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報]怎麼選車

看板bicycle作者 (Rexxar)時間11年前 (2013/08/07 13:00), 編輯推噓13(13010)
留言23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6 (看更多)
我也來介紹一下登山車好了,雖然現在騎登山車的人不多了... 講到登山車(純種)就要從用途開始講起,依照淡鹹程度可分為 ╭Cross-country (XC) │Trail ┬ All Mountain MTB┤Enduro ╯ (AM) │Downhill (DH) ╰Freeride/Slopestyle (FR/SS) (純種:不包含跨界車如Cyclocross及改細胎硬叉之登山車) XC ─中譯越野。包含上下坡之類型,是登山車中最大的一個部門 特色是通常上下坡時不會過於崎嶇,騎士可以輕鬆的親近大自然 通常為單避震,前叉為80-100 mm(29") 雙避震時,後避震通常短於4.5 inch AM ─中譯全地形。近來新興的部門,設計來應付比XC更崎嶇的上下坡地形 因應普羅大眾想要「一台車凸全世界」而來,可上達DH下至XC,泛用的車型 通常為雙避震,前叉為100-160 mm、後避震4-6 inch(26") DH ─中譯下坡。正如其名,為征服極為崎嶇的下坡地形而生,真男人的車型 設計上不可拿來騎上坡,通常都是用纜車或貨車載到山頂,再一口氣衝下來 雙避震,前叉200 mm以上、後避震7-10 inch FR/SS-FR中譯自由騎,是下坡車的分支。SS中譯土坡,是下坡車的變形 不同於下坡車以最快速度通過障礙,FR/SS的騎士喜歡脫離地表,飛上青天 脫離地面後,利用時間做些高難度的特技動作,最後平穩落地 FR車為雙避震,前叉介於140-180 mm、後避震6-8 inch SS車通常為單避震,前叉介於100-160 mm 當然,這些車不僅在行程及強度上不同,幾何設計上也相當不同,這裡不會深入討論 登山車零件可分為車架、傳動系統、避震系統、輪組、及雜項 登山車的車架和公路車分類差不多 兩個大陣營:鋁車、碳纖車。剩下的鋼管鈦管,從以前就是小眾市場 基本上鋁車價格會較碳纖車便宜,但有些手工品牌的鋁車在價格上也和碳車並駕齊驅 前面回文已經講得十分明白,不再多提 ※ 引述《b520002732 (C.W.Chou)》之銘言: : 車架可分為兩大類,金屬類,非金屬類 : 金屬類-─┬鋼管車─┬高碳鋼 :      │    ├Cr-Mo鋼 :      │    ├Reynolds系列(520,531,7XX,8XX) :      │    ╰Columbus系列(SL,SLX) :      ├鈦合金 :      ╰鋁合金─┬6061 :          ╰7075 :          (理論上6系列較韌,7系列較硬,不過鋁車各家爭鳴,不多贅述) : 非金屬類─┬碳纖維─碳布紋路(3K,6K,12K,大理石紋路等等) :      │      (碳纖維車架組成由一層碳布,一層膠,不斷堆疊而成) :      │      (碳纖維車架關鍵技術為”膠”,仍然是兵家各爭之地) :      │      (牽扯太多關鍵技術,我也無法滲透其奧妙,不多贅述) :      │ :      ├竹(就是竹子)(http://www.bamboobike.co) :      ╰紙(就是紙) (新聞 http://ppt.cc/Inb9) : 複合類──┬碳管+金屬lug :      ├碳纖前叉、後叉 :      ╰繁族不及備載 -- 傳動系統包含大盤、中軸、前變、飛輪、後變、鍊條、變速把手及煞車 登山車因為分類多,傳動系統也比較多種類 現今市場被兩個超級大廠所分食:日本Shimano、美國SRAM 過去會說SRAM比較不容易掉鍊,但近年來Shimano和SRAM在變速器上都做了許多改善 兩家目前差別不大,除手感上Shimano較細膩,SRAM較明確 ╭──┬─────┬─────╮ │ │ Shimano │ SRAM │ ├──┼─────┼─────┤ │一級│ XTR │ XX/XX1 │ ├──┼─────┼─────┤ │二級│ XT/SAINT │ X0/X01 │ ├──┼─────┼─────┤ │三級│ SLX │ X9 │ ├──┼─────┼─────┤ │四級│ LX │ X7 │ ├──┼─────┼─────┤ │五級│ Deore/Zee│ X5 │ ╰──┴─────┴─────╯ 以往運動用車大多是27速(3x9),隨著時代演進來到30速(3x10)、20速(2x10) 今年SRAM推出11速(1x11),號稱不掉鍊,在賽場上打遍天下無敵手 最近這幾年內變速技術也進步許多,有免保養、變速廣度超越傳統外變速的優點 不過需要車架配合,況且價錢居高不下,可能要再過幾年才能看到它蓬勃發展 我認為內變速對於消費市場來說是革命性的改變,也是日後市場的趨勢 煞車系統,可分為V夾與碟煞 現今登山車大多以碟煞為主,V夾只可見於低階車款或少數XC車上 為什麼要用碟煞?雖然V夾夾在輪框上力矩比較大 但是路面的泥巴如果濺上輪框,那V夾的制動力將大大降低 泥量太多時甚至有卡住輪框的風險 碟煞裝在輪軸附近,離地面較遠,因此不會有V夾的缺點 油壓碟煞低保養、制動力強,但是一到保養就非常麻煩 要放油補油排氣泡等等等、有時還找不到原廠煞車油 機械碟煞使用鋼索(變速線)來拉動,雖然需要不時調整,但保養方便 調整完後制動力不比油壓碟來得弱,故少部分玩家喜歡機械碟 V夾與碟煞適用的輪框與花鼓都不同,在選購時要多注意 我是XT與X9(27速)都用了好段時間,手感上比Deore差很多 不過用太久有點膩,想試試看XX1。鍊條放到大盤上居然不會掉下來,太吸引我了! 油壓碟我用過XT與Magura Louise。雖然都很好用,但是Magura比較冷門,零件難找 我的來令片沾到油,煞車時會發出殺豬聲,每次聽到熱血都冷了,想換還要等叫貨 日後可能會換Shimano這大眾牌,耗材我想會好找一點 -- 避震系統是公路車所沒有的,也是登山車之所以為登山車的一個重要零件 ╭硬叉 避震器│彈簧式 ╰氣壓式 彈簧式是最早的避震系統,透過虎克定律來達到避震的效果 因為使用虎克定律,所以阻尼曲線(damping curve)非常線性 缺點是台灣這鬼島要找到合適的彈簧非常困難 氣壓式改善了彈簧式不易調整的缺點,使用氣壓來改變彈性係數 雖然阻尼曲線沒有彈簧式那麼線性 但近幾年技術的改進,讓氣壓式避震器表現得越來越接近彈簧式 而且只要有打氣筒就可以調整,對於比較輕、或是常騎不同地形的騎士來講非常方便 硬叉是捨棄避震效能、換取重量的零件,大多是由鋼管或碳纖這種吸震的材料所製 -- 輪組部分,登山車以往都是26吋(26")輪徑 但是後來29吋(29"/29er/700c)輪徑挾著各種優勢橫掃職業賽事 ╭26" 輪徑├27.5" ╰29" 大輪徑因為輪胎接觸面積不同,有更好的抓地力 因為輪徑較大,在通過障礙上,也比較容易 綜合以上及良好的慣性,過彎與速度維持上比26"優異 但缺點是身高太矮不能騎,以及起步較慢,操控上也比26"笨重一點 現在XC賽事已經看不到有人騎26"了(望向我的車,真是時代的眼淚 T皿T) 這幾年又跑出一個新規格27.5吋(27.5"/650b),號稱融合29"及26"之優點 糾~~竟登山車市場日後還會有甚麼奇怪的規格,可能要問外星人才知道了 順帶一提,29er輪徑與公路車相同,因此如果想跑跑柏油路 買29er登山車也可以裝上公路車的輪胎,只要別太細就行 -- 最後是雜項。 ╭車手把┬平把(flat) │ ╰彎把(riser) ├龍頭 ├頭碗 雜項├座管┬傳統式 │ ╰伸縮式 ├坐墊 ╰踏板┬卡式踏板(clipless pedals) ╰平踏板 (flat pedals) 登山車與公路車最大的不同,就是Fitting沒有那麼重要 登山車要常變換姿勢以越過崎嶇地形,不像公路車以同姿勢長時間騎乘 因此只要車架尺寸別差太多,基本上都可以騎得既開心又健康 車手把可分平把、小彎把、大彎把 有人說平把在上坡有優勢,彎把在下坡及操控性上優於平把 但我認為平把、彎把、和龍頭角度都只是微調姿勢的零件 同一個彎把設定,可以使用平把和有角度的龍頭來達成 透過嘗試與錯誤來了解自己在上下坡時最好的設定,那個設定便是你專屬的fitting 頭碗這東西比輪組還誇張,在車廠百家爭鳴的情況下 各種不同的規格相繼出現,例如傳統1.125"頭管,還有1.5"-1.125"喇叭管等等 在自己組車時,需要先知道車廠在頭碗的規格,以免買錯頭碗欲哭無淚 前面提到登山車要常變換姿勢。伸縮座管就是為了快速變換上下坡而生的 以往傳統式座管,上坡完、下坡前會先降低高度以免影響靈活度 但是如果遇到又上又下的地形,要下車調呢又麻煩、不下車調呢又會一直打到腳 所以伸縮座管就這麼誕生了 伸縮座管大多是油壓的,在下坡時可以調低、遇到上坡時又可快速回復原本長度 對於休閒的林道玩家是如美夢成真的發明 缺點是非常重,而且多一條線很難看 坐墊的選擇跟公路車差不多,不過不論軟硬,座墊都是有布料和填料的 不像公路車有些坐墊是一整塊碳纖維,至今仍讓我覺得很神奇 踏板是另一個登山車和公路車不同的地方 登山車的卡式踏板面積通常比較小,而且上下卡也比較方便,以應付瞬變的路況 平踏板是一種大面積的踏板,其上通常會有螺絲突出,以固定鞋底 因為上面的螺絲對小腿殺傷力特強,在台灣又戲稱「殺人踏板」 在登山車中卡踏並不是非常重要。因為路況的不同,有些選手會交替使用卡踏與平踏 對不熟的路況,我通常是先平踏板騎過一兩次,才敢上卡踏騎 不過卡踏之於平踏多出的上提力量,對跨越障礙物非常有用,也比較不容易打滑 基本上我是贊成卡踏 > 平踏 因為近年林道騎乘的風行,有些廠商把卡踏與平踏融合 讓騎士在不上卡的路面也有比較大的面積可以施力,若想入門卡踏可以買這種試試 登山車卡踏比公路車卡踏容易上卡 而且也有兩面上卡、四面上卡的樣式,有些也可以調鬆緊 在快倒車的時候自動脫卡也是安全很多 XD 有些人沒有信心在off-road上卡,但我認為平踏和卡踏在越野時是非常不同的體驗 如果是熟路的話,真的可以試試卡踏的魅力 -- 說實在很久沒有碰腳踏車市場了,如果有錯的地方還請其他前輩幫忙指正 四五年前腳踏車正夯的時候,路上到處都是登山車 近幾年公路車越來越多,想找個好夥伴騎off-road也找不太到 最後只好拿舊車跟護具跪求同學和我一起去騎車 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96.112.52

08/07 13:10, , 1F
實用推
08/07 13:10, 1F

08/07 13:10, , 2F
哎呀 是箭頭@@
08/07 13:10, 2F

08/07 13:13, , 3F
08/07 13:13, 3F

08/07 13:17, , 4F
所以上坡座墊調高會比較好騎嗎
08/07 13:17, 4F

08/07 13:24, , 5F
爬坡時適當的座墊高可以幫助踩踏~
08/07 13:24, 5F

08/07 13:24, , 6F
簡單的測試方式是把坐墊降個五公分和正常高度比較
08/07 13:24, 6F
並不是上坡坐墊就要調高!而是下坡時要調低 上坡時坐墊高度應該維持在正常的高度,太高難施力、太低易疲累 下坡時坐墊調低,方便身體各種姿勢的伸展,也比較容易把後輪壓在地板上 ※ 編輯: rexxar 來自: 140.96.112.52 (08/07 13:33)

08/07 13:43, , 7F
剛學上卡用spd幾天了 沒有摔過 沒那麼可怕
08/07 13:43, 7F

08/07 13:44, , 8F
只有一次停紅綠燈忘記自己上卡 倉促脫卡 有糗一下
08/07 13:44, 8F

08/07 13:44, , 9F
不過車也沒倒
08/07 13:44, 9F

08/07 14:18, , 10F
專業推
08/07 14:18, 10F

08/07 14:47, , 11F
po知識文者請先參考此篇水準 以免自暴其短成為砲灰
08/07 14:47, 11F
不敢當,這都是我上網自己survey得到的知識 前幾年單車熱時Mobile01是個熱門討論區,現在冷得跟北極一樣,不禁悲從中來 沒資料只好上國外網站找新聞、討論區找評價 修改一些內容,順便補上對煞車系統的一點評論 文章中提到登山車輪組和頭碗規格問題,另外還有一個輪軸規格也是很神奇的 四五年前只有前叉9 mm QR軸、20 mm貫穿軸,後輪135x9 mm QR軸、135x12 mm貫穿軸 最近這幾年可能嫌20 mm太重,有些廠開始推前叉15 mm貫穿軸 後輪也多了135x10 mm、142x12 mm,連寬度都變了! 規格變了輪組也要隨之改變,想換零件時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錢 ...身為受廠商擺渡的消費者只好含淚掏錢買單惹 ※ 編輯: rexxar 來自: 140.96.112.52 (08/07 15:54)

08/07 16:46, , 12F
推專業!
08/07 16:46, 12F

08/07 17:27, , 13F
01真的滿可憐的, 高手都不待了, 要知識都要翻部落格
08/07 17:27, 13F

08/07 17:27, , 14F
或是歪果論壇, 我英文竟然是這樣學起來的...
08/07 17:27, 14F

08/07 17:49, , 15F
142好寬@@
08/07 17:49, 15F

08/07 17:54, , 16F
清新優質長知識的單車板要復活了!?推推
08/07 17:54, 16F

08/07 18:01, , 17F
但願如此了。
08/07 18:01, 17F

08/07 19:46, , 18F
同學推
08/07 19:46, 18F

08/07 23:27, , 19F
CD中,推推
08/07 23:27, 19F

08/07 23:29, , 20F
頭碗真的哭爸多種...
08/07 23:29, 20F

08/08 04:30, , 21F
詳細推
08/08 04:30, 21F

08/08 16:49, , 22F
像您這種車友是難得的活知識庫!請多分享!
08/08 16:49, 22F

08/08 16:51, , 23F
初學者會獲益良多 進階者也能交流經驗!太棒了您!
08/08 16:51, 23F
文章代碼(AID): #1I0THk1t (bicycle)
文章代碼(AID): #1I0THk1t (bicy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