : : 不過心智圖這種東西如果是要拿來用研所的 : : 然後你又說還沒認真讀書... : : 那可能這個章節讀完一輪,做一些筆記(潦草) : : 再讀完一輪,又整理一下筆記 : : 直到最後,做出完美的心智圖筆記。 : : 這樣好像就太乏味了... : 心智圖法的理論基礎建立於大腦認知與記憶的角度, : 也就是說這種方法是根據人類大腦的神經元傳導與記憶的模式, : 經過研究所確立的方法。 : 以正確的心智圖法,建立出正確的心智繪圖後, : 基本上不可能有所謂乏味的情況出現,如果有這種情況出現, 我說的乏味是指如果心智圖就單純只是方便大腦閱讀 那未免也太乏味了 意思就是,還有其他含意在。 : 可能要審視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是不是心智圖法。 : 還有,電腦軟體非常不建議給初學心智圖法的人使用! : 因為心智圖法本身就是強化刺激大腦對於資訊取得的方法, : 透過手眼運作模式給予高強度的刺激。 : 目前軟體並沒有強調這一塊的運作,單純的將資訊模式建構出類心智繪圖的樣子! 你說的心智圖是加入一些較誇張的元素對吧 來刺激右腦...以達到發揮大腦的潛能 這我懂阿,但也要適合自己的 所以每個人的筆記不同 看一段文章畫出來的心智圖也一定不同 所以以下我一直在強調要找適合自己閱讀和吸收 不~! 但如果就只是閱讀和吸收也太乏味了 心智圖畫出來,就好像一個地圖一樣,很多同類的,不同類的 你都會知道在哪邊,是什麼樣的型態 可以比較的,不可以比較的,都一目了然 心智圖不僅僅是刺激右腦,也是運用到左腦歸納,邏輯的功能 所以會變成立體網狀結構。 什麼叫立體網狀? 譬如今天有一個主要主題是a a衍伸出a1 a2 a3 a4 a5 而改天你讀到b的主題 b衍伸出b1 b2 b3 b4 b5 在心智圖結構下,你知道各個不同的位子在哪裡 什麼框框,什麼顏色 如果a3 和 b3相似,在大腦中就會串連起來 而且心智圖上,或許顏色和框框,甚至位子也差不多。 這就是立體網狀結構。 也是每個人大腦運作的結構 但問題來了,書本又不是心智圖,怎麼會變成腦中心智圖? 等等會說明,筆記和大腦的差別。 當讀的多,就像之前有一個老師發表物理的那篇一樣 其實物理讀到最後,每個章節都是一樣的。 (我指考物理90) 所以可以一直串起來 但是~! 紙是平面的 所以只能以2D延伸,比較。 但大腦是3D的...所以就像剛剛舉例的 主題A和主題B會變成兩層東西,但串起來 如果高中三年的物理讀完之後 會變很多層東西,層層互相牽制 構成立體網狀結構~~~ 什麼? 你說這不是心智圖? 你要說不是也行,我要說是也行 立體網狀結構,有他的位子,他的路徑,他的主題形式,甚至他的顏色,他的味道。 所以我說大腦吸收各種東西的方式,在大腦裡其實都是心智圖的型態 但有時候每個人從眼睛吸收進來的時候,每個人所適合的筆記結構可能不一樣。 只要是最容易吸收進大腦,最容易大腦規劃路徑,整理,互相比較的,就是好的筆記 每個人適合的筆記不一定是心智圖。 不~或許我該說,不是那麼的心智圖 就像剛剛舉例的=>愛因斯坦,就不是心智圖的筆記了。 但書中有著名,他確切有運用到左右腦。 為什麼不是心智圖的筆記,卻可以運用到右腦? 啥? 你說舉例沒完沒了? 對阿,這就是答案了。 因為每個人要把資訊拉進大腦的筆記形式,適合的都不一樣。 但大抵來說,能刺激右腦的是聲音,和顏色還有一些圖形,能刺激右腦 所以才有有聲書阿,電影阿,等等的東西來刺激語言學習。 好~! 問題來了,有人適合電影,有人適合有聲書 就好像有人的心智圖,色彩超級豐富,而且顏色不會亂掉,圖形超級多,而且不易混淆 但你要想想,就算是心智圖,每個人做出來的筆記都不一樣~ 不然怎麼有音樂家,藝術家,哲學家? 因為就算即使是右腦,每個適合的也都不一樣。 最好的方式就是知道內容之後,勤做題目~ 為什麼? 因為做題目會聯想,有邏輯,左右腦並重。 而且會釐清很多盲點,進而補足心智圖的不足 如果考研所來說,光做心智圖是不夠的 對我來說,心智圖是方便閱讀,比較,找資料 而主要且完整的心智圖架構都在我的大腦裡,考試的時候才有用 如果以地圖來說,你要熟了,才不會迷路 熟了之後,考場就不會想不到 就好像就算你有能力畫出了一張地圖,但你沒走過,第一次走還是會迷路。 所以我認為筆記的心智圖,和大腦的心智圖,是比較不同性質的。 一個是方便你吸收進大腦裡 另一個才是最重要的,對這個章節有"感覺"。 : : 心智圖做出來後,和其他章節可以互相比較 : : 所以可能會變成立體網狀的。 : 嗯?怪怪 : 可以請問一下你有學過心智圖法嗎? : : 不過這就畫不出來了,有時候還是要用人腦稍微知道一下層層的牽制。 : : 有時候為了讓心智圖更加活用到右腦,會加入框框阿,顏色阿 : : 但就要看個人了,太多框框和顏色對我來說會眼花瞭亂... : 心智圖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出完整而有效且利於大腦接收資訊的模式。 : 別人看來會眼花瞭亂,對建立者自己來說就算是眼花瞭亂,也不會影響! : 根據我的經驗,絕對不可能! 但如果今天做了不適合自己的心智圖,就可能混淆了 譬如說顏色阿,框框阿,不是大腦中的東西,在筆記上就有可能用錯 如果單就說刺激大腦的話,而使用豐富顏色 我認為這樣是不對的 對,你是刺激到了,但東西一多,就混淆了。 所以我認為要用心智圖來刺激右腦,要慢慢來。 你不一定要單用筆記來刺激.... 生活上很多東西是可以運用右腦的。 : 如果建立者自己無法有效的利用心智圖法,就要重新檢查自己所使用的方法 : 是否依據真正心智繪圖的方法所繪製。 : 建議可以仔細觀察 《心智圖聖經》這本書中的案例, : 因為我看網路上有些人的心智繪圖並沒有依照真正的心智繪圖原則進行繪製。 真正的心智圖? 也要對照自己的大腦吧 最簡單的例子,你說世界上很多很會背的達人 有幾個人,就有幾種背法,但都差不多,都靈活運用左右腦。 就好像我剛剛說的一樣,每個人都不一樣,要找自己最適合的筆記, 最適合自己大腦往後聯想,比較等等。 不然筆記做了,卻不適合自己的大腦有什麼用? 不過我要強調的是,我並沒有否認靈活運用左右腦。 : : 而且筆記我覺得只要做得自己看得懂,可以互相比較就好了 : : 你又不是寫書的 : : 多餘的時間就拿去做題目比較實際 : : 因為書看完了,筆記超完美,題目做得少還是沒什麼用。 : : 最後我要重申的是,筆記應該是做成適合自己閱讀,互相比較的方式 : 請問您有用過心智圖法嗎? : 靠您自己手繪出心智繪圖? : 因為這一段文字完全背離心智圖法的理論基礎啊。 我從會做筆記開始,就是運用心智圖。 心智圖不僅僅是路徑,顏色等 更需要運用到邏輯的按二元素。 : : 心智圖很完善嗎? : 相當完善,是不是完美的方法,不清楚。 : 但可說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記憶方法! : 目前熱門的記憶術就是依此而立的啊! : 陳俊生的師父,Dr.J,和我從學於同位老師 (張耀宗先生)。 我意思是,大腦有七十億個,不能只用一個心智圖來涵蓋所有的大腦運作 我又要舉個例了,愛因斯坦。 而且如果大腦只適合心智圖,也只有運用到心智圖才最有效 那世界上那麼多本書怎麼處理? 當然你可以說寫書的方式比較適合用條例式,但你要記得,那也是人腦弄出來的 有些人東西一生出來,就像心智圖,或條例式 或者更精確的說,不是每一個時候,都適合心智圖的。 但那只是一種說法而已。 就我認為,很多種筆記其實骨子裡都是同一種東西,有運用到左右腦 路徑阿,聯想阿,比較阿,邏輯阿。 只是有些人會適合看心智圖 (還是要強調,每個人的心智圖或適合的都不一樣) 有些人就比較偏重二元樹 但我認為都是同一種東西,只是包裝不一樣,因為每個人不一樣。 你有聽說過一句話嗎? 看完一本書不算什麼 你要講得出來,才真正算你的東西 為什麼? 因為作者的大腦存放或吸收架構,一定和你不同 所以要你自己說得出來,有吸收到自己的腦子裡才是真的~ : :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愛因斯坦~! : 拿特例來說,沒完沒了。 : 特例的說服力在於普遍性的基礎下。 : 而且愛因斯坦的大腦神經元成長模式跟一般人一樣啊, : 只不過他光是單單一根神經元的突觸就有一百多個。 : : 他筆記的方式就不是心智圖的格式,儘管如此,他還是常利用左腦和右腦。 : : 譬如讀書來說,你讀到a理論的時候,知道以前在哪一段有學過b理論 : : 這就是一種心智圖 : : 難道你要畫出來才甘願嗎? : : 如果今天有abcde五個可以拿來互相比較的東西 : : 有些人什麼都不做,他知道在書的哪裡,和哪個位子。 : : 有些人會標記頁數,或者螢光貼紙方便以後查閱 : : 有些人會弄成條列式筆記,互相參酌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 : 有些人會弄成樹狀圖,方便以後衍伸出各種小元素 : : 或許弄到紙上的不是你想像中的心智圖,但腦海裡,卻都是差不多的東西=>立體網狀 : : 就差在哪一個讓你比較好吸收罷了 : : 所以不一定要用心智圖,找個讓你比較能吸收的方式就好了。 : 當然不一定要心智圖法, : 但是心智圖法的建立模式是經過研究人類大腦對資訊的吸收模式所建立。 對阿,我一直說大腦存放資訊的方式是偏向心智圖 不,不僅僅是心智圖 應該是心智圖+多元樹 但筆記呢? 就不是這樣說了阿,愛因斯坦是左右腦並重 但筆記就可能比較偏向多元樹之類的。 : : 而且,<我就是這樣考上東大和哈佛>,那本書裡面有寫到 : : 不要重抄筆記,那對你沒幫助 : : 那整理筆記是什麼意思? : 人家考上東大跟哈佛, : 他的方法對所有人都有用嗎? 我最喜歡你這句了,這是我這兩篇文章一直想表達的話 : 特例是特例,特例的普遍性需要經過驗證。 : 心智圖的普遍性功效已經經過研究學理與實際上的驗證。 這我認同阿,因為大腦吸收的方式,我覺得大概就是心智圖+多元樹 但也不要說他是特例啦,我比較想知道你所謂的特例是什麼意思 他的大腦不一樣囉? 好,我換個方法說好了,每個人的大腦都不一樣。 這是你自己說的喔 也不要說得那麼死,不一樣的意思是,篇重的,適合的,可能不太一樣 事實上都不一樣阿,光就拿適合看心智圖的筆記的人來說 他們畫的心智圖也不一樣。 : : 我是認為把離散難懂得,弄成適合自己閱讀,自己吸收的格式就好了。 : 的確如此,這也是心智圖法有效的原因。 對阿,這就是我一直想表達的意思。 但你說得好像每個人都適合心智圖一樣? 不是吧,心智圖也是結合各種筆記方式阿,譬如說多元樹。 而且多多少少,每個人都不一樣。 剛剛舉了好多例子 我認為有效的原因先決條件是適合自己。 : : 其他的就不用了,因為不是寫書的。 : 我也不是。 : 但我認為所有書上找得到的資訊你必須強破自己當成基礎知識,而不是特殊知識。 我不懂這句話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0.49.52 ※ 編輯: airslas2006 來自: 114.40.49.52 (03/06 14:55) ※ 編輯: airslas2006 來自: 114.40.49.52 (03/06 14:57) ※ 編輯: airslas2006 來自: 114.40.49.52 (03/06 15:02) ※ 編輯: airslas2006 來自: 114.40.49.52 (03/06 15:03) ※ 編輯: airslas2006 來自: 114.40.49.52 (03/06 15:05)

03/06 21:39, , 1F
推~你寫的很好啊~^^
03/06 21:39, 1F

03/06 21:45, , 2F
嗚嗚~~~我哭了 >"<~
03/06 21:45, 2F

03/08 13:03, , 3F
這篇是寫得最完整的。
03/08 13:03, 3F
文章代碼(AID): #1BaVlJG- (stud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0 之 11 篇):
文章代碼(AID): #1BaVlJG-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