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茶葉何時才成為中國外銷主力?

看板historia作者 (Janeite)時間12年前 (2012/04/09 02:23), 編輯推噓8(803)
留言11則, 8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6 (看更多)
推 age317:推 不過為何宋朝的瓷器外銷不算現代商業的貿易,要到明中葉 04/08 22:07 → age317:以後才算呢? 宋朝瓷器外銷的價值已經超過絲綢了,還請釋疑 04/08 22:10 西方學者常用"沒有成長的繁榮"來稱呼中國的貿易榮景。 這要解釋起來有點囉哩八說,但大致上,這指的是, 中國的前現代貿易中,一直缺乏有效的機制去做資本主義市場重要的機制,創新。 創新是透過發明新技術或新方法改善生產體系, 這包含創造新的產品,改善生產環境管理,提升運輸效率和降低成本。 在工業時代,產業強調的是如何更有效地進行生產,降低成本。 透過降低成本,使得商家在競爭當中脫穎而出,而有一席之地。 換言之,現代的貿易型態是競爭,但競爭背後的推手是制度性的創新。 如果沒有制度性上存在著創新這個要素,資本主義經濟不可能持續發展和提高產能。 拉回來看,西方社會,特別是英國和荷蘭, 也大概到十六世紀末葉開始進入世界貿易的競爭體系。 而在世界貿易競爭體系中,除了透過軍事武力來搶奪資源之外, 更重要的是,既然在大家的生意都做差不多,短時間無法以強制力支配對方的情況下, 唯一的辦法就是創造更多商品來提升競爭力。 於是當時殖民體系出現意義上的變化, 也就是如何盡可能地去開發新的資源,組合不同的人力與物力條件 去打開更多新市場。再把這些賺到的錢拿來投資,持續創新。 (比如英國把槍賣給西非海岸的奴隸販子,讓他們搶更多的奴隸, 然後把這些奴隸載運到加勒比海的島上去種甘蔗和製糖,再把這些糖運回歐洲市場賣, 這樣便創造出了西非的軍火市場,加勒比海和新大陸的奴隸市場以及歐洲的糖業市場 以及這三個產業) 但在中國,為了賺錢而去創造和改變生產型態以提升商品的種類, 以創造新的市場,這在19世紀之前幾乎是不可想像。 中國在19世紀末葉之前,商業的生產方式無非兩種。 一種是發展出幾個產業重鎮,靠著幾個產業重鎮的技術壟斷確保產品的價格。 一種是仗著人力資源的優勢把盡可能剝削原料生產和中間的運輸人員, 靠著這極低的人力成本來維持生產價格的低廉。 前者可以保持生產的品質和價格,但缺點就是產量有限,而且技術被盜走了也就完了。 後者是靠著某個廣大區域的家戶都靠這吃飯去維持低生產成本, 但缺點就是品質難以保障,而且一旦進入機械化時代,便死得很難看。 這兩種模式,實際上都難以把"創新"納入體制之內, 因此無論是技術和生產管理,進步都非常緩慢。 而且利益實際上也沒轉化成商業上投資,它很難讓勞動力妥善被運用。 因此即使表面上的貿易十分繁榮,但基本上是種停滯的狀態。 所以才說,中國在遭遇西方以前,基本上沒有什麼現代資本主義意義下的貿易出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17.12

04/09 02:33, , 1F
非常感謝 大推。聽起來16世紀中的明朝,慢慢學會創造更多商
04/09 02:33, 1F

04/09 02:37, , 2F
品來提升競爭力,是這樣吧,雖然我想不到太多實際的例子,
04/09 02:37, 2F

04/09 02:38, , 3F
我個人是覺得,中國人到19世紀才意識到這點差異,但這
04/09 02:38, 3F

04/09 02:40, , 4F
時已經晚了,因為大家都機械化了,所以開始吃苦頭。
04/09 02:40, 4F

04/09 02:42, , 5F
陳永華提升台灣的製鹽技術,讓台灣不用再進口食鹽,算嗎?
04/09 02:42, 5F

04/09 03:14, , 6F
覺得中國到現在還是你講的第二種模式...
04/09 03:14, 6F

04/09 07:46, , 7F
還有台灣 ( ′_>`)
04/09 07:46, 7F

04/09 15:06, , 8F
郭董表示:
04/09 15:06, 8F

04/09 18:02, , 9F
台灣人 果然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文化的繼承人
04/09 18:02, 9F

04/09 23:11, , 10F
推樓上 台灣果然繼承了第二種模式的精髓
04/09 23:11, 10F

04/13 20:44, , 11F
XD
04/13 20:44, 11F
文章代碼(AID): #1FWTUV1o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FWTUV1o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