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快思慢想這本書的問題 (簡介)

看板book作者 (鍵盤嘴砲專家)時間10年前 (2013/08/07 13:3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leondemon (狗狗)》之銘言: : 推 tonyo:請問這本書有啥特別之處嗎? 有點不知道怎麼紅成這樣 07/16 17:18 : → tonyo:一直覺得這種書就是看一看後是當下熱門的話題 07/16 17:19 : → tonyo:但沒啥人能做到實踐 07/16 17:19 : 就我自己看完這本書來講 這本書的存在價值不是話題不話題的 : 雖然書名是「思考,快與慢」 但是真正講快與慢的部份其實大概只有一半 : 20世紀末、到21世紀已經擺脫了 勞力工作者的時代 : 現在是腦力工作者的時代 比的不再是體力、力量、力氣 也不光是知識 : 而是你如何分析資訊、做出決定 : 對於腦力工作者來說 了解人是如何思考的 如何做出決定的 就變得非常的重要 : 可以從中了解 人的思考和決定 其實並非完全出自「自由意識」 : 而往往是陷入環境和思考上的盲點 而常被人利用 或自己犯錯 : 書裡面到底在講什麼?下面做個簡介 (若有講錯 請幫忙指正) : 第一部分 兩個系統 : ================= : 這個部分最主要是講人的大腦的思考架構 : 所謂的「快」和「慢」 分別就是書中第一部分講到的 system 1 和 system 2 : system 1:就是十分快速的、自發的反射反應 它無法被意識控制 : (系統一) : 只要意識保持清醒 System 1 是不斷的在運作的 無法停止 : system 2: 應該只有這個部分 才算符合傳統對於「思考」的定義 : (系統二) : 它是需要集中注意力 才能運作 需要花時間、花力氣的思考 : 在一般狀態下,系統一是持續運作的,它幫助你不費力氣地完成生活中大部分的事 : 只有在你意識到危機、突發狀況等 才會啟動系統二介入人的思考和反應 : 常會聽人罵說「你做事有沒有在用大腦思考?!」 事實上,大腦是持續運作的 : 只是都只有在用系統一 而沒有用到系統二 : 然而 系統一是可以被訓練的 他是經由系統二接受長時間的練習下 而變成的「習慣」 : 就像學開車、或是彈鋼琴 只有一開始是用系統二在操作 久了就變成系統一 : 系統一(或是說潛意識、直覺)的存在是必要的 它提供了反應環境變化的「效率」 : 在演化上動物在面臨生死關頭上 往往需要當下做出反應和決定 : 系統二 則是讓高等動物有了學習的能力 而磨練成系統一的求生技能 : 而這部份剩下的章節 是在講系統一和系統二交互作用的影響和缺陷 : 包括錯覺、WYSIATI等 這些大腦運作時基本存在的現象 : 這是沒有在演化中被淘汰的 所以正常人都會有這些現象 : 剩下的四個部分 就是基於這些大腦存在的缺陷 討論人其他的思考現象 : 第二部分 捷徑與偏見 : =================== : 因為生存的需要 人需要藉由heuristics (洪蘭翻譯成捷徑)來迅速找到問題的答案 : 這些包括了:經驗法則、common sense、成見...等 : 而可以讓人遇到問題時 立刻浮現出一個想法或解決方案 然後立即做出反應 : (這也包括了人不經思考的「習慣」) : 事實上 這些藉由系統一的heuristics 產生出來的答案 不見得可靠 : 人不會主動思考這個突然冒出來的答案是怎麼來的 : 這些答案都是經由過去的經驗、與系統二的練習 而形成的 : 幸好 這些經由heuristics產生的「錯誤答案」 是可以經由系統二重新訓練而改變的 : (前提是你要發現自己思考上的錯誤 才有機會糾正) : 因此這部份的許多章節 就是讓你知道大部分的人 所普遍存在思考上的直覺反應與偏見 : 事實上 本書沒有包括所有的biases 可以參考「思考的藝術」、「行為的藝術」做補充 : 第三部分 過度自信(或自負) : ========================= : 這部份最主要是在探討人的主觀直覺 有時會與客觀的答案相去甚遠 : 而人通常會過度相信自己大腦產生出來的「答案」 :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 就是人在評斷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 並非是依據客觀的邏輯思考 : 而是來自於人對於自己的答案是否有「自信」 : 通常遇到一個複雜問題時 系統一的捷徑快速產生的答案 會經由系統二的審核 : 但這個過程卻是存在著問題 : 理想中 我們自以為我們是這樣思考 : 問題或狀況 ->->->->->->->->->->->->->->->-> 答案 -> 做出反應 : (一步一步建構式找出合理答案) : 事實上 大部分的時候 我們是這樣在思考 : 問題或狀況 -> 答案 -> 做出反應 : (一步的捷徑式思考獲得直覺答案) (說服自己答案是合理的) : 人在遇到問題後 很容易從過去經驗立馬產生的答案 (heuristics) : 接下來 人的大腦 是在找尋正面的支持證據 來證明這個答案是合理的 (自以為合理的) : 只要越能找到支持的證據 越能編出一個故事 人對自己的答案就越有自信 : 但是大部分的人卻不會習慣尋找反面的證據 去證明自己的想法是錯的 : 也不會習慣去思考這個答案的產生過程為何 合不合理 : 重點只有一個 就是找出「說服自己的答案」 : 換句話說 你是在尋找對於答案的「信念」 而不是尋找答案的「真理」 : 你在乎的是你相不相信自己的答案 而不是答案是否真的合理 : 第四部分 選擇 : ============= : 這個部分應該就算是作者 Dr. Kahneman 的專業 也是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原因 : 主要是圍繞在他的「展望理論」上 : 這部份最主要說明了 人在選擇上並非是理性的 : 同一個人面對同樣一件事情 只要換一個敘述方式 或換一個觀點 : 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選擇(或反應) : 這最主要就是展望理論其中一個特性–「參考點」 : 展望理論提出的另外一個特性 就是人在面對「獲得」和「損失」的「效用」是不對稱的 : 然後搭配著事件可能發生的機率 而可以預測人在面對未知將來發展的情況下 : 人在選擇上會傾向保守或是積極 : 這也說明了 現在許多產業 如何藉由了特定框架之下 人的選擇傾向 而套利賺錢 : 第五部分 兩個自我 : ================= : 這部份一開始說明如何發現人有兩個自我 : Experiencing Self: 洪蘭翻譯為「經驗自我」 白話的意思是「體驗中的我」 : 用英文講: The self who is experiencing : Remembering Self: 洪蘭翻譯為「記憶自我」 我會說這是「記憶中的我」 : 用英文講: The self who is remembering : 其實看英文比較能懂這兩個自我的原始意義 它是使用 V+ing 而非使用名詞 : 第五部分必須要真的懂這兩個自我真正的含意與存在 才有辦法看懂37.38章 : 如果單看「經驗自我」、「記憶自我」 可能還是無法徹底了解這兩個名詞的含意 : 中文因為時態的表達上較為困難 因此在翻譯上我就一直以為「經驗」、「記憶」是名詞 : 尤其是「經驗」兩個字非常容易被誤認為名詞 或許用「體驗自我」會比較好 : (我自己就在這兩章被中譯本折磨了很久 直到看原文才解脫) : 雖然翻譯上 專有名詞要簡潔 才能避免重複出現時的贅詞 : 但是建議還是要用譯註來說明一下這兩個字在原文上的意義 : 經驗自我:就是活在此時此刻、活在當下的自我 : 它是根據當下體驗到的感覺 來對事物產生想法 : 記憶自我:就是在回憶過去的自我 : 它是根據所回想的情結、故事 來對事物產生想法 : 經驗自我 是真實的反應 你感到痛 就是痛 覺得快樂 就是快樂 : 記憶自我 則是要看你是如何評斷一個過去的經驗 而產生對應的感覺 : 用佛法來講就是 六塵 ----刺激----> 六根 ----產生感覺----> 六識 : (色聲香味觸法) (眼耳鼻舌身意)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 經驗自我 比較像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所產生的感覺 : 記憶自我 比較像是意識 所產生的感覺 : (佛法的部份完全是個人見解 可能有誤 參考就好) : 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的看法 不見得會相同 : 也就是給予一段時光並評估 : 當時你活在那時光的感覺(經驗自我) 以及事後回想的感覺(記憶自我) 可能不會相同 : 至於原因就是書中有提到的peak-end rule : 這兩個自我 會對於自我評估自己活的快不快樂 幸不幸福 會有很大的關係 : 即使你當下過得很幸福 你事後思考 可能會覺得自己過去過得不幸福 (反之亦然) : 例如沉迷於線上遊戲 當下覺得很快樂 但事後回想這段時光 評價不見得相同 : 而影響記憶自我評價的因素很多 包括對自己的期許 價值觀...等 : 最後 你說這本書值不值得讀? : 我自己覺得 近10年出版的書 大概沒多少本會比這本來得重要 : 不過前提是你要真的看懂這本書想要表達的... (所以建議看原文) 我自己是念心理相關科系,所以當初買了「快思慢想」的中譯本 看了幾頁就知道翻錯了不少東西,而對於洪教授的翻譯也時有耳聞 先前看過洪教授翻譯的幾本書,有些翻譯不是很通順,甚至是武斷 有些內容看了半天還是不知道要提什麼 有鑑於此,我還是花錢買了原文書來重新看過 不過針對沒有心理學背景的讀者,直接碰觸原文書恐怕會讓很多人興趣缺缺吧 畢竟心理名詞一大堆,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去負荷了解 再怎麼深入淺出,淹沒在詞海裡,恐怕會消磨讀者興趣 所以對於有人願意翻譯經典書籍,我是抱持樂見其成的態度 至於內容的正確性跟可讀性,那是譯者應該承擔的自我責任及價值 我希望讀者可以看原文書,但如果沒辦法,退而求其次我還是願意推薦他看中譯本 進而希望因為在中譯本看見錯誤或無法理解之處,願意去翻閱英文本了解正確的內容 或願意到網路上詢問書裡的疏漏表達自己的疑問,達到討論的功能 ---------------------------我是快樂的分隔線----------------------------------- 這本書大概會是近幾年比較經典跟有趣的代表作,也是比較親民的科普書 內容範圍很廣,也比較完整連貫,至於會不會有人真的能夠去實踐 那是看個人本事,書裡點出了事實,而你知道這項內容 當你碰到類似的情境時,你比完全不知道的人會有更高的機會提高警覺性 你不能發現,怪不得人;不能實踐,也不會是別人沒告訴你 不會因為別人沒辦法實踐,這本書就會對你毫無價值 peak-end rule就是很好的例子 這現象可以對於「長痛不如短痛」這句話做出截然不同的說明與辯駁 而在你面對類似的情境時,可以提供你做出完全不同的決定跟看待事件的方式 能不能夠意會到這事實,進而去運用相關的知識,看個人功力及本事 供你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5.106.8 ※ 編輯: Wengboyu 來自: 203.65.106.8 (08/07 13:40)
文章代碼(AID): #1I0To2eF (book)
文章代碼(AID): #1I0To2eF (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