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學指揮到底是在學什麼?

看板clmusic作者 (Albert)時間7年前 (2017/04/19 15:32),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6 (看更多)
※ 引述《Asicschung (拉布)》之銘言: : ※ 引述《sargent (少城主)》之銘言: : : 今天走路的時候邊哼著曲調,打著拍子。 : : 想必這也是指揮常常做的動作。 : : 但是每個人對於拍子的打法不太一樣.... : : 更精確來說,怎麼樣感受到曲調的音樂----到-->怎麼樣重現前者 : : 樂器演奏家是樂器,指揮是用動作,更得把樂團當做自己的樂器。 : : -------所以可以說,指揮是某種行動藝術家(?) : : 當然在指揮科系的音樂學生的課堂還要學更多..... : : 可是是否指揮最主要的就是在做上述我所猜想的事情? : : 這是我的疑問,如果有人有想法請替我解答...thaks! : 基本上指揮有兩個層面 : 一個層面是「基本技術」,另個層面是「表達」 : ======== : 技術包含很多 : 最基本的就是「手上」的技術 : 舉凡基本畫拍法、預備拍打法、特殊情況的處理 : 這些都是要靠指揮「手上」的動作,來讓團員得知現在樂曲進行的「位置」或「情緒」 : 再來就是推文說的「讀譜」 : 讀譜除了最基礎的要把所有樂曲「速度」「變化拍號」「樂譜錯誤」等等讀清外 : 能不能讀出「作曲家」的含意,或者挖掘出更多作曲家深層的想法 : 更厲害的是能表達出超過作曲家的含意 : 這些都是指揮的「技術」 : ============== : 「表達音樂」這個詞比較籠統一點 : 簡單的說就是能不能把上述「技術」這些東西,透過指揮的肢體動作去詮釋 : 然後能快速的讓團員知道你想要幹嘛 : 簡單舉個例子 : 同樣的樂句,木管樂器吹一次,弦樂再一次,最後加上管樂大齊奏 : 三次一樣的東西,透過配器樂來越豐滿,指揮可以用「手」的高低來表達他想要的音樂 : 情緒 : 或者是說,同樣的44拍子,有的指揮堅持4拍全打,認為要精神抖擻 : 有的確認為打2拍足以讓團員跟上他 : 這些東西,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統一的說法 : 每個偉大的指揮家,他們的動作一定不一樣 : 因為對音樂的感覺不同,他們肢體動作也一定不一樣 : 一樣的慢板,甲指揮覺得要輕柔優美,動作細膩柔順 : 乙指揮覺得要高歌詠唱,動作大器寬廣 : 這就牽涉每個指揮對於前面音樂認識的問題 : 但基本上有一定的規範 : 就算是小澤征爾也不會在極緩版跳的跟猴子一樣...... : 指揮對於樂團而言,就像是一個出發帶領的「將軍」 : 好的將軍,能在短短的時間將團員的潛能激發出來,做出他要的音樂 : 不好的將軍,團員甩都不會甩你 : 團員對於指揮的好壞非常敏感 : ================= : 而對於指揮而言,排練是一個很關鍵的技巧 : 很多時候,指揮有千言萬語想要讓團員知道的東西 : 但是排練時間就是這麼短,所以有效率的排練,也是指揮必學的課 : PS.基本上指揮與作曲家「必須」是全才,他們可以不會演奏那個樂器,但是他們必須 : 要知道那個樂器怎麼樣才能發揮所長 看到有興趣的題目,也來回一篇好了XD 小弟非專業音樂家,只是業餘愛樂者,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歡迎糾錯指正,請鞭小力一點哈哈XD 非常贊同Asicschung的看法 我再稍微補充一下技術層面: 指揮家的工作大致可分為三塊: 準備、排練、演出 準備,也就是一般常講的「做功課」,最主要的就是讀譜 指揮家和所有音樂家一樣,要詮釋一部作品,必須從文本(即總譜)去了解一部作品 因為文本才是作曲家留給後世唯一的線索 一流的指揮家,會把總譜讀得很熟,從中發掘、推敲作曲家的想法 二流的指揮家,總譜讀不熟,靠聽錄音把那些聲音背下來,再拿這些聽覺記憶去指揮 如此一來,他對作品的認識就是透過別的指揮家,二手的,而非作曲家 二來,譜上很多寫得很細緻的東西,例如和聲配置、對位、配器、各種術語等等 往往容易被忽略,因為用聽的根本無法把所有的音符聽出來! 這個原則放諸各類演奏家皆準 另外,有些人主張指揮家必須做考據的工作 除了樂譜,還必須詳讀作曲家的生平事蹟生辰八字等等 甚至走訪作曲家的故鄉或參觀工作的場所 我是沒有這麼做過或聽說誰這麼做啦,不知道有沒有用 巴倫波因說,要認識某一部作品,最好把那位作曲家的那一類作品的全集也一起讀熟 例如,想要深入認識貝五,最好貝多芬的一到九號交響曲通通讀熟 甚至那個年代的交響曲作品也順便 如此才能比較設身處地,從作曲家慣用的作曲手法,以及那個年代的作曲氛圍 想像作曲家心目中的聲音 我想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考據吧! 再來是排練 排練當然就是確保指揮家的想法能夠傳達給樂團,並演奏出來 合奏時,樂團聲音和指揮想像的不一樣,會停下來練 有效率的指揮家,一停下來就會劈哩啪啦講,講完又繼續合奏 沒效率的指揮家,停下來會盯著樂譜沉思老半天,不知道要講什麼 因此指揮家除了作品的學養之外,還需要了解各個樂器怎麼運作(樂器學)、各聲部之間 合奏會有什麼效果(管弦樂法)、甚至要如何才能讓團員聽懂(例如:兒童樂團,小朋友聽 不懂,指揮需要講解的功力;或者小朋友調皮搗蛋,指揮必須樹立威嚴) 然而排練時間有限,不可能每個聲部每個樂句每個小節停下來講解 因此排練時,指揮家只會挑比較需要練習的段落來練 剩下的如果樂團沒有什麼大問題,基本上就團員專心看指揮就好 指揮技巧這時候就派上用場了 簡單來說,指揮技巧就是用「手」向團員表達指揮的想法 有效率的指揮可以用雙手讓樂團明白他的想法 最後就是演出(或錄音)啦~ 理想的狀況,指揮和樂團在演出前一天就已經充分練習了 演出當天的彩排,只是根據音樂廳或錄音室的音響效果做調整 演出的當下,指揮其實功用不大,主要是站在前面確保樂團順利合奏 因為假如樂團在台上出包了,指揮再怎麼賣力也很難救得回來 頂多預備拍、rubato、balance、dynamic、各聲部的entrance 剩下的就要靠演奏家啦,指揮也只能「dance in front of the orchestra」 不過每個指揮家對排練和演出的看法也不一樣 有些指揮家主張排練必須非常精實,把所有的想法在排練的時候全部練好 台上只要畫拍子就好,甚至可以不用來XD 大名鼎鼎的理查史特勞斯、傑力畢達克 以及「領奏」,也是這個精神 有些指揮家則是非常信任樂團,相信我雙手一揮,樂團就能做出我要的東西 因此不愛排練,靠演出當下的臨場反應 這個方法的確有可能奏效--一流指揮家配上一流樂團 但是這樣合奏出來的音樂,勢必離指揮家心目中的想法還差距很遠 關於「詮釋」層面: 同一本譜發給不同指揮家,每位指揮家的理解一定不一樣 同樣也適用於各類演奏家演唱家 這也是表演藝術可貴之所在 但是這些詮釋怎麼來? 這就是第一個大段「準備」的工作 指揮家研讀總譜時,一定會問:「為什麼這裡要這樣寫?」 可惜,作曲家死了,沒有人能告訴你答案 作曲家還活著的,就算告訴你答案了,那又怎樣? 只要指揮家/演奏者做出的詮釋是make sense的、能說服人的 基本上就(可能)會是個好音樂 那標準答案重要嗎? 因此,詮釋上主要存在兩個派別:  盡可能推敲作曲者的原意,把作品忠實而精準的呈現給觀眾------托斯卡尼尼  依照自己對作品的認識,做出極大限度的個人化詮釋,  甚至修改樂譜上的指示,速度、強弱、反覆、甚至配器----------福特萬格勒 當然,兩種都得靠熟讀文本而來 沒有那種不看譜曲子反覆聽熟就跑去當指揮的 所以指揮的本質是什麼? 用指揮棒和手在空中比劃嗎?老實說很多指揮家的動作連演奏家也看不懂 說「讀譜」兩個字好像是最貼切的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2.124.5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lmusic/M.1492587176.A.B17.html

04/19 15:51, , 1F
那已經不止二流指揮啦 是學生社團新手指揮的程度了吧
04/19 15:51, 1F

04/19 23:24, , 2F
那種的你確定他是主修指揮的嗎???還在聽錄音背下來?
04/19 23:24, 2F

04/28 09:19, , 3F
寫得很用心啊,給推!
04/28 09:19, 3F
文章代碼(AID): #1OznAeiN (clmus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OznAeiN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