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明清的炮艦與艦炮

看板Warfare作者 ((Nomis))時間6年前 (2017/12/04 17:38), 6年前編輯推噓15(15013)
留言28則, 14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tw/2016/04/blog-post_26.html 這篇是舊文,只是作了一些修訂增補。 謝謝montmartre和carsen兩位板友提供鄧鐘《籌海重編》的相關資料。 -- 明清的炮艦與艦炮 15、16世紀之交葡萄牙人的東航一方面是地理大發現的開端,另一方面也為西方人的全球 霸權之爭拉開序幕。葡萄牙以一蕞爾小國打遍印度洋無敵手,依靠的最主要還是船艦、艦 砲與依賴火力而非接舷戰的作戰方式。但是所謂的「船堅砲利」也是透過交戰雙方的實力 對比之後才得出的結論,而除了印度洋以及南洋群島(現今印尼一帶)海域之外,葡萄牙船 艦的這層優勢也就有其侷限性。以1503年發生於加利喀特(Calicut)外海的會戰為例,雖 然葡萄牙艦隊在此役中獲得令人驚奇的決定性勝利,但他們依靠的船艦陣容在火力上也同 樣令人驚奇的不起眼 : 艦種 艦隻數 重火炮 輕火炮 Caravel 5 4 鷹炮 x6迴旋炮 x10 Nao 4 ? ? Carrack 6 14 鷹炮x8迴旋炮? 儘管葡萄牙人擊敗了船艦數量五倍優勢的敵人(20艘阿拉伯式帆船Dhow,60艘東南亞式帆 船Prahu),但真正能破壞敵艦船體的不過是每艘Carrack 的10餘門,以及Carevel上僅僅4 門的重火砲。這種火力在印度洋或者東南亞或者前所未聞,但在東亞水域卻不算特別重型 。早在1393年,明朝的戰船上就已配備了4門彈重10磅的射石炮,外加20餘門較小的火砲 ,已與葡萄牙的Caravel相當;在大約1480年代的Carrack帆船上(如右圖) ,火炮只是剛 剛成為主要裝備,因而在當時的圖像資料中還不會明顯強調。 換句話說,直到16世紀初,儘管葡萄牙人的到來已經拉響海防的警報,接踵而至的就是倭 寇大侵襲,但西方的「大艦巨砲」尚未成為明顯的事實,明朝壓根感受不到壓力。為了對 付倭寇,在戚繼光《紀效新書》當中給最大型的一、二號大船裝備了如下火砲 : 重火炮 輕火炮 一號大船 無敵神飛砲 x2 大佛郎機x8百子砲x6 二號大船 無敵神飛砲x1 大佛郎機x6百子砲x6 除去一、二號大船有裝備可以擊破船體、重逾千斤(約600公斤)的無敵神飛炮之外,其他 三四號以下的船隻所裝備的就只有以殺傷人員為主的佛郎機與百子銃 。這一方面是因為 倭寇善於陸戰而短於海戰,對晚明的水師來說這樣的火力已經足夠;另一方面也說明,儘 管16世紀大西洋的西式橫帆船已逐漸從Carrack演化為噸位較小,但適航性更好、火力更 強的Galleon帆船,但在東亞海域主要仍只有葡萄牙人小規模、火力有限的艦隊在活動, 明朝尚未感受到軍備競賽的壓力。 直到17世紀初荷蘭與英國人的相繼東來,西方橫帆船上的火砲真正能夠如雷如林橫決中流 ,如《經國雄略》中所描述的「發彈如流星飆電 」般的銃炮火力,方才震撼了明朝。 1620年代左右,英、荷兩國東印度公司的船艦及其所攜帶的火砲,可見於下表(請見圖文 版) :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單就所發射的砲彈重量來說,無論是英國還是荷蘭,在最大型的船隻 中彈重超過10磅的火砲都達到了20餘門之譜,差不多是百年前葡萄牙人艦隻火力的兩倍。 要是考量炮重,英、荷船隻的40餘門火砲重量幾乎全部都超過了戚繼光重千斤(約1300磅) 的無敵神飛炮,數量上是16世紀下半葉明朝最大船艦的近20倍。 這一來17世紀初的明朝人開始有了炮艦載炮的新思維也就順理成章 : 「一.焚寇之舩莫如火,碎寇之舩莫如炮,大抵舩宜極新堅為佳,大固好,亦不必太 大,隨海上雙桅皆可用也。將此舩下層左右約開銃孔,或三十處,或二十處,安置紅夷大 砲,每門重二千三四百觔者,用一車輪架乘之,便於進退裝藥。此等大砲,每舩一隻或六 門,或八門,左右排列;餘孔亦列千觔與五百觔之銃,必要五百觔為率者,方沉重不跳且 送彈端直。至上層戰坪如用百子狼機等砲。大約一舩要兵百餘名,大小銃共五六十門,多 多益善。」 上引文所建議的舷側砲位不僅多達二三十處,而且兩千三四百斤重(相當於3000~3200 磅)的火砲就有六到八門,剩下十幾二十餘處至少要五百至一千斤的火砲。也就是說千斤 以上的火砲在二十位左右,相當於戚繼光裝備二門無敵神飛砲一號大船的十餘倍(而人員 殺傷用的火砲也要三十具左右,也是兩倍於戚繼光)。這個火力雖然比起當時英、荷的船 艦還要略輕,比起16世紀的明朝水師卻是大大強化了。 而從其他史料中,我們可以得知上述這種舷側重砲的裝備方式不是紙上談兵。在1633 年的《熱蘭遮城日記》中有一筆記載,記述了鄭芝龍麾下的福建水師被荷蘭軍艦突襲後荷 方的戰果報告。其中遭焚燬的「約有二十五到三十艘大的戰船,都配備完善,架有十六、 二十到三十六門大砲,以及二十到二十五艘其他小的戰船」 。由於這是荷蘭人的記述, 可以認為鄭式的火砲即便是以荷蘭人的標準來判斷也是真正的重砲(相對於人員傷殺的輕 砲)無誤。 而鄭芝龍的對手不僅僅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原本與他稱兄道弟的海盜劉香不願向他一 樣歸順明朝,兄弟鬩牆,與荷蘭人聯手一道對付鄭芝龍。不用說,鄭芝龍的新銳炮艦也是 用來對付兄弟的: 「職(曾化龍)猶記粵東與鎮臣鄭芝龍破劉香時,閱其戰艦,堅原如鐵城;每船可安置 大銃二十四位,砲聲一發,裂雲穿浪,卒成馘陣之功。」 不僅限於福建,在清初與南明爭奪廣東的時期,根據西班牙人的記述,清朝廣東水師 的50艘船艦也全都裝備了16門火砲 。(英國人Peter Mundy在1637年所遭遇的廣東水師船 艦(右下圖)也開了左右近三十處砲口,但或許是因為還在轉型期的關係,Mundy評論說船 上火砲僅有四五百磅重,發射的炮彈只重一磅 。) 除了艦砲的尺寸與數量開始爆量成長之外,與戚繼光時期的艦砲大不同的還有火砲的 再裝填機制。戚繼光所用的無敵神飛重砲,之所以要與佛郎機一樣將子砲與母砲分離,為 的是裝填方便不必移動砲身,而前膛砲在船上要連續開火則十分費力:   「發熕等器傳自番夷,體重千餘斤,船內狹窄,身長殆丈,難於裝藥,預裝則日久必 結,臨時裝則勢有不及。一發之後,再不敢入藥,又直起不得,轉身不得,非數十人莫舉 ,船中無地可措。」 儘管如此,戚繼光之後還是有人嘗試在船上開發前膛砲所用的砲架。鄧鐘《籌海重編 》卷十二〈銅發熕〉: 「遊擊彭信古云:『火器之大者,莫如發熕,但放之難。今反復思之,每銃設軟架一 座,架後設欓木一塊,各綯以大纜。置之船頭,則借金頂之力。發之船傍,則架擔梁一根 。其欓木內又設軟座一件,以黃麻水草結之。彼銃一發去,勢必倒回,架有綯繩,多不能 坐絕,即或斷絕,至欓木,上有軟座可抵剛猛,有大纜可制餘威。使一發中賊,收利十倍 ,遠而陷陣,無逾此者。』」 但從內文來看,這種砲架主要作用還在於減低重砲的後坐力,只指望「一發中賊」, 還不怎麼考慮怎麼連續擊發。到了何汝賓在17世紀初寫作《兵錄》的年代,才開始有「紅 夷大砲,…用一車輪架乘之,便於進退裝藥」的發想。儘管如此,《兵錄》中給船頭發熕 設置的還是砲架而不是砲車 。不過,1630年代荷蘭人所觀察到、鄭芝龍的砲船上,重砲 所用的載具已經與荷蘭人無異──有著裝置在砲車上的火砲,砲車與船體上則安裝了滑輪 與索具,開砲時的後座力使火砲自行滑退以便裝填,再藉由牽索將火砲拉回定位、砲口向 外 。換言之,這時期的明鄭砲船與荷蘭人的橫帆船一樣,也能以艦砲進行連續射擊。 以鄭氏與荷蘭兩大海上貿易商的衝突為契機而展開的軍規競賽,到了鄭成功揭起復明 旗幟的時候也把清朝給捲入。鄭氏降將杜輝、林興珠就是新思維的傳播者,只不過這回他 們是在三藩亂起、投誠吳三桂之後,於洞庭湖重新打造新規艦隻: 「偽總兵杜輝,福建人,善水戰,造飛船六隻,長十丈,闊二十尺,兩頭尖銳,安柁 ,中分三層,上中兩層左右各安炮位三十六,下層左右各置槳二十四,其行甚駛。本朝水 師圍守水道,輝駕飛船,兩面放炮,衝出水圍,到衡州裝糧,複衝圍入,如是者不一次。 」 「(吳三)桂以兩人(杜輝、林興珠)為帥,守洞庭湖,因為造海上鳥船,出入洪波大浪 如平地,大小銃炮布列左右首尾,所當糜爛。」 這類鳥船、飛船使用的數量很不少,清軍在洞庭湖集結的鳥船至少曾多達160艘 。當 洞庭湖流域大至收復、吳三桂在湖廣陷於頹勢後,這些鳥船也就被調往沿海準備對付明鄭 了。姚啟聖疏請萬正色從江浙出發應帶去的鳥船竟多達200艘 。這些鳥船當中,較大者的 所搭載的艦炮也可達數十位之譜 。憑藉著這些船炮,萬正色在海壇、崇武海戰中連敗鄭 經麾下朱天貴、林陞等人率領的水師,而明鄭水師的退卻也使得陸師在岸上立腳不住,最 終崩潰,鄭氏黯然撤出金厦,退守台灣。 清鄭之間的最後角力也是圍繞著海權的爭奪而推移,而最後發生於澎湖的決定性會戰 敲響了鄭氏的喪鐘。澎湖海戰時鄭清雙方艦隊的規模比起之前相對要小些,明鄭的砲船 (38艘)、鳥船(54)、改作戰船的洋船(5)等大型船隻總共有97艘(全軍共225艘),而清軍鳥 船才56艘(全軍共230餘艘)。明鄭的砲船是怎麼裝備火砲的呢?施琅說是: 「每賊炮船,安紅衣大銅炮一位,重三、四千斤在船頭,兩邊安發熕二十餘門不等, 鹿銃一二百門不等。…查所獲紅衣大銅炮十二位,每位重有四、五千斤,炮子大者二十二 、三斤,中者十七、八斤,次者十四、五斤。鉎(按:即鐵)銕大砲二位,每位重七千餘斤 ,用炮子三十餘斤。」 這段資料中除了提到炮船兩邊有20多門發熕,和前文所引何汝賓《兵錄》若合符節之 外(發熕重量約在五百斤至千斤之間 ),還透露出一個有趣的細節,那就是延續了晚明的 傳統,將最重型的火砲安於船艏 。 晚明以來鄭氏所帶頭發起的炮艦風潮及其所定下的新規範,即一艘船大約20餘門砲的 上限,在整個清朝統治時期一直沒有新的進展;19世紀初嘉慶年間在與海賊蔡牽等人的交 戰中,清朝所能動員的水師船炮也未能超出明鄭時期的上限 。直到鴉片戰爭期間,清軍 才有由襟紳捐造、將弁仿造外國軍艦的運動,船艦搭載火炮首次突破了40門 。然而,西 方肇始於17世紀下半葉英荷戰爭的又一波大艦巨砲革新,以及由此催生出延續其後兩個世 紀的戰列艦,所搭載的火砲早已超過百餘門之譜;鴉片戰爭時期即便是來華遠征的英軍艦 艇並非最大級艦,也有七十餘門火炮的武裝,落後的清軍也只能瞠乎其後、徒呼負負了。 然而配備火砲最多30餘門的紅單船,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倒還是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價 值。1854年,坐鎮江南大營的向榮為了肅清江面,從廣東調來50艘紅單戰船;在8月的江 面會戰中,以25艘紅單船為主力的清軍水師與太平軍3,000餘艘划艇炮船相遇,結果卻是 太平軍接連大敗。清軍水師一路向上游挺進,至1855年已攻佔蕪湖;但太平軍於1856年經 由陸路接連攻破江北、江南大營,水師失去江岸清軍的支援,傳統師船的最後一役也就此 完結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9.94.19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12380297.A.777.html

12/04 18:38, 6年前 , 1F
不勝唏噓
12/04 18:38, 1F

12/04 18:41, 6年前 , 2F
推,清朝真是最糟糠的朝代
12/04 18:41, 2F

12/04 18:50, 6年前 , 3F
先推再看!
12/04 18:50, 3F

12/04 20:24, 6年前 , 4F
如果洋人來的時候中國是分裂狀態進步會不會比較快?
12/04 20:24, 4F

12/04 20:25, 6年前 , 5F
大家軍備競賽
12/04 20:25, 5F

12/04 20:44, 6年前 , 6F
當年分裂契機就太平天國與捻軍...
12/04 20:44, 6F

12/04 20:45, 6年前 , 7F
光是這樣清朝就差點被天國軍慘電
12/04 20:45, 7F

12/04 20:46, 6年前 , 8F
那這種中央軍想對付洋人,不慘也難。
12/04 20:46, 8F

12/04 21:02, 6年前 , 9F
推好文
12/04 21:02, 9F

12/04 21:11, 6年前 , 10F
應該更早一點,南明要是團結一點,例如崇禎不死,還
12/04 21:11, 10F

12/04 21:11, 6年前 , 11F
有得打....
12/04 21:11, 11F

12/04 21:14, 6年前 , 12F
"如果"崇禎不殺袁崇煥....."如果"是講不完的!
12/04 21:14, 12F

12/04 21:48, 6年前 , 13F
歷史是無法再重來一次的
12/04 21:48, 13F

12/04 21:55, 6年前 , 14F
太平天國的時候洋人比較在意太平洋對面棚的兄弟鬩牆XD
12/04 21:55, 14F

12/05 08:32, 6年前 , 15F
請問您方便介紹一下紅單船嗎?這是什麼樣的戰艦阿?
12/05 08:32, 15F

12/05 08:32, 6年前 , 16F
大概跟同安船差異多少
12/05 08:32, 16F
不好意思這個我沒研究…

12/05 12:27, 6年前 , 17F
長知識了
12/05 12:27, 17F

12/05 13:31, 6年前 , 18F
12/05 13:31, 18F

12/06 00:18, 6年前 , 19F
N大,歐陽泰從哪得知一官的艦砲有使用砲車?我沒看到大
12/06 00:18, 19F

12/06 00:18, 6年前 , 20F
明文獻上艦砲有使用砲車的資料
12/06 00:18, 20F
看註釋應該是VOC的文件,這個我沒辦法看…

12/06 00:28, 6年前 , 21F
12/06 00:28, 21F

12/06 07:05, 6年前 , 22F
我有一個疑問是,以前讀過鴉片戰爭前夕滿清有仿製過西式
12/06 07:05, 22F

12/06 07:05, 6年前 , 23F
帆船戰艦,請問這是真的嗎?
12/06 07:05, 23F

12/06 07:06, 6年前 , 24F
這種仿製的船型算是Frigate嗎?還是只是借用部分西式船
12/06 07:06, 24F

12/06 07:07, 6年前 , 25F
特色的中式帆船?
12/06 07:07, 25F
不好意思這個我也沒甚麼研究… 有一些是中西混合的戰船,比如說在廈門建造的一批。林則徐自己買了一艘34門 砲的英國舊船來研究。當時也有自製明輪船,但不是蒸氣而是人力推動,被英國屌打 … 《籌辦夷務始末》卷四十一: 「在籍候補郎中潘仕成、捐造戰船一隻,用銀一萬七千餘兩,仿照夷船做法,四 月尚未全備。其料必得櫶木柹木油木,始能堅固。…」 只說是仿照夷船做法,沒說是哪種船…

12/06 19:58, 6年前 , 26F
12/06 19:58, 26F

12/07 02:25, 6年前 , 27F
我純粹只是好奇這批屌打太平軍的紅單船會不會就是中西合
12/07 02:25, 27F

12/07 02:26, 6年前 , 28F
璧的新式戰艦 ^^
12/07 02:26, 28F
喔喔那這個可以確定紅單船不是,他只是廣東商船的泛稱… ※ 編輯: Nomic (42.79.133.185), 12/07/2017 14:37:23
文章代碼(AID): #1Q9HU9Tt (Warfare)
文章代碼(AID): #1Q9HU9Tt (Warfare)