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大友氏與海

看板WarringState作者 (五島海賊大將青方尾張守)時間18年前 (2005/12/03 00:33),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6 (看更多)
〔大友氏對朝鮮的貿易〕 在對明朝的貿易方面 大友氏僅僅在1451年出發,幕府主導的遣明船中,得以派出「大友船」進行貿易 之後在戰國時代所做的嘗試全部失敗,無法加入正式的朝貢貿易 然而與朝鮮的通交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在前言提過,朝鮮政府對日本外交的目的只有一個:好好管制倭寇,別讓倭寇侵擾朝鮮 而有辦法實際管制倭寇,送回被俘虜朝鮮人民的人不是幕府將軍,而是割據一方的大名 1429年足利義教就任將軍 這時到日本致祭前將軍,並祝賀新將軍就任的朝鮮使者朴瑞生在歸國後提出日本觀察報告 他的這份報告記錄在《朝鮮世宗實錄》十一年十二月乙亥 其中提到「豐後州海邊諸賊大友殿治之」 對得到這份情報朝鮮政府來說,「大友殿」是可以管制倭寇的人之一 故在這個前提上,大友氏若派使節前往朝鮮通交,可說是不會吃閉門羹的 很巧的,大友氏第一次派使者到朝鮮也是1429年 1471年朝鮮大臣申叔舟編纂的《海東諸國紀》中的「大友殿」一項記載 「初源持直稱豐筑兩後州太守。今天皇永享元年始遣使來朝。自是使船不絕。」 源持直是大友家第十二代當主持直,永享元年也就是1429年 這兩件事之間雖然不必然有因果關係(因為不確定這使者抵達究竟是否在朴瑞生報告之後) 但朝鮮方面有這樣的認知應是大友氏的使者後續「使船不絕」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則是大友氏對博多的部份掌控,以及與博多商人的關係 《海東諸國紀》筑前州一項中記載 「州有博多,或稱霸家臺,或稱石城府,或稱冷泉津,或稱箱崎津。居民萬餘戶,小二殿  與大友殿分治。小二西南四千餘戶,大友東北六千餘戶。」 小二殿指鎌倉時代以來世襲大宰少貳的少貳氏 故從這段敘述可以得知,這個時期的博多是由少貳氏與大友氏分治的 大友氏領有博多的「息濱」,要追溯到1333年 當時大友第六代當主貞宗因討伐鎌倉幕府的鎮西探題有功,而獲後醍醐天皇封賜息濱一地 雖然1346年時,博多受幕府指定為鎮西管領的直轄地,息濱也脫離大友氏掌握 但在1429年,幕府又將此地改封給大友氏(又是1429年) 以此為契機,大友氏一方面獲得通航的港口,一方面獲得直接與博多商人合作的機會 開始了對朝鮮的通交與貿易 根據前長崎大學教授外山幹夫的研究 1420年至1504年之間,大友氏當主、家臣 以及相關連之博多商人的與朝鮮通交貿易次數共達164次(大友當主29次) (前溯至1420年就是將與大友氏相關的博多商人也算進去) 不過外山教授認為:十五世紀後半的通交主體應是博多商人,大友氏只是名義 然而「小二殿與大友殿分治」博多的情況並沒有延續至戰國時代 持續與大內氏敵對的少貳氏勢力不斷衰退,不再是九州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其在博多內的領地也被大內氏奪走,連帶地也影響到大友氏所轄的博多 綜觀十五世紀,大友氏基本上採取協助少貳氏對抗大內氏的立場 故其與大內氏的關係絕對不會好,兩者處在競爭北九州霸權的立場上 而博多是重要的貿易港口,可想而知地互相敵對的雙方並不會容忍對方也分一杯羹 於是直到大友晴英改名大內義長入主大內家為止 博多的戰國時代史可說是大內與大友相爭霸的歷史 大內大友相爭,大內家持續佔優勢 在1537,38年的爭戰中,大友家完全失去了博多的控制權 1538年雙方接受幕府調停,然而之後大內家也沒有將息濱(這時多稱"興濱")還給大友 大友家真正達成完全控制博多的宿願,是在1559年大友義鎮獲任筑前守護之後 在博多的劣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友氏的對朝貿易 十六世紀的大友氏名義使者幾乎不在史料上現身 在外山教授的研究中,除了1501~04的五次之外 僅僅分析出大友義鎮在1572,73,74派出的三次而已 雖然沒有史料記載並不代表完全沒有 但可考據的三次集中在大友氏完全控制博多之後 博多在大友對朝通交上的重要性,從這點上也可以看出來 另外,其實十六世紀的日本對朝鮮貿易次數整體來說比十五世紀衰退 1511年朝鮮的倭人居留地「三浦」發生「三浦之亂」 這使朝鮮政府對日本人前來貿易的態度轉趨強硬 再者,朝鮮貿易不如中國走私貿易好賺 故除了地理位置最接近的對馬,以及博多商人之外 對朝鮮貿易不再如十五世紀那樣興盛 ============================================================================== 〔大友氏與種子島的接觸,以及對琉球貿易〕 提到戰國時代的種子島,一般大概會直接將其與「島津家部下」劃上等號 然而其實大友氏也曾與種子島有過某種程度上的接觸 有三份史料可一窺這層關係 那就是《鹿兒島縣史料》中收錄的兩封書信,以及《種子島家譜》中收錄的一封書信 前者中的一封是大隅守護肝付良兼致書「豐後御奉行所」 信中提到「種子島江御使僧御書畏頂戴仕候」 也就是大友方面派使僧攜帶外交書信到種子島,而信順利交到肝付良兼手中 不過當時的書信都不註明年號,又無其他資料可供推測 故這封信是在什麼時候送到種子島,有什麼目的,在什麼經緯下交給肝付良兼 這些問題都沒有明確的解答 《鹿兒島縣史料》中收錄的另一封信就可明確知道大友與種子島之間有一定的友好關係 這是大友方面寫信向種子島氏道謝 因為其透過種子島氏而獲得東南亞產的「沉香」以及「南蠻小銃筒」 而《種子島家譜》中收錄的書信則更明確了 這是大友義鎮寫給種子島時堯以及種子島久時的書信 其中有一段「前日者、被凌遼遠出國、御辛勞之段不及申候」 這段文字慰問種子島時堯兩人大老遠前來豐後的辛勞(兩人已回種子島) 另一句「去年出頭遂向顏候」,可以得知大友義鎮親自與兩者見面 雖然還是無法得知這究竟是在什麼時間點,但至少可一窺兩者間的關係 但大友氏跟種子島氏接觸,必然地會被島津氏視為撈過界 1582年島津對種子島發出的命令中有一條提到: 「從六ケ國木買舟着津之時、不可有許容事」 所謂六ケ國,指的就是島津治下的薩摩、大隅、日向之外的九州其他六國 這條命令意指:不准賣木材給島津領國外的九州勢力 雖然不是針對大友家,但大友家有上述直接與種子島接觸的「前科」 故可合理推測這道命令實際上對大友家是有影響的 大友氏為什麼要與種子島接觸呢 上述第二封信的「沉香」以及「南蠻小銃筒」提供了解答 那就是獲得東南亞以及日本西南諸島的物產 其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更有效的是直接跟琉球王國接觸 種子島氏手中的東南亞物產,據推測也是透過琉球王國而獲得的 琉球王國在當時是東亞重要的貿易國家,其崛起可說直接受惠於明朝的海禁政策 因為想跟明朝交易,買到中國貨只有朝貢貿易一途 然而朝貢貿易可獲得的數量,對東亞以及東南亞各朝貢國來說都是不夠的 相對地,中國方面亦需要靠琉球朝貢其他各地物產 而琉球就受惠於最短的貢期限制以及絕佳的地理位置 取代了在此之前活躍於東海以及南海的中國商人勢力,成為貿易流通的轉運中心 東南亞貨物、中國貨物、日本貨物、朝鮮貨物就在此處商船的運輸下流通各地 故對大友氏來說,只要成功與琉球王國貿易,不僅是東南亞物產,中國物產亦可入手 然而與琉球交易,和與種子島接觸一樣,必然地會與島津氏利益衝突 島津氏自十五世紀末期以來,就企圖獨佔琉球對日本方面的交易 到了戰國時代,還要求琉球方面接受「日本商船一定要有島津允許才能交易」 雖然這個要求究竟發揮了多大效果,在學者間也還有爭議 但就史料上顯示的情報而言,至少對日本方面企圖對琉球貿易者發揮一定效力 例如《島津家史料》中有封朝倉義景寫給島津義久的書信 信上提到朝倉家贈送刀一把、馬一匹,希望獲得島津發行的「琉球渡海勘合」 對朝倉義景來說,想跟順利跟琉球交易,不受島津從中作梗 前提就是獲得島津的同意,取得其發行的「勘合」 目前並無直接證據顯示大友氏曾與琉球貿易,但有份史料可供間接推測 那是1579年島津家要求琉球停止與非島津相關商船交易的文書 這份文書中特別強調前一年對大友家作戰的勝利(耳川合戰) 「去冬霜月中旬之一戰、豐後士卒四萬餘騎誅伐之條、三州之利運不及是非」 在要求琉球方面停止不符合島津利益的交易之文書中,特別提到這件事的意義是什麼呢? 或許可視為島津單純想誇示自己在九州勢力的大成長 但亦可看成想對琉球告知:「之前破壞我定的貿易規矩的傢伙,已經被我殺得大敗」 ============================================================================== 對明朝的朝貢貿易之嘗試、與朝鮮的通交、和種子島的接觸 以及可能曾經存在的對琉球貿易,大友氏可說是多面地進行貿易活動 除了北方的蝦夷貿易之外,只要是當時日本可能的貿易方法,大友氏都嘗試過了 而大友氏歷代當主之中又以大友義鎮對貿易的興趣最高 接下來,在下想簡述大友義鎮與葡萄牙勢力的接觸,以及直接對東南亞貿易的事例 不厭其煩捧場讀了這串文章的板友,在這邊多謝了 m(_ _)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9.100.144

12/03 01:36, , 1F
好文 頭推...
12/03 01:36, 1F

12/03 09:35, , 2F
厲害厲害
12/03 09:35, 2F

12/03 10:23, , 3F
好棒的分析,看來島津家的崛起,跟貿易累積的財富也有關
12/03 10:23, 3F
※ 編輯: minemei 來自: 218.179.100.144 (12/03 11:37)
文章代碼(AID): #13a7TfDn (WarringState)
文章代碼(AID): #13a7TfDn (WarringSt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