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人類食用全榖 精緻穀物--糙米白米的歷史

看板historia作者 (K神我們巴西見)時間6年前 (2018/05/09 09:17), 6年前編輯推噓10(10037)
留言47則, 13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worldrr ()》之銘言: : 想請教人類食用全穀、精緻穀物尤其是糙米、白米的歷史 : 能夠想到把全穀烹煮、甚至舂成精緻穀物 實在很聰明 : 全穀糠皮難以消化烹煮費時 其烹調之法我尚未蒐得 納悶古人真的有在吃全穀 尤其是糙米嗎 : 精緻穀物的普及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 我父親幼時家裡窮 連米都沒得吃 以地瓜為主食 : 我母親家境尚可 但是是吃白米 : 兩家都沒有吃過陳米 因為米的產量少、價格高, 家中若有米很快就煮完了....... : (錯字很多 抱歉) 〈秦漢的糧食計量體系與居民口糧數量〉,代國璽, 中研院史研所集刊第89本第1分(2018) 網路全文連結 https://goo.gl/2pspGs 〝凡成品糧,不論加工程度如何,一般都使用標準量器來稱量。〈倉律〉與《算數書》 所謂「稟毇、粺者,以十斗為石」,意即指此。禾黍的成品糧一般有三個等級,由粗 而精依次為糲米、粺米(也稱糳米)和毇米,其中糲米最為常見。 小民百姓、戍卒刑徒,如果口糧以禾、黍、稷為主,所食的都是糲米。稻的成品糧 共分兩個等級,稻米與粲米,稻米粗糙而粲米精細。 稻米與糲米相等,而粲米與毇米類似。粲米,秦簡中一般稱為「粲毇米」或「毇粲 米」,意在指明粲米與毇米可以等量互換。關於這一點,很多學者並不清晰,所以 有不少辯難。或以為〈倉律〉應讀為「十斗粲,毇米六斗大半斗」,或以為〈倉律〉 「稻禾」條應該復原為:「稻禾一石為粟廿斗,舂為毇米十斗,十斗毇為粲米六斗 大半斗。」 前一說錯誤比較明顯。至於後一說,它雖以《說文》為根據,但我們知道《說文》 經過累世傳抄,可能出現衍誤,未必完全準確。再者,這種復原辦法對於原簡文字 的添改過多。 更為主要的是,嶽麓秦簡〈數〉0756明確言:「稻米求毀(毇)粲米,三母倍實 ;以毀(毇)米求稻米,倍母三實。」則睡虎地秦簡、嶽麓秦簡與張家山漢簡皆 「毇粲」連稱,這足以說明「毇粲米」(也稱「粲毇米」)是個專有名稱,而不是 誤抄。 粲米稱為「毇粲米」或「粲毇米」,應該是因為禾黍米加工至毇米,已到極為精細的 程度;而稻米加工至粲米,精細程度亦屬頂級,故兩者可以等量互換,遂有此稱。 附帶提一下,《九章算術‧粟米》還載有禾黍的另外一種加工糧,即所謂「御米」。 「御米」無疑是當時最為精細的禾黍米,是在毇米的基礎上繼續加工而成的,8斗毇米 可得7斗御米。 「米」冠以「御」字,表明它屬於王膳,只有君王才能享用。 《續漢志‧百官三》曰:「導官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舂御米。」則漢代更是 設專官來負責舂御米之事。清人段玉裁注《說文》,於「粲」字條曰:「禾黍米至於 侍御,稻米至於粲,皆精之至矣。」這個理解思路頗有啟發性,但比對不是很恰當。 粲米雖精,普通民眾仍能見到,達官顯貴猶可得而食,其與御米還是有區別的。與 粲米相當的實為毇米。〞 至於煮食方法 秦漢以前大多是三足鼎、鬲上置甑蒸煮 西漢後由於鐵器跟磚灶的流行 改為用釜甑直置灶上煮食 順帶一提,秦漢時代只吃兩餐,就現有文獻,古人的食量非常驚人 秦漢居民口糧數量 單位:每人kg/月 等級 類別 城市居民 農村居民 粟 米 粟 米 1 大男 38.55 27.29 42.84 30.32 2 大女、使男 25.70 18.19 32.13 22.74 3 使女 19.28 13.64 26.78 18.95 4 未使 15.42 10.92 21.42 15.16 5 嬰兒 12.85 9.10 10.71 7.58 給個參考值 據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佈的《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口糧定量 共分8個等級,最高者為「特殊重體力勞動者」,其食雜糧或麵粉,定量幅度為每月 50市斤—60市斤(25~30公斤);其次為「重體力勞動者」,定量幅度為每月40市斤— 49市斤,平均標準為44市斤(22公斤)。 普通城市居民食用米量就已經是特殊重體力勞動的標準,農村吃更多,別再用現代眼 光看古人,古人熱量來源不像現代有大量的油跟糖(秦漢時代這兩樣很貴), 不用幫他們煩惱熱量過剩的問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5.95.3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25828671.A.C1A.html ※ 編輯: asdf95 (1.165.95.39), 05/09/2018 09:19:14

05/09 14:24, 6年前 , 1F
05/09 14:24, 1F

05/09 14:28, 6年前 , 2F
《異物志》:"甘蔗,遠近皆有。交趾所產甘蔗特醇好...斬而食
05/09 14:28, 2F

05/09 14:29, 6年前 , 3F
之,既甘;迮取汁為飴餳,名之曰「糖」,益復珍也。又煎而
05/09 14:29, 3F

05/09 14:29, 6年前 , 4F
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釋..."
05/09 14:29, 4F

05/09 14:32, 6年前 , 5F
秦就算了 從上面看來 漢南方製作蔗糖 貌似沒到奢侈品程度?
05/09 14:32, 5F
〝迮取汁為飴餳,名之曰「糖」,益復珍也。〞這是蔗漿的狀態,不易保存, 有特別寫了一句「益復珍也」 要〝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時人謂之「石蜜」也。〞才是糖塊 好的直接是供品級了 雩都縣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及采色,餘縣所無,一節數寸長。郡以獻御。 你的漢代南方範圍有點大啊...... 那對漢人來講是很偏遠的蠻夷之區了

05/09 14:46, 6年前 , 6F
產量有限啊 ,加上古代運輸出本地應該都加價賣
05/09 14:46, 6F

05/09 14:46, 6年前 , 7F
當地人常有的,外地人卻是難得
05/09 14:46, 7F

05/09 18:48, 6年前 , 8F
"異物"還會常見嗎
05/09 18:48, 8F
※ 編輯: asdf95 (1.165.95.39), 05/09/2018 19:02:02

05/09 18:53, 6年前 , 9F
南方"遠近皆有" 自然相對於"北方" 就是異物了
05/09 18:53, 9F

05/09 19:02, 6年前 , 10F
而且有的是甘蔗,不是糖,還要再加工製造出來的才是糖
05/09 19:02, 10F

05/09 19:25, 6年前 , 11F
早在《楚辭》就有對蔗糖加工的記載 楚國一帶在漢代是比不上
05/09 19:25, 11F

05/09 19:26, 6年前 , 12F
中原啦 要說跟交州都一樣算蠻夷之地嘛...
05/09 19:26, 12F
是蠻夷啊 荊南、南越,在東漢三國一樣是被當蠻夷對待 史書明寫為 南蠻西南夷列傳 長沙、武陵一帶比起雩都還比較北邊耶 而且石蜜是貢品,不是常人能得 江表傳曰:孫亮使黃門,以銀椀并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 如果是甘蔗的確較平民化,但我講的是「糖」,不是甘蔗 ※ 編輯: asdf95 (59.126.103.216), 05/09/2018 19:41:33

05/09 19:35, 6年前 , 13F
為何"珍"而當成供品 也是如z大說的 對北方而言是珍貴沒錯
05/09 19:35, 13F

05/09 19:42, 6年前 , 14F
就算是南方「糖」也是很珍貴
05/09 19:42, 14F
那我折衷用很貴 ※ 編輯: asdf95 (59.126.103.216), 05/09/2018 19:51:48

05/09 19:51, 6年前 , 15F
不是所有住長沙、武陵的都是蠻人 除非有文獻指出那邊的居民
05/09 19:51, 15F

05/09 19:52, 6年前 , 16F
看長沙吳簡就知道,當地有很多並非編戶齊民,而是重新被安
05/09 19:52, 16F

05/09 19:53, 6年前 , 17F
排戶籍才納入,是中國領地跟漢化是兩回事
05/09 19:53, 17F

05/09 19:54, 6年前 , 18F
中國南方的漢化是很長久的過程,在兩漢漢化區域並不大
05/09 19:54, 18F

05/09 19:58, 6年前 , 19F
以少數民族為主 個人覺得叫偏遠地區 比叫蠻夷地區 好些
05/09 19:58, 19F

05/09 20:02, 6年前 , 20F
如果用現在眼光沒問題,可是當時的人就是這樣看的......
05/09 20:02, 20F

05/09 20:24, 6年前 , 21F
要灑氮肥還有除草劑,開墾的土地下面如有荊棘也會影響
05/09 20:24, 21F

05/09 20:25, 6年前 , 22F
產量,古代沒除草劑和氮肥,收成不可能與現代相比
05/09 20:25, 22F

05/09 20:30, 6年前 , 23F
古代常有蝗災,但孟山都基改大豆裡有對蝗蟲致命的成分
05/09 20:30, 23F

05/10 03:15, 6年前 , 24F
如果是指轉bt大豆的話對是針對鱗翅目,蝗蟲效果不大
05/10 03:15, 24F

05/10 16:32, 6年前 , 25F
是萬惡的孟山都!
05/10 16:32, 25F

05/10 22:05, 6年前 , 26F
長沙、武陵的漢人表示:原來漢朝早元朝一步,已開始有"南人
05/10 22:05, 26F

05/10 22:05, 6年前 , 27F
"的概念啦
05/10 22:05, 27F

05/10 23:48, 6年前 , 28F
真厲害
05/10 23:48, 28F

05/11 00:04, 6年前 , 29F
桓階他爸桓勝表示:蠻夷?我出身長沙臨湘 還不是當到尚書
05/11 00:04, 29F
分南北、戰東西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不曉得為何要扯到元朝? 人本來就很常戰地域,北方看不起南方在先秦兩漢例子比比皆是 先秦的笨蛋舉例一堆楚人難道是意外? 我不想扯現代,不然想想台北跟台灣,有很奇怪嗎? 台灣難道是元朝? 如果只想糾結於文字,請便 ※ 編輯: asdf95 (59.126.103.216), 05/11/2018 06:19:35

05/11 08:29, 6年前 , 30F
我想說的是,無論心裡怎麼看待南方,但從桓勝的例子,可看
05/11 08:29, 30F

05/11 08:29, 6年前 , 31F
出漢中央並沒有因為長沙這塊你所謂的"蠻夷"之地,而對當地
05/11 08:29, 31F

05/11 08:29, 6年前 , 32F
百姓施予仕官上的差別待遇,如此而已
05/11 08:29, 32F

05/11 08:40, 6年前 , 33F
否則豈不是打了漢政府自己在長沙開發建設的臉?
05/11 08:40, 33F
如果要做這種題目,大多要做統計 東漢明顯有地域區別,荊南跟荊北完全是兩個世界 仕官差別很大 照你這樣講東漢對涼州或益州西南部也沒有仕官的差別待遇摟?

05/11 08:53, 6年前 , 34F
《後漢書》的南蠻西南夷列傳,針對的也是外族,如果真要歧
05/11 08:53, 34F

05/11 08:53, 6年前 , 35F
視長沙、武陵以資區別的話,何不改為"南方西南方漢人"列傳
05/11 08:53, 35F

05/11 08:53, 6年前 , 36F
就好?
05/11 08:53, 36F
何為漢人?何為西南蠻夷? 東漢在此兩地就是粗放,名為帝國領土,實際跟涼州、益州西南一樣 只是軍費問題此地還排不到,難道東漢沒歧視涼州人?沒歧視益州西南的人? 他們就不是編戶齊民嗎? 東漢政府明著在台面上談著要放棄呢 你說有沒有歧視?

05/11 09:02, 6年前 , 37F
其實你一開始附註秦漢時代至少就北方而言,糖很貴,便可省
05/11 09:02, 37F

05/11 09:02, 6年前 , 38F
後面這一大串爭辯XD
05/11 09:02, 38F
就算是南方糖一樣很貴,我說的是糖,不是甘蔗 ※ 編輯: asdf95 (59.126.103.216), 05/11/2018 17:45:48

05/11 23:23, 6年前 , 39F
中文大辭典「蔗糖」https://i.imgur.com/3pLeS9o.png
05/11 23:23, 39F

05/11 23:24, 6年前 , 40F
中文大辭典「糖」 https://i.imgur.com/224OZpI.png
05/11 23:24, 40F
我就想怎麼沒人提出麥芽糖 我之後有注意到這問題,北方的糖應該是指類似麥芽糖這類 齊民要術也有介紹「飴」的做法 不過飴也不便宜,只是農家能自製 ※ 編輯: asdf95 (59.126.103.216), 05/12/2018 09:02:42

05/12 09:06, 6年前 , 41F
猜測是因為肥沃的地少 種糧食都不夠 所以沒辦法種經濟作物?
05/12 09:06, 41F
這篇有解說了 https://goo.gl/XQh6Vu 我國製糖法的演進 我就想我有看過資料,一時找不到 ※ 編輯: asdf95 (59.126.103.216), 05/12/2018 09:14:54

05/12 14:13, 6年前 , 42F
小米好像是古代或原住民飲食常聽到的特殊食物 為何他們
05/12 14:13, 42F

05/12 14:16, 6年前 , 43F
會種植小米 而稻米食用量逐漸勝過小米的因素為何?
05/12 14:16, 43F
第一 跟飲食方法有關,小麥用粒食很難吃,很難下嚥 要到粉食推廣開來 第二 跟種子改良有關,原始的小麥種不太適合中國北方,不管產量或質量、生產效率 都不如粟稷來的容易種植 第三 跟人類的慣性有關,如果不是有重大的推力或拉力,人類其實很懶的改變飲食習慣 大多是透過不同世代交替改變

05/12 16:27, 6年前 , 44F
中國北方取代小米的是小麥,不論主食是哪一種都跟產量
05/12 16:27, 44F

05/12 16:27, 6年前 , 45F
有關
05/12 16:27, 45F
※ 編輯: asdf95 (59.126.103.216), 05/12/2018 18:25:45

05/15 10:51, 6年前 , 46F
為什麼後來小米就少種了 (還是很好奇:-P
05/15 10:51, 46F

05/15 18:08, 6年前 , 47F
因為麥的CP值變高了
05/15 18:08, 47F
文章代碼(AID): #1Qyam_mQ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Qyam_mQ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