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瑞典考古學家出土兩把維京古劍 垂直插入墓地費疑猜

看板historia作者 (長白雲之鄉)時間1年前 (2023/03/02 19:13), 1年前編輯推噓2(206)
留言8則, 4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159439 瑞典考古學家出土兩把維京古劍 垂直插入墓地費疑猜 2022/12/19 16:53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科學新聞網站Live Science報導,瑞典考古學家近日在 一個大型墓地出土了兩把維京時代的劍,它們在大約1200年前被垂直插入地下,雖然腐蝕 較為嚴重,但仍然完好無損。 https://i.imgur.com/slQSoTg.jpg
https://i.imgur.com/pc32ABL.png
https://i.imgur.com/GQ7sFtb.jpg
https://i.imgur.com/pkmUW1T.jpg
瑞典東南部的西曼蘭省的雪平(Köping)縣郊外準備進行一項高速公路擴建工程,考古 人員在工程開始施工前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考古挖掘工作,近日公布了這項考古成果。 考古學家指出,1200年前將鐵劍垂直插在地下的人顯然是故意這樣做的,因為要將武器插 入地面大約16英吋(40公分),可能需要很大的努力,需要動用石頭或鐵鎚。 任職瑞典國家歷史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塞勒(Anton Seiler)表示:「劍的放置方式反映了 許多象徵意義,當你在墳墓中發現劍時,它們通常會躺在被埋葬的人身邊,作為前往下個 世界的忠實伴侶。」 該墓地遺址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600年至1000年的鐵器時代晚期,共有約一百座墓穴。塞勒 表示,這兩把維京古劍位於三個石墓中的兩個墓穴之間,其放置方式很不尋常,它們被垂 直插入地下,顯然是有意而為之。 塞勒領導的考古團隊說,兩把維京古劍被垂直埋葬,可能有多種原因,其中之一是為了陪 伴葬在那裡的戰士前往另一個世界,也就是「瓦爾哈拉」(Valhalla),瓦爾哈拉是傳說 中的北歐戰神奧丁(Odin)控制的領地,在戰鬥中死去的維京人來世將被帶到瓦爾哈拉, 與奧丁在一起。 但考古團隊指出,將尖銳的物體插入墳墓,是「防止死者復活的一種方式」。 考古團隊也猜測,這兩把維京古劍緊靠在一起,而且兩邊的墓室帶有類似的隨葬品,這些 特徵也許表明,這是一對在同場戰鬥中喪命的兄弟或姐妹,而倖存下來的親屬也可能故意 把劍放在比較顯眼的位置,以此作為對死者的榮譽和紀念的象徵。 無論是什麼原因,這兩把維京古劍可能是作為生者回憶亡者之物。塞勒表示,劍柄淺埋在 墳墓中,在維京時代肯定會引人注目,也許親友有時會造訪墳墓,並通過觸摸劍來與死者 建立聯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8.110.1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77755632.A.0BA.html

03/02 19:16, 1年前 , 1F
什麼叫做腐蝕嚴重但是完好無損 師爺來幫我翻譯翻譯
03/02 19:16, 1F
應該是翻錯 原文內提到: Both swords are about 35 inches (90 cm) long, and are broken. 還有 The archaeologists plan to piece the fragments together "to determine the exact length and shape of the swords" 原文:https://www.livescience.com/two-vikings-swords-buried-upright-sweden ※ 編輯: Aotearoa (61.58.110.137 臺灣), 03/02/2023 19:42:47

03/03 11:23, 1年前 , 2F
我覺得是當成跟死者通靈的管道比較合理。
03/03 11:23, 2F

03/03 11:23, 1年前 , 3F
如果是單純陪葬,那麼放死者身旁即可
03/03 11:23, 3F

03/03 11:24, 1年前 , 4F
如果是類似咒術要防止死者復活,那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03/03 11:24, 4F

03/03 11:25, 1年前 , 5F
比如直接燒掉屍體只剩灰,或拿重物壓住屍體,或分屍
03/03 11:25, 5F

03/03 11:25, 1年前 , 6F
或用鐵鍊藤蔓之類,綁住死者身體。
03/03 11:25, 6F

03/03 11:53, 1年前 , 7F
要燒到只剩灰的火力應該沒那麼容易弄出來。
03/03 11:53, 7F

03/04 20:10, 1年前 , 8F
石中劍!!
03/04 20:10, 8F
文章代碼(AID): #1a08Jm2w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