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鄉民怎麼辨認科普書能不能看?

看板book作者 (依法不依人)時間3年前 (2020/07/24 21:45), 編輯推噓3(3013)
留言16則, 4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lpbrother (LP哥(LP = Love & Peace))》之銘言: : 之前在書局看到一本新書 : 叫做甜甜圈經濟學 : 作者一開始說美國過於強調 GDP : 然後簡單說明 GDP的小歷史, : 是因為 1930 年代美國國會為了了解美國的收入, : 請經濟學家想一個方式能夠簡單明瞭的計算, : 後來當時的經濟學家提出了 GNP, : 後來被廣泛使用 : 然後又提到1960年代,詹森總統期間,在總統的經濟顧問團裡面, : 有一位叫做奧肯的經濟學博士,提出了奧肯法則, : 就是 GDP 上升,失業率會下降, : 看到這邊,我就忍不住上網查了一下 : 作者說的都是對的,確實是有奧肯這個人, : 奧肯確實在詹森總統期間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團的成員, : 也的確提出這個法則 :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 作者的寫法很像是為了反駁美國政府過度強調 GDP 的作用, : 把很多東西都混在一起寫, : 也許奧肯這個人是在詹森總統任期結束之後才提出這個法則, : 或者是之前,都不一定,因為反正經濟學家大多是從過去觀察 : 而鄉民都知道美國曾經在 1921 年有過經濟大蕭條時代, : 之後也有二次大戰後的復甦期, : 都可以讓奧肯去研究 GDP 跟失業率的關聯性, : 但是作者故意提到詹森總統, : 詹森總統是近代美國總統比較不受歡迎的總統, : 因為他是甘迺迪總統被刺殺後當時的副總統, : 所以是美國歷史上備位總統,才為人所知, : 甚至有人懷疑甘迺迪是詹森刺殺的。 : 作者刻意提到詹森總統不知道是想要說明什麼, : 總之一想到這邊就覺得這本書不是很可靠 : 鄉民都怎麼辨認科普書能不能看? 看多你就能分辨了 你沒有背景知識時 就是各種書都要看 書寫的論點一定會有你同意或不同意的 自己取有用的就好 八成以上的論點你都同意 就可以買了 不到八成可以用借的 行文方式沒有共鳴的書 基本上是看不完的 能完整看完是70分 這是買書的最低"主觀"標準 不到60分的書就是你沒興趣的內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0.162.2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95598307.A.3B1.html

07/24 22:28, 3年前 , 1F
推推
07/24 22:28, 1F

07/25 10:18, 3年前 , 2F
科普書就是給沒有背景知識的人普及用的
07/25 10:18, 2F

07/25 10:18, 3年前 , 3F
有背景知識就直接讀期刊吧 還有必要讀科普嗎?
07/25 10:18, 3F

07/25 10:18, 3年前 , 4F
上篇有版友提到可以看被論文引用的次數
07/25 10:18, 4F

07/25 10:18, 3年前 , 5F
是沒錯啦但一般的科普書不太可能被學術研究引用吧?
07/25 10:18, 5F

07/25 11:17, 3年前 , 6F
很多科普書連資料來源都沒有標注呀QQ
07/25 11:17, 6F

07/25 15:49, 3年前 , 7F
科普不見得是一般人看的,專業人士也看的很有收獲,譬如
07/25 15:49, 7F

07/25 15:49, 3年前 , 8F
你學物理,從教科書進入論文,你可能原理應用數學都超強
07/25 15:49, 8F

07/25 15:49, 3年前 , 9F
,但是看到某些科普,才知道這個學者為什麽會想去做,有
07/25 15:49, 9F

07/25 15:49, 3年前 , 10F
時,為讓你想到別的東西,聯結別的想法
07/25 15:49, 10F

07/25 15:52, 3年前 , 11F
學問要科普入門,由淺入深,專精論文,然後從精入廣,從
07/25 15:52, 11F

07/25 15:52, 3年前 , 12F
科普觸累旁通
07/25 15:52, 12F

07/25 15:55, 3年前 , 13F
論文也有啦,只是我國都注重sci和ei等,像spectum這種,
07/25 15:55, 13F

07/25 15:55, 3年前 , 14F
是你不看,不是沒有
07/25 15:55, 14F

07/25 15:57, 3年前 , 15F
這種科普文章也是有投稿規範的,其實能被這種期刊邀稿,
07/25 15:57, 15F

07/25 15:57, 3年前 , 16F
也是很光榮的
07/25 15:57, 16F
文章代碼(AID): #1V6kNZEn (book)
文章代碼(AID): #1V6kNZEn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