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評論] 紀錄片工作者揹汙名 ˙蔡崇隆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小鹿亂撞花亂飛)時間17年前 (2007/07/14 22:59), 編輯推噓2(204)
留言6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其實我看到這一系列的新聞和討論時有一些難過,這一陣子和一些紀錄片影像工作者有些 接觸,也看了不少的紀錄片,我一直覺得,紀錄片和電影是有很大不同的,它比較貼近真 實,沒有劇情連貫的壓力,也發掘出了不少社會被遺忘的事實。 潘朝成導演在文章中說,楊力洲過去不拍原住民紀錄片,對原住民議題也不關心,而且在 影片中有汙名化原住民族之嫌,因此要求楊力州對原住民族群與社會大眾道歉。這讓我想 到兩個問題,一個是過去沒有長時期地對該議題進行關心,是否就「沒有資格」去拍攝或 紀錄此議題,所呈現出來的角度就必定有問題,我認為這種說法其實是有待商榷的,問題 應該是在於拍攝的動機是什麼,有沒有好好處理,被拍攝者和社會大眾的觀感是什麼,帶 來的效應又是什麼,如果因為當初沒說清楚而造成傷害,的確就應該針對相關問題道歉。 第二個是「詮釋」的問題。潘的文章其實一直讓我想到政治學界過去所爭論的主客合一的 問題,作為一個影像紀錄者,拿起攝影機時,很難會沒有自己的立場,事實上很多紀錄片 就是根據拍攝者的自發情感或所處組織所衍生的(有次跟蔡崇隆大哥聊天時他就講到,他 公司主管其實是不太管他要拍什麼片子的),例如同性戀、公娼、外勞這些議題,在這些 影片中很清楚看得到拍攝者的信念、想法;所以這裡面的選擇空間其實是很大的,要以什 麼情節作為主軸、要捕捉哪些鏡頭、哪些拍攝畫面要被剪進去,不同的人來拍也許就會有 不同的呈現,而不同的觀眾也可能會有不同期待,我們過去對紀錄片的印象往往是藉由某 個小人物的故事來呈現背後的體制性問題,但突顯什麼樣的問題,可能並不是每個人都能 有所共識的,我朋友就認為左翼紀事那部片缺乏女性的聲影,以及家庭的關係等等。 我相信楊力州導演原先的出發點是善意的,就像之前商周報導小如那則新聞一樣,目的是 要讓社會知道有這樣的人家、這樣的故事存在,也沒想到後來會引起這麼多的反彈,消費 水蜜桃阿嬤、污名化原住民的批判聲浪;蔡崇隆大哥在文章後提到紀錄片工作者,身為勞 工的處境,其實反映了這些拍攝作品,儘管只是單純想要拍自己所認為應該拍攝的,但這 對他們來說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沒有反映背後的制度或結構性問題,也許是忽略,也 許是出自製片考量,但若因此就貶抑了他一開始的熱情和關懷,對他來說也是有些不公平 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14.137

07/16 12:06, , 1F
簡單講,就是商周用紀錄片置入行銷自己家的商品
07/16 12:06, 1F

07/16 12:06, , 2F
而導演等拿到酬勞,商周賣到商品,而被攝者有演出費嗎?
07/16 12:06, 2F

07/16 12:07, , 3F
本質上是商業邏輯在運作,但是為什麼卻在「善意」這種
07/16 12:07, 3F

07/16 12:08, , 4F
溫情主義上打轉?導演有跟商周簽約,那被攝者怎麼都沒簽
07/16 12:08, 4F

07/17 15:33, , 5F
事情和世情真能如此「簡單講」嗎
07/17 15:33, 5F

07/18 11:48, , 6F
你大概沒看清楚我的意思。
07/18 11:48, 6F
文章代碼(AID): #16cEJOYb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6cEJOYb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