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明朝一級行政區為何不設簡便的官稱?

看板gallantry作者 (苦惱的尼采)時間6年前 (2018/06/03 16:01), 6年前編輯推噓2(2054)
留言56則, 2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PrinceBamboo (竹取駙馬)》之銘言: : 重點比較: : 宋太宗覺得"道"不好,想把道廢掉 作法:改成"路",並設四司分權 結果:大家改稱路,成功 : 明太祖覺得"行省"不好,想廢掉省 作法:1376年廢行省,設三司分權,但沒定新行政區名 : 結果:日常稱三司官署名不方便,又沒新名好叫 只好便宜叫行省 結果就繼續叫了600多年 : 還從非官方俗稱變成準官方別稱,再變成官方行政區名 : 跟當初廢省的用意完全背道而馳 沒定新名導致廢省失敗 反而越用越普遍,越用越正式 : 省從中央機構變成中國根深蒂固的地方行政區 還用來翻譯外國的province等 : (相對之下 日本現今"省"還是中央機構 所以除中國,越南的省以外 都不會翻譯成"省") : 這不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嗎? 提供資料或討論可能原因都OK 但不用一直倒果為因吧 道跟行省不好,原因在於形成地方專權,宋太宗改「路」的重點是在把「路」虛級化, 四司分權才能成功。明太祖廢省設三司分權,而三司職權混亂,即便有類似「路」這樣 虛級化的統稱,統治上一樣會有問題,不會因為有一個虛級化轄區而能順利統治。 因此,宋太宗設路分權,因分權未有混亂,只因財政為統治核心,而有某官成為該虛級 行政區之首,但他在政制上就不是統領該虛級行政區。而明太祖廢省,但三司分權混亂 ,使得政制上需要有一個三司的長官來統一事權,而不是設一個虛級化政區就能解決。 有明一代都不希望讓地方專權,自然不會願意去設省,而且設一個虛級化政區也無法解 決統治混亂的問題。到清代尤其清末,因外患震動中央朝廷,不得不放權地方統制,省 這個統制三司的行政區才開始成形。 因此,名需與實相配合,宋太宗將四司分權清楚,路這個虛級化名稱叫什麼都不是重點 ,而明太祖三司分權混亂,設個虛級化政區無助解決問題,勢必要分權地方才能統一事 權。私以為您的敘述談不上什麼因果,只是未觸及問題的核心。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61.28.11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allantry/M.1528012864.A.040.html

06/03 17:19, 6年前 , 1F
本來就沒有要談因果 是有人一直倒果為因才為此解釋
06/03 17:19, 1F
這...私以為您原本的敘述就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核心。

06/03 17:23, 6年前 , 2F
宋廢道成功 明想廢省卻因無名而致省實際用了700多年
06/03 17:23, 2F
宋不是廢「道」,而是將他虛級化並改名為「路」,不像過去道有節度使做首長,而是 有三司乃至四司,將財政、軍政、司法分權,直接向中央負責,各司其職互不統屬。 而明改元代行省為2京13布政使司,一地的布政使分左右,本是要取制衡之意,反變成2個 「太陽」,下屬常得首鼠兩端,自明宣宗後為統一事權始派六部或都察院大臣督撫地方, 而有巡撫或總督之名,一來這是臨時性的派遣,二來統轄範圍常因事、因地制宜,打破 原先2京13布政使司劃界,便讓底下三司事權開始混亂。

06/03 17:24, 6年前 , 3F
且都布按三司後來都成為督撫下級 作法總得到反效果
06/03 17:24, 3F

06/03 17:27, 6年前 , 4F
打錯 600多年才對 廢省名失敗 一"省"分權也失敗
06/03 17:27, 4F

06/03 17:45, 6年前 , 5F
還有"宋路分權清楚,明三司分權混亂"這是真的嗎?
06/03 17:45, 5F
宋不是廢「道」,而是將他虛級化並改名為「路」,不像過去道有節度使做首長,而是 有三司乃至四司,將財政、軍政、司法分權,直接向中央負責,各司其職互不統屬。 而明改元代行省為2京13布政使司,一地的布政使分左右,本是要取制衡之意,反變成2個 「太陽」,下屬常得首鼠兩端,自明宣宗後為統一事權始派六部或都察院大臣督撫地方, 而有巡撫或總督之名,一來這是臨時性的派遣,二來統轄範圍常因事、因地制宜,打破 原先2京13布政使司劃界,便讓底下三司事權開始混亂。

06/03 17:47, 6年前 , 6F
維基連結內很多詳細資訊 我內文沒有一一贅述 但是以
06/03 17:47, 6F

06/03 17:48, 6年前 , 7F
看過連結內容作為討論基礎的(個人讀文會把連結看完)
06/03 17:48, 7F
我不知道您看的是哪些維基內容,但維基一般當參考用吧,很多通史或論文都有述及這個 問題,光是明代督撫的產生,學界就有許多討論,重點還是在中央集權是否能夠貫徹。 一級行政區名稱要叫道、路、布政使司還是省,這是朝廷的自由,而民間慣稱常基於實際 政制運作,定名稱是否影響政制運作,還是要看實際情況,像是道、路在元明清還是有存 在或設置,民間仍用省來稱呼大行政區,而省這個名稱來自行中書省,明代不用「省」跟 廢丞相(中書省)是有關的,中央集權下把一個中央沒有的機構拿來當地方行政區名稱,怎 樣想都不大對吧。那如果明代如果定一個名稱叫「區」,是否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現 有史實上來說,我認為幫助可能還是不大,他可能還是會產生「督撫」,依舊跨「區」行 政。 您可能想,既然會跨區,那就調整區的大小吧!但剛有提到,督撫是因事、因地而設,這 樣不就是每次有事就要調整一次行政區?這只會讓政制更混亂吧。講這麼多,重點就是中 央集權是否貫徹到地方,名稱問題只是次要甚至不重要。

06/04 02:49, 6年前 , 8F
就說是貼在文內的連結了怎麼還會不知道那些內容?
06/04 02:49, 8F

06/04 02:52, 6年前 , 9F
上面好像同樣的段落出現兩次?
06/04 02:52, 9F
抱歉因為我還在修文,維基其實頗亂,除了行省還有行政區劃,私以為不應拿來作為討論 基礎,放眼歷史群組其他各版,應該也很少是以維基內容為主的討論吧?

06/04 02:54, 6年前 , 10F
明廢省時若改稱區 變成兩直隸十三區 接下來清,民國,
06/04 02:54, 10F

06/04 02:55, 6年前 , 11F
PRC會不會再改不知道 但省會立即無人再用 廢省成功
06/04 02:55, 11F
名稱不是問題,明清不會因為有區這個「行政區劃」而沒有督撫,除非您能完整推論到因 為有「區」這個行政區劃而讓督撫不會出現。但清即便已經有行省這名稱,但他依舊有督 撫,廢了省換成區對地方政制有什麼幫助?您能說說看? ※ 編輯: tucker (61.61.28.119), 06/04/2018 02:58:41

06/04 02:58, 6年前 , 12F
清初時把兩直隸13"省"->15省 實際上有將部分布政使,
06/04 02:58, 12F

06/04 02:59, 6年前 , 13F
巡撫分駐兩處而分為兩省 最後固定為十八省
06/04 02:59, 13F

06/04 03:02, 6年前 , 14F
宋初設15路 後來經數次細分,升格 北宋最後增為24路
06/04 03:02, 14F

06/04 03:07, 6年前 , 15F
南宋也從南方15路 最後拆分成17路 台灣也有六都合併
06/04 03:07, 15F

06/04 03:08, 6年前 , 16F
升格 PRC也有簡併省 調整就調整 有什麼好混亂的?
06/04 03:08, 16F

06/04 03:09, 6年前 , 17F
但宋有路好叫 清~現在有省好叫 就是方便許多
06/04 03:09, 17F

06/04 03:09, 6年前 , 18F
怎麼會說因為怕調整增減行政區 就沒必要定名稱呢?
06/04 03:09, 18F

06/04 03:10, 6年前 , 19F
不懂把兩件無關的事扯在一起的理由
06/04 03:10, 19F
那我更想問:為什麼明代民間不直接把布政使司簡稱「司」?「省」也是從行中書省來的 ,沒理由布政使司不能簡稱司啊?還是您覺得司不好聽一定要叫省?

06/04 03:11, 6年前 , 20F
然後我提先把連結看完 用意不是要以維基為主
06/04 03:11, 20F

06/04 03:12, 6年前 , 21F
而是因為你最初的內文只看到從我po的內文來延伸討論
06/04 03:12, 21F

06/04 03:13, 6年前 , 22F
有些提問其實連結內就有答案 但我沒提的你也都沒提
06/04 03:13, 22F
對不起我不知道哪些提問是您說的,但我認為名稱問題是次要,簡稱這東西本沒有太多道 理可言,就跟我上面提的,為什麼明代民間不直接簡稱司就好?

06/04 03:14, 6年前 , 23F
維基其實不亂 當然如果有連維基都沒有的更正確,詳細
06/04 03:14, 23F

06/04 03:16, 6年前 , 24F
資料當然更好 但有很多人是連維基編好的初步資料都
06/04 03:16, 24F
我沒有否定維基的資料,只是其他版討論從不以維基資料當基礎去討論的。 ※ 編輯: tucker (61.61.28.119), 06/04/2018 03:20:41

06/04 03:17, 6年前 , 25F
未讀過吸收就開始質疑 但答案已在其中 我初見內文時
06/04 03:17, 25F

06/04 03:18, 6年前 , 26F
無法判斷是否此種情形 所以說請至少先讀完連結再說
06/04 03:18, 26F
我不知道有什麼答案是維基內文有的,只是您討論真的讓我覺得很沒意義,名稱一定要 從實際政制出發,官方當然有取名的主觀能動性,但沒有現實狀況配合,那取什麼名字 不會對現實有什麼影響。若取個名字就有用的話,那王莽變法都可以成功了。 ※ 編輯: tucker (61.61.28.119), 06/04/2018 03:23:33

06/04 03:23, 6年前 , 27F
要求水準高沒有問題 但各板都有更多連維基,估狗都不
06/04 03:23, 27F
您知道除了您列的行省、行政區劃外,道跟路一樣都有另外的維基嗎?內容還有些不同之 處,這就是我認為維基應該是參考資料,而不是基礎去討論問題。 說了這麼多,您能回答我問的幾個問題嗎? 一、為什麼布政使司不直接簡稱「司」就好,民間要簡稱叫「省」? 二、改叫區之後,就能阻止影響地方政制的督撫制發生嗎? 這2個問題思考一下,我想不會認為去討論為行政區搞個名稱是多麼重要的事情。 ※ 編輯: tucker (61.61.28.119), 06/04/2018 03:28:19

06/04 03:25, 6年前 , 28F
看過就回的 你說"從不以..."好像沒見過 真的是鄉民?
06/04 03:25, 28F
上批踢踢哪個不是鄉民?還是您覺得自己不是?那還真抱歉侵犯到您了。

06/04 03:26, 6年前 , 29F
我也不知道民間為何不稱司啊 我也沒覺得司不好聽啊
06/04 03:26, 29F

06/04 03:27, 6年前 , 30F
但之前就習慣稱省 廢了後只有公署名 繼續稱省很自然
06/04 03:27, 30F

06/04 03:28, 6年前 , 31F
民間俗稱非特定人有意決定 而是自然趨勢 因此不在我
06/04 03:28, 31F

06/04 03:28, 6年前 , 32F
的討論重點 我的重點一直都在標題:為何明朝官方想廢
06/04 03:28, 32F

06/04 03:29, 6年前 , 33F
省 但又空置新官稱 導致省繼續越用越普遍的反效果?
06/04 03:29, 33F
官稱沒有空置啊,布政使司不是官稱嗎?您又無法解釋為啥民間不用司而改用省,我認為 原因是在自宣宗之後司上面有多了督撫,那民間幹嘛要為非一級行政區取簡稱啊(即便政 制上他應該是),當然是取前代類似地位的省來稱呼,而不是替現有的取簡稱。 ※ 編輯: tucker (61.61.28.119), 06/04/2018 03:33:25

06/04 03:30, 6年前 , 34F
越來越亂了 是怎麼解讀成"我覺得自己不是"的?
06/04 03:30, 34F

06/04 03:30, 6年前 , 35F
我是說 明明實際上一堆板都有一堆人連維基估狗都不
06/04 03:30, 35F

06/04 03:31, 6年前 , 36F
查就亂入 我覺得先看過相關連結再參與是基本要求
06/04 03:31, 36F

06/04 03:32, 6年前 , 37F
但你卻說"其他板討論從不以維基當基礎" 似乎人人都
06/04 03:32, 37F

06/04 03:33, 6年前 , 38F
是讀遍專書論文才發推文 不像活在PTT 所以說你真的
06/04 03:33, 38F

06/04 03:33, 6年前 , 39F
是鄉民? 怎麼會變成以為我覺得我自己不是啊? 真不懂
06/04 03:33, 39F
我後面是問號啊,因為我不是您,不知道您提了鄉民是要說什麼,是要說自己不是鄉民 嗎?您覺得是就是啊,我有說您不是鄉民?回歸問題吧。 ※ 編輯: tucker (61.61.28.119), 06/04/2018 03:35:19

06/04 03:34, 6年前 , 40F
行省本來是官署名 用久後連官方都拿來當行政區名用
06/04 03:34, 40F

06/04 03:35, 6年前 , 41F
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卻一直是官署名 且有多個 範圍又
06/04 03:35, 41F

06/04 03:36, 6年前 , 42F
不完全重疊 沒演變成行政區名俗稱我覺得很自然
06/04 03:36, 42F

06/04 03:37, 6年前 , 43F
我說的官稱是"行政區名的官方稱呼"一直空置
06/04 03:37, 43F
2京13布政使司,這不是官方稱呼?布政司只是官署名稱是後來出現督撫在他之上。

06/04 03:38, 6年前 , 44F
我已經解釋非特定人決定的民間俗稱是自然趨勢了
06/04 03:38, 44F

06/04 03:38, 6年前 , 45F
怎麼會無法解釋? 而且我從來沒有覺得"民間非要"什麼
06/04 03:38, 45F
※ 編輯: tucker (61.61.28.119), 06/04/2018 03:40:50

06/04 03:42, 6年前 , 46F
那個是官方稱呼嗎?請問是出現在明代當時何官方文獻?
06/04 03:42, 46F

06/04 03:43, 6年前 , 47F
布政司從開始就是官署名 督撫常設前民間早就慣稱省
06/04 03:43, 47F

06/04 03:44, 6年前 , 48F
而且明初廢省設三司時也不可能預料到督撫常設的未來
06/04 03:44, 48F

06/04 03:45, 6年前 , 49F
我覺得已經開始重複了 總之你覺得這問題不重要的話
06/04 03:45, 49F
明朝承宣布政使司之建置與布政使職掌 http://www.his.ntnu.edu.tw/en/inform/student_paper.php?Sn=890 在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發展沿革中,承宣布政使司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承襲從金代行臺 尚書省和元朝行省的架構組織,影響了日後清代布政使司的發展。因此,承宣布政使司在 省級制度之中,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為地方行政制度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關鍵。 明朝開國君王朱元璋,為了避免有如元朝中書省專權的情況出現,洪武九年(1376),朱 元璋將湖廣、浙江、江西、山東、北平、廣西、陝西、山西、河南、廣東、福建、四川等 行中書省,改設為承宣布政使司,削弱中書省對於地方的掌控。此後,逐步調整地方行政 制度,於各地分置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個衙門,分別掌管行政、 軍事,以及司法與監督之事務,避免地方專權,確立明朝地方三司體制。 承宣布政使司為地方最高行政機構,理應有相當大的實權以治理地方,事實上其職權卻是 受到諸多限制。除了受到其他兩司的制衡之外,明朝中葉起,撫按官與中官時常至地方巡 視,剝奪布政使司原有權力,使布政使司名不符實,地位逐漸下降。對此,布政使司在明 朝地方行政體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運作情況,將是本文討論之重點。 本文採取了現今較少使用的研究方法,結合質化與量化兩方特色來進行明朝布政使司研究 。分別探討布政使司建置過程、施政情況,以及布政使出任背景和遷轉情況,論述布政使 地位之轉變,從而了解朱元璋對於地方行政制度的設置理念,以及明朝中期布政使職掌在 受到諸多限制的情況之下,所產生的施政影響。 去年的碩博士論文,供參。重複是您一直無法回答問題啊,堅持認為一定要有簡稱。 ※ 編輯: tucker (61.61.28.119), 06/04/2018 03:51:47

06/04 03:45, 6年前 , 50F
留待其他有興趣覺得有意義的人來回 是否更好的選擇?
06/04 03:45, 50F
我只覺得有些問題不是歷史問題了,變成是名詞之爭。 清修《明史.地理志》 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中書省,以京畿應天諸府直隸京師。後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 布政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羈縻諸司。又置十五都指揮使司以領衛所番漢諸軍,其邊境 海疆則增置行都指揮使司,而於京師建五軍都督府,俾外都指揮使司各以其方附焉。成祖 定都北京,北倚羣山,東臨滄海,南面而臨天下,乃以北平爲直隸,又增設貴州、交址二 布政使司。仁、宣之際,南交屢叛,旋復棄之外徼。 終明之世,爲直隸者二:曰京師,曰南京。爲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 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云南, 曰貴州。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羈縻之府十有九,州 四十有七,縣六。編裏六萬九千五百五十有六。而兩京都督府分統都指揮使司十有六,行 都指揮使司五,曰北平、曰山西、曰陝西、曰四川、曰福建,留守司二。所屬衛四百九十 有三,所二千五百九十有三,守禦千戶所三百一十有五。又土官宣慰司十有一,宣撫司十 ,安撫司二十有二,招討司一,長官司一百六十有九,蠻夷長官司五。其邊陲要地稱重鎮 者凡九:曰遼東,曰薊州,曰宣府,曰大同,曰榆林,曰寧夏,曰甘肅,曰太原,曰固原 。皆分統衛所關堡,環列兵戎。綱維佈置,可謂深且固矣。

06/04 04:01, 6年前 , 51F
不是簡稱 是官稱 像州,道,路一樣 都是官稱 非簡稱
06/04 04:01, 51F
清修《明史.職官志》 初,太祖下集慶,自領江南行中書省。戊戌,置中書分省於婺州。後每略定地方,即置 行省,其官自平章政事以下,大略與中書省同。設行省平章政事,從一品左、右丞,正二 品參知政事。從二品左、右司,郎中,從五品員外郎,從六品都事、檢校,從七品照磨、 管勾。從八品理問所,正理問,正四品副理問,正五品,知事,從八品尋改知事為提控案 牘。省注洪武九年,改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東、廣東、河南、陝西 、湖廣、山西諸行省俱為承宣佈政使司,罷行省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官,改參知政事為 布政使,秩正二品,左、右參政,從二品,改左、右司為經歷司。十三年改布政使,正三 品,參政,從三品。十四年,增置左、右參議,正四品。尋增設左、右布政使各一人。十 五年,置雲南布政司。二十二年,定秩從二品。建文中,升正二品,裁一人。成祖復舊制 。永樂元年以北平布政司為北京。五年,置交阯布政司。十一年,置貴州布政司。止設使 一人,餘官如各布政司。宣德三年,罷交址布政司,除兩京外,定為十三布政司。初置籓 司,與六部均重。布政使入為尚書、侍郎,副都御史每出為布政使。宣德、正統間猶然, 自後無之。 根據章學誠《文史通義.地誌統部》 開頭「陽湖洪編修亮吉,嘗撰輯《乾隆府廳州縣誌》,其分部乃用《一統誌》例,以布政 使司分隸府廳州縣。余於十年前,訪洪君於其家,謂此書於今制當稱部院,不當泥布政使 司舊文。因歷言今制分部與初制異者,以明例義。」所謂一統誌,是指《大清一統誌》, 內容體例未有行省,而以布政使司作為一級行政區,而該篇則是要論述章學誠為什麼認為 洪亮吉編寫該書是不能用布政使司。 「…而明改行省為十三布政使司,其守土之官,則曰布政使司布政使。布政使司者,分部 之名,而布政使者,統部之官,不可混也。然布政使司,連四字為言,而行省則又可單稱 為省,人情樂趨簡便,故制度雖改,而當時流俗,止稱為省。沿習既久,往往見於章奏文 移,積漸非一日矣。我朝布政使司,仍明舊制;而沿習稱省,亦仍明舊。此如漢制子弟封 國,頒爵為王,而詔誥章奏,乃稱為諸侯王;當時本非諸侯,則亦徇古而沿其名也。但初 制盡如明舊,故正名自當為布政使司。百餘年來,因時制宜,名稱雖沿明故,而體制與明 漸殊。」從章學誠的敘述可知,不稱布政使司而稱省,乃因簡便,但正名「官稱」仍是布 政使司。 「…此尤生今之時,宜達今之體制,其必當稱部院者七也。今天下有十九布政使司,而《 會典》則例,六部文移,若吏部大計,戶部奏銷,禮部會試,刑部秋勘,皆止知有十八直 省,而不知有十九布政使司;蓋巡撫止有十八部院故也。(巡撫實止十五,總督兼缺有三。 )故江蘇部院,相沿稱江蘇省久矣。蘇松布政使司,與江淮布政使司,分治八府三州,不聞 公私文告,有蘇松直省、江淮直省之分。此尤見分部制度,今日萬萬不當稱使司,必當稱 部院者八也。」接著章學誠舉其所處清盛世體制,雖是18個部院(俗稱行省),但有19個布 政使司,但因巡撫已成常例且有官品(從二品),加上督撫奪三司之權,故一級行政區劃不 能稱「布政使司」。 「…今之為古文辭者,於統部稱謂,亦曰諸省,或曰某省。棄現行之制度,而借元人之名 稱,於古蓋未之聞也。雍正、康熙以前,古文亦無使司之稱;(彼時理必當稱使司。)則明 人便省文,而因仍元制,為古文之病也久矣。故余於古文辭,有當稱統部者,流俗或雲某 省,余必曰某部院,或節文稱某部;流俗或雲諸省及某某等省,余必曰諸部院或某某等部 院,節文則曰諸部某某等部;庶幾名正為言順耳。使非今日制度,則必曰使司,或節文稱 司,未為不可,其稱省則不可行也。」最後章學誠表示,布政使司若要官稱要稱使司,簡 稱叫司,但絕不能叫省,才算得上是名正言順。 因此,明清當代人都知道官稱叫做布政使司、使司甚或簡稱為司,才是名正言順。但到乾 隆則不能如此稱呼,因為已經確立布政使司上頭有更高的長官,但章學誠認為不能叫做省 ,而應該叫做部院(六部、都察院)。不知道這樣有沒有回答您的疑問了? ※ 編輯: tucker (61.61.28.119), 06/04/2018 04:45:49

06/04 04:26, 6年前 , 52F
這是清朝寫明朝事的後世史稱 不是明朝當代官方用語
06/04 04:26, 52F

06/04 04:27, 6年前 , 53F
而且這邊說的是地方官署名 十三個"行政長官公署"
06/04 04:27, 53F

06/04 04:28, 6年前 , 54F
未當成行政區名之意來敘述
06/04 04:28, 54F
上頭已寫章學誠的考證。 而《明太祖實錄》是這樣寫的: 「甲午詔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設布政使一人正二品左右參政各一人從二品改左右司 為經歷司設經歷一人從六品都事檢校各一人從七品照磨管勾各一人從八品理問所正理問正 六品副理問從七品提控案牘省注」 有明一代寫得清清楚楚,行中書省改成承宣布政使司。至於為什麼改叫承宣布政使司, 《明太祖文集》: 「承宣布政使誥,參政同昔者二帝三王之設官也,爵分五等,列國天下使守其土, 子其民世世祿給焉。惟周諸侯不法,為秦所有,秦監周事,遂罷列國為郡縣而治之。 斯法也,制也。自漢承而行唐宋皆然,元蹈中國體之然也。郡縣之多、寰宇之廣,其 中書不能一一總其事,又設方面大臣流其職理方隅之務,所職之名,漢曰州牧刺史, 唐因之,宋改而曰安撫,元亦改名曰行省,此皆歴代總郡邑而專方隅者也。 邇來朕有天下,更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所以承者朕命也,宣者代言之也,布者張陳之也 。所以政者,軍民休戚國之利病,所以使者,必去民之惡而導民之善,使知有畏從於斯之 職,可不重乎?若非其人,則方隅之軍民失所仰瞻;若得其人,則方隅之事軍足食、民樂 耕,其鰥寡孤獨不失其所焉。不但如是而已,則朕雖菲才,德必張矣,國家磐石矣。朕於 斯廣訪多搜,人皆愚下之愚,稱朕之意者杳然。今某處承宣布政使司缺某官爾,某歴事有 年,僉曰可,朕特授以某處承宣布政使司某官往欽哉」 ※ 編輯: tucker (61.61.28.119), 06/04/2018 05:06:46

06/04 06:41, 6年前 , 55F
接著tucker大的內容問一下, 可以簡單解釋為什麼宋的四司
06/04 06:41, 55F

06/04 06:42, 6年前 , 56F
分權沒有混亂的問題嗎?
06/04 06:42, 56F
文章代碼(AID): #1R4w1010 (gallantry)
文章代碼(AID): #1R4w1010 (galla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