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找一篇文...

看板documentary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19年前 (2004/12/21 20:0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我概略講一下我的認知,歡迎一起討論。 台灣紀錄片真正發展的起源,我想必須追溯到1966年陳耀圻所拍攝的《劉必稼》, 這應該是以真實電影的理念所拍攝的台灣個人式紀錄片。在這之前,除了新聞片, 大多也都是國家慶典的紀錄式影片與宣傳片。 而70年代則多是由電視台出資製作的節目(姑且稱為非劇情片)。 80年代就開始出現人類學的紀錄片(胡台麗),並且當時社會運動蓬勃,有些人用攝影 機紀錄街頭運動,並私下販售散佈,最有名的就是「綠色小組」。這種方式比較像是 打游擊戰,用影像衝撞國民黨的威權體制,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政治紀錄片」。 90年代則有全景、螢火蟲映像與台南藝術學院紀錄所的誕生。 1999年,公視有了「紀錄觀點」,可以發表一些紀錄片。 然而郭力昕文章「不碰政治的台灣紀錄片文化」我想也很難去細數內容與數量,只是概略 這樣觀察下來,觸碰政治議題的真的是少之又少,我想提個幾點大家參考參考。 1.「威權的崩解」 什麼樣的時代,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紀錄片。隨著政黨輪替,威權已不在,過去堅持黨外, 極力批判的色彩早已日漸淡化,政黨輪替,權力背後是如何運作其實是很恐怖的,而 又有多少人能夠堅持批判性格,拒絕資源、權力、金錢的誘惑呢? 2.「影展風向球」 競賽制的影展所選出的影片,往往給予極高的榮譽。而只要是重大影展,所選出的影片 往往具有指表作用,但想一想,誰給你錢辦影展呢?就是政府阿,假如你選了一部批判 當權者的影片,那不是政府給錢自打嘴巴嗎?於是乎評審、或是選片人,也都推舉「 安全性」較高的影片,而非批判色彩的。看看這次雙年展所邀的觀摩片,有許多都是在 本國被禁的片,台灣或許沒到「禁」那麼誇張,但仍可看到國內入選的作品,都是挺安全 的。而推舉出來的首獎影片,則不可避免的會帶有指標性,引起仿效。(Ex:台北電影節、 南方影展...等等) 3.「攝影機便利性」in Taiwan DV的普及便利性,在台灣好像並非被積極的被利用在為弱勢發聲上。而是轉而朝向家庭、 生活週遭,甚至是內心。但攝影機也可以是手段與武器,紀錄片本來就具有批判性,只是 台灣好像比較太平(或是紛亂?),於是乎這樣的功能比較被忽略了。聽說印尼在今年度有 兩部紀錄片上了院線,一部是華氏911,另一部是印尼自己拍的,而這部影片因而造成政府 改組的樣子,力量真的很誇張。 後記:我不是說其他種類的紀錄片不好,而是紀錄片本來就具備為人民發聲,抵抗主流、 邊緣戰鬥的性格,這也不應該被忽略的。 ※ 引述《pinnacle (熱海)》之銘言: : ※ 引述《fansss (新天堂樂園)》之銘言: : : 不碰政治的台灣紀錄片文化 【郭力昕】 : 對於這篇文章 我想提出一點疑問 : 希望版上大家能一起討論 看能否初步解決我的疑惑 : 據我所知 : 台灣紀錄片史最初其實就是政治紀錄片 : 是在社會運動最為蓬勃的80s : 許多紀錄片工作者秉持的信念 : 是要再現人民的歷史 呈現另一種說法 不同於官方欽定的大歷史 : 所以其實台灣的紀錄片是從政治介入開始的 : 經過90s多元異質的聲音出現 : 各種議題層出不窮 百花綻放(不再只有野百合) : 文化取向的紀錄似乎逐漸取代了正面的直接的政治取向紀錄片 : 到了前幾年 也許是對於政治和文化紀錄片的制式化的不耐 : 開始出現關注個人、影像為主、思考紀錄片本身美學可能性的作品 : 也許鴻鴻的作品就代表這個方向 : 這次雙年展令我大開眼界 驚呼:原來紀錄片可以這樣拍! : 比如新浪潮祖母華達的ulysses和salute to cuba實在令我驚歎 : 但是台灣在此一美學可能性的探索之路上似乎還未成熟 : 許多新人年輕導演 並未在美學形式上有太大突破和創新 : (否則雙年展中一些片子不會令人如此驚歎:啊 我從未看過這種拍法!) : 淪入所謂喃喃自語,沉溺而無溝通性,但形式技巧東學西撿的窘境 : (被貼上"欸 這就是文藝青年!"的標籤) : 我猜想郭力昕所期待的 : 也許是希望除了文化取向和文青取向的紀錄片之外 : 能夠重拾台灣紀錄片80s早期的批判傳統 : 能夠清楚明白和直截地投身和介入當下的政治活動 : 去批判 也去發揮改變的效力(目前看來 以紀錄片改變社會的可能性尚小 : 但也許不應過早放棄 也許多幾個持此信念者 就能逐漸組織和形成影響力吧)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n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59.91.254
文章代碼(AID): #11o12beU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1o12beU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