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延闓的科舉答卷

看板historia作者 (大叮噹)時間16年前 (2007/11/30 10:47), 編輯推噓10(1001)
留言11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7 (看更多)
  在商衍鎏的《清代科舉考試述錄》中看他引用了譚延闓的科舉答卷,寫得真 好,對現實的認識相當清楚。這題目叫我們來答,我們也是可以寫一下的,但寫 不到人家那麼精練,十九世紀史事我也沒他熟。   譚延闓後來當過國民政府主席,據《李宗仁回憶錄》所述,有一次李與譚共 乘一條船,中途碰上敵船向他們開槍,李和隨從拿起步槍應戰;隨從是新兵,還 擊時亂打一氣打不中,譚便把槍奪過來砰砰砰,打得很好。原來譚延闓少年時「 善騎射」,這時雖然老了,功底仍在。看來這位會元公還是文武雙全之人啊。   光緒三十年甲辰科會試中式第一名譚延闓第二場各國政治策闈作一篇   題:「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 年來歷史,以証明其事策。」   譚延闓   西儒有曰:「兩平等相遇,公法即權力;兩不平等相遇,權力即公法。 」吾每誦其言而悲之,公法之誠不可恃,恃公法乃適為強大者之藉口也。近 百年來,泰西諸國勢均力敵,蓋無可以瘠人以自肥者,而保全土地之名以起 ,猝然聞之,或有所甚不得已,甚且勞師縻餉不惜,天下皆從而諒之,或有 頌禱之,以為于大義然,于公法亦然也。究其實罔不以義始而以利終,彼其 為人乃其所自為也,外交政策之巧,有如是哉。昔拿破崙之欲襲英也,英人 以自衛故,奪丹麥之海軍,又以保全西、葡,駐兵干涉其內政。當時無非之 者,以合於公法也。及其終英遂握海上之全權而無與抗,此一事也。維也納 之會議,所以保全歐洲之局也。舉拿破崙所破壞者,一一而建設之。名非不 正也,而其既也,俄奧普遂分波蘭,索遜割地與普,荷蘭得萊茵河之上流, 英專地中海之大勢,此又一事也。且夫克里米亞之役,世所稱義戰也。遏俄 人之南下,存土祚于將危,一舉二善,而英法無所利焉。迨巴黎約成,英遂 鞏印度之防,法之路易拿破崙遂一蹴而登皇位矣。意奧之爭,法起而援之, 保同盟也,沙尼兩地,折而入法。丹麥之紛,德奧合而敵之,保同種也,而 雪,霍二州憤而屬奧,德。希土之戰,俄出而預之,保同教也,而黑海之條 約遂廢。此四事者,原因不一,成效不齊,要之保全者率不利,利獨歸倡保 全之人,此其故可以深長思也。有保全土耳其之名,而英得以據沙衣白納, 有保全古巴之名,而美可以縣非列賓。握蘇士之航路,有法所不能爭者, 保全埃及之說為之也。開尼加拉之運河,而哥崙比亞不能問者,保全巴拿馬 之說為之也。有其甚者,朝言保全而夕已奪之,英之印度緬甸,法之越南柬 蒱塞是已。嗚呼,保全土地者,公法之精理也,而徒為人攘利之資,以公法 所不料也。以彼強大國之鋒,雖以無道行之,固無敢誰何者,況持之有故, 言之成理哉?朝鮮之降為半主也,旅順大連灣之暫租也,初非無保全土地之 說也,而今者又紛紛見告矣,遠探歷史之成績,近攬列強之深謀,危乎!恤 乎!毋為外交政策所籠而不自悟也。    --   時候到了。看著,   當我推開這大門,   重新震醒你們的時候,那光芒--   這光芒,便是一萬丈!                     http://www.youtien.idv.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99.222.55 youtien:轉錄至看板 Warfare 11/30 10:47

11/30 10:55, , 1F
「步」槍?
11/30 10:55, 1F

11/30 12:52, , 2F
有看有推
11/30 12:52, 2F

11/30 13:02, , 3F
推~
11/30 13:02, 3F

11/30 13:25, , 4F
推~~
11/30 13:25, 4F

11/30 14:24, , 5F
真的是寫得很好
11/30 14:24, 5F

11/30 15:07, , 6F
寫得很好沒錯,但好的只是頗善引經據典,雖有寬度,卻無深度
11/30 15:07, 6F

11/30 15:10, , 7F
但如果這樣就能拿到第一名的話,我不敢想像第二名以降是啥矣:P
11/30 15:10, 7F

11/30 15:57, , 8F
如果是考試的話要寫得深似乎不容易呀!
11/30 15:57, 8F
※ 編輯: youtien 來自: 211.99.222.55 (11/30 16:52)

11/30 16:52, , 9F
已更正。
11/30 16:52, 9F

11/30 21:54, , 10F
很棒的分享,推一個
11/30 21:54, 10F

12/01 11:11, , 11F
考試又不是寫論文...
12/01 11:11, 11F
文章代碼(AID): #17JtdBFt (historia)
文章代碼(AID): #17JtdBFt (his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