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日本二戰的爭議是因為戰後沒有立即解決?

看板historia作者 (大法師)時間4年前 (2019/12/23 16:50), 4年前編輯推噓3(3013)
留言16則, 5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2/4 (看更多)
※ 引述《ccyaztfe (best_troll_tw)》之銘言: : 如題 : 不僅是台灣在抗議 : 中國、南韓也都在抗議 : 抗議最大宗的就是慰安婦跟南京大屠殺等等 : 我想請教一下 : 這些議題之所以吵成這樣,各自有各自的陳述、意見 : 是不是因為當初戰後沒有馬上處理跟解決 : 直到現在才提起,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爭議啊? : 如果當初的戰後審判就通通結算 : 是不是現在就不會有這麼多爭議了?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對照我前一篇說的 這就是只把視角聚焦在日本的盲點 這樣看歷史就會看不清很多面向 如果把這個議題放在冷戰時期東亞的背景下分析 用反共、冷戰、戰後重建的視角分析 答案會接近「理想中的真理」很多 也相對客觀 某些人在吵的舊金山合約問題就是在這個背景下 再拿歐洲納粹對照 歐洲也不是二戰完,幾年間就迅速處理納粹相關的問題 除了審判之外 因為要一面要反共,一面要重建,加上有的沒的問題 所以很多納粹相關的問題直至冷戰末才能有比較全面的檢討 所以我還是要說,很多歷史要用世界史、區域史的框架去分析看待 才能接近「真理」(理想狀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103.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77091042.A.34A.html ※ 編輯: imsphzzz (49.216.103.19 臺灣), 12/23/2019 16:53:15

12/23 16:54, 4年前 , 1F
吵不完的,反正啊,再過十幾年就會有定論了,等念國立
12/23 16:54, 1F

12/23 16:54, 4年前 , 2F
殯儀館的世代慢慢凋零就好了
12/23 16:54, 2F
人文社會科學的東西幾乎不可能有定論 那種把資料全部攤開來看能發現歷史究極真理的史觀,我認為是錯的 況且也沒辦法找到100%的資料 ※ 編輯: imsphzzz (49.216.103.19 臺灣), 12/23/2019 16:56:45

12/23 16:56, 4年前 , 3F
他們也不是真的聚焦在「日本」,事實上還是聚焦在「台
12/23 16:56, 3F

12/23 16:56, 4年前 , 4F
灣」
12/23 16:56, 4F
※ 編輯: imsphzzz (49.216.103.19 臺灣), 12/23/2019 16:57:41

12/23 16:58, 4年前 , 5F
我所謂的定論是指即便有對事情的看法不同,也不是因為
12/23 16:58, 5F

12/23 16:58, 4年前 , 6F
某種意識形態
12/23 16:58, 6F
你是人就會有意識形態,看事情就會有觀點 人連食物好不好吃主觀感受都會有爭論了 你只是看不慣別人意識形態,覺得自己比讀國立編譯館那代人高尚而已 ※ 編輯: imsphzzz (49.216.103.19 臺灣), 12/23/2019 17:00:56

12/23 17:06, 4年前 , 7F
我自己就是念國立殯儀館長大的,我可沒說瞧不起
12/23 17:06, 7F
自己都說「等國立編譯館世代慢慢凋零就好了」 ※ 編輯: imsphzzz (49.216.103.19 臺灣), 12/23/2019 17:08:19

12/23 17:08, 4年前 , 8F
沒說錯啊,等我這世代凋零啊
12/23 17:08, 8F

12/23 17:09, 4年前 , 9F
人哪有不老的?
12/23 17:09, 9F

12/23 17:56, 4年前 , 10F
推這篇
12/23 17:56, 10F

12/23 19:45, 4年前 , 11F
就算等國立編版的人全死光這問題也還是會繼續吵啦,
12/23 19:45, 11F

12/23 19:45, 4年前 , 12F
大家都各自用自己的角度來評價一個歷史事件本來就會
12/23 19:45, 12F

12/23 19:45, 4年前 , 13F
得到不一樣的答案
12/23 19:45, 13F

12/23 20:07, 4年前 , 14F
等我們死光以後....算了,看不倒了.
12/23 20:07, 14F

12/23 21:01, 4年前 , 15F
感覺PTT快倒了,應該不用等到我們死光,這個板就會先不
12/23 21:01, 15F

12/23 21:01, 4年前 , 16F
見了吧…
12/23 21:01, 16F
文章代碼(AID): #1U07_YDA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U07_YDA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