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觀點] 有關於溥儀

看板historia作者 (溫一壺月光作酒)時間15年前 (2009/05/14 09:34), 編輯推噓5(5014)
留言19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6/25 (看更多)
※ 引述《newSung (全民亂講之全民大悶鍋)》之銘言: : 來回應一下孫文的老問題 : 先前IBIZA板友論說的孫文與中日盟約真僞 : 目前學者分為兩派,兩派支持人數都相當多 : 這題目歡樂的程度,在我看看來一點也不比『雍正奪嫡』與『子午谷奇謀』遜色多少 : 但如果板友們要問有沒有其他孫文賣國的鐵證 : 我的回答是,論文多得很 : 比方目前已被定論的孫文租借滿洲,就有一大堆論文可以讀 : 我特別推薦兩篇論文以茲參考 : 楊天石的《孫中山與租讓滿洲問題》,《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 : 俞辛焞的《試探孫中山對滿洲租借問題的態度》,《南開學報》1996年第5期 : 這兩篇論文都論證孫文出賣東北利益予日本 既然你提到了俞辛焞, 那就先引用俞辛焞的結論當作我對此事看法的註腳 關鍵還在於滿洲租借或割讓是否變成現實,如變成現實,對此問 題的結論和評價將大不相同,但畢竟未變成現實。有關孫中山與 滿洲租借問題的材料很多,提出了重要的直證和旁證。但這些材 料所反映的孫中山本人的態度是矛盾的、含糊的,而且缺乏出自 孫中山本人的直接材料。因此說此事可能性較大,但下肯定性的 結論為時沿早。 楊天石的 孫中山與租讓滿洲問題 最主要的證據 是來自藏於日本國圖書館的森恪與益田孝的信函電報 信函從2/3孫中山因招商局借款失利轉向三井財閥借款開始 至2/11森恪最後一次向益田孝匯報此事為止 其中在最後一天2/11的電報中, 森恪向益田孝表示孫黃已同意滿州租借事 若能在十天內提供一千萬元, 可派黃興赴日簽約 不過我們也知道, 孫中山跟袁世凱達成讓位協議是2/9的事情 在此之後, 借款已無意義 而2/9也是孫中山在此事中給森恪的最後期限 滿州租借問題是元老桂太郎透過益田孝、井上馨等人提出 而森恪最後回報, 已在孫中山表明的期限之後 且若孫中山已同意以滿州交換此鉅款 則後續發生的2/12清帝遜位、2/13孫中山辭職都沒有道理 如此, 森恪2/11稱孫中山已同意一事尚有可疑 而從孫中山和森恪交涉過程的函電, 孫中山對於滿州租借一事其實並無講明 關於孫中山的態度, 在俞辛焞的文章中是這麼講的 「可是再仔細分析一下此函的內容,便知孫的態度前後矛盾,含糊不清」 俞辛焞認為孫中山在此事中態度是反抗的 也因此, 對於此密約不成的幾種看法之中 俞辛焞認為孫中山態度保留是此事不成的主因 (藤井昇三則認為此事不成是因為日本軍部反對) 最後附上森恪轉達之桂太郎提議與孫中山回覆 桂: 如閣下所知,如今世界為黃種人與白種人之戰場,為製止白人勢力先 鋒俄國之南下,確保日本存在之安全與東洋和平,日本認為有以日本 之力量保全滿洲之必要。為此,日本已不惜以國運為賭注,犧牲多數 人之生命與財產。當俄國仍圖南下、德人佔據青島之際,滿洲終必假 日本之手予以保全。以今日之大勢論,僅賴中國政府單獨之力保全滿 洲,雖閣下恐亦難以確信,而以日本之立場觀之,更不能不深感一任 中國政府獨自維持之危險至極。事實已很明白,滿洲僅賴中國政府之 力已不能保全,此已為貴我雙方之所共認,故可斷言:滿洲之命運業 已定矣。可以預料,革命政府之前途必有諸多困難,基於地理上、歷 史上之特殊立場,如無日本之特殊援助,則其成功之可能實甚渺茫。 倘閣下決心捨棄命運已定之滿洲,一任日本勢力發展,以此換取日本 之特殊援助,完成革命大業,則日本必將立即採取必要手段以滿足其 要求。為保全滿洲,日本已不惜進行第二次戰爭。當今之際,閣下如 能默默合作,則(日本)國家懸系已久之大問題可得解決,避免第二次 戰爭,以小努力取得大利益。不知閣下決心如何?若閣下所思與鄙人 一致,望速裁斷 孫: 何曾料到,桂公已有此決心?長久以來,自身為中國苦慮,為黃種 人心憂。為東洋和平計,滿洲無論如何亦須保留於東洋人手中。因 此,當此次舉事之初,余等即擬將滿州委之于日本,以此希求日本 援助中國革命。但日本疏遠餘等,不相接近。當余發難之時,曾申 請在日本立足,而日本官憲不允余入境。在此情形下,余以日本政 治家並無包容余等之度量,因而離日轉依美國。然由於地理上、人 種上之關係,中國如無日本之同情與支援,即將一事無成,此乃運 命儀關,故余為如何取得日本之同情而煞費苦心,其結果,日本有 志人士為革命改府盡力者日漸增多,而日本改府迄今仍無轉變表示 ,是以余等為日本政府之態度如何而日夜心憂。 上述桂公之意,若在余自歐洲歸國途中,甚或在到達香港時獲悉, 則余當即繞道日本,決定此一問題。然今日時機已失,事已遲矣。 蓋當時凡革命軍之事,俱可依本人與黃興之方針而定,今則不然。 如今各省贊同余等主張者,自動舉起革命之旗,加入余等行列,余 等既缺兵權,又缺財權,故在貫徹主張時不能無所顧慮,凡大事必 須由眾議決定。其尤要者,最近革命政府之財政匾乏已達極點,缺 少財源,無以供應軍隊,幾陷於完全破產之境地。倘近數日內,無 足夠之資金以解燃眉之急,則軍隊恐將解散,而革命政府亦將面臨 瓦解之命運。在此嚴重時刻,倘余等數日間不能露面,恐將產生余 等窮極逃走之流言。基於以上實情,在舊年年末以前,不論採取何 種手段,亦須籌得足以維持軍隊之資金。之所以斷然實行漢冶萍日 中合辦,以取得五百萬元資金者為此,此次又苦心焦慮,欲以招商 局為擔保,籌措一千萬元借款者,亦為此。然而,雖經種種籌劃, 而時光荏苒,交涉迄無結果。一面,軍費之困窮日益嚴重,於軍隊 解散、革命政府崩潰之前,作為最後之手段,唯有與袁世凱締訂和 議,以防天下大亂,而後徐謀軍費供應,策劃再舉,以武力掃除北 京勢力,擬定革新天下之方案。近來已頻頻與北方就和議進行交涉 ,談判已漸趨成熟,雙方條件大體一致,只要南方決心一下,南北 休戰言和,合為一體,隨時均可實現。然餘等對於獲得財源,仍懷 一線希望。倘或有幸,此刻能獲得防止軍隊解散之足夠經費,余等 即可延緩與袁議和,俊年關過後再進一步籌借資金,而後繼續排袁 ,仍按原計劃,堅決以武力消除南北之異端,斬斷他日內亂禍根, 樹立完全之共和政體,此即餘等之設想。但據迄今為止之經過情形 看來,獲得財源,仍無希望。 倘或不幸,在五天之內,即至9日, 舊曆年關之前,意欲籌得之一千五百萬元經費,如仍無成功之希望 ,則萬事休矣。只好在革命政府未倒之前,掌握機先,達成南北和 議,將政權一時讓與袁世凱,除此別無他策。而政權一旦轉入袁氏 手中,其後事態如何演變,實難遵料,而與日本簽訂密約之類,恐 將無望。 : 孫文的目的是為了換取日本對南京臨時政府的金援 : 這件事我以前用舊帳號addoil時,就在版上有稍微提過 : 當時講的是孫文在辛亥革命期間出賣許多國家利益給予列強以換取支持 : 只不過沒有特別指明租借滿洲一事罷了 -- 願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4.214.99 ※ 編輯: IBIZA 來自: 59.124.214.99 (05/14 10:19)

05/14 11:33, , 1F
當此次舉事之初,余等即擬將滿州委之于日本... 你看得懂嗎
05/14 11:33, 1F

05/14 11:33, , 2F
真是好爆笑!政黑名人果然名不虛傳呀
05/14 11:33, 2F

05/14 11:42, , 3F
然今日時機已失,事已遲矣 你看得懂嗎?
05/14 11:42, 3F

05/14 11:47, , 4F
老孫一直想賣,日人不買,因為袁說了才算,孫只是空心老倌
05/14 11:47, 4F

05/14 11:48, , 5F
所以才說,老孫是賣國失敗
05/14 11:48, 5F

05/14 11:50, , 6F
俞辛焞 可不是這樣講的
05/14 11:50, 6F

05/14 11:50, , 7F
法律上有個未遂的觀念,你懂嗎?
05/14 11:50, 7F

05/14 11:50, , 8F
而且這件事情是日本人向孫文提議的, 何來老孫想賣日人不買
05/14 11:50, 8F

05/14 11:50, , 9F
之說
05/14 11:50, 9F

05/14 11:51, , 10F
孫文回文中連未遂都沒有
05/14 11:51, 10F

05/14 11:51, , 11F
孫文回文用白話講, 就是, 你早講我就賣給你了, 可是你講晚了
05/14 11:51, 11F

05/14 11:51, , 12F
俞辛焞的環境有政治壓力,我同情他。你呢?根本胡扯耍賴
05/14 11:51, 12F

05/14 11:51, , 13F
我現在無法決定要不要賣
05/14 11:51, 13F

05/14 11:52, , 14F
不合你的意就是有政治壓力?
05/14 11:52, 14F

05/14 11:53, , 15F
孫文的回覆就在上面, 他有沒有答應, 可以自己看
05/14 11:53, 15F

05/14 12:36, , 16F
余等即擬將滿州委之于日本 誰擬的呀?
05/14 12:36, 16F

05/14 13:14, , 17F
我覺得這種是談判性的嘴砲 並不是真的要賣
05/14 13:14, 17F

05/14 13:15, , 18F
很馬後炮的東西 好像說 "如果早點遇見你就會跟你結婚"
05/14 13:15, 18F

05/14 13:29, , 19F
場面話和事實有差距吧
05/14 13:29, 19F
文章代碼(AID): #1A2tKf9z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2tKf9z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