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為何鄂圖曼帝國在大航海時代缺席?

看板historia作者時間3年前 (2020/07/23 22:13), 3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7 (看更多)
Youtube頻道「Kings and Generals」剛剛發布的影片 「為什麼鄂圖曼從未殖民美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_Wzt_Z228
內容基本跟我講的一樣 大家可以再看影片深入了解原因 這個優良的歷史頻道還有很多影片大家可以捧場一下 ※ 引述《l81311i ()》之銘言: : 大航海時代的發生是有一個漸進過程 : 不是說突然發生了某一件事 :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就拍一下大腿說 : 那就決定去大航海吧 : 西班牙人早在大航海時代之前就占領了加納利群島 : 葡萄牙人也佔領了維德角跟亞速爾群島還向南探索了西非海岸 : 威尼斯為首的義大利商業城邦獲得了香料貿易利潤的大部分 : 西葡兩國由於地理位置位居邊陲並不能分得太多相關利益 : 隨著地圓說逐漸傳播 : 西葡兩國自然就產生了越過中東的馬穆魯克跟突厥人以及義大利商業城邦 : 直接找到香料產地的想法 : 哥倫布發現美洲只是一個意外的Bonus : 鄂圖曼為什麼缺席大航海? : 1.因為他已經知道印度的位置(印度其實也還不是香料的大宗原產地) : 當然沒有去大航海的需求 : 2.地理位置 : 鄂圖曼位於地中海東側 : 雖然有北非海盜附庸據點位於突尼斯、阿爾及爾等地 : 但是本身的海軍勢力還是無法跨越到西地中海 : 那當然就不用說在西班牙人眼皮底下穿越直布羅陀海峽去大航海了 : 真正該問的的是義大利城邦跟摩洛哥為什麼沒有大航海 : 義大利城邦本身是香料貿易的既得利益者 : 缺乏開拓的野心 : 摩洛哥則是同樣自滿於跨撒哈拉貿易通道 : 加上大航海本身風險過大利潤不明 : 他們自然也沒有冒險的必要 : 最後談一下 : 因為鄂圖曼攻佔君士坦丁堡中斷了香料貿易 : 導致西歐人大航海的教科書傳統敘事是錯誤的 : 首先歐亞兩端的貿易兩大通道 : 北線是經由西域-北亞草原-克里米亞-卡法(熱那亞殖民地)-轉海運黑海-君堡-義大利 : 這條路線的陸上部分就是絲路 : 鄂圖曼在佔領君堡後並沒有去刻意阻止義大利商人們的貿易 : 因為鄂圖曼本身也是貿易的既得利益者可以抽取貨物關稅為首的各種費用 : 即使有時候鄂圖曼與義大利城邦發生衝突導致黑海貿易中斷 : 那麼影響的也是絲綢、皮毛等貿易商品而不是香料 : 事實上香料貿易走的是另一個歐亞通道也就是南線 : 香料群島(今印尼蘇拉威西-舊稱摩鹿加)-馬六甲-印度-紅海-蘇伊士 : 最後到敘利亞或埃及的沿海港口 : 這段路線絕大部分走海運 : 在最西端的埃及與敘利亞則是由馬穆魯克蘇丹國所控制 : 埃及的亞歷山大與敘利亞的阿卡才是義大利商人們入手香料轉銷歐洲的大市場 : 而不是君士坦丁堡或卡法 : 所以即是鄂圖曼拿下君堡對於香料貿易本身影響並不大 : 至於有人可能會問那等到鄂圖曼攻下馬穆魯克不就影響到了嗎 : 看一下年份 : 鄂圖曼攻滅馬穆魯克的年份是1517年 : 哥倫布發現美洲是1492年 : 達伽馬繞過非洲抵達印度是1498年 : 由此可證鄂圖曼人阻斷香料貿易才導致西歐大航海的說法時間點不吻合 : 當然當葡萄牙人可以直接從印度甚至是更上游的馬六甲拿到香料貨源 : 再運返回歐洲販賣 : 因為少了中間一大堆的關稅抽取 : 葡萄牙人相比於義大利人可以用更低廉的價格傾銷他們的產品 : 這給予了義大利城邦以及鄂圖曼人重大的打擊 : 義大利人本身就是轉手賣的中間商 : 鄂圖曼人(埃及敘利亞被鄂圖曼佔領前則是馬穆魯克)則是少了香料進出國境的關稅收入 : 所以這兩者都試圖打擊葡萄牙人 : 威尼斯曾經試圖要開鑿蘇伊士運河 : 然而對於當時的技術而言無非是異想天開 : 馬穆魯克與繼承香料貿易中盤位置的鄂圖曼就更直接的打算使用武力 : 剛好印度與麻六甲地區許多國家也是穆斯林 : 這給予了鄂圖曼人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 鄂圖曼也因此跟葡萄牙在印度洋發生了數次海戰 : 印度的古拉吉特與麻六甲南方的亞齊蘇丹國也都向鄂圖曼朝貢 : 以試圖獲得鄂圖曼的援助驅逐葡萄牙人 : 然而隨著西歐在科技、軍力的領先逐漸拉大的情形 : 加上更具有手段的荷蘭、英國航海勢力的進駐 : 這些穆斯林君主國試圖驅逐西方人的夢想也就永遠無法達成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9.114.16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95513615.A.F81.html ※ 編輯: l81311i (111.249.114.162 臺灣), 07/24/2020 00:04:14
文章代碼(AID): #1V6PiF-1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V6PiF-1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