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對「審議式民主」的幾點疑問

看板politics作者 (oodh)時間12年前 (2012/08/09 15:21), 編輯推噓2(2070)
留言72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對「審議式民主」的幾點疑問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66887656662376 上網搜尋了一下關於「審議式民主」的介紹; 還沒有看很多書,網路上看到的,比如說站在現制立場,認為審議民主缺乏效率性; 或是站在「直接民主」立場,認為審議民主仍依靠投票決策, 的諸多質難。 這些我倒是覺得還好,畢竟「與某種制度相比」就會有利有弊, 那變成取決於討論者、改革相關人士,個人對於這些利弊的偏好和價值觀。 不過我有幾個理論性根本的疑問, 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對審議民主的誤解或未認識, 或許有人能幫忙說明一下: 1. 追求「不公平的公平」 舉例來說,支持同志,是一種好惡,集體支持同志,是一種文化 「認為某一個不支持同志的,該服從那九個支持同志的」這也是一種文化, 那麼「有九個人支持同志,卻被認為該替一個反對同志的人著想」-- 這是什麼? 其實這也是一種文化,也不見得對、也不見得「對社會最好」 在審議民主的論述裡,隱含了一種支持「意見別公平」的觀點, 但這樣真的比較公平嗎? 請容我引用一下拙作: 論 「公平」 、「公平的局部性」與 制度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414800758537733 (其中一段) ---------- 「我認為,「公平」是有「局部性」的。 或者可以說, 公平的分配法則,仍然是一種分配法則; 它否決了其他分配法則的參考性,但卻沒有否決「分配」。 所以在他的條件內,仍然有人多、有人少 ; 只是這樣的「絕對不均」在參考了該法則後,被認為是「相對均等」的。 而這個「絕對不均」,以其他的法則來檢視,就成了「不公平」。」 ---------- 審議民主,或者「追求共識」的文化;認定了一種「意見別公平」 認為 「意見 與 意見 之間」不應該因為支持者眾寡而在參與時有不平等待遇。 但意見是依附在「人」的身上,「意見別公平」就對「人」不公平。 -- 明明支持 A 意見的人多、支持 B 意見的人少,兩者卻取得同等的參議權。 除了上述 A )「意見別公平」可能的不公平外; 可能有人認為「意見別公平」比外「理性」 -- 其結論更好、其制度更有公益 但這就回到 「菁英代理」的糾結上: 你要怎麼推論,多數人民不喜歡的事,真的對多數人民更好? 我支持菁英代理,但事實是這無從斷定。 然而, B) 一但與民主的理論基石「人人平等」矛盾, 只要代議士還是直選的,或至少人人參政權是平等的, 就會被「票票等值」帶來的席次落差所破壞, 要不然就變成「審議階級」的不民主制度--但我想這是不被允許的吧? 而且, C ) 對這種公平的追求,也存在著現實的不可行性。 可以試問一下,支持「審議式民主」的人: 在我們進行審議辯證的時候,要考量「戀屍癖」的意見嗎? 如果「人數」不重要的話,我想要提醒一下, 每隔一兩年就會有新聞,有人上網自願讓人切下生殖器烹煮的。 也要和他們取得共識嗎? -- 前置問題是「他們也可以取得至少一席的審議權嗎?」 呃… 這是「病態」嗎? 其實醫界對精神「疾病」的認定, 也是受 文化 和 正常生活能力(被多數人影響) 來決定的; 而且特殊性取向,如果自身不感到困擾,是否算疾病還很有待爭議呢……。 所以說,講是「尊重每個種意見、充份思考」啦 但實際上做得到嗎? 更不用說,上面提了,這樣的「公平」和「人人平等」有所衝突。 2. 繼承「無知之幕」的基因缺陷 審議式民主,的論述裡,多半繼承了羅爾斯的思維弊病 -- 以「自然而然」包裝「憑空斷言」、「默認設定」。 包括上述的「意見平等,但人數不平等」的價值觀。 羅爾斯的書,在後半段展開無知之幕的相關演繹後; 常會用「"自然而然" 會發現、會作出xx決定」這種說法。 如果無知之幕真的存在,我們或許能驗證出這是否是「自然而然」 但他對無知之幕的想像, 並不符合哲學、社會學和認知學、符號學、神經學 等科學的推論。 也就是人的思考是關聯式的、是經驗累積的產物; 你要怎麼排除自己身份狀態去思考 -- 如果我不是我,那我是人嗎? 我是台灣人嗎? 我愛錢嗎? 我不愛錢嗎? 我孝順嗎? 我認為讓別人快樂重要嗎? 我怕別人傷害我嗎? 我愛異性嗎? 我性慾強嗎? 我重視「吃飽」還是「好吃」? 就好像完全沒有設定值,是無法運作程式的。 而羅爾斯默默地認為 「有些設定值,是自然而然的 (而另一些是偏見、或不平等的身份)」 所以你進入無知之幕後,會洗去一些、但還保留了一些以供思考。 但,哪些是自然客觀的真理? 哪些不是? 他認為是的,就足夠用來運作「思辨」的邏輯了嗎? 如果是這樣,那還用得著思辨嗎? -- 程式固定、參數固定,答案不是也固定嗎? 就像,羅爾斯認為「利益」和「立場」不同; 同時,他默認了「利益 對每個人等值」。 所以他才會覺得 個人有辦法去思考,另一個個人、甚至是所有個人的最大「利益」 但有的人不介意花錢玩樂,有的人很在乎錢 -- 現代人多半知道,利益和「價值觀」有關, 而價值觀又和身份、文化、經驗等「立場」有關。 所以你認為重要的,別人不認為重要; 有人要錢、有人要自由、有人要超然解放、有人要歸屬認同。 自由對我的「利益」,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多少,你知道是多少嗎? 會和錢對你的「利益」一樣嗎? 在個體經濟學、行為學 充份發展的現代, 我們逐漸了解到用「愉悅的滿足」來取代「利益」會更貼切; 尤其經濟學還揭露了「邊際效益遞減」這個現象。 而在資本主義的推波助瀾下, 許多「愉悅的滿足」變得能以「金錢」來中介;卻又不是全都可以。 -- 但顯然羅爾斯沒有這樣的概念,他的論述都只有「利益」,而顯得不合時宜。 所以同樣的,你也無法排除「群體文化偏見」, 而卻有去思考 你個人,或「非你」個人的「利益」 就算你完全和主流文化背馳,你的價值還是以某種流程被所處文化「影響」 甚至法律就是一種文化的產物、「守法」也是一種文化。 有一個問題是: 「進入無知之幕後,也要同時追求「就是不想守法」, 和「從來不關心是否犯法」的人的利益嗎?」 這個答案,我想會是:「會自然而然地,發現守法是能讓每個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選項」 真的嗎? 即便是,代議者也不是全知全能、無知之幕根本沒被完全實現; 所以結果他們並不是會「自然而然」地推論要守法, 而是默默受文化影響、再拿自然而然當理由。 而既然守法可以這樣「用"自然而然"偷渡文化」 那也可以用「普世人權」 -- 你自然而然就會發現它是對的,來偷渡任何道德判斷議題。 那這樣的審議制度,真的符合理想嗎? 3. 沒有切斷與「政黨政治」和「表決」的演化連結。 審議制度接受了「代理(代議)」,卻不接受「政黨」力量 或者認為「每個聲音 (不同政黨)」要取得平等地位。 所以強調在「表決」之前要先尋求「共識」、 認為「表決」是為了決策效率而不得不然、而共識才是值得追求的。 而且審議參與者不應該集體行動, 而是要考量自身價值觀,為自身(所代表、所追求)利益最大值而參議 審議式民主的論述,多半開宗明義說明支持追求個體利益最大, 那在審議者平等的基礎下,「意見不平等」才是平等的。 舉例來說,如果厭惡同志的人如果比接受同志者更多; 那「共識」對他們每個個人來說就有違「追求利益最大」、表決才最有利, 反之亦然 -- 那為什麼不會訴求表決呢? 在代議士的角度來看,追求自身(所代表、所追求)利益最大值, 不論是在「共識形成」(漫長的「支持態勢」互動),還是在「表決」; 要讓自己的意見得以通過,為何不交換支持、不拉邦結派呢? 為了要取得更大量的民意代表權、政權 (更多友善、甚至可支配席次), 來通過議案、來追求個人利益; 為何不在選舉時互相援助、在議題操作上彼此聲援呢? 我要質疑的是,審議式民主, 除了演繹條列出「政黨政治」和「表決」的缺失外 其理論基礎並沒有否定制度演化向政黨政治和表決制。 但又單純地斷言 政黨 和 表決 並非民主理論的最佳解 -- 即便二者是當前演化的現況。 4. 流於「自我感覺良好」和「互扣帽子」。 那麼,審議制面臨現實挑戰,其立足點在哪裡呢? 我在多數論述裡,都看到一個信念: 「如果資訊夠充份、如果參政資源夠平等 …… 就能維持審議民主、而非政黨+表決」 但這其實是一種無端的斷言; 就像「如果你想得夠多,就會認同我」一樣。 而這樣設想,其流弊,就像羅爾斯的「無知之幕」一樣 -- 淪為「自我感覺良好」和「互戴帽子」的口水依據: 如果你充份放棄自身立場和好惡、進入無知之幕, 就會支持那個對眾人最有利的決議 -- 通常,那個最正義的決議,就是「我」提出的那個啦…… 支持共產體制的人,也認為如果台灣夠民主,就會支持共產、 支持藍綠的人,認為台灣夠民主的話,另一個政黨早該消滅掉、 支持小黨的人,認為台灣夠民主的話,大黨都該消威掉 但支持兩黨政治的人,也認為台灣民主夠成熟的話,應該兩大黨就好。 …… 不勝枚舉,問題是,根據是什麼呢? 就因為現在「不夠民主」,所以「夠民主的話」會怎樣可以隨便人講嗎? 問題是,人非全知全能,政治體制又怎麼可能讓人民完全滿意。 而且,只要政體現況不合己意,就是「不夠民主」的最好證明; 但又以「不夠民主」,作為現況未合己意的理由 -- 這樣不是有因果謬誤嗎? 5. 個人利益?集團利益?傻傻分不清楚…… 上面提到的「流弊」:「自我感覺良好」和「互戴帽子」 的技術關鍵在於 「無法判別非正義是否發生」 比如說,我無法判斷你目前的立場,有哪些是「充份拋下成見」、又有哪些是「不客觀」 審議式民主的文意裡,目前我也都沒看到關於,如何將 「代議士追求個人(所代表、所追求)價值的最高利益」所做的妥協 與 「代議士揹負集團包衭」所做的妥協,給區隔開來。 連敵我都分不出來,除了流於口水、抹黑,這場正義之戰還能怎麼打? 6. 因為新的代理模式、產生新型態的階級。 在我所看到,審議民主的最理想狀態; 因為政黨的影響力降到最低, 所以代議士的參議行為理論上得以最大程度代表選民的意見。 但這個理論真的說得通嗎? 因為審議式民主並沒有否定「代理代議」對社會、人民的價值, 在產生代議士的過程中,雖然過去被現有政黨把持的舊階級會遭到瓦解; 但憑藉各種選舉技巧竄升的新人, 同樣會利用上述難分對錯的 「議題串連聲援」、「選舉資源支援」和「共同形象塑造」來選舉 畢竟「人多勢眾」和「人多有理」; 我們在報紙上常看到「連執政黨 (在野黨)立委 都看不下去」, 或「眾多民間社團齊聲……」 因為一般人對許多一手資訊並不熟悉、也不具有分析能力, 所以需要參考二手評論; 也因此會「標題式」地只留下「很多人支持」「誰支持何事」的印象。 而代理代議的政治人物,為了要形塑,「我的論述面面俱道」, 或「團隊足以執政」、「知識份子都會支持」、「改革ing」的形象 勢必要串連; 要串連就會有政治操作 (如上述,這算追求個人利益,還是政黨包衭?) 結果又會形成一個新的階級。 因為制度上可能已經有所不同,(比如說政府補助參選) 所以新階級、新政黨未必是以「資金的集合分配」為主軸 可能是以政治運作技巧、形象信賴遞代、群體利益代表權與選票, 作為新階級門檻,與新政黨核心競爭力。 當然,在某種層面上這算是一種改革; 但這樣的改革,真能解決審議民主支持者論述裡,對現制所不滿的政治運作現象嗎? 以上,希望有更了解這項議題的人可以參與討論、幫我釋疑 -- oodh 進入守備狀態 接著覆蓋一張蠶絲被 結束這回合 http://www.facebook.com/buzz.huan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42.74.112.142 ※ 編輯: oodh 來自: 42.74.112.142 (08/09 15:25) ※ 編輯: oodh 來自: 42.74.112.142 (08/09 15:26)

08/09 15:40, , 1F
你的疑問缺乏來源,不知批評是誰的主張?
08/09 15:40, 1F

08/09 20:20, , 2F
光開頭那個集體支持同志是文化就讓人有點
08/09 20:20, 2F

08/09 20:20, , 3F
不知道你立論的基礎到底哪來的....
08/09 20:20, 3F

08/09 20:21, , 4F
其他問題同樓樓上的提問,在沒有搞清楚你
08/09 20:21, 4F

08/09 20:21, , 5F
對審議式民主的理解究竟來自甚麼文本之前
08/09 20:21, 5F

08/09 20:21, , 6F
,很難確定你的疑問到底是真的引申自某種
08/09 20:21, 6F

08/09 20:22, , 7F
既有的論述,還是從某些對審議式民主簡單
08/09 20:22, 7F

08/09 20:22, , 8F
的介紹裡自己隨便推的....
08/09 20:22, 8F

08/09 23:43, , 9F
呃… 照樓上的說法,即便審議式民主有很多流
08/09 23:43, 9F

08/09 23:43, , 10F
派,可以有哪個流派能解決上述的質疑嗎?
08/09 23:43, 10F

08/09 23:45, , 11F
因為樓上的說法有點像,當我說「我覺得紫色
08/09 23:45, 11F

08/09 23:46, , 12F
偏暗偏冷」卻回應「你是指哪種紫色,還是隨便
08/09 23:46, 12F

08/09 23:47, , 13F
想像一種紫色的概念?」問題是 紫色有暖的嗎?
08/09 23:47, 13F

08/09 23:48, , 14F
當然如果今天是要寫論文的話,就要引經據典
08/09 23:48, 14F

08/09 23:49, , 15F
不過寫論文的事不應該拿來bbs隨便討論吧?
08/09 23:49, 15F

08/09 23:53, , 16F
至於對於「集體支持同志是文化」 我不知道你
08/09 23:53, 16F

08/09 23:54, , 17F
想質疑什麼 又是「文化的定義」或「同志的
08/09 23:54, 17F

08/09 23:54, , 18F
定意」嗎? 還是「是的定義」「集體的定義」?
08/09 23:54, 18F

08/09 23:54, , 19F
那你的「有點」的立論又是什麼 「不知道」的
08/09 23:54, 19F

08/09 23:55, , 20F
定義又是什麼? 持疑的方式有很多,但不進
08/09 23:55, 20F

08/09 23:55, , 21F
入討論溝通的話,其實都一樣
08/09 23:55, 21F

08/10 01:03, , 22F
因為你想問"比較懂"審議式民主的人怎麼看
08/10 01:03, 22F

08/10 01:04, , 23F
你的問提,那某種程度上你是在要對方"引
08/10 01:04, 23F

08/10 01:05, , 24F
經據典"的回答,但如果你的提問實質上和
08/10 01:05, 24F

08/10 01:06, , 25F
審議式民主的論述內容之間關連性很模糊,
08/10 01:06, 25F

08/10 01:07, , 26F
那你當然要釐清問題到底是針對"誰提出"的
08/10 01:07, 26F

08/10 01:07, , 27F
審議式民主中的"哪部分"提問,不然別人怎
08/10 01:07, 27F

08/10 01:08, , 28F
麼知道要怎麼以一個"比較懂"的人的立場來
08/10 01:08, 28F

08/10 01:08, , 29F
有根據的回答你的問題。當然如果只是想隨
08/10 01:08, 29F

08/10 01:08, , 30F
便想當然耳的聊聊也很好,不過那就未必和
08/10 01:08, 30F

08/10 01:09, , 31F
目前政治學在談的審議民主有實際關聯了。
08/10 01:09, 31F

08/10 01:09, , 32F
審議式民主是一個有脈絡的概念,和你說
08/10 01:09, 32F

08/10 01:10, , 33F
的紫色的比喻(語言歧異性)完全不同。
08/10 01:10, 33F

08/10 09:37, , 34F
一個"比較懂"的人有知道哪種"脈絡"的審議式
08/10 09:37, 34F

08/10 09:38, , 35F
式民主是「不把 共識決 看得比 表決 更好」嗎
08/10 09:38, 35F

08/10 09:38, , 36F
或是 不認為「不同意見」不應受「人數」拘數
08/10 09:38, 36F

08/10 09:39, , 37F
得到發言席次嗎? 或是不相信審議討論的共識
08/10 09:39, 37F

08/10 09:40, , 38F
會自然而然比表決結果更接近利益最大解嗎?
08/10 09:40, 38F

08/10 09:40, , 39F
這些問題的回答都和「脈絡」沒有強烈關係;就
08/10 09:40, 39F

08/10 09:41, , 40F
像在討論手機附鏡頭是否會鼓勵偷拍的時候,自
08/10 09:41, 40F

08/10 09:42, , 41F
身是3C迷,卻只是說「你不講清楚是哪牌哪款
08/10 09:42, 41F

08/10 09:43, , 42F
的手機,我無法參與討論」一樣。 這樣只是
08/10 09:43, 42F

08/10 09:44, , 43F
站在一旁自褒自滿 其實討論貢獻度是零吧?
08/10 09:44, 43F

08/10 09:47, , 44F
就算只懂一款手機,說「我以ipod為例,按下去
08/10 09:47, 44F

08/10 09:47, , 45F
會有卡擦聲,所以無法偷拍」也比硬要別人把通
08/10 09:47, 45F

08/10 09:48, , 46F
則的討論限縮到某一個特定例才肯迂尊降貴開金
08/10 09:48, 46F

08/10 09:48, , 47F
口來得強點……
08/10 09:48, 47F
※ 編輯: oodh 來自: 42.70.31.120 (08/10 09:51)

08/10 13:11, , 48F
厄...事實上真的沒有人會覺得在沒有任何
08/10 13:11, 48F

08/10 13:11, , 49F
前提之下共識就會比表決更接近利益最大解
08/10 13:11, 49F

08/10 13:11, , 50F
.....所以囉....你還覺得脈絡不重要那就
08/10 13:11, 50F

08/10 13:11, , 51F
算惹....
08/10 13:11, 51F

08/10 13:12, , 52F
然後人家在談蘋果好不好如果你講半天卻不
08/10 13:12, 52F

08/10 13:12, , 53F
知道你說的到底是蘋果的優點還是HTC的,
08/10 13:12, 53F

08/10 13:12, , 54F
這種"討論"的貢獻度我也有點懷疑啦。
08/10 13:12, 54F

08/10 13:13, , 55F
說實話 如果連個回文都沒有豈不表示沒人
08/10 13:13, 55F

08/10 13:13, , 56F
在意這個議題 根本就是胎死腹中啊
08/10 13:13, 56F

08/10 17:51, , 57F
d大上面的回應只是把「定義」和「脈絡」再換
08/10 17:51, 57F

08/10 17:52, , 58F
成「前提」而已; 相機的鏡頭在半徑大於十公
08/10 17:52, 58F

08/10 17:53, , 59F
分的前提下也一點都不適合偷拍; 論文自然會
08/10 17:53, 59F

08/10 17:54, , 60F
有它的前提,但很多只是「立下範疇」並不是會
08/10 17:54, 60F

08/10 17:55, , 61F
影響結論的閥域: 我的樣本是從大學生抽出來
08/10 17:55, 61F

08/10 17:55, , 62F
的,或實驗是找大學生做的,那前提就是大學生
08/10 17:55, 62F

08/10 17:56, , 63F
卻不代表我不認為它可能可以通用、更不代表我
08/10 17:56, 63F

08/10 17:59, , 64F
研究過真的只能適用在大學生。 因此,在網
08/10 17:59, 64F

08/10 17:59, , 65F
路上討論時執著於版本、脈絡、前提 反而更沒
08/10 17:59, 65F

08/10 18:00, , 66F
意義……
08/10 18:00, 66F

08/10 18:01, , 67F
今天找人來實驗審議民主,參議者可能七個人
08/10 18:01, 67F

08/10 18:01, , 68F
另一篇可能八個人、 另一篇是九個博士。 如果
08/10 18:01, 68F

08/10 18:02, , 69F
這樣就認為「你不講清楚是哪些研究,我無法
08/10 18:02, 69F

08/10 18:02, , 70F
討論」 那我相信你可能真的無法討論吧……
08/10 18:02, 70F

08/10 18:21, , 71F
不好意思,完全看不懂你這段扯出量化研究
08/10 18:21, 71F

08/10 18:21, , 72F
代表性的東西到底想表達甚麼。
08/10 18:21, 72F
文章代碼(AID): #1G8sKDMf (politics)
文章代碼(AID): #1G8sKDMf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