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 羅馬帝國對基督教態度的轉變因素是?

看板historia作者 (filia christi)時間12年前 (2012/01/08 21:02), 編輯推噓10(1002)
留言12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 推 Richter78:瘟疫是個重大的因素,常被忽略。 01/05 07:4 : → clementia:這種說法忽略了Constantine 時已經有不少羅馬貴族皈依 01/05 18:1 : → clementia:基督教的事實 01/05 18:1 : → fatisuya:我有說到羅馬也有上層信仰基督教吧? 01/05 20:0 : → clementia:可是你的解釋有點怪... 01/06 13:2 之前匆匆丟了兩句話,沒解釋清楚。現在終於有空解釋一下了... Constantine 皈依基督教,確實是大勢所趨 但是這個大勢所趨並不盡然是因為羅馬帝國要倒了所以基督教興起 即使在時間點上這些事情恰巧在這個時候發生 也不能直接的套上因果關係 : 其實基督教在帝國的勝利,長遠的來說應該是“大勢所趨”,君士坦丁不過是 : 最後的那根稻草罷了。羅馬在共和末期就一度腐敗,社會結構從上到下都快要 : 崩解,後來凱撒跟奧古斯都開出了帝政的藥方,把這個大國又帶向另一個路上 : 。 : 只是三世紀的危機過後,這些早有過的病症又復發,上層貴族的腐化,道德淪 : 喪,下層貧民流離失所等等,很多“文明病”是羅馬帝國也逃不掉的宿命。基 : 督教在早期主張的那些道德精神上的信條,還有教士們的身體力行,徒眾們的 : 殉道,對那些“迷走”的羅馬人是很大的指引。 : : 正如在小弟眼中,宗教不過是精神上的鴉片,而羅馬的下層貧苦百姓每天只能 : 過著但求溫飽的生活,有人告訴他們死後只會得到救贖上天堂,對於只有迷茫 : 辛苦的一生之貧苦大眾當然是福音。一、兩百年來基督教的擴張就是明證,此 : 外,相信也有很多對於貴族腐敗生活感到厭煩的上層,被這些教徒們打動滲透 : 進去,裡裡外外,早就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了。 1. "宗教不過是精神上的鴉片" 對於理解pre-modern Europe 是很有問題的角度 宗教不只是精神上的慰藉,更經常是古代人們用來建構世界觀的基礎 2. "對於貴族腐敗生活感到厭煩的上層,被這些教徒們打動滲透" Constantine 皈依的時候已經有大量的基督徒貴族 他們是“對貴族腐敗生活感到厭煩”嗎? 實際看並不見得如此,很多貴族成員其實是把基督教信仰和原有的貴族生活結合 (再加上貴族生活也不一定都腐敗,請不要被HBO 的影集騙了) 例如,進入教會成為貴族家族的另一個職業出路選項 很多貴族家族對於其子弟的生涯規劃,是採取我們現在所謂多角化經營的模式 有的進入軍隊,有的進入政府,有的進入修道院,有的成為當地主教... 當然,修道院的興盛也讓貴族家族可以更有效的對女性家族成員進行投資 無論是男修院或女修院 修道院都常成為當地貴族管理家族產業或者進行政治活動的憑藉 另外,很多人都知道基督教早期的興起和一些羅馬貴族女性的支持很有關係 這些貴族婦女會提供自己的家或者其他產業作為信徒聚集的地點 甚至很多修道院就是從貴族的家或產業為基地發展出來的 所以familia (household) 這個字到了修道院文化開始興盛後 也常用來指涉修道院,尤其是女修院 mater familias 這個辭彙早期通常指的是pater familias 的妻子 (pater familias 是法律用語,通常指estate owner 或者說是地產和其上人口的擁有者) 後來也常用來用來形容修女院院長 : 只要稍微有點頭腦的主政者,手上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帝國跟即將崩解的社會, : 面對著的是已經逐漸根深蒂固,還不怕死的信徒,怎麼處置應該都是明顯不過 : 的了。 : : 有一句諺語:「搞不過它,就加入。」 : : 君士坦丁選擇用基督教來當羅馬帝國的最後救贖,我猜應該也有他不得不為之 : 的理由,如此而已。 Constantine 未必是抱著這種心態加入的 事實上,從君士坦丁堡的規劃就可以看出來 他充分的操弄了基督教一些重要元素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而且,當時說拉丁文的羅馬還不如說希臘文的地中海東半部地區“基督教化” (羅馬的教會大概到三世紀晚期才開始比較普遍的用拉丁文 可見之前在羅馬的基督徒也大多是來自希臘化文化地區) Constantine 在羅馬雖然給予教會許多特權,並常提到所謂“至高的神” 卻沒有明確的把這位神和基督教的上帝劃上等號 而是跑到東方蓋一個沒有異教元素完全基督教化的首都 可見當時在羅馬尚未到 "搞不過它" 的程度 而是Constantine 比較主動的要用這個新興宗教來塑造新的政治意識形態 從他在尼西亞大公會議的作為以及他規劃自己埋葬的教堂看來 Constantine 是根據Christology 來塑造皇帝的形象 讓自己成為基督在人間的代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76.199.103.154

01/08 21:43, , 1F
01/08 21:43, 1F

01/08 23:14, , 2F
01/08 23:14, 2F

01/08 23:15, , 3F
君士坦丁這種意識形態跟拜占庭帝國官方對基督教的
01/08 23:15, 3F

01/08 23:16, , 4F
解釋很相似
01/08 23:16, 4F
確實如此,所以後來東羅馬和在羅馬的教宗之間的衝突就很明白的表現出來 這些東羅馬皇帝們(當時的東羅馬上層階級不會自稱拜占庭,而是自稱羅馬人) 可算是Constantine 的傳人,就無法瞭解 為什麼羅馬的主教這麼不聽話 為什麼有些羅馬主教在威逼利誘之下就範之後,還沒辦法靠這些傀儡控制整個西邊的教會 這個我之前在關於查士丁尼的皇后的回文中有稍微提到 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爬文

01/08 23:25, , 5F
受教了
01/08 23:25, 5F

01/08 23:55, , 6F
01/08 23:55, 6F

01/09 00:25, , 7F
專業的解釋!!!!
01/09 00:25, 7F

01/09 07:12, , 8F
01/09 07:12, 8F

01/09 08:39, , 9F
疑問:修道院的興盛 是國教化以後一百多年後才開始的吧...
01/09 08:39, 9F

01/09 08:42, , 10F
最古的Saint Catherine's Monastery也是迪奧多希時代成立
01/09 08:42, 10F
首都(無論是東邊的君士坦丁堡或是西邊的羅馬)一帶的修道院 以及我們現在認知中的修道院 主要是國教化之後的發展沒錯 不過修道院或者類似修道院的組織很早就出現囉 例如早期在首都以外其他地中海城市的周圍,早就有修道院或是群居的“隱士” 一些貴族基督徒也會在自己家裡和其他信徒一起過著修道院式的靈修生活 請記得,早期的修道院並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所有成員關在一個固定範圍內靈修 其實基督教聖人,隱士或者修道院和他們周圍的社群有很密切的互動 以對政治的功能來說,修道院是比主教晚開始具備這樣的影響力沒錯 另外,關於mater familias,根據我找到的資料來看 在Constantine 的時候應該還沒有被拿來指稱修女院長 但是這個時期倒是常用來形容支持基督教的貴族婦女 我特別提到這個辭彙的使用,不是說Constantine 的時候就已經是如此 而是要描述一個羅馬貴族文化中的詞語基督教化的過程 在羅馬的傳統下,pater familias 是法律用語 mater familias 並不具有相對的法律意義,並非女的pater familias 甚至女性的地產擁有者也可以算是pater familias mater familias 基本上只是pater familias 的妻子和其(複數)子女的母親 到基督教興起之後,在早期基督教文獻中 常看到mater familias 以獨立於其丈夫的存在方式被提到 可說是等同於教會的女性貴族支持者 差不多到西羅馬滅亡左右的時候,才看到mater familias 被用來形容修女院長 有趣的是,我較少看到用pater familias 形容男修院院長 倒是常用來在敘述性的文獻中指涉家庭的男主人或者父親 有的時候也會用來指上帝 Ps. 關於羅馬法背景這兩個辭彙的意義是著名的羅馬史學者的研究 不過在基督教脈絡下的用法則是我自己以前的小型研究 可靠度如何?我只能說,在基督教脈絡這個部份我有相當的把握 但是基督教脈絡以外對這兩個辭彙怎麼使用我就不確定了 ※ 編輯: clementia 來自: 76.199.103.154 (01/09 14:22)

01/09 17:20, , 11F
01/09 17:20, 11F

11/08 10:18, , 12F
11/08 10:18, 12F
文章代碼(AID): #1F2PG2D-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F2PG2D-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