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疑問]中國皇帝統治的基礎何在?

看板historia作者 (沖田宗次郎)時間16年前 (2008/08/12 17:3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25 (看更多)
當我在推文推了"儒教"之後,我就知道一定會產生這樣的爭議。 儒學是否有儒教的一面這是個沒有定論的問題。學者已經討論很多,過去沒有結 論,未來大概也不會有結論。因為這已經不是學術的問題,而是意識形態之爭。 猶記得當年大學時學習中國思想史的第一節課,課題就是中國是否有哲學。這個 課題當然隱含著立場,至少在這門課討論這個問題顯然是認為中國是有哲學。 當時參閱的書是牟宗三的"中國哲學的特質",牟宗三不認可將哲學的內涵定義為 ︰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原因很明顯,當哲學被這樣定義時,中國哲學顯然 在形上學與知識論將顯得相當不如西方。 不論哲學的定義為何,中國思想的內涵都不會有所增減,那麼當時的學人為何會 在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呢?這或許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回到原本的問題,原PO問︰皇帝的統治正當性在哪裡?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表面上是把皇帝的意志說成天的意志,然而聖旨當然還是 皇帝的意思。或許我們可以說君權神授是正當性的來源,可是天的意志是怎麼被 得知的,為何皇帝可以代表天而一般平民不可以? 孟子認為某些人具有某些特質(道德、聖性、神性)可以進行變革,可是在事前我 們無法判斷當事人是否具有資格。雖說"有伊尹之心則可,無伊尹之心則篡矣", 但這通常只會變成"有伊尹之治則可,無伊尹之治則篡矣"。 統治的正當性當然必須奠基在外在的統治基礎之上,但這是否代表正當性是虛無 又毫無意義的呢? 至少當統治與被統治雙方在表面上都承認它的存在時,它就具有一定的作用。當 然這種作用是有限度的,隨著統治者的態度與事件的內涵不同。我舉西漢為例, 當時承認災異可以傳達天的意志,儒家經典則代表治國的最高方針,因此董仲舒 藉遼東高廟大火和長陵高園議論郡國廟;可能可以解決具體政治問題,比如雋不 疑以左傳的經義處理衛太子事件;也可以當成發言的擋箭牌,更可以當成政爭的 藉口(星象災異等等)。 當然它的有效性還是受到權力的限制,比如說眭弘就以災異與經典當後盾,要求 皇帝必須訪求賢人禪以帝位,以承順天命。結果當然是用妖言惑眾的名義給斬了 為何他的老師可以藉災異議論郡國廟,而他就被斬了,這是因為理論內容有沒有 受到皇帝喜愛;為何眭弘是妖言惑眾而王莽可以取得政權?這不是理論的有效或 無效造成的,而是形勢不同的關係。 統治有無正當性從來不是信仰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 能力を持った者にはそれを正しく行使する責務があ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9.65.199 ※ 編輯: F16 來自: 218.169.65.199 (08/12 17:45)
文章代碼(AID): #18eLdP70 (histor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最舊先):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7 之 25 篇):
文章代碼(AID): #18eLdP70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