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音樂史 1584年 朱載堉 12平均律

看板gallantry作者 (Arithen Jacks Zhang)時間11年前 (2012/10/16 18:23), 編輯推噓7(7017)
留言24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6 (看更多)
※ 引述《beryll ( 貝瑞貓 咪嗚咪嗚)》之銘言: : 有爬過文 未果 : GOOGLE 了一下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4%BA%8C%E5%B9%B3%E5%9D%87%E5%BE%8B : 有關於12平均律的精確性演進 : 我疑惑的是 : 中國 西洋音樂 : 各有千年以上的發展歷史 : 但是各自(?) 朝向12平均律來發展 : 也就是中國五聲音階 與西洋鋼琴12黑白鍵 : 居然可以相符 : 這是巧合嗎?? : 為什麼沒有演化成完全不同的音律基礎?? : 12一數有他的特殊性嗎?? : 這關於 中西洋音樂史 數學 物理音律 : 還請高手見教 OTL 這牽涉到音律學的歷史,我簡單的回答,一開始各地的數學家利用弓弦長度的比例,先是 求得完全八度(1:2),完全五度(2:3),完全四度(3:4),然後當初一開始的音樂就 是以這三種音程的狀態來演唱。 後來歐洲為了要讓音樂更好聽,英國所先開展六度音程的範圍,然後人們為了追求正確的 六度和三度的音程,先是發展出純律的模式,用數學比例算出十二音的概略音律位置,雖 然在聲樂上得到解決,可是在器樂上會因為產生不好的雜音現象,所以後來在西元十六世 紀時,荷蘭科學家兼工程師西蒙‧斯特芬(Simon Stevin)現利用完全八度的1:2的特性 ,把十二音用2的12次方來解決十二音的彼此比例,而這樣的計算終於讓器樂製造者可以 精準製造器樂,但如果是不同廠商來製造同樣的器樂,還是會有些微的差異,所以後來到 了西元十九世紀聲學科技發展後,每個器樂都能用儀器來矯正設定,所以就算是不同廠牌 的同樣器樂,每個都能發出一模一樣的音。 而中國雖然在黃帝時期就有有十二音的概念,但在數律上卻無法有效解決,雖然周朝發明 三分損益法,利用弦長增減的模式來間接計算十二音,但這只能求得一個八度裡面的十二 音,超過十二音者就會出現嚴重的音頻錯誤,所以後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荀勛用管口校 正的方式,把三分損益法的錯誤降到最低,但荀勛的計算還是有瑕疵,雖然在兩個八度內 沒有明顯錯誤,但超過兩個八度就會有嚴重誤差,而這個問題後來中國音樂數學家也沒有 得到良好解決,一直都用聽覺來抓取概略音質,直到明朝時(也就是和西蒙‧斯特分大概 同一年。),朱載育也是用完全八度的數學方式,用2的12次方來解決十二音的彼此比例 ,雖然這項發現讓中國音律學有重大突破,但是當時的中國社會不看重這點,所以中國音 樂一直到清末歐洲各國入侵及西化影響,才讓各器樂能藉由西方的音律科學來求得正確的 模式。 以下是周朝三分損益法的計算方式: http://imgur.com/I1GNT
以下是荀勛的管口校正的計算方式: 1.先是用三分損益法求得完全八度的比例,再用完全八度的比例減去三分損益法的完全八 度比例,求得差額再除以12,得(1/2-262144/531441)/12=269297/12754584 2.再把三分損益法各求得的比例加上269297/12754584就可以求出十二音的概略位置。 以下是十二平均律的計算方式: 1.先用2的12次方求出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2949463。 2.再把這個數值乘以(半音的數目差異數字)的平方來求得十二音,因此十二音的比例如 下: La和低音La的週期比例是1:2 La和低音降Si的週期比例是1:1.8877486253633869932838263133343 La和低音Si的週期比例是1:1.7817974362806786094804524111804 La和Do的週期比例是1:1.6817928305074290860622509524659 La和降Re的週期比例是1:1.5874010519681994747517056392719 La和Re的週期比例是1:1.4983070768766814987992807320294 La和降Mi的週期比例是1:1.4142135623730950488016887242094 La和Mi的週期比例是1:1.3348398541700343648308318811842 La和Fa的週期比例是1:1.2599210498948731647672106072781 La和降So的週期比例是1:1.1892071150027210667174999705604 La和So的週期比例是1:1.1224620483093729814335330496791 La和降La的週期比例是1:1.0594630943592952645618252949463 以La為440Hz的話,則La至低音La的Hz系數是: La:440Hz 降LA:466.16376151808991640720312977639Hz So:493.88330125612411183075454185884Hz 降So:523.25113060119726935569998704657Hz Fa:554.36526195374419249757266720236Hz Mi:587.32953583481512052556602772107Hz 降Mi:622.25396744416182147274303865214Hz Re:659.25511382573985947168352209295Hz 降Re:698.45646286600776889075048127962Hz Do:739.988845423268797867390419085 Hz 低音Si:783.99087196349858817139906091937Hz 低音降Si:830.6093951598902770448835778671Hz 低音La:880Hz 如果還有人搞不懂的話,可以回信給我,或者參考我所寫得西洋音樂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30.65.220 ※ 編輯: tarantella 來自: 163.30.65.220 (10/16 18:25)

10/16 21:47, , 1F
10/16 21:47, 1F

10/16 22:53, , 2F
好專業推
10/16 22:53, 2F

10/16 23:09, , 3F
太專業了,給推
10/16 23:09, 3F

10/17 08:03, , 4F
頻率單位就是Hz,為甚麼把頻率稱為"Hz系數"?好怪
10/17 08:03, 4F

10/17 08:09, , 5F
文中"以La為440Hz..低音La:880Hz",低音La比La頻率高?
10/17 08:09, 5F

10/17 09:39, , 6F
10/17 09:39, 6F

10/17 13:30, , 7F
這篇文章答非所問, 人家是問為什麼東西方音樂發展會殊途同歸
10/17 13:30, 7F

10/17 13:30, , 8F
而不是問十二平均律的確實數字怎麼算出來的...事實上上一篇
10/17 13:30, 8F

10/17 13:32, , 9F
文章的連結就已經有講到十二平均律倍率的計算演變了..
10/17 13:32, 9F

10/17 14:31, , 10F
另外, 我不太同意你這篇文章對於音律的看法
10/17 14:31, 10F

10/17 15:48, , 11F
妳寫的是那一本??
10/17 15:48, 11F

10/17 16:29, , 12F
請到historia版看,很精彩,ㄎㄎ
10/17 16:29, 12F

10/17 17:07, , 13F
#1G9dlNIv (MusicStudent),或者在historia搜尋「音樂」
10/17 17:07, 13F

10/17 17:17, , 14F
十二平均律並沒有比三分損益法正確....就聽起來的和諧度
10/17 17:17, 14F

10/17 17:17, , 15F
應該是 純律>三分損益法>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的優勢是它
10/17 17:17, 15F

10/17 17:19, , 16F
比較簡單, 不需要為了移調而準備不同調性樂器或調音
10/17 17:19, 16F

10/19 04:07, , 17F
我比較好奇為什麼最終都是CDEFGAB的範圍
10/19 04:07, 17F

10/19 04:07, , 18F
還是是因為習慣這樣的模式所以聽音時會直接歸去那些音?
10/19 04:07, 18F

10/19 04:11, , 19F
難道沒有以十二平均律而言完全是微分音的系統嗎
10/19 04:11, 19F

10/19 04:11, , 20F
雖然要完全剛好插在那12個音中間也有點太巧XDDD
10/19 04:11, 20F

10/19 04:16, , 21F
之前想過類似問題 在猜是不是人類耳朵就是喜歡這些音
10/19 04:16, 21F

10/20 03:16, , 22F
是的 例如A大調是莊嚴 do sol音階是勝利
10/20 03:16, 22F

10/20 03:18, , 23F
印度的西塔琴可以彈到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音呀
10/20 03:18, 23F

10/20 21:09, , 24F
很多基礎概念都是樂理書前幾章都有了你還說錯.....真是..
10/20 21:09, 24F
文章代碼(AID): #1GVJMWfH (gallant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GVJMWfH (galla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