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國「清零」之戰的政治經濟紅利,社會代價和未來變數

看板nCoV2019作者 (skyhawk)時間2年前 (2021/10/04 18:10), 編輯推噓6(605)
留言11則, 8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完整標題:新冠疫情:中國「清零」之戰的政治經濟紅利,社會代價和未來變數 發稿單位:BBC News 中文 發稿時間:2021/10/04 撰 稿 者:BBC中文記者 梓鵬 原文連結:https://is.gd/nkNN0U https://is.gd/V93EJc 021年,變異毒株導致的新冠疫情一直在中國境內此起彼伏。2月的廣州疫情,7月8月由南 京機場擴散至多地的疫情,再接著是9月福建和黑龍江省相繼出現本地確診病例,至今尚 未完全停歇。 全球科學界已達成共識,新冠病毒並不會在短時間內消失,人類必須學會與新冠病毒共存 。為什麼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依舊堅持清零目標?這並非簡單的公共衛生問題,背後還有政 治經濟紅利和取捨間的博弈。 中國到目前為止都自視為清零政策的獲利者。2020年,中國通過執行嚴格的內外管控,讓 疫情得以暫時消失,經濟迅速重啟,當年中國GDP同比增長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 長的主要經濟體。 但2021年全球防疫格局和經濟復甦趨勢正在發生變化。有專家認為,中國的清零政策的可 持續性堪憂,長期「閉關」會讓社會付出巨大代價。 清零的代價和收益 https://is.gd/x3mDcP 中國實行嚴格的入境管控和集中隔離政策。 美國華盛頓大學病理免疫系何邁醫生對BBC中文分析稱,現在談長期絶對清零有一種奢望 的感覺,「清零需要達到一些條件:現在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尚未清晰,談清零就不太可 能。而且新冠病毒有很多奇怪的地方,本來新冠病毒的毒性應該隨著變異越來越低,但變 異毒株Delta不是。所以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也還在更新。」 但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對BBC中文表示,「中國可能 會從清零政策中受益,而不是為此付出代價。」 李兆波認為:「中國國內市場巨大。中產階級數量比美國要多,所以並不急於恢復人口流 動。此外,如果邊境開放,人員流動意味著人員進出和資金的流入和流出。資金外流是( 中國)中央政府所關注的問題。因此,中國並不急於開放經濟。西方的開放模式不能與中 國相提並論,因為中國的經濟始終是半開放,限制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 清零政策下,發現確診個案的中國城市會立即採取的多輪核酸檢測和嚴格的封鎖,限制居 民出行。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房地產及金融學聯席助理教授胡榮對BBC中文表示:「這會對當地的 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重大影響,帶來相當多困難和不便,同時大量的群體檢測 也費時費力。但在當地的傳播得到有效的控制後,長期來講,如果疫情不反彈,社會和經 濟生活則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得到較大幅度的恢復,同時比較安全的環境對人們的心理也有 重要的影響,精神方面得到正面提升。」 雖然整體上中國經濟復甦,生活恢復正常,但在微觀層面上,不少企業和個人受到極大影 響。一種觀點認為,他們受到的影響和損失往往被放在中國經濟整體復甦增長的大背景下 ,所以易被忽略。全民檢測對於病毒防禦的低效性和巨大的社會成本,屬於得不償失的做 法。 9月福建出現疫情後,多個城市進行了多輪核酸檢測。常住人口為500萬人的廈門,已進行 至少4輪全民核酸檢測;莆田市常住人口約320萬人,也進行了多輪核酸檢測。 中國東北的黑龍江省九月底開始出現疫情,多市進行核酸檢測。截止10月4日,約一千萬 人口的省會哈爾濱已經進行五輪核酸檢測。其它城市也在進行多輪檢測。 除此之外,多地封閉管理造成企業停工停產,有一些微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導致破產。這些 損失的數據滯後,目前無法具體量化。 何邁認為:「企業也是一種生命。很多企業倒閉,就沒了生命。」 清零政策意味著對關口的嚴格管控,對人流和貨物的嚴格限制。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 物化學系教授、病毒學家金冬雁指,「中國嚴防死守的做法基本上算做閉關。長此以往, 可能破壞中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的努力。而封關也造成很多問題。」 疫情發生後,香港和中國內地嚴格封關長達600天,正常貿易活動受到嚴重影響。九月底 一名香港女警在打擊水上走私活動中犧牲。金冬雁指出,香港近期出現的走私問題造成女 警犧牲,也是代價的一部分。 此外還有幾十萬中港家庭因為封關,其正常生活和交往受到影響,不利於兩地交流,造成 很多家庭的生活的不便。金冬雁說:「對兩地人民的一體化造成傷害。」 政治紅利 清零政策為執政黨合法性背書,並利於中國制度優越性的宣傳 中國並非沒有意識到清零政策要付出的代價,但該政策為執政黨合法性背書,並利於中國 制度優越性的宣傳。政治紅利驅動之下,該政策得以繼續執行。 2021年的夏天,江蘇疫情擴散至全中國境內後,中國國內曾經出現過與病毒共存的聲音, 但前中國衛生部部長高強嚴詞反駁,強調「要將新冠疫情消滅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 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公共衛生管理專家唐寧思博士(Dr Nicholas Thomas)曾評論稱, 中國的清零政策是衡量(中共)合法性的關鍵指標。其確診病例/死亡比例相較於中國的 人口規模來講,中國確實做得非常成功。 截止9月29日,中國14.5億人口中,約9.6萬人確診新冠病毒,4636例死亡。 但金冬雁認為,運動式防控在短期內做得好,能將疫情控制住。但並不可持續。因為這是 用很大犧牲和代價換來的。長此以往,就只會剩下擾民和資源浪費。 此外,在新冠死亡統計方面也存在口徑不一的問題。截至目前,美國官方數據是,全國 3.33億人口,3300萬例確診,68.9萬人死亡。 美國華盛頓大學病理免疫系何邁醫生的日常工作之一是鑑定死因並頒發死亡證。他對BBC 中文記者表示,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公佈的新冠死亡數據存在「虛報」的可能 。美國真正死於新冠的人可能只有CDC公佈的10%。 他解釋稱,美國甚至將死於車禍,恰好又檢測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鑑定為死於新冠病毒。 未來的變數 在信息和研究更加公開透明的香港,研究顯示科興疫苗的有效力在幾個月後降低。中國可 能急需一款有效力更高的mRNA疫苗來幫助其提高疫苗接種率,以期達到用暫時的封閉物理 空間的辦法來提高其國內新冠疫苗接種率的目的。 引進國外現有成熟技術是最快的選擇。但中國似乎傾向於自主研發mRNA疫苗。 中國加緊佈局mRNA疫苗的考量 https://is.gd/6YKSsB 截止記者發稿,中國尚未批准任何國外的mRNA疫苗,與此同時三支中國國內的研發團隊正 在進行mRNA疫苗的自主研發工作。 金冬雁指出:「中國疫苗的有效力確實不如輝瑞或者莫德納疫苗。如果真正尊重生命,就 該讓中國民眾接種更好的疫苗。為什麼打死不批准國外的復必泰疫苗?疫情再來,是會死 人的。」 中國尚未批准任何國外的mRNA疫苗,與此同時三支中國國內的研發團隊正在進行mRNA疫苗 的自主研發工作。 經濟復甦的競爭可能成為下一個關注點。全球與新冠病毒的較量進入第二年,歐盟和美國 等經濟體經濟復甦勢頭強勁。 2021年上半年美國GDP同比增長6%;歐盟同比增長6.1%;中國同比增長12.7%。 而路透社則預測,中國下半年的經濟增速將進一步放緩,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英國、歐盟和新加坡多地已採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逐漸放開邊境限制,恢復人員等往來 。 與中國前衛生部長高強非此即彼的態度不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 圍堵清零」和「與病毒共存」並不矛盾,他認為應該能深入討論共存方針。 牛津大學流行病學教授陳錚鳴如何看「共存說」與「清零論」 https://is.gd/S6cYLq 胡榮則認為,「恢復速度當然也取決於新冠病毒自身的突變發展進程和相應疫苗及藥物研 發的進展。一方面,如果新冠病毒逐漸流感化,那麼全球防疫會相應的採取西方的與病毒 共存的政策。但是如果新冠病毒繼續產生破壞力更強的突變,那麼全球防疫則會相應的採 取更為嚴格的類似中國的政策。我相信全球最後的疫情恢復都會從西方的與病毒共存政策 和中國的清零政策的具體實踐中獲取重要經驗。」 「東西方的兩種政策各有特點,很難簡單比較,」她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6.3.21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633342214.A.D24.html

10/04 18:14, 2年前 , 1F
總之,跟著中國這弟弟的零確診之路,比
10/04 18:14, 1F

10/04 18:14, 2年前 , 2F
誰撐贏這個病毒。
10/04 18:14, 2F

10/04 18:33, 2年前 , 3F
清零 (物理
10/04 18:33, 3F

10/04 18:51, 2年前 , 4F
先等國外練蠱練出傳染力強破壞力弱的變種
10/04 18:51, 4F

10/04 18:52, 2年前 , 5F
再開放共存不遲
10/04 18:52, 5F

10/04 20:25, 2年前 , 6F
因為中國不信任科興疫苗
10/04 20:25, 6F

10/04 20:25, 2年前 , 7F
科興的保護力太低
10/04 20:25, 7F

10/04 21:19, 2年前 , 8F
台灣也是一樣
10/04 21:19, 8F

10/04 21:36, 2年前 , 9F
台灣有封小區篩檢?
10/04 21:36, 9F

10/04 23:19, 2年前 , 10F
有媒體管制的地方說清零 ??
10/04 23:19, 10F

10/05 00:20, 2年前 , 11F
中國為了清零實施嚴格的管制是看得到的
10/05 00:20, 11F
文章代碼(AID): #1XMjC6qa (nCoV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