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消除語言中的偏見與歧視 ˙畢恆達

看板feminine_sex作者 (煙鎖重樓)時間14年前 (2009/11/15 13:09), 編輯推噓1(104)
留言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聯合報 2009.11.13 消除語言中的偏見與歧視 ◎畢恆達 最近針對台大醫學系學生不認真上課的批評,教務長與醫學院院長不約而同歸因於 ,這是一門由「校外年輕女教師」所教授的課程。不只與事實不符,而且傳達了對 於「年輕」、「女性」教師專業的質疑與偏見。 西方早就在八○年代編纂「無偏見/無歧視字典」,致力於消除語言中的性別、年 齡、種族、地理、身心等歧視。只是在台灣我們仍然不時會看見,將新生訓練稱為 Freshmen Orientation(儘管有一半的大學生是女性),或將智慧鐵人創意大賽命 名為Intelligent Ironman Creativity Contest(儘管第一屆冠軍隊伍為北一女中 ),將系主任稱為Chairman(儘管有愈來愈多的女性主管)。 語言承載了許多根深柢固的文化傳統,也傳達了說話者的立場與觀點。當我們使用 「愛心媽媽」這個詞語來指涉關心、收養流浪動物的人。它是讚詞,還是強迫她們 你丟我撿、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說詞?我們能否接受對流浪動物「安樂死」;它們 其實並沒有瀕死,又何樂可言?同樣都不是台灣人,來自歐美國家的稱為「外籍人 士」,來自東南亞的就變成「外勞」。而學術界也不自覺有類似的偏見,討論東南 亞(弱勢國家)移工,就使用「族裔」的理論,而討論歐美(強勢國家)的移工, 就使用「文化」的概念。 名詞隱含價值;怎麼說,更是傳達了不同的意義。例如「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奠定了趙傳在歌壇的地位,但「我很溫柔,可是我很醜」,恐怕就無人傳唱了? 再舉一例,我們經常看到媒體有這樣的報導「每隔00小時就有一位婦女遭強暴」 ,假設我們將之改成「每隔00小時就有一位男人強暴女人」,他們建立在大約相 同的事實基礎上,可是前一句強調的是女性受害的嚴重性,後一句強調的是男性成 為加害者的普遍性,前一句呼喚的是我們要幫助女人、改善婦女的處境,而後一句 則提醒男人應該要自省,不要成為加害者。同理,若要制訂一條性別平等的法令, 任何委員會中「女性委員不得少於三分之一」和「男性委員不得超過三分之二」, 這兩種寫法有沒有差別? 許多女性主義者強調「命名」的重要性。當絕大多數的性侵加害者是男性、受害者 是女性的時候,使用性別中立的語言,會模糊了男人對於性暴力所應擔負的責任。 從「大雄毆打玉珍」、「玉珍遭大雄毆打」,到「玉珍挨打」,再到「玉珍是受暴 婦女」,男性逐步消失不見,「受害」則逐漸變成女性的認同標記。使用被動式, 讓性侵與家暴變成女人的問題,而男人則在此圖像中遺漏了。 語言歧視並非只停留在文字的層次,它潛移默化形塑了我們的價值,進而影響行動 。以世界地圖做為比喻,非洲的面積相對於中國加上美國的面積,何者為大?很多 人可能會很訝異,非洲的面積居然比中國、美國、印度、西歐、北歐,再加上阿根 廷的面積還要大?原因是,我們已經太習慣於教室牆上那幅過度誇大北半球面積的 麥卡托或羅賓遜投影地圖了。如果以為語言是客觀的,以為有簡單素樸的如實描述 ,也就會錯失了檢視自己價值觀點的機會。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248517.shtml -------- 對於版上討論puma定義有感 故轉錄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3.121.181 Rrn:轉錄至看板 sex 11/15 13:20

11/15 14:19, , 1F
OP XD
11/15 14:19, 1F
egghead:轉錄至某隱形看板 11/15 14:27

11/15 22:25, , 2F
翻了一堆歷史新聞,三大報都沒提"女性"教師
11/15 22:25, 2F

11/15 22:26, , 3F
所以我又只能說,這位老兄"又"神經過敏了
11/15 22:26, 3F

11/15 22:34, , 4F
看這篇,不如看olivefly寫的#1A_RCpM5
11/15 22:34, 4F

11/16 15:22, , 5F
我在另一偏有看到 好像是真的有提到女性
11/16 15:22, 5F
文章代碼(AID): #1A_uq4ir (feminine_sex)
文章代碼(AID): #1A_uq4ir (feminine_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