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極的冰層所記錄到的5600萬人死亡歷史

看板historia作者 (長白雲之鄉)時間1月前 (2024/03/31 11:54), 1月前編輯推噓13(1304)
留言17則, 14人參與, 1月前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https://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colonization-antarctica-ice Gas Trapped in Antarctic Ice Recorded the Mass Death of 56 Million People Plagues, war, and genocide were literally frozen in time. by Meg St-Esprit March 14, 2024 重點: 由 英國南極調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BAS) 研究員 Amy King 所率領的研究團隊 研究團隊採取南極冰層的冰芯(Ice core) 從蘊含於其中的氣泡去分析以前的大氣組成, 發現在15~16世紀之際,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顯著降低。 https://i.imgur.com/C50VxkM.jpeg
https://i.imgur.com/mFEmCI2.jpeg
https://i.imgur.com/Zua2wDP.png
從1516年到1670年之間,平均每10年減少0.5ppm 推斷陸地的碳匯(land carbon sink)每十年增加 2.6 PgC。 推測原因是歐洲人到達美洲後,帶入天花等傳染病, 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農業社會崩壞,農地轉變為森林,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 這150年之間,美洲原住民死亡數估計有5600萬。 論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5894-9 (Nature Communications) Reconciling ice core CO2 and land-use change following New World-Old World contac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8.110.1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11857286.A.E6C.html

03/31 12:02, 1月前 , 1F
蒙古人跟黑死病也在中亞與歐洲減碳 感覺可以說小冰期
03/31 12:02, 1F

03/31 12:02, 1月前 , 2F
是人造的
03/31 12:02, 2F

03/31 13:03, 1月前 , 3F
感覺有點牽強
03/31 13:03, 3F

03/31 14:01, 1月前 , 4F
小冰期 各地歉收飢荒 這段時間的確是世界人口衰退期
03/31 14:01, 4F

03/31 14:21, 1月前 , 5F
果然消滅人類是拯救暖化的最佳解
03/31 14:21, 5F

03/31 14:34, 1月前 , 6F
真正的環保手段果然去消滅人類啊
03/31 14:34, 6F

03/31 16:55, 1月前 , 7F
人類是地球的癌細胞
03/31 16:55, 7F
※ 編輯: Aotearoa (61.58.110.137 臺灣), 03/31/2024 18:06:01

03/31 20:13, 1月前 , 8F
十四世紀的黑死病也導致許多歐洲農村重新被森林覆蓋
03/31 20:13, 8F

03/31 23:32, 1月前 , 9F
小冰期促進遊牧民族入侵
03/31 23:32, 9F

03/31 23:55, 1月前 , 10F
那這個算法豈不是也能知道大躍進死了多少人?
03/31 23:55, 10F

04/01 07:33, 1月前 , 11F
北美原住民有農業社會?騙人.
04/01 07:33, 11F

04/01 07:52, 1月前 , 12F
樓上沒吃過南瓜?
04/01 07:52, 12F

04/01 10:30, 1月前 , 13F
呃……玉米阿
04/01 10:30, 13F

04/01 14:28, 1月前 , 14F
以前公共衛生差 瘟疫一爆發 後續防治失敗 滅村甚至城鎮
04/01 14:28, 14F

04/01 14:28, 1月前 , 15F
都死絕也是常有的事
04/01 14:28, 15F

04/01 22:29, 1月前 , 16F
那中國豈不是環保大國?太平天國短短十年幾千萬人沒了
04/01 22:29, 16F

04/02 22:49, 1月前 , 17F
中國每200-300年就環保一次
04/02 22:49, 17F
文章代碼(AID): #1c2Dw6vi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c2Dw6vi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