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新加坡防疫追蹤行動軌跡 進出公園也不例外

看板nCoV2019作者 (Kira)時間4年前 (2020/05/16 23:59), 4年前編輯推噓30(300136)
留言166則, 27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完整標題:新加坡防疫追蹤行動軌跡 進出公園也不例外 發稿單位:中央社 發稿時間:2020/05/16 23:31 撰 稿 者:記者黃自強、編輯高照芬 原文連結: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005160246.aspx (中央社記者黃自強新加坡 16日專電)新加坡阻斷措施略見成效,武漢肺炎社區感染病 例減緩,目前在公園、單車與行人共用步道的「公園連道」張貼SafeEntry系統的QR Code 告示,掃描追蹤民眾行動軌跡。 新加坡從4月7日起到5月4 日實施為期28天的阻斷措施(Circuit Breaker),要求保持社 交安全距離,減緩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散播,總理李顯龍 21日再宣布將延長阻斷措施一個月到6月1日。 新加坡如今已進入防疫關鍵下半場,所有人外出仍要載口罩,但兩歲以下幼童和在戶外進 行激烈運動民眾並不在此限,諸如跑步可以不戴口罩,但隨時注意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由於星國社區感染病例減緩,阻斷措施逐步鬆綁,部分行業5日恢復營運,與日常生活相 關的飲食烘焙、洗衣、理髮、寵物店12日復工,但也規定進入指定場所要使用SafeEntry 訪客登記系統。 舉凡工作場所、學校、幼稚園與教育機構、醫院與一般診所、療養院與護理機構、理髮店 、超市、商場、飯店,以及4間傳統市場,從12日起要掃描QR Code進出。 新加坡迄今超過6萬2000個場所採用訪客登記系統,今後隨著更多行業恢復營業,會再公 強制使用的場所與商家。 值得注意是,新加坡為有效掌握人流動向,國家公園局也在全島的公園與公園連道,張貼 超過500個訪客登記系統的QR Code告示,追蹤並管制人流。 大多數運動人士均未注意到公園也要掃描QR Code,盛港地區附近的公園、公園連道今天 下午雖有許多慢跑民眾,鮮少有人看到告示或主動掃描QR Code。部分人慢跑時也沒有隨 身帶著手機運動。 不過,國家公園局仍鼓勵進出公園仍要掃描QR Code,提升追蹤行動軌跡的效率。 根據衛生部公告,今天初步確認新增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465 起,其中4人是公民或永久居民,其他都是移工宿舍移工,累計確診總病例達2萬7356例, 有21名患者死亡。 https://i.imgur.com/Vnlozer.jpg
----------- 最近進出超市或購物中心都要掃碼了 補充:昨天新加坡開始普篩3萬名學前教育工作者,首日檢測了3000名。 https://i.imgur.com/wHH6ka2.jpg
圖片來源:8視界新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88.106.210 (新加坡)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589644775.A.B43.html ※ 編輯: kirachi (116.88.106.210 新加坡), 05/17/2020 00:06:46 ※ 編輯: kirachi (116.88.106.210 新加坡), 05/17/2020 00:07:44 ※ 編輯: kirachi (116.88.106.210 新加坡), 05/17/2020 00:18:16 ※ 編輯: kirachi (116.88.106.210 新加坡), 05/17/2020 00:19:48

05/17 00:31, 4年前 , 1F
有強制戴口罩的地方,還要實名?
05/17 00:31, 1F

05/17 00:31, 4年前 , 2F
那樣好像完全不管隱私了....
05/17 00:31, 2F

05/17 00:34, 4年前 , 3F
老大哥的眼睛無所不在.
05/17 00:34, 3F

05/17 00:35, 4年前 , 4F
通常是認為出入複雜+不可能一直
05/17 00:35, 4F

05/17 00:35, 4年前 , 5F
戴口罩+保持距離的環境要求實名.
05/17 00:35, 5F

05/17 00:36, 4年前 , 6F
像夜生活型場所.
05/17 00:36, 6F

05/17 00:37, 4年前 , 7F
這中國模式,深圳進捷運車廂可以掃碼登錄(
05/17 00:37, 7F

05/17 00:37, 4年前 , 8F
非強制)
05/17 00:37, 8F

05/17 00:37, 4年前 , 9F
風險與管制程度成正比,但超市?
05/17 00:37, 9F

05/17 00:39, 4年前 , 10F
其實OK啦,端看人民為了健康願意犠牲多少個
05/17 00:39, 10F

05/17 00:39, 4年前 , 11F
人隱私
05/17 00:39, 11F

05/17 00:43, 4年前 , 12F
需要輸入身份IC、姓名、電話,有些人有
05/17 00:43, 12F

05/17 00:43, 4年前 , 13F
疑慮啊
05/17 00:43, 13F

05/17 00:45, 4年前 , 14F
泡泡茶趕快開
05/17 00:45, 14F

05/17 00:47, 4年前 , 15F
外帶飲料店也關掉其實有點嗨過頭
05/17 00:47, 15F

05/17 00:47, 4年前 , 16F
泡泡茶沒得喝好像也習慣了XD
05/17 00:47, 16F

05/17 00:48, 4年前 , 17F
關外帶店到底有啥防疫意義?
05/17 00:48, 17F

05/17 00:48, 4年前 , 18F
新加坡新聞也舉中國健康碼為例
05/17 00:48, 18F

05/17 00:49, 4年前 , 19F

05/17 00:50, 4年前 , 20F
台灣南韓算是疫調狀態才破壞隱私
05/17 00:50, 20F

05/17 00:51, 4年前 , 21F
平時上街採買工作,仍享有隱私
05/17 00:51, 21F

05/17 00:51, 4年前 , 22F
剛好取了兩國最破壞隱私的部分呢
05/17 00:51, 22F

05/17 00:54, 4年前 , 23F
泰國最近開始解封好像也是推出類似的app
05/17 00:54, 23F

05/17 00:54, 4年前 , 24F
,連路邊攤也可以用但不知道是不是強制
05/17 00:54, 24F

05/17 00:54, 4年前 , 25F
05/17 00:54, 25F

05/17 00:57, 4年前 , 26F
新加坡每天上班也都要掃碼,但是公司不是
05/17 00:57, 26F

05/17 00:57, 4年前 , 27F
就有打卡資料之類的了,覺得有必要嗎…
05/17 00:57, 27F

05/17 00:58, 4年前 , 28F
這全球疫情畢竟不是幾個月能解決
05/17 00:58, 28F

05/17 00:58, 4年前 , 29F
這1年內恐怕是全球個人隱私災難
05/17 00:58, 29F

05/17 00:59, 4年前 , 30F
很多政府可以藉此長期擴權
05/17 00:59, 30F

05/17 00:59, 4年前 , 31F
平常打卡與監視器畢竟是民間自管
05/17 00:59, 31F

05/17 01:00, 4年前 , 32F
政府沒餘力即時蒐集所有隱私資料
05/17 01:00, 32F

05/17 01:00, 4年前 , 33F
但疫情理由 讓政府可想怎樣就怎樣
05/17 01:00, 33F

05/17 01:21, 4年前 , 34F
台韓都不主動搜集這些資訊,只在疫調有需要
05/17 01:21, 34F

05/17 01:21, 4年前 , 35F
時才這麼做。差別在於韓國是公佈確診病患
05/17 01:21, 35F

05/17 01:21, 4年前 , 36F
足跡,台灣則是無法掌握的才公佈
05/17 01:21, 36F

05/17 01:22, 4年前 , 37F
XD越來越像中國了 不過中國有些公園本來
05/17 01:22, 37F

05/17 01:22, 4年前 , 38F
就實名制 很多景點也是刷身分證才能進
05/17 01:22, 38F

05/17 01:23, 4年前 , 39F
但早期我們對公佈足跡也是有一番論戰過...
05/17 01:23, 39F
還有 87 則推文
05/17 10:26, 4年前 , 127F
所以部長說是實聯制,疫調需要時能找到人
05/17 10:26, 127F

05/17 10:26, 4年前 , 128F
的資料就可以,太細的不需要
05/17 10:26, 128F

05/17 10:29, 4年前 , 129F
台灣是因為現在疫情期間民眾願意配合犧牲
05/17 10:29, 129F

05/17 10:29, 4年前 , 130F
一點隱私,也有法源依據,等過了政府繼續
05/17 10:29, 130F

05/17 10:29, 4年前 , 131F
這樣弄不被罵爆才怪,居家隔離者讓電子圍
05/17 10:29, 131F

05/17 10:29, 4年前 , 132F
籬能監控的資料在期滿後就刪除了,不同行
05/17 10:29, 132F

05/17 10:29, 4年前 , 133F
政區也有隔開
05/17 10:29, 133F

05/17 11:14, 4年前 , 134F
這次星國真的被看破手腳
05/17 11:14, 134F

05/17 11:27, 4年前 , 135F
真的覺得這個病毒真的是專制政權的最愛
05/17 11:27, 135F

05/17 12:12, 4年前 , 136F
台灣是因為成功了 大家願意配合
05/17 12:12, 136F

05/17 12:14, 4年前 , 137F
台灣的優點就是彈性 沒有疫情時自然不
05/17 12:14, 137F

05/17 12:14, 4年前 , 138F
會接受隱私被侵犯 但有必要為公眾利益
05/17 12:14, 138F

05/17 12:14, 4年前 , 139F
時 也能犧牲
05/17 12:14, 139F

05/17 12:19, 4年前 , 140F
防疫本身就是除政府政策之外也要人民願意
05/17 12:19, 140F

05/17 12:20, 4年前 , 141F
配合,但也需為公眾利益自行犧牲某些東西
05/17 12:20, 141F

05/17 12:21, 4年前 , 142F
,而這樣的犧牲是用來防範疫情的擴散。
05/17 12:21, 142F

05/17 12:43, 4年前 , 143F
很多歐美民主先進國度也 無法接受像台灣
05/17 12:43, 143F

05/17 12:43, 4年前 , 144F
這樣 到處佈滿攝影機用於犯罪調閱
05/17 12:43, 144F

05/17 14:14, 4年前 , 145F
歐美人就愛自由呀,正好,靈魂離體最自由
05/17 14:14, 145F

05/17 14:15, 4年前 , 146F
等他們死得差不多就可以真正有效的阻斷疫情了
05/17 14:15, 146F

05/17 14:17, 4年前 , 147F
懂得看風向調整的彈性是台灣優點
05/17 14:17, 147F

05/17 14:18, 4年前 , 148F
新加坡也很有彈性呀,從不建議戴口罩、歧視戴
05/17 14:18, 148F

05/17 14:18, 4年前 , 149F
口罩的大陸和臺灣客工,到突然變成不戴口罩要
05/17 14:18, 149F

05/17 14:19, 4年前 , 150F
罰300欸死錢,這髮夾彎真令人望塵莫及
05/17 14:19, 150F

05/17 14:20, 4年前 , 151F
不過那是小國該有的本能
05/17 14:20, 151F

05/17 14:51, 4年前 , 152F
為個人自由不願意配合,最後就是封城
05/17 14:51, 152F

05/17 14:52, 4年前 , 153F
個人自由反而受到最大限制,笑死人
05/17 14:52, 153F

05/17 14:59, 4年前 , 154F
這次疫情就看得出臺灣人的公民素質和衛生觀念
05/17 14:59, 154F

05/17 14:59, 4年前 , 155F
在世界上還是排得上前段班的
05/17 14:59, 155F

05/17 15:00, 4年前 , 156F
如果照歐美和新加坡人的愛自由率性而為,全臺
05/17 15:00, 156F

05/17 15:00, 4年前 , 157F
灣的人恐怕要死不只一次
05/17 15:00, 157F

05/17 15:01, 4年前 , 158F
畢竟旁邊就是疫帶疫路的發源地
05/17 15:01, 158F

05/17 23:07, 4年前 , 159F
很難説,如果早5年,台灣也在跪舔
05/17 23:07, 159F

05/17 23:07, 4年前 , 160F
陸客人民幣喊發財,民主不能當飯吃
05/17 23:07, 160F

05/17 23:08, 4年前 , 161F
甚至力求服貿與一袋一入....
05/17 23:08, 161F

05/17 23:09, 4年前 , 162F
不可能果斷堅決的搞封鎖與國家隊
05/17 23:09, 162F

05/17 23:09, 4年前 , 163F
很多決策其實是反正關係早就不好
05/17 23:09, 163F

05/17 23:10, 4年前 , 164F
反而不用顧慮政治象徵
05/17 23:10, 164F

05/17 23:11, 4年前 , 165F
然後台灣醫護可能跟香港醫護串連
05/17 23:11, 165F

05/17 23:11, 4年前 , 166F
各自抗議抵制自己的政府.....
05/17 23:11, 166F
文章代碼(AID): #1Um0tdj3 (nCoV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