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爹惜名而阻兒仕途

看板historia作者 (星期天的歷史學家)時間2年前 (2022/03/30 14:49), 編輯推噓4(403)
留言7則, 5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saltlake (SaltLake)》之銘言: : 突然想起來,好像哪個朝代有個大官,因擔心被流言批評,自己兒子 : 參加科舉拿高分是因為考官考慮到自己乃朝廷重臣,因而想拍馬屁或 : 者怕被報復云云,於是不准兒子在自己致仕前應考。 : 有網友能補充詳情嗎? : 除本例以外,古今中外還有哪些個爹,為了自己不被流言攻擊自己不 : 當影響而促進子孫官途而主動在自己致仕前禁止子孫求官的?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16,〈宰相子應舉〉 自江陵諸子鼎甲以來。政府象賢。例為建言者所議。至婁江公子之才。亦指摘及之。蓋以 觸權之名甚美。不問其無忝科第否也。婁江當國後。蘭溪繼之。其郎君無可應選舉者。已 而四明繼蘭溪。其長子沈泰鴻。有聲諸生間。人皆以高掇期之。偶至京省父。四明紿之曰 。汝盍授廕為試中書舍人。就北雍試。不勝浙闈逐隊耶。泰鴻信之。四明竟題為尚璽丞。 得旨供職。蓋絕其登進。可超然免於評論也。泰鴻大恨。請急歸家。視其父若深仇。四明 有所愛庶子。百端虐侮之。家庭之間。無聊生矣。四明在位久。卒被惡聲以去。歸里至與 璽丞不相見。初不難借其子以市公。終於攢鋒聚鏑。受前人未有之彈射。所謂拙事無好手 也。 這段史料介紹了幾個內閣首輔的故事,梗概如下: 張(江陵)居正二個兒子考科舉的時候,時任首輔的時候,雖然避嫌不當主考官,但是暗 中把考卷排名往前挪,因此萬曆五年張嗣修中榜眼,萬曆八年三子張懋修更考中狀元。過 了兩年,張居正過世了,便有時人作詩道:「狀元榜眼盡歸張,豈是文星照楚鄉?若是相 公身不死,五官必定探花郎。」意思是說,假如張居正晚一點逝世,五子必定高中探花, 湊齊了一家三鼎甲。 王(婁江)錫爵的兒子王衡,年少有為不自卑,在鄉里很出名,但是擔心考太好讓爸爸難 做人,所以不敢考會試,一直等到王錫爵辭去了內閣首輔好多年後,才去考會試,會試考 了第二名,廷試也是第二名。 趙(蘭溪)志皋的兒子是玩絝子弟,沒他的事情。 沈(四明)一貫的的兒子沈泰鴻還是生員的時候,成績就很不錯,但是他到京城探望爸爸 時,沈一貫告誡說:「你為何不廕授為中書舍人(奉旨書寫誥敕的官員)呢?屆時成為國 子監生參加順天鄉試,不是好過參加競爭激烈的浙江鄉試嗎?」 這句話有兩個重要的內容,首先是授官後,通常不能繼續應舉,但中書舍人比較特別,他 是一個涼差,大多拿來安插一些權貴子弟的職位,所以可繼續考科舉。其次是沈泰鴻的家 鄉在浙江,競爭比較激烈。轉換學籍到北京後,比較容易考中。 沈泰鴻聽到爸爸這麼貼心,安排這麼週到,當然就相信了。結果沈一貫竟題請將兒子廕為 尚寶司丞,而不是能夠繼續應舉的中書舍人,目的就為了斷絕沈泰鴻登進之路,以免自己 像張居正一樣遭受非議。沈泰鴻當場氣到官也不當了,直接回故鄉。從此沈氏父子反目成 仇,再也不見面。 《萬曆野獲編》還有提到幾則類似的故事,例如〈關節狀元〉這條史料記載首輔楊廷和的 兒子楊慎考中了狀元,雖然他的才氣獲得認可,但是楊廷和得罪了皇帝,所以被惡意中傷 ,人們說是當年主考的內輔李東陽事先洩漏題目,所以楊慎答得最詳細。 此外,《明史‧翟鑾傳》提到,內閣首輔翟鑾幫助兩個兒子作弊,後來被抓到了。時人笑 說:「一鑾當道,雙鳳齊鳴。」後來,嘉靖皇帝知道了這件事,就說就算你們一家人像蘇 洵、蘇軾、蘇轍一樣有才氣也不可以這樣亂搞,父子三人都被嚴格懲處。相關的故事還有 不少,另可參考拙作《我要上京當官:明朝一點都不鐵飯碗之公務員人生》(臺北:悅知 出版社,202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2.78.92.8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48622965.A.A7C.html

03/30 15:11, 2年前 , 1F
請問百端虐侮之這段 是誰在欺負誰啊?
03/30 15:11, 1F

03/30 15:27, 2年前 , 2F
應該是沈泰鴻欺負他兄弟(爸爸跟小妾生的兒子)
03/30 15:27, 2F

03/30 17:29, 2年前 , 3F
感謝
03/30 17:29, 3F

03/30 19:33, 2年前 , 4F
感謝詳解 :) 看來這類事情盡出於明朝? 何故?
03/30 19:33, 4F

03/30 19:35, 2年前 , 5F
另外沈公子讓親爹這一搞,本人後來如何? 當地主以終?
03/30 19:35, 5F

03/31 09:21, 2年前 , 6F
因為本篇取自《萬曆野獲編》
03/31 09:21, 6F

03/31 15:58, 2年前 , 7F
03/31 15:58, 7F
文章代碼(AID): #1YG_rrfy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YG_rrfy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